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重要收获
——评李光荣有关西南联大文学的两本新书

2013-03-31马绍玺

关键词:西南联大现代文学作品选

马绍玺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011年,李光荣教授连续出版了两本有关西南联大文学的书:先是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列入“中国文库·第五辑”的《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选》(以下简称《作品选》),接着是12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他与宣淑君合作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成果《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以下简称《季节》)。两本书关注的对象都是西南联大文学及其文学生态问题,兴趣点又都落在西南联大文学史料的抢救与建设上,结果在西南联大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研究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突破和贡献,是近年来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料建设的重要收获之一。

随着现代文学学科视野的日渐扩大,已经很少有人再怀疑西南联大文学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和意义了。然而,如果我们细心检讨这些成果就会发现,在热闹、取得收获的同时,也存在着研究成果重复、缺少新的突破的现象。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除了研究视野的局限之外,根本的一点恐怕还在于西南联大文学基本史料的欠缺。在李光荣的《作品选》出版之前,以“西南联大”名义出现的文学资料仅有杜运燮、张同道选编的《西南联大现代诗钞》①一种。这与西南联大的文学整体和所取得的创作成绩相比,是非常不够的。正是在这样的学术“压迫”之下,编一部《西南联大文学作品集》,向学术界呈现西南联大文学的真实面貌,很早以前就成了李光荣的学术愿望。《作品选》和《季节》都是这一愿望的直接结果。②虽然两本书一本为作品选集,一本为文学社团研究,但也有诸多共性,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扎实的史料挖掘、建设工作;二是清晰的以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意识”)贯穿始终的学科意识。正是这两个方面,共同形成了这两本书的特色与价值。

荷兰学者里斯·洛万曾说过,“史料是人们寻求历史知识的开始和唯一手段,有一种史料是从过去遗留下来的,所以它就为复原那个使之产生的过去提供了可能性。”③李光荣的学术思路正是以努力弄清西南联大文学的“基本史料”,尽力去“复原那个使之产生的过去”为基点的。——这正是他的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地方所在。于是他选择了从文学社团入手,通过对文学社团的研究,尽量全面地呈现西南联大文学(主要是学生文学社团里的文学)的原生面貌,从而呈现西南联大文学曾经的繁华景象。就像钱理群先生在《季节》一书的序言里所指出的那样,文学社团研究是西南联大文学研究的最好也是最基础的路径之一,因为文学社团的状况是西南联大文学的“基本事实”。④从这里出发,李光荣走上了西南联大文学史料发掘整理的漫漫长路。“在研究中,花费精力最多的工作是搜集材料。……通过旷日持久的努力,掌握了大量有关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的资料”;有时“为寻找一则资料寝食不安,为求证一则资料费时数月的事是常有的”;在论述中又订立了“以史料说话的原则,尊重基本事实,做到言必有据,论从史出。”⑤正是这种“老实人做老实学问”⑥的态度,让李光荣在西南联大文学史料的发现及其论述上有了诸多新的收获。

首先,《季节》一书全面、系统地勾勒和研究了西南联大九年间最重要的七个学生文学社团,通过具体的描述和分析,展示了这些社团的面貌,归纳了它们的特点,评价了它们的历史地位和贡献,填补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这方面的空白,使该成果成为了西南联大文学、中国校园文学、抗日战争文学乃至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这方面的基础性论著之一。由于掌握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史料,又由于始终坚持“言必有据,论从史出”的基本思想,李光荣在书中为读者呈现了许多精彩的历史事实。比如,书中这样“复原”在“湘黔滇旅行”路上师生商量酝酿成立“南湖诗社”的情景:“旅行团到达沅陵,被雪所阻,大约是(1938年)3月10日晚饭后,向长清和刘兆吉拜访同行的闻一多先生。天空飘着雪花,没有取暖设备,屋里很冷,大家坐在铺着稻草的地铺上,闻一多先生用被子盖着膝头,和他们畅谈诗社和写诗问题。……两个学生详细地记录在笔记本上。闻一多越谈越高兴,一直谈到深夜。”⑦这样的“历史”既有史实、又有情景、还有细节,让读者过目不忘。又比如,在阐释文聚社与冬青社的关系时,因为掌握了丰富的史实,因而论者证据确凿地指出,“有论者在说到两个社团时,把它们当作彼此无关的社团,这是有悖于两个社团的发展事实的。”然后从社团间的发展渊源,人员构成,以及文学主张、艺术追求、作品风格等方面进一步论证说明,“文聚是‘冬青’老树上长出的新枝,两个社团最初是一个社团、两块牌子,后来文聚逐步独立,长成大树”的观点,纠正了原来因资料缺乏而产生的认识偏差。

