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教育理论的理想性

2013-03-27王鉴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3年1期
关键词:理论工作者理想现实

2012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13年。

《当代教育与文化》创刊五年了,这五年中,她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在教育理论研究的路途上留下了自己成长的脚印,在这五年中,您像一位充满爱心的慈祥母亲,扶着她一步步走来,在她成长的记忆中永远留下了对您的敬意和感恩。

在创办 《当代教育与文化》杂志的初期,一群在大西北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怀揣着对教育研究的希望,以“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农村教育、服务民族教育”为宗旨,力图推出体现西北特色,体现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研究成果,为中国的教育研究注入新鲜的血液。五年来,在各位教育研究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精心呵护下,这一理想正在实现,中国的教育研究正在走向繁荣。

我们一定要坚持这种对教育理论的理想,并把它变成变革中国教育的武器。

研究教育理论的人,大概因为沉浸在理论的理想之梦中而远离了教育的现实,无法切身感受到教育现实世界的竞争与严酷,所以总是朝着乌托邦的家园苦苦前行。有位朋友曾对我说,你对教育理论研究了很多,你现在的任务不是再研究教育理论,而是将教育理论之花开放在教育实践的沃土上。有时,因为教育理论研究还需要联系实践,难免要进入中小学开展课堂研究,在与中小学教师的座谈中发现,现实中的教育并不迫切需要教育理论的介入,更谈不上什么指导。老师们普遍反映说,你们的教育理论,就像天空中的云,离我们太遥远,我们是百年不遇的大旱,需要的是能降到地面的甘霖。说到百年大旱,我是不陌生的,我们西北的许多地方基本都是百年大旱的地区,2009年又因教育调查而去了云南,正赶上西南地区百年不遇的大旱。从昆明出发,行程近千公里而到达中越边境的沧源县,一路深切感受到百年大旱之严峻形势,不仅河流干涸,而且原本郁郁葱葱的森林也变得枯黄,更让人揪心的是,号称云南的云更是不知到哪儿去了,几天行程看到的总是湛蓝的天空,内心和灾区的人们一样痛苦,那是因为看不到希望的一种折磨。所以,我就告诉那些看不到教育理论之“雨”的老师们说,你们不要绝望,你们不要悲哀,毕竟你们看到了教育理论之“云”,它能不能落地成雨,尚需一定的条件,但如果没有了教育理论之“云”随之而来的则是教育实践的迷茫与绝望。身在大学之象牙塔内,总会遇到一些来自教育实践第一线的教师来报考教育硕士或教育博士,这些想从教育第一线走出来的实践工作者,共同的想法就是寻求教育理论的理想,他们因为面对教育现实的严峻竞争而不满于自己的理论水平,试图跳出实践领域而求助于教育理论,他们是教育理论理想的追梦者,是久旱教育实践的祈“雨”者,他们是看到了“云”之后就采取行动而找“雨”的行动者。这些人犹如灾区那一支支专业的钻井队,执著地寻找着一种希望,他们不相信地下无水,他们同时相信找到地下水的同时,也许明天就是老天爷降下了一场大雨。

人们总是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理想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教育理论便是教育研究者对教育世界的领悟图像,教育理论原本是教育实践的产物,是教育研究者对教育世界“度”的产物,是教育实践的应然世界,因此,相对于现实性来讲,教育理论有着较明显的理想性。现实的教育总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时代的哲学、人民的价值、教育者的素养、社会的生存等,就目前我国的教育而言,大家都十分头痛,且认为没有办法的就是倾向十分明显的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几乎害了中国的教育,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成了教育的目标,应试教育的本质就是“失去的太多而得到者太少”。教育为升学和就业服务,功利性目的无可复加,工具性功能登峰造极。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只学一些能够考试的知识,而且为了这些知识牺牲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健康和身体与心理,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失去了道德的信念,甚至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君不见,全国普遍的节假日补课风潮?君不见学生越来越沉重的书包?君不见学生一天到晚做不完的作业?君不见学生越来越差的体质与心理素质?现实的教育受功利思想和工具理性的影响而越来越盲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主体的国家是不会让这种教育继续发展下去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改革优先启动。国家要以理性的角度调整教育发展的价值,把不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调整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轨道上来。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教育理论的引导与支持。

