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物种丧失 遏制生态超载 共享一个地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 》 解读*
2013-03-27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435002陈成忠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435002) 陈成忠 张 毅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自1998年起发布显示自然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地球生命力报告》(1998-2000年每年1次,以后每2年1次),迄今已发布9次。2012年5月16日,瑞士格兰德,WWF首次在国际空间站发布《地球生命力报告2012》,副标题是《生物多样性、生物承载力和更好的选择》,报告字里行间传递着一个清晰而迫切的讯息:人类的生活方式已经严重超过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人类必须改变生活方式,让消费与自然界的再生能力相当并妥善处理废物;否则,后果将不可挽回。今天世界上每个人所做的选择,将会决定子孙后代生活的种种可能。整篇报告可概括为追踪物种丧失、遏制生态超载、共享一个地球三个主题。
一、追踪物种丧失
地球生命力指数是衡量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指标,也可监测生态系统的健康程度,包括陆栖指数、海洋指数、淡水指数。由于生物多样性十分复杂,提供全球准确完整的地球生命力指数非常困难,但追踪某些物种中某些种群个体数量变化来反映地球健康状态还是可行和重要的。数据资料来源于动物个体数量检测、摄像抓拍、筑巢地点和动物活动痕迹调查、科学刊物发表的论文、非政府组织的文章和互联网等,所有数据均为种群规模或种群规模代表的时间序列资料。2012年地球生命力指数跟踪了1970-2008年间2688个脊椎动物物种(包括不同生态系统和地区的哺乳动物、鸟类、爬行类、两栖类及鱼类)约9014个种群数量(远远超过前8次报告)的变化趋势,经计算取几何平均值得出的综合指数。
2008年与1970年相比,陆栖指数总体下降25%、温带增加5%、热带下降44%;海洋指数总体减少22%、温带增加53%、热带下降62%;淡水指数总体下降37%、温带上升36%、热带下降70%;地球生命力指数总体下降28%,热带下降61%,温带上升31%。温带指数上升,不一定意味着温带生态系统健康状态优于热带地区,因为温带指数与早期分析数据缺失很多有关,还与1970年的基线、种群分类差异、卓有成效的保护、近期物种种群的相对稳定等有关。如果分析的时间跨度不是几十年而是几百年,温带指数可能也呈下降趋势。
引起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最重要的直接驱动力是:① 生境的丧失、退化及破碎化——主要体现在自然用地转化为农业用地、水产养殖用地、工业或城市用地;为了灌溉或水流调节而建设大坝或对河流系统做其他改变;② 野生生物的过度利用——开采利用动植物以获得食物、材料或药品的速度远远超过再生速度;③ 污染——主要是农业、水产养殖中过量使用农药、城市及工业废水排放、矿业废物排放以及过量使用化肥;④ 气候变化——由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及工业生产过程等造成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所致;⑤ 外来物种入侵——有意或无意将另一地区的物种引入本地区,成为本地物种的竞争者、天敌或寄生生物。解决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应该是2012年6月里约20国峰会的议题之一。
二、遏制生态超载
在众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20世纪90年代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模型以理论思想的新颖性、概念的形象性、内涵的丰富性、教育性等优点备受有关国际机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和众多学者关注。生态足迹寓意是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等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当地球所能够提供的土地面积容不下这只“巨脚”时,其代表的城市、工厂等就会失去平衡; 如果“巨脚”始终得不到一块允许其发展的立足之地,那么它所承载的人类文明将最终坠落、崩毁。
生态足迹理论主要有四个基本概念:① 生态生产性土地:指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和水体;② 生态足迹:指特定区域在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这些人口生物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③ 生物承载力:指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总和;④ 生态赤字或盈余:指生物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
47年来,全球生态足迹总量在波动中不断增加,1961年全球总生态足迹52亿全球公顷(global hectares,gha, 1gha指生物生产力和吸纳废物能力等同于全球平均生产力的1 公顷土地,高产量的1公顷土地与低产量的1公顷土地相比具有更多的全球公顷数)、人均1.7gha,总生物承载力99亿gha、人均3.2gha,总生态盈余47亿gha、人均1.5gha。1987年人类的生态足迹首次超过生物承载力,全球转入生态赤字下运行,此后多年生态超载不断加剧。2008年,全球总生物承载力是120亿gha(技术进步可增加全球生物承载力)、人均1.8gha,总生态足迹182亿gha、人均2.7gha,总生态赤字62亿gha、人均0.9gha,生态超载达51.7%,即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已经超出其自身再生能力的1/2,这意味着地球要用1年半时间制造人类2008年消耗的生态资源。就像银行帐户透支一样,我们正在消耗自然资本的“本金”,而不是由它产生的“利息”。按照现有发展趋势,2030年需要2个地球,2050年需要 2.9个地球。
