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考

2013-03-27杨静

教育探索 2013年1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意义

杨静

摘要:在媒介环境下,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有关媒介认知、媒介道德及媒介应用能力等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促使其积极有效地利用媒介信息,理性地开展自己的传播信息活动。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意义;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1-0036-02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将人们完全置于媒介环境之中,大众传播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和联系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媒介环境下,人们是否具有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大学生群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受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较之其他社会群体更高。由于他们正处于社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求知欲极强但缺乏社会实践,媒介讯息成为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参考来源,因而,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一、概述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应对大众传媒对人的影响而施行的方法教育和理念教育,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有关此类教育的称谓和观念不断得到引申和延展,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确立了诸如“媒体素养教育”、“媒介公民教育”、“媒体识读教育”、“视觉素养教育”以及“传媒教育”等教育形式和内容,并将其日常化、终身化和全民化。上个世纪末期我国大陆地区开始出现“媒介素养”这一提法,直到目前其教育实践仍不多见。“素养”指经过锻炼和培训使得人们具备的一定素质,“媒介”是指传播信息符号的物质实体。在信息时代,媒介不仅包括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还包括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介。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是指导其理性认知并积极享用传播媒介,“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有程序和有思想政治头脑地培养人们全面解读、批判和运用传媒信息的能力” 。

二、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获取的知识,除了来自学校,很多是从各类媒介中汲取的。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各类讯息以及其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社会环境因素。由于大众传媒的内容是传播者基于各种把关因素而选择加工的,而这种加工制作过程是普通受众所看不见和不知晓的,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世界观的构建及其行为方式。尤其中国社会当下正处于转轨的特殊时期,文化多元,个人诉求多元,各类社会矛盾凸显,各类信息鱼目混杂。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状况下,大学生若缺乏媒介素养则很容易被错误观念和信息所误导,会对其今后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大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期的提出者,是希望青少年能够以一种批评的眼光来看待媒介信息,变受众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利用信息,强调人们在大众传播媒介面前的自主地位。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教会受众如何去解码,以一种系统化的分析看到媒介文本背后所隐藏的传播者的意图,从而摆脱媒介文本的影响,它注重的是一种理性的思索。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尽管媒介素养的教育方式有所差别,但几乎都是将培养大众理性的思维方式、让人们能够“自主地批判”媒介信息作为其根本目标,让人们能够对媒介信息形成正确的认知和恰当的选择。因此,这种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媒介信息的独立判断,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给他们遇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一种视角和思维方式。

2.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帮助净化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

在商业利益的刺激之下,大众传播媒介经营者往往会利用低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段来吸引受众眼球,而受众的注意力又成为媒介经营者卖给广告商的资源,媒介经营者在二次销售中赚得丰厚的利润,所以说大众媒介的环境是由传者和受者共同营造的,良好的媒介环境与受众的态度和行为密不可分。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受众的良好的审美观念,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帮助其自觉抵制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低俗内容,识别网络媒介中的流言,杜绝网络中的非理性的集合行为。当大学生以其良好的媒介道德水平、媒介信息甄别水平和审美能力参与到媒介环境的生产过程中时,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自然而然要根据受众的需求调整媒介内容,于是真实的、高雅的和精良的媒介内容便会出炉,随之而来的是对公民素质的再次提升。所以良好的媒介素养促进的是媒介产品质量的提升和整体媒介环境的改善。

3.有助于大学生积极理性地参与社会事务

新媒介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功能,使得普通百姓可以借助网络和手机等媒介发布信息。长久以来,由社会少数人垄断媒介声音的局面被打破,社会民主化程度大大提高,媒介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表达言论、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公共领域”。培养受教育者传播和表达自己的诉求的技能属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

除了培养媒介表达能力之外,媒介素养教育还肩负着发展受教育者的分析思辨能力、培养自主性的理性公民的重任。大学生群体尽管尚未步入社会,但他们满腔热情,有着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事务的诉求,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建议,表达愿望强烈。但是大学生毕竟涉世不深,经验不足,他们在表达推动社会发展的建议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诉求时,或激情有余而理性不足,或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使得其以极端的方式或非理性集合的方式,错误表述意见、建议,使传播效果适得其反。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具有自主性的理性公民,就是结合中国特殊的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结合现代公民意识的教育,教育大学生如何以自主的、理性的方式,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的前提下,以正确的途径表达建议和诉求,去参与社会管理,影响政府决策。

