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文言知识梳理的规律性浅析

2013-03-28王洪宾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1期
关键词:虚词文言议论文

王洪宾

高中文言知识的丰富性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特别重视文言知识的梳理这一有效手段。文言知识的梳理恰如了解文言国度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埋藏着无数知识宝藏的智慧之门。梳理文言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学习兴趣和效率,也有助于教师变无序的填充式教学为有序的研究式教学。文言知识的梳理对于文言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打好学生文言基础的一个基本要求,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文言能力,使学生的文言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程度。文言知识梳理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它贯穿于学生文言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文言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文言知识梳理的效率,实现文言知识梳理的高效化与实用化呢?笔者认为,在文言知识梳理过程中把握规律至关重要。掌握了文言知识梳理的规律,学生们不仅可以明确文言复习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更能够在文言复习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握文言知识梳理的规律,对于文言学习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在知识梳理过程中,注重文言文的文体分类非常重要

教材上所选取的文章,有写人记事类的,有抒情言志类的,有议论说理类的。文体不同,教法自然应该各异。文言知识梳理的重点也相应地要有所侧重。例如,《劝学》是一篇非常典型的议论文,而议论文是我国古代散文中极为常用的文体之一。在文言文知识梳理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相关的议论文知识点结合记忆,对应积累。注重文体分类,把相同文体的文言知识进行整合,容易使学生掌握文本的整体框架与文本特色,学习或复习起来就得心应手。另外,学生在知识梳理的过程当中如果具备了较强的文体意识,并能自觉地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研究,那么就会起到更好的效果。如,《谏太宗十思疏》与《劝学》都是结构严谨的议论文,《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谏太宗十思疏》则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行文,两篇文章都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对于现代文的写作也很有指导意义。如果我们认真地对比分析两篇文章,对两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论证方法就会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五人墓碑记》一文,该文题目的正确读法是“五人墓/碑记”,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碑记是文体名。碑记文的特点是既充满感情,又含蓄典重,既能慰藉死者,又能示诸来者。从碑记这一文体特点入手,讲解为五人树碑作记的背景、缘由和意义,就显得很有整体感,否则,只把本文作为一般记叙文来解读,就不免有失偏颇。

二、在知识梳理过程中,还应注意常见的文言现象

在文言知识梳理过程中,掌握常见的文言现象,对学生文言文的理解、翻译和文言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现象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同义复词、偏义复词以及词类活用等,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常见现象的涵义及相关应用,我们的文言学习才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文言现象的总结能够把大量零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学生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当然,掌握常见文言现象,不仅需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记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而不化非学也”。例如,“使动用法”是常见的一种词类活用现象,但是很多学生对已学过的文言内容能够理解,但是对于课外涉及的文言内容,就不容易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曾考查过学生对“生死肉骨”的理解,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掌握文言现象,是把握文言知识梳理的一个重要手段,这里的掌握,不能简单理解为知晓,更应该内化为一种能力——理解和运用文言现象的能力。

三、必须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特点

文言虚词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包括副词、介词、连词、代词、助词、叹词以及兼词等。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用法也非常灵活。古今汉语中,差别最大的不是实词,而是虚词。“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非常显著的一个特色。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特点,对文言知识的梳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文言知识梳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对待文言虚词,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准确把握其意义和用法,而不是孤立地去历数哪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既可以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也可以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进行推断。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因持璧却立”一句,从语法结构上来分析,主语是“相如”,“持璧却立”是谓语,由此可见,句中“因”应该是连词,作“于是、就”来理解。掌握文言虚词的使用特点,是文言知识梳理中的一大堡垒,攻克这一堡垒,对文言知识梳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其独特的技巧与方法有待在梳理过程中作进一步探究和挖掘。

四、还应遵循学生的接受规律

文言文的梳理非一日一时之功,也难以做到一劳永逸。事非经过不知难,要引导学生学会日积月累与坚持不懈。学生只有勤勤恳恳地在文言文上下一番功夫,才能最终收获累累硕果。教师在教授文言文时,应该遵循学生的接受规律。摘抄—整理—记诵—体悟—检查—提高是一个很不错的梳理体系。这几个阶段,整体呈金字塔形状,有利于学生夯实基础,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梳理的结果,而不注重学生知识梳理的过程,没有对学生的接受规律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既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还引起了学生对繁琐文言知识的厌倦。遵循学生的接受规律,其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并有效地接受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因此,老师应该学会培养学生对于文言知识的浓厚兴趣,如果学生眼中看到的只是文言知识枯燥与繁杂的一面,那他们学习文言的效率一定是非常低的。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文言知识的梳理却是贯穿于学生整个高中阶段的,它不因课时的局限而停滞,也不因节假日的因素而中断。可以说,它是一项系统而繁杂的工程。它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锱铢积累的耐性,更需要活学巧用的智慧。学生的成长是有规律可循的,同样,文言知识的梳理也必须遵循它固有的规律性,打破、违背或忽视这种规律,对文言文教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这也正是本文探讨文言知识梳理规律性的初衷以及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虚词文言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虚词于构句达意之作用”
活用课外资料 助力文言教学
文言之美美不胜收
熟读精思 寻求规律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
对《文言是母语吗?——解读内地〈课程标准〉一思》的质疑
虚词使用五种错误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