APP下载

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化解对策

2013-04-01李波涛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荆州43402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3年29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农科大学

李波涛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434020)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仅2013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就达到699万人。毕业人数的增加,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就业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目前,大学毕业生难以就业,农科大学生更难就业已经发展成为当下的普遍情况,也备受关注。尽管每一年国家都会出台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但就整体而言,大的就业形势难以改变。同时,我国农科院校和农科专业在强化教学、探索就业渠道、完善就业岗位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农科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特别严峻。据统计,2009届农科大学生当年未就业比例要比其他专业大学生高出23.15%。目前,不少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杨海明等[1]主要从农业院校提高教学质量,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角度,解析如何破解农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张竞乾[2]以农科大学生的思想素质转变为视角,提出农科大学生转变思想的策略;王丽娟等[3]从政府宏观的角度分析农科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并提出政府在政策上的整改政策和措施;李红等[4]通过问卷调查了长江大学农科大学生就业及期望值情况,并针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化解策略。

综合来看,对于农科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原因和化解对策,学者主要从宏观政策、农业院校、农科大学生自身等角度进行了探讨,缺乏综合分析的视角。为此,笔者拟从自身能力不足、学科需求局限、整体供需矛盾3个角度分析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相对全面的应对策略。

1 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有其自身原因,农科大学生就业更难也有其根源。笔者拟从农科大学生自身、农科专业教育、整体社会环境3个视角分析其原因。

1.1 农科大学生自身因素的视角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一是很多学生 “学农不爱农”,基本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缺乏。大学期间是一个锻造人能力的黄金阶段,很多学农的学生由于出于农业无出路、专业不好学的角度考虑,在经历高考,进入大学这样一个自主学习的宽松环境后没能及时转变观念,导致大学四年的时光瞬间过去,没有培养足够的应对风险和挑战的能力。

二是很多学生受 “出农不归农”思想引导,缺乏合理的就业定位。农科专业的学生多数是从农村中出来的,农村的艰苦环境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迫切希望从农村环境中解脱出来,不愿意再回到农村工作,大多数农科大学生希望到城市居住。根据一项数据显示,有超过70%农科大学生选择到相对较大的大中城市工作,不愿意回到县、镇,这就无形之中增加了其就业的难度,也致使整个就业局面雪上加霜。

三是很多学生不识农科领域好前景。很多农科大学生都着眼于在城市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却时常忽视了农村服务的这一片天地大有可为的态势,他们的心中基本的思想观念就是农村苦、农业没有希望和作为,而实际上,我国农业领域大有可为。目前,农村缺乏各类专门性人才,有关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共3060.5万人,其中农林专业技术人员仅80.4万人,占2.6%。全国每万公倾土地仅有12个农业专业技术人员,每万公倾森林仅有8个林业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

1.2 农科专业培养的视角

一是农科专业对农科大学生农业知识和农业实践的教育不足。很多农科院校宣传的是农业优势,却仅仅是在科研和学科建设方面,忽略了对学生的培育工作,使得学生基本跟其他专业学习大同小异,没有凸显出专业的优势和特征。因此,很多农科学生不接触农业,没有进行农业实践工作,自然在人生选择方面势必不爱农。

二是对农科大学生服务农村的思想观念教育不足。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开设基本除了公开课,就是专业课,缺乏相对特色。特别是农科专业,仅仅学习公共课程以及其农业专业课程是不够的,缺乏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教育,也导致专业课学习效果不明显。实习过程中大多是到一些科研机构以及一些公司,缺乏长效的农业知识实践的培育基地,因此,自然很多农科大学生不了解农村,就很难做到愿到基层去。

1.3 整体社会环境的视角

一是大学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的总体局势难以改变。从2008年以来,每一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了600万人,而我国目前又难以提供如此庞大的就业岗位。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受到了比较大幅度的影响,经济复苏一直比较缓慢,整体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客观上能够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自然刚性减少,这更加剧了就业供过于求的刚性局面。

二是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到高校培养学生。我国经济改革正在快速推进,当前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导致的后果是高校难以抵制这种浮躁的社会风气,很多学生从开始进入高校开始就被宣传要已找到好工作为目标,而不是认真学习本领为主要的导向,自然学习中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些知识和培养一些能力,致使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难以应对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是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完善。尽管国家为扶持农村建设、扶持西部地区和山区发展经济,制定了 “三支一扶”、选聘村官入村工作、西部计划等等政策,但是很多具体的待遇和工作都没有很好的监督和落实,同时对于这些响应政策的大学生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倾斜力度不够,也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体系,很多大学生开展工作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 农科大学生就业难的化解途径

2.1 引导农科大学生增强专业能力,转变就业思想

农科大学生是我国农业技术力量的希望,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希望,因此,作为一名农科大学生,首先要树立 “学农、爱农、敬农、助农”的思想观念,从小事做起,积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积极参与农业实践,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热爱农业这个领域,敬畏农民勤劳、朴实的精神品质。在不断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强化自身投入农村建设、投入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为农业的发展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端正就业心态,不能够仅仅是把大城市作为个人奋斗的目标,还可以积极开拓眼界,看到农村更为广阔的市场环境和大有可为的基层磨砺,切实为农村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2.2 推动农科专业强化思想观念教育,培育 “学农爱农”氛围

农科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专业培养思想不规范、专业教学质量不高等都会影响到农科大学生的就业。因此,可以在农科专业设置一些农业思想教育课程,主要宣传农业发展情况,投身农村创业的就业空间和前景,还可以宣传一些农业工作中做出成绩的农科大学生典型,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逐步引导农科学生爱农思想的转变。此外,还需要设立一些农业现代化的实习基地,主要是把一些做的比较好的企业推介给农科学生,引导农科学生在校时就积极投入到其中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形成认识,培育思想。

2.3 完善农科大学生到农村的政策,积极试行校企对接

农科大学生投入农村建设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他们进入农村能够给农村发展带来极大的发展机遇和活力。但是,也不能够让这些国家的人才没有投身农村工作后的基本保障,所以可以从政策上着手,对于农科大学生投身农村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保障其服务农村到限后能够有所出路。此外,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的方面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先学本领再进行工作,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可能在将来的工作中有比较好的保障。农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可以引进企业,通过企业定向培养人才,减轻工作的压力。

[1]杨海明,喻礼怀.农科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探析 [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4,(4):64-66.

[2]张竞乾.农科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2008,(1):25-27.

[3]王丽娟,郭志宏.关于农科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3):150-152.

[4]李 红,孙细望,王文凯 农科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分析——以长江大学为例 [J].长江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1,(4):255-259.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农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农科城如何为乡村提供“振兴样板”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农科问答
农科110专家,你们辛苦啦! 省总工会与省科协联合举办农科110专家送清凉慰问活动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医联紧密时
思想政治工作是卫生工作的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