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护”为名
2013-03-31郭鹏郑旭
□ 本刊记者 郭鹏 郑旭
以“保护”为名
谁是强拆的幕后推手?“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管委会的政府派驻人员表示并不知情。在“修旧如旧”还是“商业开发”的争论中,以“保护”为名遭遇拆迁的古城前途未卜。
□ 本刊记者 郭鹏 郑旭
“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成为当地文化景区建设管委会名称的前缀。图/郑旭
夜幕降临,韩城古城一片沉寂,唯有东营村隍庙巷12号偶见有人出入。
“隍庙巷12号”是一处上下两层的临街老宅,20年前被解永生夫妇买下,一层经营了一家食杂店,二层用于起居。
起初,对于《民生周刊》记者的到访,解永生满怀戒备,在验明记者身份后,他才稍作放松:“我还以为你们是管委会的!”
“拆违”后遗症
之所以不愿意见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解永生说自己顾虑重重。
自今年3月份东营村多座老宅被拆后,有媒体以此为线索发表了题为《韩城古城:拆除式保护? 》的报道。“可能是因为曝光的原因,从5月份到现在,强拆的事情就没有再发生过,管委会的人说话也变得随和了。”
解永生说,为了劝说搬迁户尽快签订安置补偿协议,“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管委会的工作人员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是先宣讲文化景区建设对古城保护的积极意义,其次强调这并不是一个商业项目而是政府工程,需要搬迁户的理解和支持。在谈到补偿标准时,工作人员的解释也委婉许多,表示补偿标准是评估公司按照市场价格给出的,是统一不变的。
“居民们要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一见管委会还是按照2150元的价格补偿,就不愿意谈了。”解永生告诉《民生周刊》记者,现在一些被拆迁户已经习惯了和管委会的人“打游击”。“乡亲们有的拒接管委会的电话,有的早晨很早出门,晚上回家后就锁门。”
虽然隍庙巷12号也在被搬迁之列,但解永生夫妇却无处可躲。
“我们也知道补偿不合理,特别像这种临街的商铺,但没有办法,我们就靠这个门脸活着,本来每天挣的就不多,不能为了躲管委会的人连饭都吃不上了。”
“保护改造古城,并非一定要大规模拆迁。将原住民赶出去,也就随之赶走了附加在古城居民身上的文化信息。”
解永生回忆说,2011年国庆节之后,就有人来和他谈搬迁安置补偿的事宜。令他不解的是,按照现行拆迁补偿条例的规定,政府在安置补偿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该考虑到“临街商铺”的标准来单独制定,但对方却告知他,他所拥有的房屋其补偿标准和其它老宅相同。
这以后,管委会工作人员每隔几日就要上门来做解永生的工作。
“有几次他们在晚上8点多去找别的住户‘谈判’,结果吃了闭门羹,看我还在店里就进来和我闲聊。”
解永生的顾虑就此产生:一些不知真相的拆迁户把他当做管委会的“卧底”,很长一段时间不再来他的店里购物。
“都是那次强拆闹的,现在不但拆迁户不信任管委会了,就连邻里间也相互不信任了。”解永生有些自责。
事实上,《民生周刊》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被拆迁户是怕管委会暗中监视他们在和谁接触。
“一旦被发现我在和你们或者是被强拆的那几户见过,说不定噩运就会降临到我家。”东营村一位不愿具名的拆迁户说。
东营村村民杨增新向《民生周刊》记者证实,自从自家老宅被强制拆除后,他曾想联名东营村的被拆迁户向有关部门反映古城建筑遭到破坏的问题,“可响应的人很少。”
搬迁安置工作曾遇阻
今年5月中旬,当《韩城古城:拆除式保护?》一文被多家网络媒体转载后,立即引来了各界对韩城古城保护模式的讨论。
有评论认为,以“保护”为名进行强拆,与原汁原味的风貌相比,哪怕以关中民居及民俗展示为主体,设立民俗文物展览区、关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会议中心等,仍略显现代雕琢的痕迹。
亦有观点指出,保护改造古城,并非一定要大规模拆迁。将原住民赶出去,也就随之赶走了附加在古城居民身上的文化信息。应该尊重历史,保持旧城面貌,而不是修复成新城。
“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尊重历史的命题进行的,现在不去保护,古城很快就会消失!”作为“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管委会综合办公室主任,党辉似乎并不认同上述观点。
党辉认为,古城现实处境已经岌岌可危,很多历史建筑因年久失修已严重损毁。“像我们市级文物保护房屋,很多都在个人手里当做普通的住宅住着。而因为一些可以理解的历史原因,过去的主管部门也没有制止居民自行加盖、拆除、翻建房屋的行为,使得古城私搭乱建现象严重,违章建筑成患。”
党辉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在此背景下,2011年韩城市政府以改善古城居民民生出发,以保护古城、恢复古城原有风貌为原则,决定启动古城保护工程。
“陕文投集团到韩城考察后认为,政府的这项工程很有意义,决定出资参与其中。” 党辉说。
资料显示,“陕文投集团”全称为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直属国有大型文化企业,成立于2009年6月9日,是陕西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的重要市场平台。其产业范围覆盖影视娱乐、艺术投资、现代传媒、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六大领域。
事实上,作为古城保护工程的一个项目板块,打造“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是韩城政府和投资方已经形成的基本共识。而为了服务景区各项工作、加快景区建设步伐,双方还共同成立了以该景区命名的管理委员会。
尽管如此,党辉坦言,管委会成立之初,政府只是发挥指导作用,诸如景区总体规划、搬迁安置补偿政策的制定、宣传等都是由“陕文投”自己运作的。
“在此过程中,鉴于古城居民的搬迁安置工作比较难做,政府决定抽调专人驻管委会参与具体工作。” 党辉说,他本人刚于2012年9月被调至管委会工作。
谁是“拆违”执行者
如果按照党辉的说法,2012年9月韩城市政府就已经派员入驻管委会参与了日常管理,那么事发于今年3月的那场强制拆迁是否是由当地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执行的呢?
