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秦朝时期的人才政策及其现实意义

2013-03-27张乐时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5期
关键词:张仪秦穆公秦国

张乐时

(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一 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选官制度

从西周开始,中国的选官制度开始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那就是以德取人。顾名思义,国家选拔人才主要是看人的品德。到了两汉时期,这个标准变成了以名取人,名也就是在群众中的名声,包括品德和孝悌。而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种选官制度变成了以族取人,也就是看人的出身,是否是名门望族。到了隋代科举制度开始建立,唐代以后逐渐完善,此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甚至直到现在,科举制度还仍有很大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在中国历史上,选拔人才的标准基本上是看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除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以族取人。而这个时期形成以族取人的选官政策是有着各方面的原因的,即使如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仍有不少人才为国家所用,在治理国家的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那一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客观的说,每一个时期的选官制度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和弊端,所以弄虚作假者和徇私舞弊者都大量存在。但是,这些标准在当时基本上是有进步性的,也为国家选拔出来了许多真正有治国之才的人才,为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中国古老的文化能够没有间断的流传下来。

二 秦朝时期任用的人才

秦从一个西部的边陲小国逐步强大,并最终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其人才政策起到了怎样的作用,笔者将详述之。

秦人原是西周时期与西戎接壤的一个小部落。据史学家考证,秦人的先祖很有可能也是戎人。西周末年,“周厉王无道,诸侯或叛之。西戎反王室,灭犬丘、大骆。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西戎杀秦仲。”[1]这样,西戎与秦就产生了世仇,开始了长达上百年的与西戎的战争。公元前771年,戎人灭了西周,秦襄公派兵救周,又护送周平王迁都洛阳,于是周平王就封秦襄公为诸侯。这样,“秦始列为诸侯”[1],取得了同其他诸侯国平等的地位。在与西戎征战的同时,也开始了与其他诸侯国进行争霸战争。

战争和治国都需要人才。秦人长时间在西戎边境,与西戎进行战争,逐渐形成了一种尚武的传统。而且秦人本身就很有可能是戎人,致使秦人身上有了一种好战黩武的性格。于是,秦人中武将人才济济。士兵体型彪悍,作战勇猛。但是,秦人也正是由于这种传统和性格,使得秦人中的治国之才非常匮乏,所以,秦国就把眼光放在了其他的诸侯国身上,即从其他的诸侯国中“进口”治国人才。这样,秦国也逐渐的形成了另一种传统,那就是“尚贤”。吸收各诸侯国的治国贤人,为秦所用,在达到“强兵”的同时,也要达到“国治”。

第一个很好的贯彻这一人才政策的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秦国君主秦穆公。秦穆公五年,“穆公闻百里奚贤,欲重赎之,恐楚人不与,乃使人谓楚曰:‘吾滕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人遂许与之。”[1]秦穆公只用了五张羊皮就把一位治国贤人换了回来。秦穆公又通过百里奚的推荐,得到了比百里奚更贤能的人才宋国人蹇叔。“于是穆公使人厚币迎蹇叔,以为上大夫。”[1]在秦穆公统治秦国的39年中,基本上是这两个贤臣辅佐他开创霸业的,在秦穆公称霸西戎的过程中,此二人功不可没。不过,真正改变秦国命运的却是另外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由余。秦穆公三十四年,戎王派由余出使秦国。由余阐述了西戎的政治发展道路,“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1]秦穆公非常欣赏,这一论述,就为秦国今后的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于是,秦国开始抛弃周朝的礼乐制度,在由余论述的指导思想下,结合自身的国情,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国方针。这也就成为后来秦国强大的政治上的源头。

此外,还有一人同样对秦国的历史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对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政治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人就是商鞅。他把由余的治国思想具体化,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法律,施行全面彻底的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了商鞅主持秦国的变法。

首先,商鞅在刑法上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即“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2]这样就使“兄第不敢阋于墙”,都想上战场杀敌,以得到爵位和土地。第二,商鞅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2]这样就保证了国家的财源和兵源,为以后残酷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三,商鞅建立了军功爵制,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的多少来计算。比如斩敌人甲士首级一颗的赏给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庶子一人。杀敌越多,赏赐越厚。同时还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2]这样,以得到爵位和土地为奖励就大大加强和鼓舞了人民上战场杀敌的积极性,而对于那些没有军功的旧贵族和商人来说,则是毁灭性的打击。这样使秦人本来就很强的尚武的传统,得以发挥到了极致。

