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

2013-03-31王卫星王一舒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产学研人才教师

王卫星,王一舒,王 爽

(1.常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 财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地方高校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探讨

王卫星1,王一舒1,王 爽2

(1.常州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213164;2.常州大学 财务处,江苏 常州 213164)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地方高校在产学研用培养人才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学生受基础教育阶段的影响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不强,参加产学研活动基础薄弱;教师重视科研教学任务的完成,开展教学改革动力不足;学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顶层设计与系统管理仍有缺陷。解决存在问题需要去除现有基础教育过分注重升学率的弊病;高校则要改进现有的考核体系,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产学研用

产学研用相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产学研用”是指生产、学习、科学研究、实践运用的合作系统工程,是当前形势下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从高校来讲,产学研用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生力军——地方高校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是什么?如何有效地破解?

一、国内外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综述

国外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多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创新人才的概念出发。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ton)早在1869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就通过观察977名天才人物研究了他们的思维特征。20世纪40年代,创造力的研究进入实验阶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R.P.Clauforde)和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 (M.Weigheimer),他们运用社会调查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人才的“创造力”。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J·Guilford)的《创造性才能》和《创造力与创新思维新论》两本著作问世[1],标致着创造性人才研究步入繁荣期,这个时期主要研究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

尽管国外并没有“创新型人才”的提法,但是许多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都十分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英国教育家纽曼(John Henry Newman)在19世纪就提出:绅士就是“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2]英国的著名大学如牛津和剑桥等在人才培养方面深受纽曼思想影响,将培养绅士型领袖和学者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德国高校则深受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的 “完人”与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的“全人”教育理念影响,追求将学生培养成“完人”,即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美国早在1991年的《国家教育目标》中就提出:“应培养大量的具有较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大学生”。[3]美国的许多大学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据,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培养了37 和36位诺贝尔奖得主。[4]日本强调“技术”立国,1994年又提出了“科技创新立国”战略,随后政府也强化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独创性基础研究。日本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突出特点是把“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成功意识”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宗旨的精神动力和思想基础。

我国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的提出也很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1919年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就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明确提出培养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90年代后政府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因而关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理论研究也更趋活跃,出版了一系列探讨该问题的著作,如《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校教育》(李金松,1990)、《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孟天雄,1995)、《创新教育》(阎立钦,1999)、《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郭淑英、戴万津,2000)等。[5]这一时期的著作重点探讨了创新人才的概念、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以及创新型人才的能力应该如何培养等问题。从实践角度看,20世纪90年代国家教委制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提出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促进了我国高校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国内一些著名高校率先推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如设立 “创新学分”、建立“研究生创新基金”等。进入本世纪后,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创新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方法[6]。

近年来,国内学者将“产学研用”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石火学(2000)提出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包括“三明治”模式等7种模式。张炼(2002)认为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余雅风、郑晓齐(2002)以资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大学与企业合作创新的动因。李健(2009)认为产学研用的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政府起主导作用。朱路甲等(2011)认为产学研用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在应用上,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合作机制。[7]王昭、池建(2010)从管理环节、教学环节、评价环节以及配套环节4个角度分析了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李孟辉、熊春林(2012)认为地方高校存在着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课程体系等不利因素。但是,地方高校如何开展产学研用,培养创新人才仍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瓶颈

(一)从学生角度分析

目前由于受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思路与方法存在较大局限性,习惯于课上满堂灌、课下背书、做题、验试卷,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步入大众化阶段,进入地方高校学习的受众面大大拓宽,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少数学生甚至认为进入高校就可以放松了,混满学分拿到毕业证与学位证就行;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触社会太少,对工农业生产和商业服务等社会知识知之甚少,缺少开展产学研用活动的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则是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创新能力不足。

(二)从教师角度分析

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教师肩负着十分重要责任,然而,不少教师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首先,教育理念相对滞后。尽管教师们都已认识到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重知识传授、轻思维培养。第二,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地方高校站在讲台的教师主力军不少人是在中国教学改革之前的教育体制培养并按照同样的培养模式教学多年,基础扎实,课业熟悉,但是惰性较大,缺乏创新的动力与能力。第三,科研与教学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地方高校绝大多数教师都十分重视自身的科研工作,申报课题、组织实验、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十分繁忙。理论上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有利于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但是,不少教师重科研、轻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科研工作上,教学上却投入精力不足,很少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学内容上、课程结构上以及课堂教法上仍沿用传统的模式与方法,鲜有创新。

(三)从学校层面分析

首先,高校的考核与评价导向存在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声誉与知名度可以说对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目前评价我国高校还是以排名和学科建设等为核心。因此,学校是以获奖级别、申报到科研项目级别、论文数量和所发期刊的档次及影响因子高低等来衡量教师的水平、评价教师任务完成与否。在高校与企业等外部单位合作的项目中,教师也往往更看重参与项目合作本身的完成及所产生的结果——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是否能报奖,对职称评审有无作用,而不是充分考虑发挥合作项目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其结果是重“产”和“研”,轻“学”和“用”。其次,一些地方高校为了追求学校的排名位次提升,过于强调“时效”,对于教学科研成果急于求成,不尊重教学和科研规律,致使产学研合作不能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很好地发挥作用。第三,部门和条线关系尚需进一步理顺。产学研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做好顶层设计以及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现实中,学校各部门之间职能分割,科技处管科技、产业办管产业、教务处管教学、学工处管学生,各二级学院具体组织教与学工作的实施,一般的事务处理尚容易协调,但是对于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现阶段还在探索,未形成成熟的工作模式,相互之间沟通不顺畅,协调有困难,不少部门忙于应付自身的工作,甚至认为教学改革是教务部门的事情,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瓶颈破解

