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该怎样翻译

2013-03-27胡兴国

语文教学之友 2013年2期
关键词:教参齐桓公诸侯

胡兴国

司马迁《史记》之《管仲列传》中有一句话:“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教参是这样翻译的:(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完全控制了天下。课本中亦无相关的注释,老师们在讲解此句时基本上皆参照教参的译文。教参将“九”“一”“匡”分别解释为“多次”“完全”“控制”,笔者觉得这三个词语的解释值得商榷。

首先,这句话中的两个数词在句中应做动词。“九”同“纠”,含义是“纠集”,与“合”意义相近,并且此处的读音应读作jiū。《左传·僖公二十六年》:“桓公是以纠合诸侯,而谋其不协,弥缝其间,而匡救其灾,昭旧职也。”此句中用的就是“纠”,即“九”和“纠”意思相同。这种异体同义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常见。

第二句中的“一”参考书解释为“完全”,当做副词修饰动词“匡”,这也不准确。因为古人写文章喜欢讲究对仗工整,这句话对仗很明显,“九合”与“一匡”相对,是动词性并列短语。参考书把“一”作为副词,明显不与“九”对仗。此处“一”应释为“统一”。《阿房宫赋》中的“六王毕,四海一”这句中的“一”即“统一”的意思。

其次,“匡”解释为“控制”也不正确。《汉语大词典》中对“匡”的解释义项中没有“控制”这一义项,此处应解释为“挽救”。第二段中“而匡救其灾”句中的“匡”即是此义。

之所以这样解释,是因为有必要了解春秋时期东周以及齐国的历史。“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周本纪》)可见当时的周王室已是空壳,面对诸侯之间的征伐吞并,周天子亦无能为力。天下已经动荡分裂了。

《春秋列国志·齐国篇》记载:“(齐)自太公姜尚之后,十二传至齐庄公。其间,齐纪交恶,哀公被烹;胡献构怨,内壁操戈。内乱迭起,外患杂错、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襄公嗣位,……对外大动干戈。”另外,襄公荒淫无耻,政令无常,朝布暮改,弄得吏僚们无所适从。内忧外患,最后被公孙无知所杀,齐国出现无君的局面。在王位的争夺战中,聪敏的齐桓公利用公子纠的松懈疏忽抢先夺取了王位,听从鲍叔牙的劝谏,赦免了仇人管仲,拜他为相。从此,齐国走上了复兴强国的道路。可以说,齐桓公拯救齐国百姓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之中。

之后,齐桓公想当诸侯霸主的野心也越来越强烈。在管仲的建议下,齐桓公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尊王”即尊崇周天子为领袖,并在北杏会盟上订立盟约:一、尊重天子扶助王室;二、扶弱济困,帮助困难和弱小的诸侯;三、共同抵御蛮、戎等部落侵入中原,即“攘夷”。正是齐桓公的称霸阻止了诸侯国相互征伐,拯救了天下苍生,结束了国家分裂动荡的局面。国家仍然统一于周天子的名义之下,是个大一统的国家。

因此,此句准确的翻译应是:(齐桓公)纠集聚合诸侯会盟,“统一”挽救了天下。

(作者单位:淮安市淮安区范集中学)

猜你喜欢

教参齐桓公诸侯
五张羊皮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烽火戏诸侯
神秘的教参
齐桓公:交际中的人格魅力
齐桓公:缘何能成为“五霸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