其次,李光荣这一研究更重要,也更具有学科建设意义的收获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大量文学史料的发现与整理。事实上,只要细心阅读就会发现,《季节》的具体展开,正是建立在不断发现的史料之上的——这之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近乎空白,而《作品选》的成书也正是建立在史料发现的基础上的,它的出彩部分正在于编者所发现的那部分轶文上。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大量新发现的史料为基础,那么《季节》的成书只能是空中楼阁,而《作品选》也只能是一本没有新贡献的普通选本。

在史料发掘方面,李光荣用力最多的应该算是对著名作家汪曾祺早期小说史料的发掘和整理了。由于有诸多新史料的发现,《季节》在对汪曾祺早期小说的认识方面有着诸多修正和补充。第一,目前所见汪曾祺最早的小说并不是北师大版《汪曾祺全集》所收的《复仇》,而是《钓》。第二,1943年以前,汪曾祺的小说并非只有《汪曾祺全集》所收的《复仇》、《待车》2篇,而是计有10多篇。第三,“汪曾祺写于冬青社时期的小说20多篇”,而《汪曾祺全集》仅收8篇,只占三分之一。⑧这些事实的澄清,不仅有利于对汪曾祺早期创作情况以及西南联大文学情况的认识和把握,而且关涉到对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认识和把握。又比如,长期以来,对诗人缪弘,我们仅只能从冯至的评论《新的萌芽——读缪弘遗诗》⑨中知道少许信息,但对他在西南联大更多的创作情况以及诗歌文本并不知情。李光荣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在《季节》第七章第二节“文艺社的出版物”一节里,他不仅解答了为何很难见到《缪弘遗诗》的原因,而且还详细分析了该诗集里的诗歌,为读者提供了难得的文学材料。⑩李光荣对西南联大文学史料的发掘,不仅仅只集中在某几个作家身上,而是涉及了西南联大作家群中的大多数作家。这些新的发现在《作品选》中得到了最直接的展现。本书共计收录各体文章91篇,首次披露的轶文达37篇之多,其中还涉及到陈梦家、沈从文等这样的新文学大家:《石缝草》、《渔夫》、《悲多文第九交响曲》、《山景》、《颂》、《商籁》、《诀别——给死难者》、《新生》(以上为诗歌)、《人》、《大学园地》、《野老》、《露营》、《林中的脚步》、《小抒情画集》、《昆明的天空》(以上为散文)、《王嫂》、《二憨子》、《老》、《谁是错的》、《雨中》(以上为小说)等等,从这些例子,可以认识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的迫切性和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总之,诸多文学史料的发现、论述、整理,成为了李光荣这两本新书的亮点和意义基石。只要是关心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史料建设工作的读者,在阅读时就会不断体会到属于著者也属于读者自己的发现之美。

