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 守正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整合研究
2013-03-27何祖健
□何祖健 章 兢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为新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文化是高等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把握科学的途径与方法,通过文化的整理、整顿和协调,形成合道、合志、和声的文化育人与文化发展合力,是高等教育通过内部动力和资源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走内涵式发展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基础工程,作为最高层次教育机构的大学,精英文化、国家文化无疑是这一组织文化生态中占主导地位且具有强势影响力的文化主流。然而,在当下的大学文化中,国家意识形态文化束之高阁,精英文化步步退却,大众文化泥沙俱下的现象屡见不鲜。不仅那些代表国家意志并发挥着价值规范导向功能的主导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悬置,而且“以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为诉求、承担着社会教化使命”的精英文化也在以消费、娱乐为取向的大众文化咄咄逼人的态势下,表现出无奈甚至变异。“中国的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行列、以什么样的面貌跻身世界一流行列、究竟能在世界一流行列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最终还是要看文化建设的成效”[1]。文化整合是文化自我完善与创新的一种途径。大学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组织,整合协调内部的文化冲突不仅符合大学的规律与特性,也是一个内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这一进程既可以涤荡大学文化中的污泥浊水,也是防止大学文化僵化和克服文化惰性的不竭动力。因此,通过文化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是促进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事物的分化与整合是社会进化的必然趋势与规律。从生理学和思维科学中引进的“整合”(Integration)一词,已成为具有广泛的哲学意蕴的概念,基本内涵是通过诸如组合、联合、集合、聚合、融合等形式使要素系统化,局部整体化。如果将大学文化界定为“大学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吸收并融入高等教育特点而形成和升华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有机统一的文化形态”,那么,大学文化整合就是大学中各种文化协调化与整体化的目标和过程,是把大学文化中分散和冲突的文化价值力量整合为充溢着健康向上精神品质的文化合力。其目标与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文化的整合是“刚毅坚卓”的“守正”。“刚毅坚卓”意味的是文化整合中所表现的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其一,是指以刚健不挠的文化态度,恪守文化的正气、正义与正道,庄严地履行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使命。对流入大学的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甄别与引导,对那些缺少思想性或审美性,只具有娱乐作用的通俗文化,提高其品味,对落后、低俗的文化,则态度鲜明地制止其传播和流行。其二,是指一种抱诚守真的文化立场。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认为“大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四个字:求真、育人。在求真中育人,在育人中求真”[2]。求真就是坚守以知识、科学、真理为追求,维护大学的学术性。大学——探求高深学问的殿堂,高深学问忠实于真理,崇尚学术就是营造以学术为核心的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精神气象,还大学研究学术、追求真理、创造知识的求真育人本质。
其次,大学文化的整合是“育人为本”的“贯通”。“育人为本”的“贯通”是指文化整合中的一种文化理想和途径。文化的特点是整体性,从哲学维度看,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们直觉到的一种氛围。“贯通”的含义之一是整体性。大学文化的整合需从文化的人文关怀来认识其整体性,从知识的内在关联中来理解整体性。就是打破各学科、专业的人为分离,沟通人与自然的人为屏障,消解科学知识造成的人与社会的分裂,让人文精神搭起知识、教育与人格完善的桥梁。“贯通”的含义之二是系统性。系统是整体的一种描述方式。系统理论认为:一种具有有机联系的要素组成的组织系统,通过组成系统的各元素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对元素的作用,将发生从要素量的组合达到系统整体质的飞跃。文化的整合从价值关系考虑是目的性,按所蕴涵的整体联系来理解就是系统性。大学文化不仅有深层的文化理念,也有文化育人核心的课堂教育,还有作为表层现象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精神文化、还有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这些子系统之间需要有机统一,相互依存,整体联动,使局部或要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
第三,大学文化的整合是“和而不同”的“创新”。“和而不同”是指作为高等学校文化整合的一种文化智慧和心态。“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从自然界到中外文化概莫能外。“和而不同”在内容上表现为一种“尚和”的感情倾向,一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大学文化整合不是把各种流行文化进行“文化调合”,而是多方面的和谐统一。这个“统一”不是“单一”,而是由不同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有条件的整合组成。既承认差异,又坚持扬弃和否定,既包容多样,又不苟同。在文化的结构系统的整合中则表现为一种“求和”的现实追求。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的维度,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延伸和具体化。它包括教学、科研、服务、生产、生活和各种管理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制度文化“求和”意味着建立规模与质量和谐、教学与科研和谐、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等多层面的和谐关系。翻开中外文化的发展史,无不以文化分化与文化整合的运动过程反映着文化进步与发展的必然规律。尽管大学的校园文化、课程文化等各种文化现象(或称局部文化)与以大学精神和使命为诉求的大学文化(或称大文化)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着高校文化的发展,但不能否认两者思考问题的立场与视角所存在的区别与差异。
据此,本文将讨论的重点放在高校大文化建设方面,即将大学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实质视为大学文化精神和使命的确立。基于这一认识,首先,在作为使文化“结合与统一”的整合中,价值的预设和目标的一致就是实现大学文化整合的前提,只有在核心价值一致的前提下,才可能对局部、要素集成与创新。其次,在整合这一动态的过程中,不仅需从静态的目标理念关注其价值诉求,也离不开从方法论层面关注价值体系具体实践的过程。因此,本文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大学文化整合的“静态”与“动态” 两层面关系为切入点予以讨论。
二
文化即“人化”和“化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汉语中“文化”一词最早和最本质的理解。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本质是文化。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仅是培养专业人才和科学实验的场所,更应是大学生人文精神养成的摇篮和社会人文精神的辐射源。价值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文化与价值系统的这种内在结构既告诉我们,高等学校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功能潜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价值的理念中,也规定我们必须在人文精神价值理念的认同中协调冲突,实现文化整合,以形成大学的核心影响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虽在时代的风雨中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文化坐标,但大学的人文精神滑坡的现状仍堪忧。
就大学文化整合途径而言,要提升大学的人文精神,首先需要确立大学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哲学转向是人类社会以文明进步来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新的视角。“以人为本”不仅是指导我们各项工作的理念和原则,也是当代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重要目标。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就必须将教育置于“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而进行的活动”来认识。或者说,只有以人为教育的出发点才能将教育的目光投向人生命意义的提升和完善,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育人为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存、运转和发展的方向,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作用是为大学的发展进行定位与导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对高等教育而言,作为核心价值或基本理念层面,这一体系以主体内涵丰富,各部分分工明确、精神相通的相对完整的思想和理念,深刻回答了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体表现在:大学文化的终极价值是育人,而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关乎着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把握了这一灵魂,就把握了高等教育的最高宗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关乎的是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理想与信念的精神支撑。它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与远大理想结合,把个人理想与国家与民族的发展结合,使理想信念既有飞翔的空间又有牢固的根基。