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2013-03-29神安煌潘正星欧阳远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硝酸甘油稳定型心绞痛

神安煌,潘正星,欧阳远鹏

不稳定型心绞痛作为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中间临床状态,具有心绞痛进行性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等特征[1]。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不稳定型心绞痛院内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达5%~10%,虽给予相应治疗其第1个月的死亡率仍高达5%~10%,6年内约40%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进展为非Q波,死亡率达16%,猝死率达16%[2]。所以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干预,其临床疗效满意且安全系数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2月—2012年1月我院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6例,诊断标准参考《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3],均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在患者自愿的情况下将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按照1∶1比例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观察组)和西医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排除标准 肝、肾等其他脏器功能严重异常;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急性心肌梗死;依从性差。

1.3 治疗方法 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硝酸酯类: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2次/日口服,疼痛较甚时给予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12.5 mg~25 mg,2次/日口服,血脂调节药物:阿托伐他汀钙20 mg,1次/日口服;抗凝:低分子肝素钙4 500 U,脐周注射,2次/日;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300 mg,1次/日口服,3 d后改为100 mg/d,1次/日。

观察组患者在上述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药进行辨证论治,其中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桃仁12 g,红花9 g,当归9 g,生地黄9 g,川芎5 g,赤芍6 g,牛膝9 g,桔梗5 g,柴胡3 g,枳壳6 g,甘草3 g),对于寒邪较重者加用当归四逆汤(当归9 g,附子12 g,干姜6 g),气滞较重者加用柴胡疏肝散(柴胡6 g,陈皮6 g,川芎、香附、枳壳、芍药各5 g),痰浊较重者加用栝蒌薤白半夏汤(栝蒌24 g,薤白9 g,半夏12 g),心气不足者加用甘麦大枣汤(甘草9 g,小麦15 g,大枣5枚),心阴亏损者加用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柏子仁、当归、天门冬、麦门冬各9 g,生地12 g,党参、丹参、玄参、茯苓、五味子、远志和桔梗各5 g),心阳不振者加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人参12 g,附子9 g,桂枝15 g,甘草6 g)。上述中药水煎服,早晚一剂,4周为1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3]。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较治疗前下降>80%,心电图缺血性ST段恢复>0.1 m V或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下降50%~80%且缺血性ST段恢复0.05 m V~0.1 m V或是主导联T波变浅>5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下降<50%,心电图无变化、甚至加重。

生活质量采用 WHO-QOL-2[4]进行评定,该量表共6个领域,24个方面,10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分~5分五级评分法,各个领域的得分通过计算其下属方面得分的平均数而得,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s)

表3 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比较±s)

组别 n 发作次数次/周持续时间min/次硝酸甘油使用量mg/d观察组 治疗前48 5.80±1.10 6.50±1.00 3.20±1.20治疗后 48 1.50±0.301)2) 1.40±1.001)2) 0.30±0.101)2)对照组 治疗前 48 5.90±1.05 6.70±1.00 3.22±1.00治疗后 48 2.80±1.501) 3.50±1.201) 0.80±0.15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在治疗1个疗程时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优于对照组,而第2疗程时在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独立性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优于对照组。详见表4。2.4 不良反应 两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4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组别 n 生理领域 心理领域 独立性领域 社会关系领域 环境领域 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观察组 治疗前 48 11.20±2.30 10.30±2.10 13.40±2.25 11.50±2.00 12.20±2.06 10.42±2.65治疗4周 48 14.95±2.431) 13.50±2.001) 15.30±2.30 13.80±2.15 12.65±2.10 13.08±3.00治疗8周 48 15.40±2.651) 13.64±1.991) 16.80±3.001) 14.60±2.301) 13.30±2.28 13.83±3.50对照组 治疗前 48 10.80±2.40 10.10±2.25 13.09±2.50 11.48±2.16 12.30±2.04 10.76±3.20治疗4周 48 13.10±2.30 12.00±2.20 14.60±2.30 13.30±2.25 12.58±2.00 12.95±3.20治疗8周 48 13.22±2.40 12.40±2.30 14.30±2.30 13.60±2.10 12.80±2.40 12.96±3.58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1)P<0.05

3 讨 论

研究显示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所特有的病理生理特点及发病机制,一旦临床治疗不得当或不及时,其病情极易向急性心肌梗死发展,甚至导致患者死亡。而中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早有记载,且将其归为“胸痹”、“真心痛”范畴,认为该病的发生由年老体虚、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或寒邪内侵致使心脉痹阻,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之征[5]。

本研究对4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者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并与单纯西医治疗进行对比研究,其效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总有效达95.83%且高于单纯西医治疗,同时在心绞痛发作频率上明显降低、持续时间缩短且硝酸甘油使用量也显著下降。同时本次结果还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生活质量,使其更好的回归社会,从而有效的降低了社会负担。另外本次结果还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安全系数高,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因此,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本治疗方法遵循中医理论,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基本法则,同时临证加减,根据辨证结果加用相应治疗,例如寒邪较重者予以祛寒、宣痹通阳,气滞较重者加用疏调气机、和血舒脉之法,痰浊较重者通阳泄浊、豁痰开窍,心气不足者补养心气、鼓动心脉,心阴亏损者滋阴清热、活血养心,心阳不振者补益阳气、温振心阳;所以上述治疗原则可以标本兼治,效果倍增。同时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药物能够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凝,尤其是对已形成血栓和凝集块具有一定解聚作用;而人参能够增加心输出量、降低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能量储备;麦门冬则可稳定心肌细胞膜、增加心肌收缩力等[6]。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可靠、效果显著且临床依从性良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 高润霖,吴宁,胡大一.心血管病治疗指南与建议[S].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5.

[2] 冯维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0-31.

[3]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28(6):409.

[4] 方积乾,郝元涛,李彩霞.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3(4):203-205.

[5] 赵忱,赵志强,王强.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588-589.

[6] 邢亚楠,杨冠华,刘苏宁,等.冠心病血瘀证研究概述[J].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7.

猜你喜欢

硝酸甘油稳定型心绞痛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32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对慢性稳定型冠心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多巴胺联合硝酸甘油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硝酸甘油别贴身带
心绞痛
国医大师张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经验
硝酸甘油别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