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2013-03-31郭华茹
郭华茹
(常州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常州,213164)
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郭华茹
(常州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江苏常州,213164)
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党群关系的产生、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都是由人民利益的实现决定的。改革开放后,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社会阶层利益差别的拉大;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四风”及消极腐败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党群关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四风”和消极腐败问题,是当前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路径选择。
党群关系;核心价值;人民利益
密切党群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问题,更是一个根本政治立场问题;不仅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更是坚持党的性质,实现党的宗旨,保持党的政治本色的需要。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党情,密切党群关系这一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了执政党的面前。在当前深入进行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清醒认识和解决好人民群众利益问题,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核心问题。
一、党群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关系
党群关系,即是指党与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党群关系,在当下中国就是指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目前,对于我国党群关系的状况众说纷纭,如“血肉联系”、“唇齿相依”、“鱼水关系”、“油水关系”、“蛙水关系”等等,这些都是从多种角度对党群关系状况的形象表述,或是肯定党群关系的和谐状况,或是形容党群关系的不和谐状况。事实上,党群关系和谐与否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程度。党群关系实质是利益关系,是党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一,党群关系的产生是由利益决定的。党群关系,只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党群关系的产生并不是某些人的主观臆断,而是利益使然。人的利益与人的需要密切联系。利益,即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一切活动的动因。在党群关系中的人民群众和政党两个主体中,从纵向上看,人民群众较之于政党存在的时间要久远的多: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而政党则是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近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考察,作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动力的人民群众比政党的历史要久远的多。从横向上看,人民群众数量较之于政党成员数量要广泛的多。在阶级社会里,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1]政党成员只是人民群众或阶级的一部分,但她又不是人民群众或阶级中随意的一部分,它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中的积极分子。各阶级、阶层中的积极分子,顺应各阶级、阶层人们实现自身利益的期盼,便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而组织成为政治组织:政党。随着政党的产生,党群关系应运而生。可见,把在时空上并不完全重合的两个主体——政党与人民群众——在一定时空上重叠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是利益问题而不是其他。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尤为如此。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利益,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为了实现自身的历史使命,也需要密切联系群众。党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就失去了自己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功,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目标(亦即党的政治利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2]。正所谓“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3],惟有如此,人民才会拥护党并使党获得雄厚、持久的力量源泉。
第二,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由人民利益的实现决定的。党群关系产生后,密切党群关系,保持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是党或人民群众的一厢情愿,它是由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程度决定的。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一方面,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把自己视为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工具,一切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在实践中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把党作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可靠力量,在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切实利益或虽暂时未获得但相信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努力在为时不远的将来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从而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并且积极投身于党所领导的各项事业之中。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反复证明:切实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是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各族儿女,为了改变列强蹂躏,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悲惨命运,上下求索,“各种主义和主张都出场了,也都破灭了;各种道路和方式都探索了,也都碰壁了;各种组织和政党都登台了,也都退出了。”[4]惟有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主义的伟大斗争中脱颖而出。一方面,共产党员以对敌斗争的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大无畏精神及其战果,宣传着、实践着党的宗旨,赢得民心。另一方面,“关心群众生活”,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强调和重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实施“土地改革”等等,以给群众看得见的利益赢得民心,从而,使党与广大人民群众结成了最广泛的血肉联系。党为民谋利,民与党同心,从而,铸就了民主革命胜利的铜墙铁壁。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个30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第二次结合”,并着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虽然出现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的失误,但“到改革开放之前,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建立起了为工业化服务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医疗体系。”[5]“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30多年,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在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正在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为实现两个百年梦想励精图治,这些都生动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致力于人民富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服务人民,改善民生的宗旨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代表人民利益、服务人民的实践中,获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实现了党群关系的血肉联系,也推动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6]。
二、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因素
