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闺怨词意象衔接研究
——以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为例

2013-03-31夏日光夏素芬

关键词:闺怨桃叶恋人

夏日光,夏素芬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闺怨词意象衔接研究
——以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为例

夏日光,夏素芬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 410004)

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主体创作,与读者思想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体。诗歌由意象统摄,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同时也是诗歌的衔接手段。本文运用意象衔接理论,以辛弃疾的闺怨词《祝英台近·晚春》为例,把意象的衔接分别归纳为事物类、志向类、行为类和情感类,来分析诗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闺怨词;意象衔接;连贯

自先秦以来,我国文人墨客对“意”与“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颇有研究,集中体现在被儒家尊称为“五经”之首的《易经》之中,其“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表现尤早,而“意象”与英语中的对应词“image”的内涵几乎重合。东汉王充在《论衡》中提出“立意于象”的取象原则,确定了“意象”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作为复合词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家王弼在其著作《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阐述了“意”中有“象”,“象”中寓“意”之间的关系。南北朝时期文学作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第一个将“意象”作为正式的美学和文学理论运用到艺术理论中。唐代王昌龄提出“久用精思,未契意象”,真正触及到了诗学意象的内涵。明朝王夫之也对意象在诗歌中的审美做了深入分析,到后来的诸多学者如陈植锷、王长俊、严云受等对诗歌中的意象做了专题研究。至此,意象成为诗歌审美最别致的手段之一。意象(但决非所有意象)是通过形象化(figurative)的语言,如隐喻、直喻、提喻、拟声、换喻等,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可能是视觉的,或者嗅觉的,触觉的,听觉的,味觉的,抽象的(这种情况将作用于人的知性)和动觉的(作用于人的动感和体能)。意象往往不只是意中的某一种东西;意象往往是意中的几种东西的叠加与纠结而合成的。[1]因此,意象能表达出“意”中心理活动之“象”,反应主客观界的思维逻辑,经主体运思达到心物交流的现象,在读者思想中形成一幅心灵的图画,从而实现诗歌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于诗词这类特殊的文体,隐性衔接中的意象衔接是实现诗词语篇衔接与连贯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一、意象衔接理论

衔接(cohesion)理论在Halliday和Hasan合著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in English)首次提出,为中外语言学家对语篇衔接模式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在此书中,Halliday和Hasan认为衔接并没有自己的语义结构,而只是种语义关系,把衔接看成是结构上无关联的成分联系起来的一种手段,这种成分可以依靠另一成分来获得解释。[2]胡壮麟认为“在有的情况下,或是信息本身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楚,或是情景语境提供必要的启示,即使没有连接性词语,语篇仍可是连贯的,因此可看作是隐含的连接方式。”[3]在古诗词中,通常由零乱破碎的意象组合而成,在表层结构上毫无关联,需要其它成分来获得解释,这正是诗词文体里意象衔接作为隐性衔接的特点所在。牛保义认为,语篇的隐性衔接可以借助语篇的隐含意义,即蕴涵在语篇显性表述之内的含意来实现。[4]意象是蕴藏在意识主体内在的思维映象,隐含着主观愿望的理想性,这种理想性是人类思维领域内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过程中强大认知能力的心智活动,表现为想象与联想的意象思维方式。完形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经验中所显现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强调整体不是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心理过程本身具有组织作用,人们可以根据对事物完形结构的认知,构造不完整或不稳定的结构。[5]因此,意象是人类的情感与思维对于主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反映,是创造性的思维产物。意象衔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知觉体验与主观世界思维投入的“直觉的概念”情感两者相结合的混合物,读者将这种理性的情感贯穿于作者创作的始终,实现二者的融洽,在读者意识中形成创造性的衔接纽带,从而达到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笔者运用意象衔接理论,以辛弃疾的闺怨词《祝英台近·晚春》为例,对其进行语篇衔接分析。

二、意象的语篇衔接分析

“意象是这样一类语言形式,它用于表现那些物体、动作、感情、思想、观念、心态和任何感性的或超感性的经验。”[1]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辛弃疾的闺怨词具备这样的经验,如《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词人对诗词的创作与自身所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借伤春怀人的闺怨情怀,来抒发祖国分裂的悲痛之情。因此,笔者将此诗词意象衔接分别归纳为如下四类:事物类意象衔接、志向类意象衔接、行为类意象衔接和情感类意象衔接。

