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蚕桑稳定与发展之建议

2013-03-31庄卫武

蚕桑茶叶通讯 2013年2期
关键词:桑田蚕农蚕业

庄卫武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蚕桑指导站 226300)

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等连接苏南与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重大交通工程的相继完工与通车,沿江沿海开发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级政府推进力度的加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加上菜篮子、优质粮、棉、油等战略保障项目强势推进,近年来南通蚕桑呈现出萎缩、下滑的态势。在此,笔者剖析了通州区蚕桑生产从下滑至基本企稳的轨迹,提出一些建议,供同仁们参考。

1 通州区蚕桑快速下滑的的表现

1.1 蚕桑生产区域布局变迁

通州区蚕桑生产从建国初至20世纪70年代主要集中于南部地区,通启运河沿线,80年代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通吕运河沿线和沿海地区,目前主要集中于北部地区九圩港沿线。

1.2 近30年来养蚕户数变化情况

1982年,全区养蚕农户9 210户,开始缩棉扩桑,1995年达54 470户,并于当年发生蚕茧大战,春茧24.00 元/kg,晚秋 4.00 元/kg,然而至 1996 年起逐渐下降为31 668户,2007年为16 096户,后因沿海地区环境恶化,晚秋大面积白僵及春蚕不结茧等原因,2011年快速下滑至4 815户。

1.3 桑田面积及发种情况

1994年,全区桑田面积5.04万亩,其中投产桑园4万亩,年发种11.4万张。

2011年,全区桑田面积0.6万亩,年发种1.4万张,仅为1994年的12.3%。

1.4 养蚕布局变迁

1998年以前,全年春、夏、早、中、晚五期,1999年开始,全年春、夏、中、晚四期,2002年全年春、二春、中、晚四期,2008年开始,全年春、中、晚三期。区域的变迁,养蚕户数、桑田面积及发种量、养蚕布局的变化,见证了蚕桑比较效益的下滑,也见证了诸多影响蚕作安全因素迸发的效应。

2 加速下滑的原因

2.1 分散经营、比较效益失去优势

人均土地占有量少,粮食生产压力大,通州每年必须生产40万吨粮食,注定了蚕桑生产不可能大规模发展,形不成规模效益;户均桑田面积少,蚕桑收入占家庭经济收入比重越来越低;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价格变化大,蚕茧市场价格不稳。茧粮、茧棉比价低于1:8及1:1.2的红线阀值;新型农业支柱产业的兴起如特粮特经、花卉园艺业、特种养殖业、规模畜牧业等,对蚕业生产形成新的挑战。

2.2 全区总体产业规划陷蚕桑产业于生存困境

《通州区“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先发展新兴产业(海洋工程、生物新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农业等);做强做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精细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建筑业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物流、金融、生活服务);建设基础产业基地(现代能源、石油化工、精品钢材、建材);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从《通州区“十二五”规划纲要》可见,蚕桑产业难以进入其中任何一个优先发展或是待建设的产业圈内。

2.3 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劳动力价格飙升

根据2011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的《基地县农户蚕桑生产效益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全区40岁以下从事养蚕的人员为零;41~50岁从事养蚕的占18.2%;51~60岁从事养蚕的占45.5%;61~70岁从事养蚕的占27.3%;70岁以上从事养蚕的占9%;其中,50岁以上的占81.8%。2009年农村养蚕劳动力每工工资为46.8元,2010年为60元,2011年为65元。劳动力价格飙升,增加了发展成本。

2.4 专业化服务组织不健全

全区现仅有蚕桑专业合作社4家,服务功能单一,仅停留在订种层面,部分延伸到技术服务和蚕茧收烘服务。有桑乡镇西亭镇、平潮镇、十总镇还没有专业化服务组织。乡镇级蚕业技术队伍很不稳定,技术力量青黄不接。

2.5 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合作机制不完善

通州茧丝绸集团公司于2009年春由政府清算歇业,原有关系被打破,大部分地区蚕茧收购无序。渡海亭蚕桑专业合作社与如皋新丝路茧业有限公司结盟,作为该企业的生产基地,对稳定蚕桑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蚕农认识未到位,合作的近几年中蚕茧质量不太理想,尤其是解舒成绩很差,对企业的影响大,导致带动力下降。同时茧价政策得不到很好地执行,也挫伤了部分蚕农的积极性。

2.6 科学养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低,接受新技术能力差,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盲目相信伪科学,在伪劣蚕药方面上当受骗。据调查,文盲占4.5%、小学及以下占27.3%、初中占40.9%,合计初中及以下占72.7%。

