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管理机制创新研究
2013-03-27李红梅
●高 翔 李红梅
当前,我校依据自身需要解决的问题,确定了教学研究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选择呈递性的教学研究话题,通过有效的教学研究组织、过程性管理和评价实施专题性教研,构建了基于校本的教学研究体系。
一、诊断教学,确立活动主题
学校通过对资深型教师、教学管理干部和青年教师指导团的访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师不解读和分析《课程标准》中教学要求,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来实现目标;不对单元和章节的逻辑结构分析,不从概念和规律形成的阶段性上来确定课节的教学要求;基于经验和考试的需要而设计教学,缺少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教学直接指向考试,为考而教的现象充斥着课堂。
有了教学要求的设想而不对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分析。不分析其思维特征,只是将教学参考书上呈现的目标和要求复制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来,这种有目标形式但心中无教学目标的教学成为课堂低效的根本。在不明确“到什么地方去?”的目标导引下,自然也就放弃了“如何到那里去? ”的教学方式设计。
教学评价没有目标导引,不会从课程标准的角度来检测内容与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应对考试而从海量的题目中分门别类地设计各种题型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做法。教学不再具有过程性、体验性和价值性。
上述问题的症因是没有践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框架来实施有效教学,为此学校决定将校本教学研究主题的确立、教研的组织和活动的推进放在学校统一管理的框架下,在全校范围内举行一次以集课堂教学评比、课堂教学观摩、课堂教学评议、专业指导和反思性研究为一体的校本教研评比活动。
二、限定参评资格,保证比对的有效性
在组织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对提供课例展示的教师类型做了要求。各学科教研组分别从各级各类名师、各级各类教学能手和青年教师(高中教龄五年以上)中推选一名。其中,在校级以上的名师之间开展“示范课”观摩,在校级以上的教学能手之间开展“研究课”观摩,在青年教师之间开展“创新课”评比,学校对三种层次的教师实施差异性奖励,同时推介优秀的青年教师和校级教学能手教师参加市优质课和创新课的评比。
三名参选教师的综合成绩作为学校年度考核学科教研组的依据,这一方式保证了校本教研课例展示的层次性和对观课教师不同程度的启发,这种在同一时段展现多层次课例水准的方式将对所有听评课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强化校本教研管理环节的规范执行
为实现校本教研的时效性,让教学研究成为真实有效的关键事件,触动教师与同伴的自主发展,学校强化了校本教研管理方式的规范性、管理内容的多维性和评价标准的引导性,通过校本教研管理重心的升降激发了教研管理的活力。本次教学展示活动强调了三个管理环节:一是基于标准的教学前预设;二是基于课堂教学观察支架的有效观课;三是基于评价标准的课堂评议和教学研究。
教学前的预设主要强化年级备课组在教学评比前教学研究的成效,它是通过对教学设计和说课这两个环节实施评价的。该环节主要强调从课程标准的解读到可行性教学目标的确定,从学情分析到重难点的确定,从教学流程与环节的设定到教与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再到教学评价的设计。参赛的虽然是教师个体,但它代表着备课组集体研究的结果。为提高对该环节的管理,教学展示与评比的重心必须迁移到教学展示的前期准备环节上,才能实现管理的目标。为此,教研组组织资深教师组成管理小组深入到年级备课组中,听取备课组的研讨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确保教学展示呈现备课组的最高水准。除此之外,将备课组研讨的过程记录纳入到教学展示评比的内容中,这成为推动该项工作落到实处的有效方式。
管理的第二个环节是课例观摩,其核心是如何有效地观课。它涉及到观课的技术和手段,观课中基于教学场景的比对性分析。这一环节的关键是组织谁来观课? 如何运用观课技术提高课堂教学观察的科学性,为有效的分析和评议提供依据? 评委观课纬度的设计应包括什么?如何组织三个年级形成异质互补的观课小组? 如何基于兴趣特长进行观课分工? 教研组只有基于教研主题的确定才能形成具体的任务部署,观课也才能避免散乱和无目的性。
第三个环节是基于管理标准的教学评议。校本教研的真实价值在于寻求理念与实践行为的对接,并运用经验和理论认知对当前的教育现象做出判断,它是引起价值冲突、触动思考的过程,更是反思性研究的过程。教学评议不仅是经验交流实现同伴互助的过程,更是推动反思性研究走向深入的过程。为此必须强调异质观课小组在评议前的诊断会议,组织观课小组提出教学指导建议,让评委的教学指导和资深型教师的建议表达清楚,从而形成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四、评比前培训:基于管理“标准”框架下的定向发展
(一)规范教学展示的活动环节,强化校本教研流程的执行
将教学研究提升到学校管理层面统一组织和实施,可以解决校本教研执行力不足,教研主体认识不到位等问题,从而起到规范的作用。为此必须强调如下环节的执行:
1.收集信息,访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青年教师指导团,获取有效的调研信息;
2.分类整理调研信息,分析影响当前有效教学的因素,形成有价值的研讨话题。包括教学方式与手段、教材、教学资源、影响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因素和学习环境等问题;
3.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当前呈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形成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案;
4.启动“有效课堂教学成果展示”暨阶段性总结活动,拟定方案,设计程序,部署任务,启动实施;
5.选编关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理论材料;
6.组织教研组启动报名和审核工作;
7.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教学熟练型教师、资深型教师、部分备课组长、全体教研组长和青年教师指导团成员组成评委,同时邀请县教研室学科教研员参与并指导工作。
(二)研制有效的教学设计标准,引导教研管理重心前移
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增强教学前的预设,它应当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学校在这一时期对有效教学的设计提出了如下要求,并通过设计和教学前的说课加以展示。
