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2013-03-31孟育耀
孟育耀,殷 俊
(重庆工商大学 融智学院,重庆400033)
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核心,以智慧为资源,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社会产业链中势头强劲的朝阳产业。重庆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凭借自身优势发展态势良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长足进步。重庆文化领域百花齐放,文化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一、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20亿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66.7亿元)净增253.3亿元,增长379.7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17%提升至3.2%。重庆文化产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一)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文化产业发展亮点纷呈
2011年重庆市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出版发行、电影发行、国有文艺院团、重点新闻网站等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面转企改制,先后有108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变为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2011年5月重庆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区。目前正形成由娱乐市场、电影市场、网络文化市场、艺术品市场、文化旅游等组成的多元、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2011年报业、广电、出版、新华书店四大文化集团资产总额约184.61亿元,同比增长23.70%,营业总收入68.37亿元,增长13.80%,利润总额2.51亿元,同比增长20.42%;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成为全国第二家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入驻数字出版企业达到30家之多;黄桷坪艺术园区建成川美·创谷项目,引入40余家企业入驻登记;天健创意(动漫)产业基地与战略投资者新加坡元大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签订联建框架协议,引入外资3亿元;重庆市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为27个文化项目提供了融资担保,金额达1.14亿元,有效支持了文化产业项目的建设。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兴文化产业乘势而行
文化产业由文化服务业和文化相关产业两部分组成。目前重庆文化服务业在规模、总量、效益上都有显著提升,而以文化用品、设备及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的相关产业则成为重庆文化产业重要经济增长点,助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
新闻、广电、文化艺术、出版服务这些产业发展相对成熟,增值业务的开发和增长空间相对有限,它们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比重呈现平缓下降的趋势。
而以动漫产业、数字传媒、网络文化服务、文化及相关产品销售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则快速发展。重庆动漫产业连续六年在西部原创动画生产数量上排名第一。重庆市网络文化服务在2010年增长达44.2%,文化休闲娱乐服务达20.4%。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具有市场潜力大、高新技术应用度高、增值业务开发空间大等优势,正在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2010年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生产达42.0%;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产品的销售达23.4%[1]。
(三)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利好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结合重庆地域经济水平和重庆自身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重庆大力打造“一核两带多节点”的文化产业总体布局:“一核”即以主城九区为中心的都市文化核心区;“两带”是指长江三峡文化旅游产业带和渝东南—渝西特色文化产业带;“多节点”是指依托各区县特色文化资源,综合考虑各地的交通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及文化产业发展潜力等因素,形成若干特色文化产业“节点”。[2]
目前渝东北片区正在逐步开发三峡文化资源,不断加强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长江三峡旅游文化产业带;渝东南片区发力于民俗文化特色产业;渝西片区依托主城,大力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文化镇(街)等产业。依托巴渝、移民、陪都、山水、红色文化资源等,形成与“一圈两翼”相匹配的“一圈两线”空间分布形态,“一圈”即1小时经济圈,正成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两线”即“长江黄金水道线”和“渝怀铁路沿线”,正成为支撑渝东北和渝东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两条主线。
通过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重庆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的步伐。2012年5月,重庆市政府出台《关于命名第二批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的决定》,新增“虎溪公社”等两家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21家重庆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累计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41个。[3]
二、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文化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如下:
(一)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发达,融资不易
相较于北京、上海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城市,重庆文化产业资本市场不发达。
北京市目前有近1 100家企业相关财务指标达到上市条件。其中已有150家企业进入上市辅导备案程序,这其中涵盖了文化创意、、高新科技等众多文化产业领域。其中中关村的企业是北京企业上市的主力军,多数文化类和科技型企业都在中关村产生。中关村示范区加快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发展,扩大参与规模,为企业融资获得更多机会。
上海在2008年设立了“上海惠金文化产业担保公司”,为银行对文化领域的信贷投向作了积极引导。2010年,上海又创设了专门针对文化和传媒行业的投融资私募基金,这个基金的成立为上海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上海文化产业重大战略项目的融资提供了可能。文化企业通过文化交易所也拥有了一条投资、融资、产业资本退出市场的渠道。
重庆市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据调查,重庆市85%的文化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其中47%左右的企业资金严重短缺。文化企业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收费权、版权等无形资产,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融资难主要表现在获取银行贷款难,抵押难,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主要依靠极不规范的民间借款或内部集资。尽管重庆的文化企业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2010年4月也组建了重庆市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但是由于专项资金有限,更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获益。由于投资匮乏,重庆文化产业在整体上缺乏规模效应,资本投入不足成为制约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之一。
(二)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换不理想,特色文化产品稀缺,品牌建设滞后
文化资源禀赋在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作用明显。重庆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禀赋,但是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开发还不到位。和京津沪直辖市相比,特色文化产品较少,文化品牌建设滞后,从而制约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换。
北京以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传承奥运品牌,积极把北京建设为国际体育文化中心城市。通过探索奥运后的新运行模式,对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开展各种经营和服务。以鸟巢为例,除了使其作为高等级的体育场之外,还促使其一身多兼,成为国际旅游景点、体育场馆、滑雪场、娱乐休闲场所、顶级品牌展馆,以及多场视听盛宴演出的舞台。截止2012年9月,鸟巢累计接待游客2 000万人次,举办各类大型活动61场,累计总收入8.2亿元,逐渐彰显其北京文化品牌效应。