1.事物类意象衔接

所谓事物类意象衔接,是指词人对视觉空间中静态事物的形态或位置等进行描写,通过词人巧妙的笔调,将词中事物类意象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传递内心的独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词中开头“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一句中的事物意象,均传达出词人离愁别恨、恋恋不舍的心理状态。“宝钗分”正常语序应为“分宝钗”。“宝钗”是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当女子与恋人分别时,拔下头上的宝钗折为两截,一截留给自己,一截赠给恋人以做纪念。待到相逢之日,再把它重合在一起表示团圆。这种风俗早在唐代就开始流行,如白居易《长恨歌》有云:“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桃叶渡”,地处今江苏省秦淮河畔,是个渡口名。相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有个爱妾叫“桃叶”,她往来于秦淮两岸时,王献之常亲自在渡口送迎,在此歌送桃叶而得名。且为之作《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诗中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后世即以此作为送别爱人的地方,从此名扬天下。由此后人演绎出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宋人曾极的《桃叶渡》、清吴敬梓的五律《桃叶渡》和郑板桥的《桃叶渡》等。“烟柳暗南浦”,“柳”同“留”谐音,折柳送别,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此以表达与恋人分别时的惆怅、凄恻等情思。“浦”本是“水滨”之意,所以“南浦”意象的产生与水有密切关系。在古代,不管是“圣人之观”还是“士女之游”,通常是与山水嬉戏相伴的。在《诗经》中记载有许多年轻男女在游山玩水中情投意合,萌发爱情的胜地,如《关睢》篇。但至此屈原《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之后,“南浦”就常常作为与人送别之处的代名词。“烟”和“暗”二字,既紧扣主题“晚春”,又渲染了当时与恋人别离时烟雾缭绕之景,更是烘托出暮春时节主人公与恋人不得不分钗赠别时凄苦怅惘的心情。通过对这几个事物类意象的描写,发现主人公感伤情绪的来源全部寓于这些事物意象之中,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最后融汇出一幅缠绵悱恻、情真意切的暮春伤别情景图,衬托了词人内心的悲苦,为以下抒写别后重逢的幽怨情怀作了铺垫,从而实现了事物类意象的语篇衔接。

2.志向类意象衔接

所谓志向类意象衔接,是指词人对视觉空间中寓意深刻的事物在一定单位时间内表现出的状貌特征与动作情态进行描写,经词人运思,道出词人主观志向的客观物象。辛弃疾在此词上阙采用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来体现凄美的意境。例如“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作者用这两句中的动态类意象来表现主人公与恋人分袂后境遇之凄凉冷清,为此不敢再登楼远眺,更何况十日里有九日都是暮春绵绵细雨,烟雾迷漫的衰残景象。一个“怕”字,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纠结的心理状态。说明她不是不想上去,而是不敢也不忍再目睹此景而触目伤怀。“风雨”意象独特的自然属性在于能直接作用于人体的感觉器官,对人的身体和心理产生影响而引发共鸣。在此词中“风雨”意象还起到背景烘托的作用,叙述主人公遭受的境遇体验被渗透到风雨之中,说明了词人在当时像“风雨”一样的社会背景下挫败、委屈的心理,同时也丰富了诗词的内涵。再如“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断肠”为“落花”之意,是说落花满天飘零,散落满地,没有人去理会。群莺啼叫,预示着美好的春天即将流逝,也没有人来劝止。这句词借春天由胜而衰的落寞景象,来暗示祖国山河一片萧条的境况,隐射了词人内心的无奈。难怪北宋词人寇准曰:“春色将阑,莺声渐老”(《踏莎行》)。用“谁”对“无人”作了进一步的强调,加强了词人孤苦悲凉、怨春怀人和无处寻觅知音之意。因为辛弃疾仕途比较跌宕,在抗金时,他遭到朝臣们的猜忌而落职,尔后一直没有得到重用,到了晚年被重新征用做知府,但仍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报国之志难酬,哪里能找到伯乐?寄托了他对祖国分裂的悲痛,这正是他内心情感的宣泄。词中的志向类意象涵义丰富,自然中释放的志向的景与作者内心失意的情层层深入,对比映衬,从而实现志向类意象的语篇衔接。

3.行为类意象衔接

所谓行为类意象衔接,是指词人以白描的笔调,对作品中人物性格和态度进行临摹,通过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人物行为与自我感情相统一而引起共鸣。词的上阙主要写景,下阙主要写人。从表意看,上下两阙没有直接联系,但正是上阙对景物的描述营造了一种寥落的氛围,才为下阙人物行为特性和心态的表现作了铺垫。如“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鬓边觑”中动词“觑”,细密地将主人公慵容倦怠、不得不尔的神情形容的魂销意尽。“试把”两句是“鬓边觑”的结果,写主人公满怀愁怨无处逃遁,等待恋人的归来遥不可及,无奈复无望之际只得摘下头上的花来占卜归期,以慰藉盼归的心灵,这也是她所能唯一把握住的依附。“试把花卜归期”,明代戏曲理论家沈际飞在他的作品《草堂诗馀正集》里提到说是化用了中唐代诗人刘采春所唱的《啰唝曲·莫作商人妇》:“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此诗是用“钗”来占卜,也是写闺中人因盼夫归之切而未归产生的怨情。而在此词中,作者用“花”来占卜,这是作者的创新点所在,也被后人广泛用之,如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莫言在《檀香刑》中就有用到。通过用占卜的方法来预测恋人的归期,是古代思妇内心圆满结局外化的一种普遍做法。“才簪又重数”,主人公刚数完戴在发髻上,但觉得还是不放心,又取下来一瓣一瓣重新细数,希望恋人的归程与自己心中所期盼的相吻合。这种单调又反复的动作体现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思恋之情如此魂牵梦萦、望眼欲穿,同时让人不由得心生怜悯。作者通过白描的笔调,将词中主人公千娇百媚的人物形态勾画得惟妙惟肖,满腹哀怨的心理活动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透过这些细腻的行为,使一切玄妙的感受跃然纸上,甚至仿佛能感觉到主人公脉搏的跳动,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了一幅情致凄怆、活灵活现的暮春写生图,从而实现了行为类意象语篇衔接。

