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季玲教授治疗膜样痛经经验
2013-03-31金季玲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93
白 杰,金季玲(.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93)
金季玲教授治疗膜样痛经经验
白 杰1,金季玲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金季玲教授认为,膜样痛经多因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过食寒凉生冷,致寒凝胞宫,瘀阻冲任,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治疗需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分期治疗。经前期及月经期:以止痛为主,合用行气、化瘀、温经药物以疏通气血,多选用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味治疗。经净后至经前期治因求本,多选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并注重心理治疗。
膜样痛经;病因病机;心理疗法;金季玲
膜样痛经归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早在《叶天士女科证治》中就有“经行下牛膜片”的记载。其临床特点是经行腹痛剧烈,多于月经第2~3天,于阴道排出大片腐肉样瘀块,出血量多,痛剧者可伴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待瘀块排出后痛缓,出血减少。多见于未婚或未孕妇女。金季玲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妇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金师认为,膜样痛经有其独特病因病机,于临床多采用分期施治的原则,并取得良好的疗效,笔者有幸侍诊在侧,现将金师经验总结如下,以期指导临床。
1 病因病机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病机不外乎“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的虚实两端[1]。膜样痛经属经行腹痛范畴,其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痛经的本质在血,而关键则是气[2]。金师认为,本病多因素性抑郁,或恚怒伤肝,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感受寒邪,过食寒凉生冷,致寒凝胞宫,瘀阻冲任,经期气血下注冲任,胞宫气血更加壅滞,经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所致[3-4]。
2 治疗大法
金师认为,治疗需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辨证分期治疗。经前期及月经期:以止痛为主,合用行气、化瘀、温经药物以疏通气血,多选用失笑散合金铃子散加味治疗。方药组成:五灵脂10g,炒蒲黄10g(包煎),延胡索10g,川楝子10g,细辛3g,白芷10g,制没药10g,乌药10g,土鳖虫10g,九香虫10g,益母草10g,木香6g,香附10g,小茴香6g,吴茱萸3g。方中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延胡索、川楝子、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细辛、白芷、没药、乌药、小茴香温经化瘀止痛;土鳖虫、九香虫活血化瘀,散结止痛。若兼痛甚伴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0g,陈皮10g以和胃降逆;痛及腰骶加杜仲10g,续断10g以补肾强腰,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经净后至经前期治因求本,多选用温经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当归10g,白芍10g,牡丹皮10g,炮姜6g,制半夏10g,三棱10g,莪术10g,吴茱萸3g,川芎10g,桂枝10g,茯苓10g,丹参15g,赤芍10g,白芍10g,香附10g。本病多气滞寒凝血瘀,非强力攻逐不能祛邪之有形[2],故以三棱、莪术活血化瘀,破气中之血,以消积行气止痛。方中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缓急止痛;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并通血脉以止痛;川芎、赤芍、牡丹皮、丹参化瘀行血,炮姜、半夏温胃和中。若兼乳胀胁痛加用柴胡10g,川楝子10g以疏肝行气。诸药合用,共行温经而不伤阴,理气而不散气,活血而不伤血[5]之功。金师认为,此法应连用3个月经周期,临床大部分患者能够膜消痛减。
3 注重心理治疗
金师认为,膜样痛经患者除需接受药物治疗外,仍应注重心理因素的调节,对不同病人施以不同心理疏导,使其正确面对月经生理变化,以缓解及消除其紧张情绪。并注重经期产后摄生保健,平素慎起居,忌食凉饮冷,避免受寒涉水,均有利于减缓疼痛。
[1]王娟,王佩娟.痛经的中医病机及治疗时机把握[J].吉林中医药,2012,32(1):45-47.
[2]信靖,杨在纲.调气法治疗痛经探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54-55.
[3]曹慧,卢苏.膜样痛经中医治疗临床研究进展[J].江西中医药,2007,38(11):77-78.
[4]陈冬红.朱南孙治疗膜样痛经经验[J].中国医药指南,2008,24(6):333.
[5]孟凤云,金季玲.温经理气化瘀法治疗原发性痛经28例[J].吉林中医药,2009,29(1):36-37.
R271.11
B
1007-4813(2013)02-0226-02
2012-11-27)
白 杰(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临床。
*
金季玲,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E-mail:jinjiling@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