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党经历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在历史方位发生重大变化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由利益因素引起党群关系紧张态势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正面临着党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的消解。目前影响、损害人民利益,影响党群关系和谐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人们利益观念的变化。新中国建立后的一个时期,成了国家和社会政治生活主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旧中国的对比中,切实感受到新社会比旧社会好,共产党比国民党好;在人与人、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比较中,虽然也存在利益差别,但总体上人们的利益差别不大。加之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氛围,大大抑制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和动力,人们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或单位的统一分配,人们之间的利益差别也较小。因此在改革开放前,由利益引起的党群矛盾、干群矛盾并不普遍,也不尖锐,或者处于隐性状态,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比较和谐、密切。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在经济领域,人们一改计划经济时期的封闭保守和禁欲主义,人们不再谈“个人利益”色变,在党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一方面,人民群众确实获得了较之计划经济经济时期更多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宣传思想工作的弱化,人们的利益观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人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当前利益,甚至为此不择手段,对此人民群众非常不满,甚至把这种不满指向党和政府。同时整个社会个人利益意识的增强与个人利益目标不能如期实现的矛盾,也影响着党群关系的和谐。
第二,社会阶层利益差别的拉大。相对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单一性,如今的中国在这些方面都呈现多样性状态,从而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区分为“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固定格局,社会分化加剧。社会分化不仅包括群体的类别增多,还包括社会群体间的差距拉大。不同利益群体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利益等方面的差异,虽然在市场化进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产生的关键是一些政策、体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如城乡差别相当程度上则是诸如户籍、入学、医疗、保障等政策的不完善造成的。这些不完善的政策限制了农民向城市的流动和融入,即便农民流向城市,他们仍然是农民而不是市民,他们仍然不能融入城市,他们仍然享受不到城里人应有的政策,利益相对受损,难免心存不满,并将这种不满指向党和政府。除了城乡之间的差别外,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之间差异也很大。据《东方早报》报道,2009年,上海部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董事长和总裁平均薪酬是国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4.38倍,是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27.71倍。[7]特别是一些掌握了资本和权力的阶层,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获得了超越政策和法律允许且本不应该属于自己的高出一般老百姓很多倍的利益,使广大群众特别是那些弱势和困难群体产生被剥夺感和不公正感。由体制、机制、政策不完善造成的经济上不公平、不公正问题,势必反映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其它方面。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在政治上的话语权、教育资源的享有权、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通道等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并呈现马太效应,使相当一部分人产生忧虑、焦虑、疑虑,进而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蒙上阴影。
第三,“四风”问题的普遍存在。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凸现出来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主义之风(以下简称“四风”),是当下党风方面存在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其他许多问题和弊端的源头。“四风”问题,看起来是存在于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作风问题,但它与党的“为民”的宗旨、“务实”的作风、“清廉”的政治是根本相悖的。脱离实际,照抄照搬,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文山会海,以地方利益、以部门利益或个人升迁为目的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不求实效,好大喜功的形式主义,实则误事、劳民、伤财。现在一些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式主义所致。官僚主义是一种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的作风。有的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说,事难办,高高在上,唯上不唯实,“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可能为地方求得发展、为群众谋得利益。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是互为表里的两面。在工作态度上,得过且过、怕苦怕累;在公务活动中,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在个人生活中,挥霍公款,吃喝玩乐,沉湎于花天酒地、声色犬马。如此享乐奢侈和腐败密切相联,主观上的享乐奢侈,是腐败的内在动因,腐败为享乐奢侈创造客观条件,近年来查出的大案要案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四风”问题完全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严重损害人民利益,损害党的形象,损害党的公信力,从根本上破坏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长此以往,必然使党丧失密切联系群众的政治优势。
第四,腐败问题的严重影响。反腐败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近年来确实也查处了一些大案要案,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腐败问题仍然呈现多发、窝案、串案、高危态势。存在于党和国家肌体内的任何消极腐败问题,如贪污、受贿、生活腐化,道德败坏等等,都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根本背叛,是致使党与群众割裂甚至走向对立的最大毒瘤。同时,腐败分子当面是人、背地是鬼、台上反腐败、台下搞腐败的双重人格,也容易使人民群众将对少数腐败分子的不满、痛恨,延伸到对党的不满,从而动摇党的执政基础。
三、密切党群关系的路径选择
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
第一,密切党群关系,必须正确认识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首先,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如前所述,人的利益和人的需要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人总是有多方面的利益和多方面的民生需求,即有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利益和需求,在当下生态环境状况日益严峻的情形下,还有人们的生态利益和生态民生需求等等。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和民生需求,提高综合民生水平,从而,以代表和实现人民利益、改善民生的政绩密切党群关系。其次,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动态发展的。利益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问题。说它古老,因为它早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说它年轻,因为它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永远不可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和铁板一块地整齐划一,是任何执政者都不得不面对和解决的新问题。在我国经历30多年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利益需求不再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主要解决饥寒的衣食问题。时下,除少部分地区、少部分人尚需解决温饱问题之外,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换代升级:追求衣着漂亮、饮食健康、食品安全、住所宽敞、出行便捷、教育公平、环境优美、社会平安、平等权益、公平正义等等。总之,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一个不断进步、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事实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情况下,解决人民群众利益问题,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必须问需于民,把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有机结合起来。总之,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是执政党必须抓紧抓好的问题。