“我们也不知道是谁拆的。”党辉说。
根据我国现行拆迁政策,拆迁主体应该是当地人民政府。倘若已经具备行政能力的管委会并不知情,那么是谁以“拆违”的名义,执行了王增祥、杨增新等人的老宅拆迁?
《民生周刊》记者试图向党辉提出采访“陕文投集团”在管委会的相关负责人,但党辉以“不好联系”为由谢绝了记者的请求。
尽管如此,他还是强调说:“不管到什么时候,政府都不会采取强拆,因为那是违法的。”但他同时认为:“如果没有3月份的事情发生,我们的拆迁工作就更没有办法进行了!”
党辉解释称,古城搬迁工作在此之前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还是利益问题。
据其介绍,在古城改造项目确定之前,古城的房子非常便宜,每平米平均三五百元,但自从古城改造后,当地居民不再出售房屋,房价也随之越炒越高。
“目前古城的安置补偿价格为2150元每平米,标准是在2010年就已制定好的,是通过八家公司共同评估认证的价值。这其中包括1800元的补偿费用、350元重置费用。“我认为这个数字是非常客观、非常科学的。”
据党辉了解,东营村共有332户,截至目前拆迁比例已经达93%左右。他甚至认为,这个比例已经足以证明该补偿方案符合绝大部分人的利益,补偿政策的制定没有问题。
“而目前剩下的重点户,多是利益诉求比较不合理的,基本上要价比评估价要高出一倍以上。”党辉说。
他认为,古城保护归根结底是要保障古城居民的根本利益,只是个别居民还认识不上去。“老建筑在老百姓手里成了压力,现在交给政府来保护,他们也改善了条件,老建筑也得到了保护。”
“不担心陕文投会跑路”
党辉向《民生周刊》记者透露,“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项目计划投资额度为30亿元人民币,前期所有投入都是由“陕文投集团”独立投资的。但由于搬迁安置工作进展缓慢,“陕文投集团”为此付出了高额代价。
左图:韩城市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对破损的房屋进行修建。图/郑旭右图:韩城古城的宁静被开发建设打破。图/郑旭
“拆迁户不搬走,改造保护工作就无法连片进行,而集团方面雇用车辆、人员等产生的费用还要照常垫付。”
党辉解释称,在整个修复过程中,“陕文投集团”遵循的是“修旧如旧”的大原则。建筑用料大部分回收利用从原民居拆除下来的材料;施工人员则以当地老匠人和老艺人为主,每一道工序都经过谨慎处理,最大可能地保证古建筑的原汁原味。
而对于文化景区项目实为一个商业项目的说法,党辉没有否定。他说,根据韩城古城总体文化定位,古城将实施八大文化工程,最终形成城内有现代商业时尚文化体验街区、史记文化体验街区、古玩街区、民俗文化街区、综合文化体验街区、民居体验区;城外有陕商文化传承区、仕文化体验式酒店、游客集散广场与服务中心、景区综合管理中心等文化格局及街区。
不仅如此,陕文投韩城公司还计划在未来的三到五年,通过修缮、修复古城众多的明清四合院落、增补恢复72条古街巷、恢复建设历史文化名人故居等,把韩城古城打造成为中国最具文化特色的古城之一。
党辉分析,市政府希望通过“陕文投集团”对古城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古城旅游商贸设施来展示古城文化魅力。而政府自身则借助文化旅游发展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提升韩城竞争软实力。
“作为回报,政府会在未来景区的收入中,按照1比1的比例与陕文投集团实现共赢。”党辉说。但他同时认为,一切都还要看古城保护工程完成后呈现出来的具体效果。
有业界评论,对于政府而言,韩城古城存在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怀旧,对当地经济乃至GDP的增长没有一点实惠。拆迁后,一部分建仿古建筑,一部分用于商业项目,再现古迹的同时,更能带动经济的增长,且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也有政绩的底气,可谓一举多得。
此前有专家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国内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潜力、凸显商业价值魅力为名的项目不在少数,但真正形成模式效应的却寥寥无几,最终的结局是投资方跑路、政府留守埋单。
对此,党辉并不担心:“这种风险也许会有,但毕竟陕文投集团是国企,实力也很雄厚。即便日后真的出现了跑路问题,想投资该项目的也不是他们一家公司,还有很多企业会进来……”
□ 编辑 郭铁 □ 美编 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