2.7 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蚕作不安全

2003年中秋,稻田使用稻丰散,造成大面积中毒,全区17 210张蚕种受影响;2005年中秋,骑岸镇收蚁当天使用新一佳农药发生中毒,2 300多张蚕种重新出库催青;2007年晚秋,从启东至盐城大丰,沿海地区普遍爆发白僵病而几乎绝收,全区张产仅15kg,张种收入279元;2008年春,通州除十总部分地区外,因环境因素,普遍发生不结茧现象,涉及1.4万余张蚕种,全区张产茧25kg,张种收入570元;2011年春,全区约有60多张蚕种因高低温激变而死亡,后又因农田使用吡虫啉等农药防治蚜虫及上山时焚烧秸秆等因素,全区6 441张蚕种约有5%~20%不结茧。全区张产38kg,张种收入1 748元。零星的、局部的环境污染、农药污染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2.8 副产品开发和综合利用滞后

如桑园综合利用不够,蚕桑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滞后等。

3 通州蚕桑生产从下滑至基本企稳的原因

3.1 引进蚕业龙头企业

3.2 实施“优茧工程”

在基地大力推广蚕桑优新品种。四年来,基地共饲养优新蚕品种苏豪×钟晔、苏秀×春丰20 809张。上述品种产量稳定,茧质优,每公斤价格高2元左右,仅此一项,蚕农增收166.47万元。此外,基地还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低产桑田改造,将原位于九圩港两侧树龄30年左右的湖桑32号全部更新为育71-1品种,先后更新面积约500亩。

3.3 大力推进桑田套种、套养工程

三年来,基地每年规模套养如皋黄鸡万羽,加上农户零星放养本地草鸡。在基地2 500亩桑田中共养鸡22.5万羽,蚕农增收1 800万元,净增纯收入810.75万元。基地桑园套种蔬菜等面积占桑园总面积的65%,亩桑净增纯收入476元。

3.4 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在渡海亭基地相继成立了桑茧专业合作社、桑园鸡专业合作社。蚕农放养桑园鸡,由合作社实行“五统一服务”;蚕农生产的蚕茧由合作社与如皋新丝路茧业有限公司保障收购,解除了蚕农的后顾之忧。目前桑园鸡及蛋已获得省无公害产品称号。桑茧专业合作社自2012年开始实行伐条、治虫等桑园管理社会化服务工作,减轻了蚕农的劳动强度,保证了伐条等管理措施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4 南通蚕桑生产稳定发展建议

4.1 加大宣传力度,争享公平待遇

南通蚕桑生产,既有悠久的历史,亦有辉煌的成就。蚕桑生产既有经济效益,也有明显的生态效益,能保持水土、绿化环境、涵养水源。党的十八大已将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20%以上。由此可见,如果南通蚕桑衰落了,特别是蚕桑生产的重点县(市),将为此付出较大的代价。为此,无论是从事蚕桑生产的技术人员,还是与此紧密相连的企业、专业合作社都应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得到各级政府领导重视与支持。大力宣传栽桑养蚕的好处是保障国际贸易垄断地位的需要;是保证小康社会得以顺利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需要;也是保障宜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进行宣传,同时辅以行业活动的较高曝光率,才能给领导以深刻的印象,一些长期困扰蚕桑生产稳定与发展的矛盾,才能得到较快的解决。

4.2 加大投入力度,推进蚕业创新工程

加速推进蚕业自主创新步伐,蚕业科技成果才能不断涌现,南通蚕桑生产的稳定与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既要积极争取国家现代蚕业技术体系和国家各部委、省、市、县各级财政的支持,又要引导市内现有的鑫缘、苏通、新丝路等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向蚕桑生产注入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开展产、学、研、贸、工、农大协作、大攻关活动。在蚕品种选育方面,既要选育特种用途蚕品种,又要兼顾蚕农的需要,选育高产、强抗逆性蚕品种。当前尤其要选育适合续春蚕、夏蚕饲养的抗高温高湿的蚕品种,以增加亩桑饲养批次,提高亩桑效益;在基础研究领域既要利用基因工程成果,选育蚕桑新品种,又要注意应用技术的攻关。在种桑养蚕技术、蚕桑茧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茧丝质量关键技术、缫丝与丝织工艺技术等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及时攻克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比如当前尤为紧迫的环境污染致蚕中毒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大蚕桑向宜桑地区转移、加大新拓植桑园的补贴;加大对市内两个蚕种场的支持投入力度;对蚕种生产实行相关补贴,适当提高蚕种价格,相应提高张种装盒卵量10% ~20%,减轻蚕农负担;对饲养优新蚕品种给予补贴等等。