通过这一系列的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得以快速发展,军力更是进步神速。全国各个方面都为对外战争服务,使秦国开动了对外征战的战车,完全进入了战争的轨道。正是这些,使秦国逐渐领先于山东六国,并最终以绝对优势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可以说,商鞅为以后的秦国君主铺好的正确的道路,只要沿着这条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即可实现天下一统。因此,在我看来,由余和商鞅共同制定了秦国的发展方向,前者提出指导思想,而后者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制定了全面的国家政策。因此,在秦国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由余和商鞅为秦国的强大和并最终统一天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就具体论述一下在秦国由强大到最终统一天下的整个过程中,各个时期的贤人具体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个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在连横与合纵的对抗过程中,连横始终占有比较大的优势。这固然有秦国强大的实力作为后盾,但是张仪在其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张仪凭借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曾使山东六国的国君都同意他与秦连横的主张。“魏哀王于是乃倍从约而因仪请成于秦。”;“楚怀王已得张仪而重黔中地与秦,许张仪,与秦亲。”;“韩王听仪计。”;“齐湣王乃许张仪。”;“赵王许张仪,张仪乃去。”;“燕昭王听仪”。这样,秦国就可以通过连横,联合一个国家,消灭另一个国家,各个击破,最终达到灭六国,统一天下的目的。事实证明,这一战略非常正确。连苏秦自己都承认自己的才能不及张仪。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张仪的时候,也强调了他的能言善辩,并且对于他主张的连横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从衡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失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3]

继张仪之后,对秦国统一天下起到巨大作用的是穰侯魏冉。魏冉先祖是楚国的王室成员,他是随着姐姐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来到秦国的。魏冉对秦国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在秦武王死后拥立其弟秦昭王为秦王。对于那些反抗的人采取了严厉的镇压,从而巩固了秦国的政权。“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冉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冉为将军,卫咸阳。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4]使秦国免除了一场大内乱。虽然魏冉拥立秦昭王有很大的私心,但是他这样做毕竟受益的还是秦国本身。因此,我们应该更为客观的看待魏冉的这一做法。

魏冉对秦国的第二个大贡献即是举荐了常胜将军白起。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中就记载了白起征战的伟大一生。其率兵攻下上百座六国城池,消灭了上百万六国军队,并且无一败绩[5]。其战功可以用神奇来形容,可见魏冉的独具慧眼。就连后来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也给予了穰侯魏冉很高的评价:“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4]

继任穰侯魏冉为秦相的是魏人范睢,他是秦国历史上智谋深远、继往开来的一代名相,也是我国古代在政治、外交等方面极有建树的著名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在与秦昭王的谈话中阐述了秦国当时的弊端和自己的治国用兵观点。首先,范雎总结了秦国当时存在的主要弊端。范雎认为,秦国的大权由宣太后和穰侯魏冉所掌握,秦昭王没有实权,这样,秦国的政策就不可能真正的有利于国家,而更多的政策则是服务于魏冉个人。“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於秦。”[6]此则魏冉之过,范雎认为秦昭王必须罢免范雎,自己掌握朝政,制定出正真有利于秦国本身的政策,才能使秦国更加强大。

接着,范雎阐述了自己的战略思想——“远交近攻”。即同远方的齐国交好,同时派兵不断的进攻韩魏两国,这样所攻占的土地就会都归秦国所得,而齐国也不会干涉。同时也可以威震楚赵,使之亲秦事秦,楚赵事秦,齐国也不得不惧怕秦国而西向事秦。这样,秦国的霸业可成。秦昭王接受了范雎的建议。“拜范睢为相。收穰侯之印,使归陶。”[6]可以说,在秦灭六国的的战略上,范雎的主张是非常切实可行的。他的加强君主专制的政治思想和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思想使秦国在统一战争中少走了许多的弯路,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谋略家。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攻灭六国和秦统一天下以后,尉缭、李斯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秦的人才政策对于秦统一的巨大作用,因此,尉缭、李斯等人对秦的作用本文不在论述。