4.情感类意象衔接

所谓情感类意象衔接,是指人们用感觉器官体验外部世界后,影响意识支配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通过言语叙说来满足内心想要表达的情绪的一种认知情感状态。在词的最后一句,作者对这种闺怨情感的表达愈转愈深,主人公对恋人遥遥无期的归程折磨的走投无路,寝不安席,于是就有“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罗帐灯昏”,以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对环境进行了特写,营造了一种幽暗凋敝的场景,照应了主人公的思恋之苦。因为主人公强烈的日思夜盼,以至于在睡梦中哭泣着以梦呓发出尖锐地责问:是春天把愁给人带来,春天不知回到哪里,为什么不把愁也带回去?结尾“是他春带愁来”两句,与李邴的词《洞仙歌》:“归来了,装点离愁无数。……蓦地和春带将归去。”和赵德庄《鹊桥仙》词:“春愁原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构成了互文性,为整首词起到了画龙点晴的作用。这是对前面描写主人公思恋游人归来的又一锦上添花之笔,相思之情浓烈至极。虽在梦中怨春是极其无理的,但这正是主人公情到深处无法自拔的真实写照,所以这满腹的痴情怨语看似不可理喻,却娓娓动听、荡人心腑,实现了“无理而妙”的对话。词人以怨春怀人、极至温婉缠绵的构思,表现出主人公被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缠绕得无计可施,只得在梦中怨语的画面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实现了情感类意象的语篇衔接。

辛弃疾的闺怨词《祝英台近·晚春》运用事物类意象衔接、志向类意象衔接、行为类意象衔接和情感类意象衔接的蒙太奇手法,将各类意象完整地拼接在一起,实现诗词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全词用纡曲顿挫的笔调,借闺怨来传递春归人未还的哀愁之意。纵观上下阙,不着一“怨”字,却一片怨语痴情贯穿于全词中。从上阙分宝钗赠别后的所感,到下阙的所为及所语,看似毫无章法,却层层递进,愈转愈深,使各类意象的衔接恰到好处,借伤春怀人之情的意象言祖国分裂的悲痛到极致,充分体现了辛词别出心裁的艺术风格。难怪沈谦《填词杂说》曰:“稼轩词以激扬奋厉为工,至‘宝钗分,桃叶渡’一曲,昵狎温柔,魂销意尽,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1]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Penguins Books Ltd.Middlesex,England,1985,pp.322-324.

[2]Halliday and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牛保义.隐性衔接论[J].外语教学,1998(3).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2.

[责任编辑 刘范弟]

On the Image Cohesion of Boudoir Repining Poetry——Based on the Ci Poem"To the Tune of Zhu Yingtai Jin:Late Spring"by Xin Qiji

XIA Ri-guang,XIA Su-f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Image,an objective figure created by subjectivities and formed by interaction with readers,is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continuum.Poetry is composed of images that are the soul of poetry as well as means of poetic cohesion.Using the image cohesion theory in this article and taking Xin Qiji’s boudoir repining poetry named"To the Tune of Zhu Yingtai Jin:Late Spring"for example,the author divides images into four types respectively to analyze poetry discourse cohesion and coherence,such as the static image cohesion,aspirational image cohesion,behavioral image cohesion and emotional image cohesion.

boudoir repining poetry;image cohesion;coherence

Ⅰ207.23

A

1672-934X(2013)05-0119-04

2013-05-18

夏日光(1954-),男,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夏素芬(1985-),女,湖南益阳人,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篇章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闺怨桃叶恋人
转亲
桃叶研汁止痒方
几种药剂防治桃叶螨药效试验初报
新闺怨
完美恋人 一汽·大众全新一代CC
唐代边塞诗中的闺怨之音
吴藻词研究
购婚房加上恋人名,结婚不成房产如何分割?
作为一个交谈者,一本书比一个朋友或一位恋人更加可靠
恋人对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