当然,两本书所呈现给读者的并不只是一些新发现的文学史料本身,它们还包含了李光荣清晰的以现代性(或者说“现代意识”)贯穿始终的学科意识。因为,一方面,如果仅有史料的发掘和呈现,而没有科学明晰的史料意识,那么史料的发掘与文学研究本身就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另一方面,诚如有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今天的文献史料工作,既要有坚持不懈投身故纸堆的毅力,也要有将文献史料纳入文学精神内涵加以统一感受的能力与智慧。”⑪我以为,无论是《作品选》的选文结果,还是《季节》中随处可见的精彩论述,都清楚地显现着这种学科意识。而且,这种意识在《季节》中较好地与著者对文学作品的心灵体验相结合,因而在对材料的分析论述中常常显出某种思想深度来。比如,论者不落成见地指出,在高原文艺社里,“相比起来,在诸多诗人的探索中,林蒲更为多样化一些,对现代诗也更自觉些,因而他的诗歌多透露出现代主义的因素。”⑫在分析白炼的诗歌《新生》中“千年的老树”的意蕴时,论者穿越文学时空,既挖掘老树的时代内涵,又将其与中国新诗史上经典的树意象进行对比,在新诗的历史长河中定格老树的现代品质:“老树的形象多么新鲜!这个形象是写实,同时也是象征。它让我们想到了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僵死’后,在近代求新求变中获得了新生;想到传统文化,‘之乎者也’枯萎了,‘五四’新文化就是传统文化发出的‘嫩苗’;想到抗战,中国丢了河山,但不会灭亡,中国大地一定会长出新苗……此形象实在多义,它可以远比沈尹默《月夜》的‘我’,近比戴望舒笔下的‘雨巷’,后比舒婷的‘橡树’,堪称现代文学的著名形象。”⑬再比如,在论述汪曾祺“冬青社”时期的小说探索时,论者精彩地指出:“由于作品中有‘我’的参与,决定了汪曾祺的小说具有主观性和抒情性的特点。……只不过,他很懂得艺术的融合与节制,往往把感情融合在具体的对象中去描写,很少作独立的或者抽象的抒情,也不歌哭不止,任情恣肆,大段大段地抒情。许多时候他淡淡地叙述,平静地描写,客观地介绍,但语句间却包蕴了深深的感情。”这里所讨论的艺术精神与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提倡的“现代艺术的非个人化”理论完全一致。⑭

稍显遗憾的是,李光荣在论述西南联大文学的现代性品质时,对现代性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因素关注不够,行文中或多或少有以现代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为标准的不自觉意识,较多关注西南联大学生文学的现代性品质与经典作品现代性之间的求同论证,影响了问题的展开。当然,我以为这种急于向中心靠拢的学术心态是大多数边地学者共有的,并非李光荣一人所独有。

注释:

①《西南联大现代诗钞》由杜运燮、张同道编选,中国文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书中收入联大诗人24家共计300余首,为编者和出版社纪念西南联大诞生60周年的礼物。该书印数为3500册,但现在市面上已经很难找到。

②事实上,李光荣这一愿望所包含的并非只是这两本书。早在1990年代初期,他就投入到西南联大的史料搜集和研究工作之中,1994年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西南联大在蒙自》一书就凝聚着他的辛勤工作;2012年云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一套8卷本的“西南联大名师”丛书,其中《语言文学大师风采》一本也是他主撰的。

③[荷]里斯·洛万著,孙虹、孙立新译:《纪念碑——作为历史研究的史料》,《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3期。

④参见钱理群:《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序》,又见《老实人做老实学问——<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序》,《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2期。

⑤《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跋》,第368-369页。

⑥钱理群在《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序言》中把李光荣的学术态度和学术精神概括为“老实人做老实学问”。

⑦《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第39-40页

⑧参见《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第177-185页。

⑨原载1945年10月10日昆明《中央日报》,收入《冯至全集》第五卷。

⑩参阅《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第280—291页。

⑪李怡:《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⑫《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第79页。

⑬《季节燃起的花朵——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第173页。

⑭关于“现代艺术的非个人化”理论请参阅T·S艾略特的著名论文《传统与个人的才能》,见《艾略特文学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页。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现代文学作品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由西南联大想到的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张欣欣作品选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卿可均作品选
作品选
非遗作品选
论中国现代文学多重视角下的乡土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