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熊继柏教授运用《千金方》理论治疗中风验案撷萃

2013-03-31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中风病先兆脏腑

兰 蕾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康复中心,湖南 郴州 423000)

中风,现代医学称之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主要病位在脑,主要病机为气血逆乱导致脑的机能受损。《医学三字经》云:“人百病,首中风;骤然得,八方通。”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备急千金要方》明确将“风痱”作为中风病的一种类型进行论述,其主要表现为“身无痛,四肢不收”,根据病情轻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千金翼方》阐述了孙思邀中风内伤主热学说。强调中风之因,内伤为主。一般而言,金元以前中风多以外风论治。孙思邈则着重强调内伤正虚为病。如《千金翼方》谓:“人不能用心谨慎,遂得风病,半身不遂,言语不正,庶事皆废,此为猥退病……当须绝于思虑,省于言语,为于无为,乃可求愈”,明确提出了劳心烦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根本原因,五脏失养,风邪乘虚而入,发为卒中。指出中风之证,多属于热。中风之本以内虚为主,中风之证有闭、脱、痰、痪等不同,然而五脏所藏的阴精亏损,往往导致脏腑功能失调,表现为阴不敛阳、阳亢则热,热盛动风。孙氏明谓“凡患风人多热”“凡中风多由热起”。在此理论基础上,熊继柏教授强调“当分中络经腑脏,更审虚实寒热痰。中脏腑当辨脱与闭,审查慎微知先兆”。现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1 中风先兆案

江某,女,45岁,2008年8月17日就诊。患者自诉左侧肢体麻木胀痛1年不愈,兼颈胀背痛,常发口疮。近来麻木疼痛加重。舌淡,舌苔薄白,脉细。熊教授用黄芪虫藤饮合葛根姜黄散加减治疗。方药:黄芪40 g,全蝎5 g,僵蚕10 g,地龙10 g,蜈蚣(去头足)1条,海风藤15 g,鸡血藤20 g,络石藤10 g,葛根30 g,片姜黄15 g,威灵仙15 g,羌活10 g,防风10 g,甘草6 g,当归10 g,川芎10 g,连翘15 g。服15剂,病人痊愈。

按:《千金翼方》提出了劳心烦神、嗜欲妄念、摄养不慎是中风的根本原因,这些原因渐渐作用于人,到中风发生,是有一定先兆的。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语:“中风者,俱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3年内必有大风之至。”《丹溪心法》云:“眩晕者,中风之渐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恰如古代医家所言,熊教授明确指出:麻木不仁,手足不用,肌肉蠕动,眩晕,汗出偏沮为中风的几个主要的先兆,因其无碍饮食起居,最易被人们疏忽,所以要审查慎微知先兆,切实做好中风病的预防工作。本案为气血虚衰,经络痹阻证,治疗:补气血,通经络,祛风蠲痹。用黄芪、当归、川芎补气血,四虫三藤祛风通络祛风湿,取葛根姜黄散行气蠲痹止项痛。药到病除,有效阻止了患者病情的发展[1-2]。

2 高热惊厥案

王某,女,73岁,2008年11月就诊。患者中风1年,平常神清,不能言语,左侧肢体瘫痪。大便可,小便失禁。于中风科住院期间突发高热至40 ℃,烦闷燥扰,两手握固,手足抽搐,齿叩头摇,不能自已;口干不欲饮;神志时清时昏。唇色紫暗,舌绛而干无苔,脉弦疾数。熊教授急投羚角钩藤汤加味治之,方药:水牛角片40 g(先煎),钩藤20 g,霜桑叶6 g,川贝母10 g,竹茹10 g,生地黄20 g,麦冬20 g,菊花10 g,白芍10 g,石菖蒲30 g,远志10 g,茯神10 g,生甘草6 g,生大黄5 g(后下)。1剂,浓熬频服,5 h后热退身凉,抽搐止,齿叩头摇停,神清,脉减缓。第2天根据其平常症状和舌脉,改用地黄饮子合清营汤化裁,方药:水牛角片30 g,生地黄30 g,丹参15 g,金银花10 g,连翘10 g,肉苁蓉15 g,巴戟天10 g,枣皮10 g,玄参20 g,麦冬20 g,石斛20 g,石菖蒲30 g,远志10 g,茯神10 g,川贝母10 g,五味子6 g,甘草6 g。10剂水煎服,病人未再发热、神昏,舌由绛转红。再继以地黄饮子治疗,患者病情稳定,诸症好转。