第二,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力推进,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自主性、选择性、差异性增强。有的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产生攀比、仇富、仇官、怨恨、不满等情绪,有的人甚至挺而走险,不择手段,疯狂敛财,损害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甚至步入犯罪境地。因此,要加强宣传思想工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8]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做到合法、有节、理性地追求和满足个人的需要及利益。
第三,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协调好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方面利益关系。
针对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不同群体不同的利益要求,有效进行社会利益的协调和整合,尽可能反映和代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要求,使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都得到合理实现和保障,以达到社会各利益群体愿望、社会经济政治生活有序、党群关系的和谐,使党获得最大限度的执政合法性。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密切联系群众制度: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利益保障机制和利益矛盾处理机制;创新和完善社会管理方式,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四,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切实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四风”问题。一方面,要着重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利益的最突出最紧迫的“四风”问题: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同时要花大气力解决征地拆迁、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方面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通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扶正祛邪,凝聚共识,取信于民。另一方面,深化改革,加强制度、体制、机制建设。在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四风”中,对党员尤其是担负着一定领导职务的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进行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教育固然重要,但要切实有效还必须有制度建设为保证。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下放权力,以解决政府管理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等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遏制权力寻租行为。二是深化干部考核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扩大人民群众在干部考核选拔任用中的民主权力。党员干部的服务质量如何,效率怎样,廉洁与否,被服务的对象——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只有真心为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公认的党员干部得到真正提拔重用,才能遏制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弄虚作假、跑官要官,对上负责对下不负责,甚至边腐败边升迁、前腐后继的问题。三是加强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在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的同时,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特别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继续拓展群众监督的渠道,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充分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当然,监督的前提是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只有党务政务公开、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人民群众才能对权力拥有者、使用者实施监督,才能确保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第五,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要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对于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的行为主体,要严格依法惩处,使其在经济上得不到好处,在政治上声誉扫地。要始终保持反腐败斗争的高压态势,只有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对腐败分子严刑峻法,才能对世人起到镜鉴、警示作用,有效遏制从政者贪权、贪财、贪色的动机和行为,从而保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1]列宁.列宁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8.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18.
[4]任仲平.凝聚在伟大旗帜下——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N/OL].(2008-04-08)[2011 -04-30].http://www.peopie.com.cn.
[5]李培林.民生为先[N].光明日报,2009-09-22(6).
[6]郭华茹,蒋霞.改善民生: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
[7]王秀琴.新形势下影响党群关系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原因探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3):59.
[8]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R/OL](2013-08-20)[2013-08 -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 117021464_3.htm.
The Essence of Building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is Realizing the Masses'Interests
GUO Hua-ru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eaching and Research,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essence of building closer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is realizing the masses'interests.The essenc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is interest relation,for the forming and stat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are determined by interests.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 has been harmed greatly by a number of factors such as the changing of people's view of interests,differentiation of social strata,widening of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passive corruption and the“four common practices”——formalism,bureaucratism,hedonism and extravagance——presented by some Party members and cadres which have damaged seriously the interests of the masses.In order to clos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masses'interests correctly,guide people to correct view of interests,coordinate the interest relations among all social strata,groups and other aspects,and solve the problems of“four common practices”and passive corrup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y and the masses;core value;interests of the people
D261.3
A
2095—042X(2013)05-0001-05
10.3969/j.issn.2095—042X.2013.05.001
(责任编辑:刘志新)
2013-07-18
郭华茹(1954—),女,湖北襄阳人,教授,主要从事党建理论研究。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0SJB710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