首先,对分层次教学展示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名师示范课“范”性体现在哪里? 它应当不唯模式论,而是课堂中精深的教育思想和价值的呈现,对观课教师实施的是个性化教学文化的彰显;教学能手执教的研究课,展示的是对当前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的思考和探索,有很多需要探索和补白的空间,目的是引发同学科教师的思考和探索,形成有积极意义的话题;青年教师在基于规范的基础上对某一教学环节或者教材的处理实施创新,它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点的创新。
其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的重心着眼于观摩和评议,讨论和评议中不可用一家之言来框定所有教师对多样化教学方式和教材个性化处理的是与非,我们要鼓励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文化的繁荣。为此,用宽泛的框架来指导,用精细的标准来衡量,这种衡量的细则只是评议的扶手。
最后,强化评比前的培训,突出标准对教学实践的引导。组织评委和参赛教师进行研修,强化标准对发展过程的引导。标准既具有目标导向的功能,同时也聚合学校管理目标,将之演变成为教师定向发展的宏观指导。它是统一教学价值观,实施价值引领的过程。在活动之前组织研修不仅提高工作的效能,更是提高目标认同,推动教学主流文化形成的重要途径。
五、有效利用评价推进教学诊断和反思性研究的深化
强调反思性研究是实施校本教研的重要手段。组织谁来反思? 如何组织反思性研究? 在推进反思性研究的过程中参赛教师做什么? 评委做什么? 参评教师做什么? 学校管理做什么? 这都是校本教研管理的核心问题。
(一)实施多主体评价
在课堂教学诊断中我们分四个层次组织评议,包括同伴互助下的评议、评委的概述性评价、专业指导下的教学诊断以及学校邀请各学科评委组长和市县教研员召开的教学展示总结会议。
第一个层次是同伴互助下的评议,主要从课程的视角、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手段、教学成效和课堂文化的呈现等角度,运用课堂教学观察量表进行有效地观察。试图运用结构分析的方式,从量的统计和定性描述的角度向全体观摩教师展示这一观察向度下的评价结果,以便促进教师对当下教学情境与自我经验和认识产生比对性分析。
第二个层次是评委的概述性评价。选择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作为评委,同时邀请青年教师指导团成员、县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等六个方面的人员组成评委。通过不同经验背景观察者的评述对三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做出指导,这对于培养多个角度看课堂,有效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三个层次是专业指导下的教学诊断。高中学段我们必须回归到学科的角度来对教学设计、教学行为和由此表现出来的教学价值作出判断,引导我们的教学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基于课堂教学案例的点评对教师的指导如果停留于宽泛的教育技术和教育认识层面,而没有涉及学科具体的认知方式、思维方法和重难点突破等层面上的话,指导将变得空乏无力。像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有效的教学指导应着眼于基于标准的要义、有效教学目标的研发和实践、目标导引下的有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教学文化的呈现、对应目标的可检测性和教学评价的有效性等环节。展示的课堂教学案例能否对当前的教学有无真实的启迪?实践创新有无特殊性?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有效的专业引领。
第四个层次是学校邀请各学科评委组长和市县教研员召开教学展示总结会议。它是以研讨为目的,摆明问题,提出思考,它是为学校当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建议、指出改进措施的过程。学校只有将教学活动评比后的会议上升为学术交流会议,学校才能从评委的建议中反观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提出改进的设想。这既是学校管理发现问题、进行诊断的过程,更是提高自我管理水准的过程。学校只有充分利用这种活动,才能从较为宽阔的视角认识自我,从而推动校本教研工作有效地开展。
(二)进行反思性研究
观课同伴的发问和评委的建议将引发教学研究参与者对自我经验审视和价值澄清——进行反思性研究,进而触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愿望。为此,应从四个层面来组织教师的反思性研究:
第一层次是组织教研组长进行反思性研究。面对名师的“示范”、能手的“探索”和青年教师的“创新”,教研组要结合互助性评议和专业指导的概述评价分析学科组整体的教学能力处于什么层次上?常态的教学是否是基于标准?什么问题应当成为今后教研组研究的主题? 备课组的合作研究是否强化了团队建设?本次活动中的哪些教研管理的程序应成为今后常态教研改进的环节?
第二层次是备课组长的反思性研究。教师代表所在年级备课组参赛,展示的是所在备课组集体教研的水准,教研组对课堂的评议、评委的概述性评价和教研员的指导对当下的集体备课提出了那些有价值的思考? 集体备课是否基于《课程标准》? 目标导引下的教学案研制是否适合学生和课程标准?教学是否具有成效?这一反思对于改进集体备课的工作形式和内容将起到积极的意义。
第三个层次是执教教师的反思性研究。作为行动研究的实践者,从预设到具体的教学现场,从自我研修到同伴互助性的对话,从专业指导到对经验的思考,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着阵痛,都是在寻求蜕变的痛苦中获得认知的新生。尽管眼前闪现的都是具体的教学环节,都是为寻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改变而进行的努力,但这些探索点将推动着课程观和教学观的发展。当执教者回望并对这些“苦难”进行思考不断总结的时候就构成了真实和有意义的研究,这将成为推动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事件。
第四层次是学校对当前教学管理的反思性研究。课堂教学成果展示的意义是阶段性总结、教学改革的成效,是发现问题、反思自我的过程。它绝不是一次活动,而是通过发现问题推动学校管理实现变革的契机。它要通过教学展示后的工作会议来获取教学水准的相关信息。分别听取参评教师代表的反思性报告、备课组长对集体备课的反思性报告、教研组长对学科教研能力的概况性分析和今后教学研究主题确定的实施计划。同时要听取青年教师指导团的概述性评价和市县教研员对各学科的指导建议。这些丰富的信息将使学校不断地对管理方式、策略、目标和价值趋向做出判断,学校只有从诊断中对自我管理进行反思性研究,才能提高对未来规划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