按:熊教授认为治疗中风当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一般无神志改变,仅表现为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根据病情的变化,中经络与中脏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熊教授强调,中风中脏腑当辨闭证与脱证。闭证又要辨阳闭与阴闭。闭证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脉弦而有力。其根据热象的有无分为“阳闭”和“阴闭”。脱证表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细弱或脉微欲绝。治疗上“闭证”是以邪实内闭为主,属实证,急宜去邪;脱证为虚脱,属虚证,需用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之法。药以大剂量参附汤和生脉饮救之。

孙思邈倡中风内伤主热学说。孙氏明谓“凡患风人多热”“凡中风多由热起”。本案患者素体虚弱,病情凶险,神志时而不清,为中风中经络向中脏腑闭证转化。此为热极生风证,兼有神昏。治疗:平肝熄风,清热止痉,醒神开窍。方中以水牛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桑叶、菊花、大黄清热;白芍、麦冬、生地黄养阴增液柔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石菖蒲、远志、茯神醒神开窍,宁心安神。在病情恶化的急性期以祛邪为主,关键时候有效控制了病情。高热退下后,患者转为热入营分证为主,兼有原发病喑痱(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治法以祛邪兼固正为要,治疗:清营凉血,开窍化痰,滋肝补肾。以清营汤清热凉血,地黄饮子滋肝补肾,开窍化痰。待营分热清,舌转红,患者转为肝肾阴虚,风痰阻窍证,治法以补虚为主,专用地黄饮子滋肝补肾,开窍化痰治疗喑痱[3]。

3 风痰案

徐某,女,73岁,2008年7月6日就诊。患者中风2年,现左侧肢体屈伸不利、疼痛乏力、浮肿,神志清楚,舌謇不语,口中多痰涎,二便正常。舌淡苔薄黄腻,脉细。熊教授用涤痰汤合四妙散加味治疗。方药:陈皮10 g,茯苓皮30 g,半夏10 g,甘草6 g,枳实10 g,白参10 g,竹茹10 g,胆星5 g,石菖蒲30 g,远志10 g,苍术8 g,黄柏6 g,川牛膝20 g,秦艽10 g,桃仁10 g,红花5 g,泽兰10 g,木瓜15 g。20剂水煎服。7月27日复诊:患者已能发音;左侧肢体肿胀已消,疼痛麻木减轻。舌苔已转薄黄,仍脉细。改补阳还五汤合黄芪虫藤饮治疗。方药:西洋参10 g,黄芪30 g,当归尾10 g,川芎10 g,赤芍药10 g,桃仁10 g,红花4 g,全蝎5 g,僵蚕10 g,地龙10 g,蜈蚣(去头足)1条,海风藤15 g,鸡血藤20 g,钩藤15 g。服60剂,语言清晰,行动基本自如。

按:《备急千金要方》明确将“风痱”作为中风病的一种类型进行论述,其主要表现为“身无痛,四肢不收”,根据病情轻重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痱是因中风所致的症候群,“风痱”首见于《诸病源候论》,国家标准疾病名称将脑卒中后遗症称为风痱。风痱(中风后遗症)条称:“风痱,又名喑痱,相当于西医学的中风后遗症。多为中风之后,风痰上扰,瘀阻经络,或肾虚精亏所致,以中风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用为主要表现的痿病类疾病。”熊教授认为中风当审虚实寒热痰,实证者当先祛邪兼扶正,虚证则固正气兼通络,并崇尚朱丹溪的从痰辨治,《丹溪心法·中风》言:“半身不遂,大率多痰……并气虚。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百病皆因痰作祟”,舌苔滑腻者,有痰也,必先祛痰,待舌苔转薄,再以扶正为主。本案患者神志清,为中经络。初诊主要为风痰阻络,肝肾阴虚证。治疗:涤痰开窍,祛风通络,补益肝肾。用涤痰汤涤痰开窍,四妙散去湿热;牛膝、木瓜补肝肾,通经络;秦艽、桃仁、红花、泽兰活血通痹。再诊时痰已化去,以补阳还五汤活血益气、黄芪虫藤饮祛风通络蠲痹,疗效显著[4]。

[1]李红香,戴慎.中风先兆证相关名称及防治的文献探源[J].吉林中医药,2011,31(2):175-176.

[2]王泽颖,吴坤,王法德,等.中风先兆证的研究进展[J].吉林中医药,2004,24(4):53-55.

[3]陈国成.从历代对中风病认识的演变看中医学理论的发展[J].吉林中医药,2008,28(6):394-396.

[4]赵德喜,张影,王禹,等.明清时期中风病中医证候归纳探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2):334-335.

猜你喜欢

中风病先兆脏腑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临床观察
眼针疗法治疗中风病的机制探讨
先兆流产,别害怕
夏困当心中风先兆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