上海正在筹建的迪士尼乐园、虹桥枢纽国际展览中心等是其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上海充分利用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和长江流域的经济龙头这一优势,不断创新,将上海市的体育、旅游等文化产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不断宣扬独特的上海文化,同时利用世博会开办后带来的影响,不断提升世博精神品牌。同时,还在不断培养核心的文化企业,持续打造文化知名品牌。
天津市不断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努力培育创新性文化,将文化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新引擎”。目前以动漫、电脑游戏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异军突起,依托海河和南北运河两岸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建立起“一线三点五团”的文化创意体系。
(三)产业集聚效应较差,竞争力不强
文化产业集群化,不仅要求文化企业地理区位上的相对集中,而且要求文化资源在生产和创作上相互匹配和协调。文化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并开始有效运转,集群内众多的企业就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一些互补性企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集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认为,外部性是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负外部性)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正外部性)的情形。
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外部性的过程。较早进入该区域的文化企业在生产中会产生经济活动的外部性,若这个企业规模很大,则产生的外部性也很大,能够为后进入的文化企业创造所需的基础设施,提供产品获取渠道和劳动力市场等,甚至提升该区域知名度,打造该区域的品牌形象,后进入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种正的“外部性”,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重庆文化企业聚集区,基本上只是空间上的聚合,而无产业要素的融合。集聚区的文化企业间鲜有业务上的交叉和技术上的良性互动,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
三、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可行性路径分析
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挑战和机遇并存。综合考虑重庆优势、特色以及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探寻一条适合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可以促进重庆文化产业稳健发展。
(一)改善投资渠道单一的现状,实现投融资渠道多元化
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且前期投入较大,后期回报周期较长。要使文化产业快速繁荣发展不能过于依赖或单纯依靠国家支撑,还需要融合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才能全方位的发展。在发展重庆文化产业的过程中需要改善目前投资主体较为单一的现状,在相关利好政策的扶持下,积极引导其他文化企业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促进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重庆目前金融机构有中资银行市级分行、金融租赁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且呈现逐渐增多之势,这为构建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提供了机会。重庆文化产业可以通过融资担保平台、公益基金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票据流贷平台、投资基金平台和财务公司等六个平台探索,搭建起相互支撑的“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夯实基础。[4]
此外政府可以适当拓宽融资渠道。比如鼓励财务状况满足条件的企业直接进行融资。重庆市发展速度快、规模大、经营效益好、到达上市条件的企业应该积极在主板市场上进行上市融资;对于小文化企业且是高科技的,可在创业板的市场上进行融资;对于那些还不具备上市条件的文化企业,则可以利用与上市公司合作的机会进行资本运作。同时还可以利用民间资本,借助百姓闲散资金让普通老百姓参与文化产业投资获益。此外还可以借助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外来资金的注入,积极引进外资。
政府在处理文化产业投资和资金问题时,要主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一方面,适推相关利好政策,完善相关法律鼓励文化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要对民间和外来资金进行引导和调整,确保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方向与环境。
(二)培养创新性人才,深度挖掘文化资源,以品牌促发展
创意是文化产业的发展内核。重庆文化产业创新性人才稀缺,应加大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重庆各大高校应结合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设立相关文化产业学科,比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会展专业、文化产业专业、艺术管理专业等,通过改革创新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专业能力;设有文化专业的高校、院际间还可定期开展教育交流讨论会,整合目前分散的文化产业教育资源,融产学研为一体,找准市场切入点,培养市场急需的创新性人才。此外,还可以积极引进有丰富产业信息资源、深谙产业运作方式、独具市场慧眼的经营人才,为重庆文化产业经济能量的释放做铺垫。
准确把脉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仔细分析区域文化资源特性及其价值延伸力,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文化产业品牌,开辟文化产业特色化道路。重庆动漫、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都是可以重点发展的目标。发展这些产业时,可以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中融入新的发展理念,采取适宜重庆区域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大力推行“文化产业品牌战略”,提高研究能力和设计能力,以设计、品牌为载体附加文化价值,以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价值提升其经济价值,从而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顺利转换。如可以将重庆特色的码头文化、抗战文化、火锅文化、移民文化、民俗文化、自然风景打造成一条价值产业链:挖掘民间歌舞文化,发展演出业;挖掘重庆的抗战文化资源,发展出版、音像、影视业;利用民间手工艺,发展工艺手工业;依托巴渝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并大力生产和销售重庆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利用这些载体将重庆符号传播出去;树立重庆市的特色建筑物群,例如抗战基地、朝天门码头等,通过建筑物来宣传重庆,从而再次带动重庆旅游、网络服务、电影制作业的发展。
(三)完善产业链,发挥文化产业集聚区的集聚功能
目前,重庆初步形成了重庆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大足影视剧制作基地、解放碑时尚文化城等六大产业基地。但是产业基地基本只是空间上的聚合,却无产业要素的有机融合,缺乏差异竞争,创新动力不足,没有形成优质高效的产业链条。
产业基地可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资本为纽带,充分整合文化资源,组建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和产业集聚区。[5]将产品的策划、创意、研发放于集群产业链条的上游;内容生产、制作包装、运输置于中游;文化产品服务、销售、衍生品开发、信息反馈等位于下游。集聚区涵盖人才的集聚、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资本的积累,能够节约交易成本,其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寻找成本、学习成本以及合约的谈判成本与执行成本也都会降低。企业在产业集聚区内,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域内文化生产的分工和协作。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集群内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企业相互促进、依存,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上的合作分工,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机会主义经济行为,维持集群稳定,合力打造一个具有联动性、潜力巨大的产业集聚品牌。
[1]http://www.cqtj.gov.cn/upfiles/201112/20111216-142647548.pdf[EB/OL].
[2]http://www.cq.xinhuanet.com/2012-08/14/c_112714-181.htm[EB/OL].
[3]中国投资咨询网.2012-2016年重庆文化产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EB/OL].http://www.ocn.com.cn/reports/2009814chongqingwenhua.htm.
[4]http://www.chinaqking.com/yc/2012/231489.html[EB/OL].
[5]潘雪峰.全力推进重庆文化产业发展[J].重庆统计,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