三、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各自的国情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设置上有所侧重。比如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放在受众对传媒信息的“传播能力”上,香港侧重于学生的“信息科技技巧”的培养上,英国则倾向于对媒介文本的“批判性”教育。由于我国的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理念引入较晚,教育实践不多,应该根据我国特殊的媒介环境以及教育体制设置适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

首先,应设置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基本知识的教育内容。这项教育内容主要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基础性的媒介常识以及媒介环境的产生过程。具体应该涉及到大众传播媒介的类型及特点,不同大众传播媒介内容的制作流程,媒介组织的运行规律,传者的编码、制码方式,大众传播媒介收入的主要来源,大众传播媒介的基本功能、负面功能和经济功能,以及影响传播媒介和传播者把关的主要因素等等。对于这些常识性问题的理解,有助于大学生认清各种不同媒介的运行特点和规律,正确认识媒介的信息和媒介所营造出的“拟态环境”,了解到信息是如何生成和传播的,自己是如何受到媒介信息的影响进而被大众传播媒介所同化的。

其次,应设置关于媒介行为的道德教育内容。在大众传播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中充斥着大量不健康的内容,青少年缺乏抗拒的能力,往往会受到媒介内容的负面影响,产生一些极端的行为。除此之外,由于一般受众对网络里的信息难辨真假,通常会对一些虚假的信息盲目听信,并毫不负责地将信息转发、传播,造成对他人甚至是自己的伤害。更有甚者在网络中肆意窥探他人隐私,散布谣言,恶意炒作,等等。这些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大众传媒的负面功能使然,但深究起来还是在于受众的媒介道德水平不高的结果。因此,在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中,加入媒介信息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帮助大学生在信息制作、传播和接受等过程中树立和强化道德意识和自律意识,净化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

最后,应设置关于媒介应用能力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评估媒介信息的能力、参与大众传媒内容生产的能力、主动传播的能力、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参与社会管理以及维护自己权利的能力等等。教育中主要侧重帮助大学生树立大众传媒的工具意识,淡化消极的媒介应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创造性地利用媒介信息,以实现自我的价值。

四、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

1.课外教育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不仅仅是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下,家庭和社会没有承担起更多的对未成年人信息指导的作用,所以暂时这一切只能由学校来替代完成。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将课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媒介意识、信息意识的重要途径,来弥补家庭和社会教育的不足。在课外教育模式中,应该采取灵活的、富有吸引力的形式开展教育,如举办各种媒介知识的专题讲座或研讨,根据媒介热点事件来组织社团活动,引导大学生参与媒介活动和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自觉的媒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应用能力和信息评估能力。

2.课内教学模式

主要是指设置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通过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以修学分的方式来“强制”性地进行普及。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课内教学中,应该以知识的灌输和理论的讲解为主,结合热点的媒介事件和媒介现象的分析,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传者意图,看清媒介环境。由于媒介知识的讲解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新闻、案例,所以这种教学应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枯燥的传播理论变得生动鲜活。

课内教学模式除了靠专门的媒介素养课程来进行之外,可以在平时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让教师结合本专业知识适当地对信息进行解读,从本专业角度分析、判断信息,这样更易于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认知能力和评判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应充分利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计算机应用部分,侧重对学生进行常用的Internet服务、网页基础、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技术操作的训练,帮助学生依托现有的教学体系,提升媒介产品制作能力和自我信息的传播能力,从技术上为大学生自主进行信息传播扫清障碍。

参考文献:

[1]邱昊. 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的当下选择——西 方媒介素养教育范式的演进及其启示[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 科学学报,2012(7).

[2]杨琳. 基于共生效应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 南昌大 学,2010.

[3]卢楠楠. 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体系建构[J]. 大学研究与评 价,2008(9).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意义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全媒体时代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浅析研究
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构刍议
新媒体视角下的我国媒介素养教育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