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专业文化建构*

2013-03-31黄耀明

关键词:助人社会工作者本土化

黄耀明

(漳州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社会工作本土化更多强调的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本土的落地生根问题。王思斌教授认为要解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问题,就要认真地从理论层面提炼中国经验。也就是要研究中国社会与产生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的关系,研究中国社会中的助人和社会服务文化,研究变化着的社会需要与专业社会工作和中国传统经验的关系。[1]这种开拓性的研究给国内学者开展社会工作本土化与中国社会的关系探讨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视角:社会工作本土化离不开对中国本土文化的适应,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进程本身就是一个社会工作专业文化不断建构的过程。

一、专业文化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

在西方国家或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历程中,专业文化与专业伦理的培育与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吕新萍教授认为“专业文化是社会工作健康发育的心灵砝码”。[2]要界定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专业文化。一般说来,专业的产生和发展最终来自于社会的需要,而专业文化必须产生于一个特定的专业群体,带有明显的组织文化特点,具有一整套体系。专业文化是指该特定的专业群体为其专业目标的实现而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其充分体现专业群体成员共同的追求与理念,是对专业中个体行为形成内在和外在的指导与规范,也就是将专业的价值理念内化成专业成员的自觉行为。[3]具体说来,专业文化对于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1.专业文化是该专业之所以称之为专业的重要特征;2.专业文化充分体现该专业的价值取向及专业理念;3.专业文化可以将内在的专业理念外化成专业成员的具体行为;4.专业文化可以指导、规范和约束专业成员的具体行动;5.专业文化是广大受众直观了解和认同该专业的重要途径;6.专业文化是该专业不断发展和宣扬自己专业价值的重要载体。

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争论肇始于1915年著名的美国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之问,在其发表的《社会工作是专业吗》一文中很有针对性地质疑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在此后的一段时期内,学者们集中地围绕着“弗莱克斯纳之问”展开深刻的争论与反思,其中最有名的当属1917年里士满(M.Richmond)出版的《社会诊断》一书将个案工作视为一套独立的知识体系,从而吹响了社会工作学科归纳的号角。而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论述一般认为最早应是1957年格林伍德在其《专业的属性》一书中提出的成熟专业应具备的五个特征:一套基于科学基础的系统的理论体系;已被社会广泛认同、接受和获得高度评价;具有专业权威而专业能力成为该领域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具有职业内部的伦理守则,其指导和约束着专业共同体成员的具体行为;形成专业群体的专业文化。格林伍德认为当时美国的社会工作虽已具备上述五个基本特征,仍属较低水平。就目前的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来说,只有第一点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完整地来源于尚是西方社会完备的,其他的四点都尚不具备,或者说都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建构滞后有着重要的关联。首先,当前对于引入发展社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只是停留在政府高层和教育界层面,广大的基层政府部门尚未真正认识到社会工作对于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老百姓更是谈不上对于社会工作的认识、理解和认同。其次,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群体内部尚未制订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守则,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定还是社会工作职业伦理守则都尚在讨论与构建之中。再次,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权威尚未能真正凸显出来,唯一能够让人们直观感受得到的只是手握丰富国家资源的行政性社会工作者。最后,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培育基本局限在高等教育与研究领域的教学研究之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建构已然严重阻碍了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发展,如何建构既能充分体现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又符合中国具体社会与文化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是一个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建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对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般说来,专业文化是整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灵魂,其包含一个专业群体的价值判断、思维模式及行动指引,甚至会涵盖监管体系。专业文化建构也是塑造专业精神的重要路径,一个专业群体就是一个社会组织,而一个社会组织的凝聚力与生命力旺盛与否就主要取决于这个专业组织的专业精神。专业文化的建构是维系整个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根基,其塑造的专业精神可以帮助专业群体内部形成巨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并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形成专业群体中个体的专业认同感与专业理想。有学者指出,专业精神一旦确立,将会长久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专业群体的专业追求,专业理念与专业内容的确立,也会影响他们的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和从业态度。专业文化与专业精神的东西,基本上决定着专业建设的社会价值与生命力。[4]

对于社会工作而言,建构自己的专业文化对于充分体现社会工作独特的价值理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对社会工作的本质、目标、理念、工作态度和具体助人手法都具有指向性作用。社会工作专业文化要表露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群体基于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而奉行的一整套理念、态度及行为守则。换句话说,社会工作专业文化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项指征,其实施的就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助人专业服务。考察和反思西方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历程,不难发现其在社会工作专业健康发育中扮演着的重要角色。就香港地区来说,社会工作注册局从一开始就非常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及社会工作伦理的建设,而且有相当严格的社会工作者行为监管制度。就是这样,香港社会工作注册局每年依然会接到一些受助对象对于社会工作者行为不端的检举。假使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及专业伦理建设缺位,可以想象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将是何等的紧张。

