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如何“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读《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

2013-03-27莫玉婉

大学教育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军方科学大学

□莫玉婉

(作者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美国亨利·埃茨科维兹的《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清华大学出版社,王孙禺,袁本涛等译,2007年出版)一书从组织变革的视角,以事件路径描述的方式勾勒出了创业科学在MIT发生、发展的轨迹,核心是大学与企业、政府之间关系的演变,根本落脚点则在于阐明创业型大学如何实现“将教学和科研与知识资本化相结合”。

新时代的大学不再是中世纪标榜的“孤立的学者共同体”,也不再是由赠地模式或由基础研究模式建构起来的大学,它需要在知识的商业应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该书首先阐明了大学与企业的关系,大学应通过组织的不断创新与产业构建新的关联模式。创新之一,MIT为了解决因州政府停止资助所造成的资金短缺问题,出台了“五分之一原则”,规定教授一周内有一天的时间可以用于咨询或者通过参与企业挣钱。这一原则使那些能够抽出部分时间为企业效力、能够为学生找到工作又能同时继续自己研究的教授,成为了“典型的MIT 学者”。创新之二,解决了专利制度体系与专利争议的问题。MIT希望与企业建立类似于商业上的交易关系,但也绝不愿意背离其公开发表和公正研究的传统。基于此,MIT逐步建立起了专利制度体系——专利委员会和专利管理委员会,避免由于过度重视发明而分散教师对研究的注意力的问题。创新之三,设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作为协调机构,负责企业与大学的关系,调和大学创立公司的争议。在大学与企业新型关系的形成过程中,无论是那种争议,都面临着大学自身的传统学术角色和价值观与新晋的经济角色和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既让我们看到大学向经济角色转变的可能性,也看到大学对其本质属性的坚守,而最后的解决方案往往是二者妥协的折中产物。

大学与政府之间的博弈一直存续于创业科学发展的过程之中,亨利随后剖析了大学与政府关系的转型。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MIT以知识产权的转让为基础,逐渐与政府形成了紧密的联系。一战期间,大学与军方的关系仅仅停留于一种简单的“雇佣”关系。军方在他们自己的机构中进行内部研究,教授只在紧急的情况下才被邀请加入军方的实验室,并在军方的控制下开展研究工作。二战期间,大学取代了企业的研究实验室或非盈利组织等其他机构,被指定负责很多研究项目。由于有与企业合作多年的经验,MIT能够立即承担政府的研究合同。通过与政府的谈判,MIT利用从“科技计划”演化来的校企合作优势,成立了科学研发办公室,这有利于覆盖有潜在军事应用前景的研究领域从研发到生产应用的整个谱系。在战时条件下,研发、测试、生产制造和客户需求的传统意义上的边界被忽略,它们被整合成一张“无缝网络”。战后成熟起来的学者们开始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看作大学发展前景中永恒的部分。

当环境的需求和大学组织内部的运行方式不相适应时,大学就会在调适与固守间徘徊,直至新生大学组织形式的出现。新的大学模式保持了过去与现在的连续性,蕴含了代表将来发展趋势的因子。MIT创业科学的兴起过程也是对传统的“大学—政府”、“大学—企业”关系改造路径的探寻过程。作为较早兴起的创业型大学,MIT在与产业、政府的长期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大学主导型的三螺旋模型。大学是创业科学兴起的温床,大学与企业之间的互动促使了大学开始审视自身的经济功能,大学与政府之间关系的变化亦加快了大学组织的转型,从而实现了大学在社会中的职能的转变。

猜你喜欢

军方科学大学
韩军方称朝鲜发射巡航导弹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