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茵陈蒿汤中茵陈、大黄的核心作用

2013-03-31徐满卿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茵陈蒿核心作用茵陈

张 毫,徐满卿,丁 舸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 南昌 330006)

茵陈蒿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论》有关论述茵陈蒿汤的条文有:“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该方由茵陈蒿、栀子、大黄组成,具有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功,药虽3味,配伍严谨,用药精当,为治疗湿热黄疸的要方。但笔者认为茵陈、大黄在茵陈蒿汤配伍中处于核心地位,且密不可分,具有重要配伍意义。现论述如下。

1 从方剂配伍理论阐明其核心作用

茵陈蒿汤主治湿热黄疸阳黄,其临床表现为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腹微满,口中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阳黄乃因阳明病不汗出,湿热内郁不得外散,小便不利致水湿不能下行,故湿热交蒸,热不得外越,湿不得下泄,湿邪与瘀热郁蒸,外溢与肌肤所致。治宜清热利湿退黄。方中茵陈、大黄构成茵陈蒿汤核心组成部分,其中茵陈味苦微寒,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为治黄疸之第一要药。表有湿者,能微发其汗,里有湿者,能利尿祛湿,故阳黄、阴黄、表湿、里湿皆可用之。而大黄性味苦寒降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导瘀热由大便而下。2药合用以利湿与泻热相伍,使二便通利,前后分消,给湿热之邪以出路,湿热得行,瘀热得下,则黄疸自退。如果不注意通利二便,纯用清热解毒燥湿诸药,则邪无出路,黄疸不易消退。在《景岳全书》中特别指出:“阳黄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可见通利大小便是清泄湿热而治疗阳黄的首要方法,而茵陈、大黄配伍就能体现这一治疗原则。

2 从文献资料论证其核心作用

茵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味苦平。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又《名医别录》言其“微寒,无毒。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本草述钩元》中谓其“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黄证湿气胜,则如熏黄而晦,热气胜,则如橘黄而明。湿固蒸热,热亦聚湿,皆从中土之湿毒以为本,所以茵陈皆宜。”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曰:“茵陈,味苦微辛,气微寒,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故茵陈为治疗黄疸之要药。然其多走气分,难以顾及血分瘀热,故配以性苦味寒,走而不守、气血并走之大黄,不仅能泻下邪热,又能清泻血分之瘀积。大黄《神农本草经》中强调其:“味苦寒。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又《本草正义》曰: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大黄,味苦、气香、性凉,能入血分,破一切瘀血,为其气香,故兼入气分,少用之亦能调气,治气郁作疼。其力沉而不浮,以攻决为用,下一切症瘕积聚,能开心下热痰以愈疯狂,降肠胃热实以通燥结,其香窜透窍之力,又兼利小便。”故茵陈、大黄2药合用,气血同治,既清利肝胆湿热从小便而去,又取大黄活血祛瘀作用,使瘀热从大便而去。如此配伍才能祛血中之湿邪瘀热以退黄。

3 从实验研究佐证其核心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1]表明,茵陈能引起胆汁流量变化,改善胆汁郁结,增强胆汁固有物体胆酸和胆红素的排出量,对于治疗胆道结石和胆汁引流不畅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其作用机理目前认为在于改善肝细胞功能,防止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改善肝脏微循环,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同时扩张胆管而加快胆酸、磷脂、胆固醇的分泌排泄,从而使依赖胆酸部分的胆汁分泌量增加[2]。到目前为止,茵陈蒿的利胆成分已经分离和鉴定的有10余种,报道[3]较多的是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羟基苯乙酮和绿原酸;8-蒎烯、茵陈酮、叶酸等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大黄能促进胆汁、胆汁酸和胆红素分泌,使奥狄括约肌扩张、胆囊收缩,增强十二指肠和胆管舒张,达到利胆效果,还能疏通胆道和微细胆小管内瘀积的胆汁,通过泻下作用,阻断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而起利胆、退黄作用,为治疗湿热黄疸之要药。具有此作用的为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和鞣质等成分[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茵陈蒿汤合煎液、大黄水煎液、大黄与栀子水煎液、大黄与茵陈水煎液等不同药物配伍情况下大黄酸溶出率,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合煎栀子后,结合型大黄酸溶出率略有提高,但统计学上无统计学意义;合煎茵陈后,结合型大黄酸含量有较大提高(P<0.01)[5]。为比较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的成分,利用反相高效液相法分析茵陈蒿汤与茵陈蒿、栀子、大黄的指纹图谱,考察中药复方中其化学成分的来源,并进行方法学论证。结果显示,茵陈蒿汤出峰共47个,其中19个峰来源于茵陈蒿,31个峰来源于大黄,6个峰来源于栀子。提示:茵陈蒿汤95%醇提物所含化学成分可能是茵陈蒿、大黄、栀子3味药材所合成分的加合[6]。可见,2药配伍的重要性。二者配伍明显地引起胆囊收缩,以利于利胆排石退黄。同时还可使血清胆汁酸、胆脂质含量下降,减少胆石症的发作。