举一个医学在中国专业化发展的例子可能就会更加明白。医学的专业文化建设在中国是相当滞后的,其后果直接导致今天中国出现的医生医德约束滑坡,医患关系紧张,各种损害患者利益的案例随处可见,患者采取极端行为伤害报复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正如吕新萍教授所言:“让人不能不反思,在医学专业化的过程中,整个专业文化的建设以及专业伦理守则的制定几乎是一个被忽视,至少是非常薄弱的环节。”[5]笔者曾在2012年6月针对6所中学的高中毕业生做过一次填报高考志愿的调查,在发放的600份问卷中,仅有7%的学生表示愿意填报医学方面的相关专业,在原因一栏的选择上,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生存在着医德伦理等方面的缺陷。

当下中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正处于起步阶段,专业社会工作者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出现在社会公众面前,社会工作的助人行动该展现一个怎样的专业文化,这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就积极方面而言,建构合适而缜密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会有利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群体形成可评估可操作化和可监管的助人行为规范指引,更有利于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涉及价值、理念、道德及伦理的专业给社会大众一个正确的专业交代。就消极方面而言,一旦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建构缺位,就很有可能出现社会工作者助人行为的伤害服务对象事件,也极有可能诋毁了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民众中的专业形象,更有可能出现专业社会工作者群体内部鱼龙混杂和无序监管的状态。因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建构是整个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能够直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建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主要策略

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在中国的建构首先必须确立其作为一个助人社会科学专业使命的核心关怀所在。在强调社会工作专业本质同时,不仅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且还要考虑到曾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解决问题方式的实质性影响,更要考虑在集体主义和福利主义影响下中国人的社会心态。王思斌教授认为这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文化、体制和心理背景。[6]不单如此,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应是务实性的,是在中国社会工作者群体长期的专业实践与研究过程中形成并被专业共同体所普遍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

第一,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必须充分凸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专业信念与专业本质。在整个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迈向社会工作的专业化;[7]一种是不断的徘徊而挣扎在关注个人福祉和社会的改进之间。显然今天的主流社会工作发展更多的走向了专业化的道路。在美国的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中,由于过多的社会工作者从事临床社会工作,他们干起不同类型的心理治疗或者甘心沦为心理辅导的附庸,且私家执业,一些学者忧虑他们基本背离了当初对于整个社会的专业承诺与专业使命追求。“半个世纪以前,当社会工作还有使命感的时候:帮助贫困的人,改善社区生活与解决社会问题,似乎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关怀。”[8]这样的忧虑同样适用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专业文化的建构,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必须充分凸显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专业信念与专业本质。就专业使命来说,就是关注社会弱势社群,倡导社会平等、公平与正义;就专业信念来说,就是对于人的无条件尊重,相信每一个人的独特个性及发展的潜能;而专业本质就是利他主义的助人自助。如果抛弃了社会工作的这些核心文化,就基本丧失了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

第二,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必须强调社会工作的价值观、道德操守与伦理守则。一般认为,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界定社会工作本身——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9]也就是说,社会工作价值观代表着整个专业共同体对于人、社会、世界及其彼此关系、价值尊严的一般判断,是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前提。社会工作价值观包括正义、平等、责任、自我实现、接纳、保密等,其必须贯穿于整个专业文化的始终。社会工作的道德操守和伦理守则是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同时又确保着社会工作价值观能够准确实行。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必须建构整个专业共同体的道德操守及伦理守则,才能确信社会工作可以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具体来说,社会工作的道德操守就是透过道德规定去最大程度保护服务对象的利益,完成整个社会工作专业活动的目标实现,如服务对象的利益优先;服务对象享有充分的知情权;对专业和机构负有道德承诺等。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是一套由专业共同体制定的指导社会工作者从事专业活动的道德指引,是整个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理念及道德操守的具体操作化,即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建构必须首先制定一整套适切的能够真实体现社会工作价值观、专业理念及道德操守的伦理守则,确实保证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本质及特色,维护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健康有序。

