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陋室铭》及台湾的叶树源先生

2013-03-31顾孟潮

重庆建筑 2013年6期
关键词:哲学观陋室铭叶先生

顾孟潮

《陋室铭》是我国唐代大诗人刘禹锡(772-842)的一篇千古名作。

《陋室铭》全文仅81个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我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1976年,时任台湾成功大学的叶树源教授(1914-1997)独具慧眼用中国古人的建筑观和生活方式对《陋室铭》作了建筑解读,颇有深意。后来,叶先生将此文收入其学术专著《建筑与哲学观》(世峰出版社1983年出版)。今年是该书在台湾出版30周年,明年是叶老百年华诞,睹书思人,遂撰此文。

叶树源先生1914年生于福州,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与张镈、刘光华等建筑界前辈为前后期同学。关于叶树源教授及他的学术著作,还有这样一些令人感叹的往事。1996年4月,当他得知钱学森先生对建筑哲学十分重视,甚为感动。决定将其《建筑与哲学观》一书的版权献给母校东南大学。

而我当时正在东南大学做建筑哲学系列讲座,鉴于叶树源教授关心海峡两岸建筑文化交流的背景,原本从不为任何人的书题字写序的钱老,破例于1996年5月7日,书写了致叶树源教授的信函(详见拙著《钱学森建筑科学思想探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第209页),并评价此书说"我读后深受启示!"

叶树源先生关于《陋室铭》的建筑解读一文的原题目是《从"陋室铭"看我国古人的建筑观》(原刊于《成功大学学报》1976年5月)。

其要点有三条:

1“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是指基地和居住环境的重要。

2对“陋室”的描写包括庭园与房屋的一气呵成,说出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成为一个整体的生活环境,建筑必须适合人的生活要求。

3以诸葛庐、子云亭为例,对不同的建筑物给予评价,强调:我这样的人,住这样的住宅,配我的身份,合我的需要,这不是很好吗——何陋之有?

当代建筑观的"建筑学是为人类创造生存空间的科学和艺术"的提法,是1981年第16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的《华沙宣言》首次提出来的。那是集全世界建筑精英才形成的学术见地,而1100多年前的《陋室铭》,仅用81个字,对环境建筑观就已有生动真实的写照!而叶先生的解读又是在《华沙宣言》发表的5年前。叶先生对《陋室铭》的建筑解读绝对处于当时国际一流水平,不亚于国外建筑精英。

猜你喜欢

哲学观陋室铭叶先生
陋室铭(行书)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刘禹锡 陋室铭》
透明独木舟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赌一个未来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他年若遂还乡愿,骥老犹存万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