把握了这一主题,就是把握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方向;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不仅关乎高等教育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关乎着人才应该具备的精神风貌和创新能力;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关乎的是大学师生的“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既有视角上的不同侧重,又有基本内容的相互补充与相互支撑,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从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支撑和道德准则等不同层次上,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完整的价值参照系和标准。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迄今最先进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以其对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求的相适应,也以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求的指导而成为引领社会前进方向的特殊历史形态的人文精神。对大学而言,这一核心价值体系,以深层次的人文关怀统一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构成国家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方向总的规定和对大学功能价值的核心倡导。
美国学者C·恩伯和M·恩伯认为,“我们说文化是整合的,指的是构成文化的诸要素或特质不仅仅是习俗的随机拼凑,而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互适应或和谐一致的”[3]。这种“和谐一致”离不开对核心价值体系深层的认同。大学文化整合是通过辩证的、批判性的取舍,形成具有核心价值引领的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今天,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就抓住了社会主义大学的价值需求、价值创造以及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关键,就能引领大学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坚持和重塑大学的人文精神。因此,针对目前大学思想文化领域、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所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态势,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整合是中国大学文化的建设与创新的必然要求;确立与认同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下纷繁复杂文化中的引领与统摄地位,是大学文化形成最大感召力和凝聚力的前提与保证。
三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以若干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为内核就形成了社会核心价值系统。在这一内容丰富而庞杂的价值系统中,核心价值观处于主导和引领地位,体现着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支配和影响着其他价值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发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性号召。这简约而深邃的24个字,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提出了被普遍视为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借用黑格尔的一个比喻来说: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就像洋葱头,它的皮就是肉,肉也是皮;如果把皮一层层剥掉,也就没有肉了。在当代中国,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两者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本质上具一致性与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与最高抽象。另一方面,两者又各有侧重,相互区别。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以信念、理想、追求等形态表现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对事物或现象所蕴涵意义的认识和评价的基本准则、价值尺度。由于“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意识在主体意识中不断地反复,就会在主体意识中积淀为核心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与核心价值体系相比较,核心价值观在内容上更为抽象,在形态上更为稳定”[4]。易言之,当价值观念作为对价值意识的积淀,成为意识中深层的心理结构时,势必升华为一种信仰,一种为全社会与民族所共同认同的理想和信念。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不仅为培育和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也以相对规范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决定了基本特征和方向。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在大学只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统一,才能引领大学文化整合与创新的具体实践。
文化涵养一种精神,精神蕴育一种价值,价值塑造一种人才。文化融合愈深,交锋愈烈。面对各种文化的激荡与交锋,价值思想的意义更为突出。“文化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凝结在文化之中、决定着文化质的规定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就是核心价值观”[5]。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为大学文化铸魂的工程。大学文化整合就是充分发掘各类文化中的积极价值因素,将其统一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的发挥。只有将作为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根据高等教育发展与育人规律的行业系统的道德价值规范,才能对高等教育的全体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指导作用。十八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行为准则和理想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作为个人层面的社会道德生活的基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与市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则是国家与个人之间的中间地带。三个层面的理想与信念相互联系、融合统一,体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个人行为准则的三维一体,体现了国家、社会、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相互统一。在个人层面,不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丰富内涵对国家、事业、社会、他人的个人道德规范以高度概括,而且四维合一强烈的人文关怀,也为高校“以文化人”和“化文成人”提供了具体的内容与目标。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组织文化就繁荣不起来,大学文化亦如此。文化的整合离不开文化的自觉,文化整合是文化自觉的前提,文化自觉是文化整合的旨归,因此,就文化整合的具体途径而言,其根本是对核心价值的“自觉”。在既有顶层的“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又有具体的“核心价值观”规约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中,当务之急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实践。要实现理念对实践的指导,价值观的自觉是关键。从实质上说,文化整合就是指一种主导性价值观逐步为广大社会成员认同乃至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和价值尺度的过程。而从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念转化为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需要深刻理解并体现对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自觉。对高校而言,在大学的文化现实中,定力的作用尤为重要。我们既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也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纠偏,只有这样,才能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凝聚目标。
人们在认识世界中提出价值的同时,往往在改造世界中践行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既具有深邃的理论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与行为的规约性。中国高等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与实践,必将通过大学文化的整合,以大学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的提升,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1]北大周其凤校长演讲实录:北大文化与北大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10(5).
[2]顾明远.大学文化的本质是求真育人[J].教育研究,2010(1):53-57.
[3][美]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杜彬彬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47.
[4]陈新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红旗文稿,2012(8):15—16.
[5]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