第三,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必须融入中国具体的传统文化、制度与社会元素。社会工作本土化必须强调对于中国具体传统文化、制度与社会元素的敏感性及适切性。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建构要融入这些方面的东方元素,如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整体、面子、人情与关系的影响,要考虑中国传统助人制度中国家行政权力与资源掌控的强势影响,要考虑中国社会中公民社会与民间组织发育滞后的影响,要考虑中国具体社会情境中忽视个人能动性与潜质意识的影响等。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社会工作的一切对话和冲突几乎集中在个人与社会整体的关系规定上。与西方社会工作强调人有至高无上的尊严与价值,追求“福利社会”和看重个人潜能不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过分强调社会、群体或家庭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忽视了个人独立存在的重要性及个人对于社会的贡献与意义。[10]因此,当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被抹上中国传统文化、制度与社会积极元素的色彩时,中国老百姓就会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是亲切的,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是适切的。那么,社会工作的助人效果才可能是令人满意的,社会工作的本土专业发展也会随之迈向一条较为顺畅的道路。

第四,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必须注重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大凡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或地区,都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由于所在地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及发展步伐不尽相同,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具体建构也各具特色。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发展比较完善,其专业理论研究与实践领域的发展围绕自己的处境和步伐常常在反思和定位自己的未来。就香港地区来说,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其中的专业服务发展、社工专业化进程、社工教育及培训等已具备世界先进水准,这完全依赖于香港社会工作专业制度的确立与推进。1980年,香港社会工作界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中的社会工作者注册内容及发展方向,经过十余年的讨论与探索,1991年香港成立了社会福利专业人员注册局,进行资源注册制度。1997年6月,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条例正式生效,该条例的目的旨在就社会工作者的注册、注册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活动纪律管制及其相关问题做出规定。1998年1月,香港社会工作者注册局正式宣告成立,其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设置并备案社会工作者注册记录;订立及审核注册的资格标准、操守纪律及有关注册事宜;审查和核实申请人资格;处理违纪行为等。[11]

中国内地的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从2008年的全国首次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开始,经过五年的考试,目前全国至少拥有5万名以上的社会工作师和助理社会工作师。但这个数字与国家2012—2020年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将达到145万的目标尚有较大差距。由于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的严重滞后,目前取得社会工作师与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的人员尚无法真正进入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社会工作对于社会及服务对象的功能尚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没有规划好合适和明确的社会工作岗位;缺乏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认证、督导、激励、惩罚等制度;缺乏对于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与扶持制度;缺乏政府对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购买等。因此,注重社会工作专业制度建设对于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至关重要。

第五,建构中国本土的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必须搭建形式多样的传播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工作专业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专业信念及专业道德操守是隐形的。在广大的社区中,人们所能接触到的专业力量更多是警察、医生、律师、民政等部门或职业。目前为止老百姓所能接触和感受到的社会工作文化仍然是抽象的、概念化的。必须通过搭建形式多样的传播载体来展示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可以通过学习、立法、传播、激励、强化与监管等具体的方式进行。重视通过社会工作书籍出版,社会工作者助人典型事例影视制作,社会工作专业网站建设,在社区中广泛宣传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与功能等专业文化。使之能够借助有形载体深入到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并逐步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譬如在香港地区的社区中,人们随处可见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各类机构,它们提供形式多样的各种宣传册与广告单,充分展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价值观与理念的标语和宣传广告贴满整个布告栏。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就在身边。

四、小结

西方国家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经验表明,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推进离不开专业文化的建构。尽管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更不能放松对于专业文化建构的研究与实践。一旦社会工作专业文化的建构滞后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的推行,极有可能出现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施助人服务的过程中偏离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及专业信念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利用社会工作的专业身份、专业技巧做一些伤害服务对象及社会的事情。到那个时候,社会工作的助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专业社会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也会受到严重诋毁。我们要想重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就相当困难。

总之,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建构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是极端重要的。在建构的过程中,政府要承担整个的制度设计及方向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要具体落实整个行业的道德操守及伦理守则的研究与制定,还要设计一整套合适的社会工作者服务、督导、激励与评价的专业制度。广大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要高度重视专业文化的重要性,要严格恪守社会工作的专业规范与守则。只有这样,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建构才能实现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交互相长,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

[2] 吕新萍.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培育[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22-23.

[3] 张青.论大学中的专业文化建设[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2):101-104.

[4] 睦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2):10-14.

[5] 吕新萍.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培育[J].中国社会导刊,2007(12):22-23.

[6] 王思斌.试论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化[J].浙江学刊,2001(1):16-19.

[7] 张和清.专业的确信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社会工作[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3(3):9-12.

[8] 朱志强.社会工作与心理及家庭治疗[Z].香港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课程讲义,1999.

[9]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9.

[10] 陈莹.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社会工作价值观及其冲突[J].社会,2004(12):27-31.

[11] 梁魏懋贤.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路向[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5-7.

猜你喜欢

助人社会工作者本土化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诉前强制调解的逻辑及其本土化建构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助人无需等待
美乐家迎来本土化元年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论电视节目的本土化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