4.3 加快体制改革,实行产业化管理

要大胆引入竞争机制,吸引市外、省外、国外企业到南通市投资蚕桑产业。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构建产业化管理运行模式。一是龙头企业+农户。即以茧丝绸加工企业为龙头,形成以市场带龙头,以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的格局,把千家万户的蚕农与市场连接起来。二是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把农民联合起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对内开放服务,对外开放市场。三是流通企业(公司)+农户。即以商贸经贸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按市场需求定向生产。四是公司(工厂)+基地+农户等形式。总之企业要增强竞争意识,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提高茧丝绸经济效益,从而反哺蚕桑生产,要向蚕桑生产环节投入技术与资金,与蚕农结成真正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4.4 合理布局,实行区域化规模经营

坚持“宜桑则桑,适当收缩,进一步集中”原则,合理调整布局,实行区域化规模经营。一是新发展地区必须远离工业园区,实行连片种植;二是老蚕区补栽减少插花田,杜绝“满天星”;三是桑田向养蚕能手集中;四是建立蚕桑生产园区。

4.5 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维护蚕农利益,当好蚕农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蚕业的参谋,使蚕农实行省力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向蚕农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使蚕农能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及时供应优良桑苗和蚕需物资,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养蚕技术和蚕桑病虫综合防控技术,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重点是建立蚕桑专业合作社,创建规模化小蚕共育室,成立专业消毒队伍,专业桑病虫防治及其它桑园管理方面的队伍,搞好蚕需物资专供等等。

4.6 推广新型适用技术,提高科学养蚕水平

4.6.1 加大蚕农培训力度

要不断创新蚕农科技和技能培训工作机制。一是形式要活。可以集中组织进行理论培训、放录像、多媒体教学,也可以结合生产关键环节,利用科技下乡,咨询专家,田头指导,通过广播、电视、热线、农业信息网络等形式,用喜闻乐见、简明易懂、快速高效、低成本高覆盖的方式,将蚕业科技传授给蚕农。二是渠道要宽。充分利用科教宣传活动开展的农民实用技术、阳光工程、创业培训、职业农民培训机会,增多培训的次数,拓展培训内容。三是针对性要强。蚕农需要什么,就给他们培训什么。四是培训要注重实效。各级蚕桑技术人员、各专业合作组织一定要把培训工作及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工作的重心下沉到村、到户。要印发蚕桑生产各种技术的标准化操作规程,促使蚕农按标准组织生产。

4.6.2 加大蚕业技术推广力度

按“高产优质桑品种+优质强健蚕品种+标准化种桑养蚕技术+合理、综合利用技术”的技术路线做好蚕业技术推广工作。技术人员要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大力推广人工饲料育技术,5龄条桑育;熟蚕自动上蔟技术,为设施化、多批次工厂式养蚕奠定基础;大力推广自动加湿补湿器、桑树伐条机、小型田间耕作机、防病治虫专用机械等,提高种桑养蚕全程机械化率,尽快减轻蚕农劳动强度。大力推广优新桑、蚕品种。家蚕新品种:苏豪×钟晔、苏秀×春丰、三眠蚕、彩色茧品种、雄蚕、莹光茧;桑树新品种:育71-1、强桑1号、强桑2号 、大10果桑;大力推广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加强蚕、桑病虫害测报工作,提高测报准确度;建立桑病虫专业防治队伍;建立专业蚕室、蚕具消毒队伍;科学使用蚕、桑病虫害防治药物。

4.7 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开发与应用进程

根据2011年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下发的《蚕业风险及其防范》调查问卷汇总显示:蚕业的风险很大,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有自然风险,如自然灾害、农药污染、工业污染、桑蚕病虫害等。由此,蚕农的养蚕收入很不稳定。必须加快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与应用的步伐,才能提高综合效益。近年来,南通市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一些成效。如蚕丝被、桑田套种、桑田养禽、桑基鱼塘、桑枝培育食用菌和冬虫夏草、桑叶茶、蚕沙枕等方面,均出现了典型镇、村,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程度不够,推广应用乏力等。

今后要通过科普宣传、典型示范、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等多种形式,加快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及组织工作,加大综合利用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有意在蚕桑综合利用方面进行投资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形成“龙头企业+综合利用专业合作社(基地)+示范户+蚕农”模式,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效率。

猜你喜欢

桑田蚕农蚕业
青春作伴·沃野桑田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稿约
四川蚕业2020年总目录
《四川蚕业》2021年征订启事
桑田
躲雨
鸡毛蒜皮无小事
飘雪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