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应当关注的几个环节

2013-03-27张诗亚王晓燕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实力民族

张诗亚,王晓燕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总体实力中影响长远甚至永恒的是文化软实力,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从世界角度看,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把提高文化软实力放在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位置上。哪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哪个国家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中华民族的文化不只是汉族的,也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要素。中华文化兼容并蓄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纵向看,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众多的民族群体,各民族群体创造并留下的众多宝贵的文化财富,汇集成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资源;横向看,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与其他民族一起共享中华主流文化的同时,还拥有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各民族一起营造了中华文化多彩的氛围。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单一的一种文化,而是繁荣的、丰富的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集合。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靠经济的发展,也应当大力发展文化,只有文化得到了发展,国民精神才能增强,文化才能变成现实的软实力。中华文化的发展需要扎实做好传承、创新和开发几个环节的工作。

1.文化传承关系到文化生存,没有传承,文化创新和开发就无从谈起。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化、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中华文化中的国学已出现继承危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处于自为的状态中,没有被纳入到主流文化当中,已步入濒临消亡的境地。文化传承要依靠教育,要代有新人。现行的学校教育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东西是按学科分类的各门课程,与其生活内容不相关。西方人杜威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学校不能脱离社会。这种把学校与社会隔离开的做法是教育上的一大失策。它不仅对人的发展不利,也因此导致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边缘化、后继乏人甚至消亡。同时,还应看到,各民族文化传承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而是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做的事情。笔者认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教育的优秀传统,让教育变成“化民成俗”的教化,变成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运作的风俗与习惯。这样,教育就不只是学校里的事情,而是一个无处不在、有如空气和水一样,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寓教育于社会及生活,文化的传承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文化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威胁凸现,文化冲突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和危机时有发生。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民族地区正处于从传统农牧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转化过程中,经济文化变迁带来的新变化需要人们不断地去适应、在变迁的社会中寻求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情感与理想始终趋于和谐发展的状态。失度开发、环境破坏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都会引起社会发展的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适应其社会经济的发展或者缺乏一种创新能力,创造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新文化,那么社会的不和谐、甚至文化冲突就必然会发生。而这种创新的文化应当是不失去其原有特色的文化,是在保持特色基础上的创新。

中华民族只有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并以自己的特色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当中,才能永葆文化之青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不是按部就班,而是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推陈出新。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就是要各民族共同积储创新之力,使文化保持活力。

创新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各种文化源于各民族,各种文化创新依赖于各族人民。中华文化的整体创新需要中华多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创新中坚持“多元共存”与“和而不同”,将各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把多民族的多元文化提升为国家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创新中整合、在整合中创新,中华多元文化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成为中华文化竞争力增强的有力后盾。

3.文化资源开发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教育转换为主导。目前,摆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文化资源开发取之不竭的源泉。我们看到,近年来人们关注的是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中提取有价值的素材,开发成各种文化产品和旅游产业,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追求其经济效益。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国家软实力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而且要坚持以增强社会效益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时,要做到“以人为本”。因为我们的发展不是为了“物”,所有的发展舍人其谁?归根到底,经济的发展、科技的繁荣,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十八大还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能脱离民族生活。只有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产业开发导向,将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特质融入到文化产品中,才能开发出各民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产品,达到丰富各民族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提升各民族人民的文化消费能力的目的。

各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开发,不仅仅是文化产品的开发,更重要的是教育资源的开发。从各民族传统文化中挖掘优秀的文化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成员素质的提高和更好地适应主流社会,使得个人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且对于继承和发扬其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抢救文化资源,改变民族文化式微的现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换言之,只有实现了教育转换,才能提升全民族的国民素质,才能使文化资源成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因此,需要我们从思想上扭转把文化资源开发看成是只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这一认识误区,树立以教育为主导的多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的现代转换理念。

文化资源教育转换,也需要从各民族的生活中寻找活的教育。例如,土家族的民歌就是以前的“土壤”,它以“活化石”的形态传到今天。比如《奴幺妹》,是浣溪沙词牌的曲调,三句三句的,非常精彩。歌因情、因景、因人、因事而生。每一个人唱时,就是即景创作。她的教育就是生活,即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唱歌将栽秧、梳头等日常生活化为心声,升华为艺术。这是一种活的艺术。我们应认识到,只有以民族文化生活为中心的文化资源教育转换,才能使教育发挥为民族社会服务育人的目的。

总之,文化传承、创新和开发三者都不可偏废。传承是创新和开发的根本;传承与创新是开发的前提,创新与开发为传承提供动力,三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实力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实力抢镜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多元民族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