报告分析了北美、欧盟、欧洲其它地区、拉丁美洲、中东和中亚、亚太区、非洲7个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物承载力。尽管北美人均生物承载力最高(4.95gha),但也拥有全球最大的人均足迹(7.12gha),人均赤字2.17gha。欧盟人均足迹4.72gha,生态足迹是其生物承载力(2.24gha)的2倍多,人均赤字全球最大(2.48gha)。中东和中亚人均足迹(2.47gha)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人均生物承载力(0.92gha)很小,人均赤字1.55gha。亚太区人均足迹1.63gha,人均承载力更低(0.86gha),人均赤字0.77gha。与上述地区相反,拉丁美洲人均足迹2.7gha,人均承载力5.6gha,人均生态盈余2.9gha,约为生物承载力的1/2。欧洲其它地区人均足迹4.05gha,人均承载力4.88gha,人均盈余0.83gha。非洲人均足迹1.45gha,人均承载力1.52gha,人均盈余0.07gha。从平均数看,一名北美人对地球造成的“冲击”是一名欧盟人的1.5倍、一名亚洲人的4.4倍、一名非洲人的5倍。假如世界上每个人都像北美人和欧盟人那样生活,地球便没法维持人类生存很久。
2008年高收入国家人均足迹达到5.6gha、人均赤字2.55gha,低收入国家人均足迹1.14gha、人均赤字0gha,中收入国家人均足迹1.92gha、人均赤字0.2gha。高收入国家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是最低收入国家的5倍。高低收入国家人均足迹的最大悬殊是能源足迹,这是因为人们食物需求是有限的,而能源消费大小是收入水平决定的。各国人均生态足迹排名中,卡塔尔、科威特、阿联酋以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和近乎疯狂的石油开采荣登前三名——人均足迹分别达到11.68gha、9.72gha、8.44gha,是全球人均足迹(2.7gha)的4.3倍、3.6倍、3.1倍,前10名还有丹麦(8.25gha)、美国(7.19gha)、比利时(7.11gha)、澳大利亚(6.68gha)、加拿大(6.43gha)、荷兰(6.34gha)和爱尔兰(6.22gha)。贫困的巴勒斯坦以人均足迹0.46gha位居最后。中国人均足迹2.13gha,排名第73位,远低于2.7gha的全球平均水平和亚洲国家中的新加坡(6.10gha)、蒙古(5.53gha)、韩国(4.62gha)、日本(4.17gha),但人均赤字高达1.83gha(人均承载力0.87gha,全球人均赤字0.9gha)。尽管中国人均足迹较小,但生态足迹总量很大,排名全球第一。专家们认为,由于中国人口数量庞大和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整体生态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是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加工基地,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中国也能为减少欧盟和美国等全球资源消耗大国的生态足迹发挥作用。因此,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在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在以高生态足迹为代价换取高人类福祉,享受着大部分利益,最贫困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则过多地承受生态超载的负面效应。减少生态足迹的潜力随社会和经济条件而异,特别是取决于收入水平。中低收入国家根本没有减少资源利用的余地,相反需要提高绝对消费水平;生活在富裕国家和城市的人口,即使提高生活质量,仍有很多选择(如少吃一次肉、少开一次私家车)缩减个人生态足迹。现时人均生态足迹最大的北美和欧盟国家更应在道义上承担向贫穷国家和地区提供技术、资金支持等特别责任,协助世界经济过渡至更具可持续性的健康发展前景。
三、共享一个地球
可持续发展必须降低生态足迹,在地球的生物承载力范围内管理、分配和分享自然资本,公平地增加人类福祉。为此,WWF提出“一个地球”生活理念:
(1)保护自然资源: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及其服务,阻止重要栖息地的丧失、加速全球保护区网络发展。
(2)提高生产效率:大幅降低生产系统投入和废弃物排放、可持续的管理资源、加速可再生能源生产。
(3)转变消费模式:实现低足迹生活方式,改变能源消费模式,因为使用化石燃料产生二氧化碳的生态足迹增长最快,2008年达到总生态足迹的55%。
(4)公平的资源管理:共享可用资源、做出公平的生态选择、用超越GDP的方法与指标衡量人类进步。
(5)引导资金流向:评估自然的经济价值,衡量环境和社会成本,支持并奖励保护环境的行为,可持续资源管理和创新。
(6)倡导绿色经济:政府利用财政、法律和调控手段在私营部门财务和资产评估中嵌入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保证贫困人口受惠于绿色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超越现有政府发展援助,囊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资金支持、能力建设和经验交流;工商界加强公司可持续性方面的信息披露标准。
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签署《21世纪议程》,催生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三大历史性环境条约。1997年,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签署《京都议定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992年里约地球峰会过去20年后,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再次回到里约热内卢召开。WWF认为,里约20国峰会是全球领导人重申政治承诺,加强全球政治领导力,接受并解决目前交错关联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挑战,为所有人创造一个可持续未来的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