破解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树立正确的创新人才培养观

高校需要培养创新性人才这一观念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我们不应该简单将“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先进理念,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培养“完人”的同时注重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潜力,激励个人的创造精神。

高校的首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学校开展产学研用活动的第一要务是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产学研用”对高校来讲,应该是由“产”(实际需求)而来,为“学”(培养人才)而用,通过“研”(研究活动)取得成果而“用”(服务)于企业和社会;“产”应促“学”发展,“研”应促“学”深化[8],“学”与 “用”有机结合,而不能将“产”、“学”、“研”、“用”的关系混淆、顺序颠倒。

(二)改革基础教育的应试体制

创新潜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条件。[9]而我们现行的基础教育以升学率为指挥棒,培养出的学生习惯于按标准答案答题;现行的高考与招生制度,主要是依据高考成绩,大多数专业又都是依据笔试录取的,但是笔试成绩并不代表学生的创新潜质,只代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现行的基础教育制度与招生选拔制度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反而扼杀了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从科技兴国、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制度必须要改革。当然,改革多年来形成的基础教育体制与高考制度并非易事,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系统设计并有序开展。

(三)完善产学研用管理机制

首先,要改革高校现行的考评机制,应该将产学研用的内容引入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学生角度分析,通过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如采取建立创新学分、增加实践环节等措施,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实际,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去,激发学生创造潜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教师角度分析,应尽快改进目前高校教师以科研成果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如在评职称、考察上岗条件时,不仅要看教师所承担的项目、发表的论文、申请的专利和所获奖项,还应该将其指导学生所取得的成果或成绩考虑进去,并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有利于调动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积极性。

其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关键问题在于各方的合作机制。高校应建立专门机构或明确现有职能部门负责推进产学研用有关工作,开拓合作渠道,汇聚合作资源,协调合作单位、学校和学生3方的利益,搜集相关信息,完善合作机制,使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创新人才工作真正能够扎实、协调地开展起来。

(四)优化学生培养方案

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对高校现有的培养方案进行优化,在产学研用背景下,按照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都需要重新审视。社会在不断发展、市场在不断变化,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地方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发展定位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目前,学校应根据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特点,增添开放性实验、科研训练计划等实践项目,使其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五)打造产学研用合作培养人才的平台

产学研用培养人才需要有实践的平台,该平台的建设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托地方经济,与当地企业紧密合作,在企业或地方的高新产业园区设立产学研工作站或研究所,教师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企业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研究,一方面可以吸纳部分学生参与其科研活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触实际生产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动手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企业或研究机构的工作人员作为学生的校外导师,探索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方法,拓宽育人渠道,扩展育人空间。第二,高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办产业吸纳教师的科研成果,吸引学生参与。校办企业虽然可能规模不大,这种模式能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与管理不同阶段的不同内容,真正体现产学研用相结合教育中“用”的内涵。第三,由于地方高校目前在校生规模都比较大,而企业或研究机构往往一次能容纳的学生人数有限,考虑到这个现实问题,学校也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建立模拟和仿真实验室,只要设计合理,管理科学,也同样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第四,目前,国家积极推进建设的大学科技园建设也是一项深层次的产学研用合作工程,学校应该加强与政府部门联系,积极参与到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和运行中去,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教师与园区的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园区的各单位的生产或研究工作,支持大学生到园区创业实践,使园区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地。

地方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工程,产学研用相结合用于学生培养是十分有效的途径。需要社会与高校共同努力,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和改进,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吴松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述[J].现代教育管理,2010(4):68—70.

[2]Joseph A.Soares.The Decline of the Privilege:the Modernization of Ox ford University[M].San Francisc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44.

[3]Isa Tsui.Courses and Instruction Affecting Critical Thinking[J]. Researching Higher Education,1999(2).

[4]作者不详.美国大学诺贝尔奖获得人数排名[EB/OL]. (2012-06-20)[2013-08-30].http://graduate.tiandaoedu.com/choice/23409.html.

[5]包瑜.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3.

[6]史国栋,邵辉,李定龙,等.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与实践解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60—63.

[7]朱路甲,刘迪.新时期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8—32.

[8]刘蕴.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7):272—273.

[9]尤祖明,迟强.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08—112.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y Combinating IARA in Local Universities

WANG Wei-xing1,WANG Yi-shu1,WANG Shuang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2.Finance Sec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tight combination of industry,academ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really matters to the local un iversities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However,There still exist some problems.For instance,the students have insufficient consciousness and capability of independent study and weak basis to join the IARA due to the effects of their basic education,the teachers care more about finishing their teaching missions and lack the drive to start reform,the top-level design and systematic management in term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still have some flaws.Therefore,in order to solve them,we should get rid of the preference of excessive attention on enrolment rate in current basic education,and the universities need to boost their present assessment systems so as to perfect the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by way of combinating IARA.

local universities;innovative talent;IARA

G644

A

2095—042X(2013)05-0101-04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5.022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3-07-30

王卫星(1957—),女,河南安阳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经济管理研究。

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1JSJG106)

猜你喜欢

产学研人才教师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人才云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