三 秦朝时期的人才政策

从秦国建国初期的慢慢摸索,到秦穆公统治时的初步确立,再到秦孝公统治时的逐渐发展,此后经过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的继承和发展,到了秦始皇统治时,这一人才政策才逐渐趋于完善。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几乎天下所有的治国人才和外交战略人才都为秦所用,他们与秦国的良将相互配合,在秦始皇的正确领导下,共同完成了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据此,我认为,在秦国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其“尚武”与“尚贤”的传统共同成就了秦国的强大,并最终使其统一天下。因此,我们在研究秦国“尚武”传统的时候,不能忽视秦国“尚贤”的传统,它们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尚武”而不“尚贤”,那秦国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即使疆域再广阔,也无法加以统治。相反,如果只“尚贤”而不“尚武”,那就不能保卫自己的国家,更不要说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了。只有像秦国这样既能做到“尚武”,又能做到“尚贤”,才能不断强大,统一天下。

在秦国实施这一人才政策的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原因。从秦建国到秦穆公统治之前,更多的是由于与西戎作战,需要国家富强,要通过治国人才以达到国治,来为其对西戎的作战提供保障。从秦穆公统治时期到秦孝公统治时期,国君求贤若渴,使各国的贤人逐渐来到秦国。这样,使秦国的人才数量和质量很快提升。到了秦始皇统治之前,兼并战争已经发展到了高峰,由于秦国对于人才的需求量很大,同时山东六国政治日益黑暗,权臣当道,大量的人才西入秦,使秦国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更是急速上升。从秦始皇即位到秦统一天下的短短二十六年间,天下英才尽入秦,秦国的强大实力和其他六国的弱小黑暗形成强烈的对比,又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人才向秦国流动,此二者相互作用。从一个大的历史纵向来观察,除了秦公子樗里疾在治国和军事方面都有比较大的成就外,秦国的治国和外交战略方面的人才都是出自国外。可见,如果秦国没有对外“尚贤”的人才政策,那秦国的命运将是十分悲惨的。

其实,不可忽视的一点,也为秦国的人才政策提供的条件。那就是先秦时期人们的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还没有形成,还是把各个国家看成是一个整体。“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成为人才的主要思想体系,几乎没有国家利益至上的思想。出现了许多人带着别的国家的军队来攻打自己的国家的现象。这样的思想,就为秦国对外“尚贤”的人才政策开了方便之门。如果那时的人才都有抗日战争时为祖国流尽最后一滴鲜血的爱国精神,那秦国就是有再好的人才政策,恐怕也不会招来真正的人才。

四 秦朝时期人才政策的现实意义

秦国的这种人才政策不仅在当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也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我们可以批判的学习秦国对外“尚贤”的人才政策。现在我们要不断强大,肯定不可能是为了统一世界,为了不断的对外战争。而是要更加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解决当今国际国内所存在的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以达到人类的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就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些人才不只是哪一种或哪几种人才,是所有各个方面的人才,在社会的各个领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领导。这样,才能达到每个领域的和谐发展。共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因此,在当今中国,为长远利益计,国家不仅要吸收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吸收外国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留住各方面的人才,特别是文史哲等人文、思想方面的人才;并且,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加大文史哲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增强文化底蕴,从更深层次上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以达到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对国家有利的政策我们就应该学习。在当时秦国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它的这一政策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是符合秦国的具体国情的,是促进了历史向前发展的。我们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批判、继承并发展这一政策。我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每个时期的历史发展现状去制定出正确的全面的人才政策,那我们将世代受益不止。当然,也包括当今的中国社会。

[1]史记·秦本纪第五[O].

[2]史记·商君列传第八[O].

[3]史记·张仪列传第十[O].

[4]史记·穰侯列传第十二[O].

[5]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O].

[6]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O].

猜你喜欢

张仪秦穆公秦国
五张羊皮
爱马说
天下棋局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天下棋局
瞒天过海
张仪连横
5000金为何大于500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