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与探索*

2013-03-27许崇文

当代教育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师生素养

● 许崇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校以特色创建为目标,以文化建设为引领,开展“师生成长共同体”课题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人人追求卓越”的学校文化,学校被评为全国百所普通高中特色项目学校。

一、构建以“和”“容”文化为核心的“师生成长共同体”

学校是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殿堂,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要想引领师生关系走向亲密和谐,仅靠硬性的行政命令和制度规范是行不通的,它需要有一个和谐、包容的学校文化氛围。为此,我校在不断继承和弘扬学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构建以“和”“容”文化为核心的“师生成长共同体”:

“和者,谐也”(三国·魏·张揖《广雅》),有和睦谐调、和衷共济之意,是一种相辅相成、共荣共生、互助共赢的状态。“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建设“和”文化,就是要坚持师生共同成长的理念,充分发挥人文内涵的教育功能,营造宽松和谐的绿色生态环境,给教师一个成长和乐业的空间,给学生一个发展和幸福的人生,给学校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容者,盛也”(东汉·许慎《说文》),有胸怀宽广、包纳容蓄之意,是一种兼容并包、涵纳万物的气魄。“容”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范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文化。建设“容”文化,就是要引领学校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追求卓越的精神,构建兼容并包、多元共生的文化,引领教师塑造人格魅力、积淀学术素养,引领学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蔚为大器。

“和”“容”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校多元文化的核心精神,“和衷共济”、“兼容并蓄”,二者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共同撑起了学校的文化大厦。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研究与实践

(一)“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概念

“师生成长共同体”是指具有共同愿景的师生在共同体中通过有效互动而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育活动组织。“师生成长共同体”是多维的、开放的、生态的,涵盖学校德育创新、校本课程创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等多个方面。

(二)“师生成长共同体”的构建

“师生成长共同体”,按照“兼容差别、优化组合”的原则,采用“体内异质,体间同质”的方式进行编排,以行政班为基础构建,每个行政班组建不超过9个“共同体”;每个“共同体”由6名学生和1名教师组成,设负责人1人,协助指导教师管理“共同体”日常事务。

在“共同体”内,事无巨细,均有分工,形成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件件讲规范、项项抓落实的局面,也使每个成员都得到了应有的关注和发展。

在“共同体”中,师生一起研究探讨共同体的重大事宜,如共同体的名称、标示,设立“共同体园地”,编印共同体小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共同体”文化。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实施

1.学校德育创新

我们创新实施了“师生成长共同体”——“三步五环节”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三步是:设计—实施—评价;五环节是:主题设计—情景体验—感悟交流—内化践行—总结评价。具体实施:一是师生根据自身实际,制定成长的长期计划和阶段计划。二是师生对照成长计划,定期交流与反思日常行为表现。三是教师定期与家长交流,共同研讨学生的成长问题。四是根据基础素养评价要求和学生实际,开展系列化的德育主题活动。五是根据省中学生基础素养评价要求,设计实施 《学生德育评价量表》;根据教师专业化标准,设计实施《教师专业精神评价量表》,对师生共同成长情况进行多元化、发展性评价。

例如,我们举行法制安全主题班会,首先在活动前由“共同体”成员一起进行主题设计,确定好活动目标、活动过程、活动重点等;然后创设活动情景,如举办模拟法庭或组织学生到看守所实地观看,师生一起在情景体验中感悟交流,懂得知法、学法、守法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最后师生一起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形成富有特色和成效的法制安全主题教育活动模式,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师生成长共同体”每个成员都是主体、主角,大家相互交流、彼此鼓励,亲如家人。“共同体”的同学为方便学习、讨论和活动,经常聚在一起,对此,家长们也非常赞同。因为,活动有时在城里,有时在农村,城里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打开农村孩子的眼界,而农村孩子爱劳动、肯吃苦的精神也在无形中带动、影响着城里的孩子。为更好地组织活动,很多“共同体”还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个委员会设有一个秘书长,负责指导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络;许多班级还开办家长论坛,开通家校通信息平台,设立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加“共同体”活动。假期里,很多“共同体”去了海内外许多地方考察、交流、学习,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提升了道德素养。

2.校本课程开发创新

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我们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基础上,以“和·容”文化为主题,整合校内外课程资源,构建了“3+X”模式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3”为学生共同选择的必修内容,包括地方文化、法制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三个系列;“X”为学生可以任意选择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四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体育健康类。此外,学生还可以在“共同体”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潜力以及今后的职业需求继续学习若干选修模块或专题。指导教师在研发和开设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共同体”学生的意见,促进了师生素质共同提升。

3.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我们在“共同体”文化的引领下,创新实施了“三步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三步是:自学—对话—评价;五环节是:定标自学—合作探究—展示分享—精讲点拨—课堂评价。具体实施如下:

一是建设高效学案体系。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精心编制新授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学案。二是学生参照学案自主学习,使“先学”落到了实处。三是规范课堂流程:“共同体”成员之间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讨论、交流,通过同伴互助解决问题;各“共同体”推选代表对合作探究结果进行展示分享,使思维得到碰撞和升华;教师精讲点拨,当堂对各“共同体”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计入班级对各“共同体”的量化考核。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是开放的、互动的,更加注重的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生以“共同体”为单位对学习任务进行分工合作、探究启发,更好地发挥了团队的作用。“三步五环节”教学模式,将课堂智慧生成与道德渗透融为一体。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生在德与智方面都有了收获,教师的育人理想也得到了更好的实现。整个教学活动,师生一起探索、彼此尊重、相互启迪,共同完成对自我的发现和超越,实现共同成长的目标。

三、“师生成长共同体”实施的成效

“师生成长共同体”的研究与实施,较好地调控了教育场各要素的关系,使教与学产生了谐振效应,实现了学生、教师、学校三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一)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通过“师生成长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了亲情化、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将原来的班级管理“大班制”变成了如今的“小班化”,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了人文关怀,有了个性化的交流机会,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展示自我,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北京大学招生中学校长实名推荐资格,获得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招生推荐资格。在全国学科竞赛中,近3年有2人获国家金牌,2人获国家银牌,2人获亚太地区银牌,38人获全国一等奖。学校在全国健美操冠军赛暨全国健美操联赛总决赛中获得六人操比赛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田径队1人夺取全省田径冠军赛男子400米、200米冠军,达到国家健将级运动员标准,以体育专项测试和综合素质测试双第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保送录取。

(二)教师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在“师生成长共同体中”,广大教师在教书的同时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育人的职责,由“经师”逐渐成长为“人师”。通过与学生互动交流,指导教师发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薄弱环节,增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迫切感,积极主动地读书学习、研修培训,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师生关系明显改善,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我校“师生成长共同体”经验在中美高中特色办学研讨会、海峡两岸三地校长学术研讨会、潍坊-日照名校长论坛、山东素质教育论坛、全国中小学校长论坛上受到与会代表广泛好评,我校“师生成长共同体”科研成果获得山东省“十一五”地方教育创新成果奖,《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进行深度报道。

猜你喜欢

共同体师生素养
爱的共同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