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内经》中徐疾补泻手法的思考

2013-03-31邵义泽赵文莉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泻法经文针孔

刘 杰,邵义泽,赵文莉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南开医院脑系科,天津300100)

对《内经》中徐疾补泻手法的思考

刘 杰1,2,邵义泽2*,赵文莉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市南开医院脑系科,天津300100)

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亦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素问·针解》中“徐疾补泻”,应作3种解释:即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素问》;针刺;补泻;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灵枢·经脉》[1]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针刺补泻,即针刺治疗的补法和泻法,是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针对病症虚实而实施的针刺手法[2]。《素问·针解》[3]曰:“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乍读起来,自然会联想到徐疾补泻手法;然而细细咀嚼,笔者对针刺补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亦给这段经文总结了3种解释,理解为徐疾补泻,提插补泻,开阖补泻。

1 徐疾补泻

我们知道,徐疾补泻手法是针刺补泻的基础[4],《内经》中不乏对其的论述。《灵枢·九针十二原》[5]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可以理解为“徐而疾则实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言疾内而徐出也。”不难看出,它是以进针和出针的快慢来区分补泻。明代医家马莳注解《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欲补者,徐纳其针,而疾出之则为补”“凡欲泻者,疾纳其针,而徐出之则为泻”。而教材《刺法灸法学》中即是采用此种解释,以进出针的速度来区别徐疾补泻。

对于《素问·针解》的经文,其言“徐出”为补,“疾出”为泻,与《灵枢·九针十二原》的“疾出”为补,“徐出”为泻,从字义上理解,两者相互矛盾,令人费解。但若细读经文,上下联系,相互参照,则并不相悖。究其缘由,只不过二者所阐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唐代王冰注释《素问·针解》[6]时说“徐出,谓得经气已久乃出之,疾按,谓针出穴已,疾速按之。”“疾出针,谓针入穴已,至于经脉,即疾出之,徐按,谓针出穴已,徐缓按之。”可以看出,“徐出”作得气后须待较长时间出针讲;“疾出”作针入穴位后至于经脉,也就是得气后即可以出针而不须等待很长时间讲。说明“徐出”与“疾出”不是从出针速度考虑,而是寓意留针时间的长短。由此可见,二者不仅意思不相悖,相反还可以相互补充。

2 提插补泻

“徐出针而疾按之”“疾出针而徐按之”中的“而”可作2种解释,一种为顺承连词,即“然后”的意思;另一种为并列连词,前后连接对等的词组。

“而”作“然后”讲时,“按之”的“之”解释为穴位。而对于针刺补泻按闭穴位的记载,《素问·刺志论》曰“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明确指出开闭“针空”,即针孔,亦即穴位。《灵枢·官解》曰“泻必……摇大其孔,气出乃疾”明确指出“摇大其孔”,即针孔。由此不难发现,若是说“按之”为“按针孔”,为何经文中不用“按针空”代替“按之”呢,似乎不太符合《内经》原文的写作特点。

“而”作“并列”讲时,则显而易见。“而”前后的短语结构应一致,“之”应指代前面的“针”。根据前后联系,我们应将“徐和疾”引申为“力度”[7]“徐”指“用力轻”“疾”指“用力重”“按和出”相应地理解为针在体内的运行方向,即“按”指向内,“出”指向外。这样,“徐出针”意为“轻提针”“疾按之”意为“重插针”。

而提插补泻中的补法为重插轻提,泻法为轻插重提,与此段经文正好相符。因此,我认为,此段经文所言的徐疾补泻,实际指的是提插补泻。

3 开阖补泻

教材《刺法灸法学》中按出针时是否按闭针孔区分补泻提出的开阖补泻,解释如下:补法:缓慢出针,疾按针孔。泻法:疾速出针,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压针孔或缓按针孔。对于《素问·针解》以“徐出针而疾按之”“疾出针而徐按之”来区分补泻,单从字面上理解,恰为“缓慢出针疾按针孔”为“补”,“疾速出针,缓按针孔”为“泻”,与上面所说的开阖补泻意思恰好一致,使笔者不得不怀疑,开阖补泻的前身来源于此。而对于开阖补泻的说法,笔者是不赞同的。杨继洲[6]注解《标幽赋》“既至也,量寒热而留疾”时说“经云:刺热须至寒者,必留针,阴气隆至……去徐,其穴不闭;……去疾,其穴急扪之。”说明徐退针,缓按针孔,使经气外泄,达到泻的作用;疾退针,急按针孔,防止经气外泄,是补的目的。而开阖补泻的“缓慢出针”为补,“疾速出针”为泻,则与之相悖,虽然在按闭针孔的角度来讲二者相符。[8]

4 小结

《黄帝内经》是中医宝库的一块璞玉,身为后人,本不该对经典妄自揣测,然而,《内经》的注家很多,对同一段经文可能会产生很多版本的解释。如《素问·针解》“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这段经文,在总结众人的理解以及笔者想法的基础上,给出了以上的3种解释。虽然,大多注家都倾向于将这段经文归于徐疾补泻的范畴,笔者也略同意,但更倾向于将之解释为提插补泻,而对于开阖补泻,并不甚赞同。

[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王传乐.《难经》针刺补泻试析[J].吉林中医药,2012,29(12):1013-1014.

[3]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4.

[4]黄龙祥.补泻刺法的形成与演变[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2):1.

[5]薛松.《内经》徐疾补泻释义[J].中医函授通讯,1995,5.

[6]明·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

[7]朴龙熙,郭秀婷,马铁明,等.针刺补泻手法规范化研究的相关问题[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585-587.

[8]王顺,刘军.张缙教授论针刺补泻[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29.

R221.3

A

1007-4813(2013)02-0371-02

2012-12-12)

刘 杰(1986-),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

*

邵义泽,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yizeshao@126.com。

猜你喜欢

泻法经文针孔
经文
一起来探案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汽车电泳漆膜的缩孔与针孔
《圣经》经文中国化
针孔问题该如何处理
黑城本《弥勒上生经讲经文》为词曲作品说
太阳穴
以基因芯片探究针刺泻法对应激性高血压前期大鼠肾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