4 从临床运用说明其核心作用

治疗属于肝胆湿热型范畴的疾病古今历代医家皆以茵陈、大黄为核心药组加味化裁使用。用于治疗湿热黄疸内伤杂病者,如《千金翼方》中的茵陈散,《外台秘要》中的茵陈汤,《太平圣惠方》中的茵陈散,《世医得效方》中的茵陈散,《医学纲目》中的茵陈汤,《圣济总录》中的山茵陈丸,《医心方》中的大茵陈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中的胆道排石汤,《新急腹症学》中的胆道排石汤Ⅱ号,还有临床常用的成药,如茵栀黄注射液,急肝退黄胶囊,利胆排石冲剂,乌军治胆片,复方胆通片等均体现了茵陈、大黄这一核心药组配伍的重要性。现代临床上亦有众多医家[9-10]以此药组为基础加减化裁运用于临床各科治疗如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重症肝炎、婴儿肝炎综合征、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肝癌术后黄疸、肝硬化黄疸)、脂肪肝、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重症胆管炎、妊娠期肝内胆汁瘀积症、药物中毒性肝损害、ABO血型不合病、急性重症胰腺炎、2型糖尿病、癌性发热、阴道炎、湿疹、痤疮等。[7-11]

综上所述,茵陈、大黄作为临床治疗肝胆湿热蕴结阳黄为主证的方剂中常配伍的药组,具有很好的退黄作用,其核心作用就是通过清利湿热,活血化瘀,气血同治,给邪出路,利胆排石等方面实现的。

[1]张萍青.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56例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1):41-42.

[2]戴小军,刘延庆,梅全喜.蒿属药用植物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5,28(3):243-247.

[3]王玉兰.茵陈药材的研究进展及前景展望[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9):28.

[4]华圆,冯健,李范珠.茵陈蒿汤利胆退黄物质基础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7):1520-1521.

[5]李仙义,袁海龙,肖小河,等.方药配伍对茵陈蒿汤中大黄酸提取率变化的影响[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3,19(1):19-20.

[6]闵春艳,李晓东,樊宏伟,等.茵陈蒿汤合煎与分煎的成分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2):53-55.

[7]张保国,刘庆芳.茵陈蒿汤近年临床运用[J].中成药,2011,33(3):502-505.

[8]龙海东.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33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79.

[9]邵靓杰.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8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89.

[10]屈弘宇.茵陈蒿汤合猪苓散治疗新生儿黄疸45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1):93.

[11]唐伟东.茵陈篙汤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30例[J].吉林中医药,2009,29(10):850.

猜你喜欢

茵陈蒿核心作用茵陈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茵陈蒿汤治疗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作用机制
茵陈蒿汤煎煮工艺的优化
企业党委在转型期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调研与启示
利胆退黄夸茵陈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茵陈蒿汤配方颗粒成型工艺的优化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
论“依宪治国”在依法治国中的核心作用
国企党组织在企业法人治理中的政治核心作用——以地大出版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