教育理论的理想性价值在于它是理性地思考人与教育、人与社会的价值问题,它永远是真善美的,是教育现实终极目的的构成要素。教育理论的本质是一种知识体系,如同其它所有的知识体系一样,教育理论不可避免地要在教育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作出鲜明的区分。正是教育理论的这种特征规定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在教育领域中的存在地位。理论工作者正是通过符号思维,在现实与可能、实际事物和理想事物之间作出鲜明的区别并使符号思维越来越完整和富于理想性。我们常常说理论联系实际,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事实又常常是理论与实际的脱离,在此情况下,思维定势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理论工作者,认为是他们足不出户而导致了教育理论脱离教育实践。但问题往往不是这么简单,相反的话如果将理论工作者以一定的制度导入实践场域,问题不就解决了吗?当理论工作者深入实践时会发现,实践工作者中的大多数是拒绝理论的,他们在经验中心的支配下,迷信经验是解决问题的法宝,而理论是百无一用的。中小学教师拒绝学习理论的现象十分普遍,不仅他们十年不买一本书不读一本书者大有人在,而且在培训过程中心不在焉者更是比比皆是。他们打骨子里就不相信教育理论能解决中国的应试教育。所以,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他们失去了教育的理想,陷入随大流之势而不能自拔。如果没有教育理论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探寻,如果没有教育理论对人的教育价值的研究,如果没有教育理论对教育内容与方法的执著追求,如果没有教育理论对现实问题的批判超越,教育活动就必然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教育事业就必然困于盲目无为的境地。教育理论总是要把教育的道理讲清楚,也许这些道理在现实中暂还行不通,甚至还受到冷落和嘲笑,但它确确实实是教育之理,是教育至理,它的生命力就是存在的,它的价值就是值得倡导的。如果教育实践或教育行动不能与教育之理相吻合,一讲就错或错得张不开口而只能偷偷摸摸地做,那这种教育就是负教育,必然与人类的价值相悖而成为人们嗤之以鼻的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例,这种教育的表面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前途着想,让学生升入好学校,考上好大学,有一份较好的工作,所以受到许多家长的支持,也让许多教育者乐在其中,但是,更多的家长和教师还是不欢迎这样的教育,因为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凡懂得一点教育的家长和教师,都十分清楚这样做的坏处在于长远的将来。当前高考中出现了许多弃考现象。据相关研究证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弃考者是到国外上大学去了,许多条件优越的家庭,已经在放弃高考的同时,放弃了在中国大多数人玩的游戏规则。有人曾戏称,在中国一个人一生只做两件事,工作前,高考是唯一的事,工作后,人际关系是唯一的事。暂时的升学成功并不意味着终生的工作与生活的幸福,“成也教育”的背后隐藏的往往是“败也教育”的孪生连体儿。所以教育的理想在于不断地以教育理论之价值诉求与教育理论之方法来为教育现实铺路,也许教育之车还不愿或不能上这条道,那就拿出教育理论的批判与超越之利器,作为战士让教育之车重返正道而呐喊而牺牲也在所不惜。所以,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人,应该坚持这种理论的理想性,让它如暗夜的灯塔,让它如群星中的北斗。

教育理论的理想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此时此地的教育理想,也许是将来的教育现实,此时此地的教育现实,也许就是过去教育家梦寐以求的教育理想。这里涉及的是一个教育理论的可能性问题。教育理论是一种关于教育实践的思想存在,它来源于教育实践,但不是教育实践的镜像反映,它一旦形成总是表现了研究教育的人的体验与价值,这种价值从个体的价值汇流而成为集体的价值取向,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现实教育的启迪与超越。教育理论所表达的意蕴总是一种未来的教育现实,教育理论自从与教育实践分离出来,它就是教育实践的理想天空,教育实践沃土中最需要的雨水就来自于远离它而又与它生生息息不能远离的教育理想天空。这中间有许多条件,这中间也有许多可能性。作为可能性是一种通过一定的条件达成可以实现的机率。教育理论与教育现实之间有可能联系起来,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行得通。理论上讲,就是哲学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教育实践需要教育理论指导,至于现实中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脱离,那是人为的因素而非理论与实践本体关系的原因。实践层面来讲,教育行动研究已经昭示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理论研究者获得了经验与体验,对教育实践的理解与解释能力增强了,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的研究能力提升了进而发展了他们的专业水平。所以,教育理论工作者不管是从事抽象理论研究的人,还是从事应用理论研究的人,都要坚信理论的理想性与可能性的并存,一方面坚信理论研究的价值在于理论本身的发展,树立理论理想性的信心,另一方面坚信理论为实践服务的可能性,树立理论运用价值的信心。

教育理论的价值既在于实践性,又在于理论性。教育理论因何而来?因实践而来。人们在教育实践中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产生一定的困惑,或总结形成一定的经验,这些东东(具体的为东西,抽象的为东东)越来越多,就逐渐形成了教育理论。理论如果不以事实为基础确实会成为空中楼阁,但来自于教育实践而不断提升的理论就是以科学的事实为基础的,科学的事实总是含有一个理想的教育理论成分,亦即卡西尔所讲的符号成分。歌德说过:“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来对待。”①那么,教育理论的理想就是把教育领域不可能的东西当作是可能的东西来对待,其伟大的使命在于,它为可能性开拓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高于实践,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教育理论的成熟为有效指导教育实践打下了基础。所以,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是对的。可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即教育理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教育实践。大家知道,教育理论一旦形成,就会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教育理论也是一个专门的领域,教育理论自身也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这一点上讲,教育理论还为自身的发展服务。只有自身发展完善的教育理论体系,才是符合科学事实的理论体系,才有可能对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如此看来,教育理论的价值在于不断完善自身体系的过程中去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实践的许多表面的不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可能。

卡西尔在他的名著 《人论》中指出:“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②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要在不断完善自身理论素养的同时,高扬教育理论的理想性,并不断地向教育实践工作者宣扬这种理想性,使教育实践领域的看似不可能的成为一种实实在在的可能。作为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树立自己的教育理论之理想,有了这种理想,教育实践行动就会变得更加有意义,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会有希望解决了。事实上,实践中的问题并不象教师们想像的那样难以解决,只要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与信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实践问题,横亘在我们耕作田野中的那块大石头一定会被我们挪走的。

[注 释]

① 参阅 《歌德全集》(魏玛版)第47卷,第2部分,第142页。

②[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西苑出版社,2004年,第94页。

猜你喜欢

理论工作者理想现实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深化对新时代理论工作者意识形态责任的思考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理论大众化视域下知识分子的使命与旨趣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全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政治宣言——四位资深理论工作者谈习近平“七一”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