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面向科研过程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策略研究
2013-03-27杨安生
李 文,杨安生
(惠州学院,516007)
当前,OA、Web2.0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科研人员的工作环境,科研工作逐渐转移到数字化网络化平台。和传统环境相比,科研人员对信息的利用呈现出非文献化和主动化的倾向,他们更多地选择在本地或桌面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也希望图书馆的服务能融入到科研活动当中,智能响应具体的问题环境与过程,提供全面、动态支持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知识化服务[1]。因此,首先分析数字环境下科研工作的不同阶段存在哪些知识需求,并找出图书馆在实施知识服务时存在哪些障碍,才能有效地制定适合当前科研工作个性化知识服务策略。这是数字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实现图书馆促进科研发展、更好地满足科研人员创新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科研工作各阶段知识服务需求分析
一项科研工作,通常可以分为项目申报、项目实施和项目结题三个阶段,下面从各阶段的工作目的和工作任务分析科研过程中的知识服务需求。
1.1 项目申报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目的是:确立研究方向,判断项目立项的意义和价值。工作任务包括:查询相关文献、撰写研究报告、列出参考文献、委托查新与立项。科研人员在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和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对国际热点领域或国家重大需求进行调研,结合自身的工作基础确定科学研究的方向;需要查询期刊、图书、报纸、网络信息、公司简报、行业年鉴、专利、成果等,调研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包括行业发展水平和动向、研究深度和广度,从而判断自己拟申报的项目是否具有申报立项的意义和价值,以免盲目研究。因此,科技发展政策、学科热点和前沿信息以及科技查新是科研人员普遍的需求。
1.2 项目实施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目的是:获取实验数据,证明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工作任务包括:开展科学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调整研究方向,获得研究结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在开展项目实验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他人对于该相关技术在某些方面的突破和创新,科研人员需要及时跟踪同行的研究进展,通过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技术和方法,指导和修正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和突破方向,提高科研效率。从研究手段来看,各类文献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常用检索工具的利用与培训,是很多科研人员急需的,因为这可以帮助他们又快又准地找到所需信息资源,节省科学研究的时间。因此,学科情报服务、定题服务和信息检索技能培训是服务的重点方向。
1.3 项目结题阶段
此阶段的工作目的是项目的鉴定和验收。工作任务包括:总结研究成果,发表专业论文(有的还包括申请专利和项目的产业化实施)。为宏观把握科研项目的整体情况,科研人员此时对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态势仍有需求,有些项目后续还涉及专利问题和产品的产业化问题,对于知识产权信息和新技术、新产品信息也有需求。从项目的评审专家组来看,他们对项目进行鉴定和验收,一方面依靠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对项目的先进性做出主观评价,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权威机构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专利检索报告、成果鉴定等对项目进行客观评价。因此,科技查新和成果引用检索服务必不可少。
综上所述,科研工作的不同阶段对知识服务的需求有所不同,图书馆在制定知识服务策略时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使服务与需求实现对接。
2 面向科研过程的知识服务障碍分析
2.1 图书馆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不够
信息资源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和依托。数字环境下科研人员对信息资源的利用已从传统的印刷型资源向电子资源转变,同时对信息资源需求的针对性、全面性、专业性和快捷性要求更高。虽然不同类型的信息资源浩瀚如海,但科研人员需要的原始文献、领域发展态势、学科研究动态、机构科研实力等信息,还处于无序、分散的状态当中,不能以专题或综述等形式在第一时间直接发送到他们的桌面,科研人员因此感到苦恼[2]。
2.2 图书馆员知识服务能力欠缺
知识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深入文献信息的内容并对其进行筛选、判断、发现、分析乃至评价,从而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这就需要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收集、重组、分析等技能以及学科专业知识的发掘和判断能力,才能满足科研人员知识创新的需求[3]。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在我国,即使是专业的图书馆员或有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发现和评价能力往往落后于科研人员,他们尝试的个性化知识服务,如RSS推送、学科前沿报道和学术综述等总是不能契合科研人员的需要。最后还是流于简单的新书推荐、信息资源的集合,以及寻找和传递文献资料,知识服务的效果没有突显出来。
2.3 图书馆员和科研人员之间缺乏沟通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都是由情报咨询人员兼职,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主动投入到项目组中及时了解科研人员的个性化需求,有的甚至不明白如何为科研工作提供服务。而科研人员忙于自己的研究,不了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容和机制,通常都是自己完成科研项目的文献追踪,没有形成请图书馆员帮助查询和进行文献总结的意识[4]。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供和求发生断链,服务必然产生偏差。
2.4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盲区
数字环境下,科研创新不仅需要灵活的大脑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还需要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和系统。科学研究的成功与否与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密切相关,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知识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但面对信息资源海量增加、信息环境日益复杂的局面,有经验的科研人员也觉得力不从心。他们认同个人信息素养对于科研创新的重要性,但不乐于接受图书馆现有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有问题习惯于自己摸索或向同事请教,不愿意向图书馆员进行咨询[5]。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方式对科研人员而言形同虚设,没有效果。
3 个性化知识服务策略
3.1 以资源为基础,全方位组织和揭示数字资源
图书馆要以科研项目为中心,根据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和行为规律,在坚持实用性、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信息快报、建立学科专题资源库和开放存取资源的形式,对数字资源进行深层次地开发和有序组织,弥补用户自主检索耗时、迷航的缺陷。
3.1.1 信息快报
制作信息快报就是要按照不同的专业和科研方向设置相应的栏目,主要收录专业核心期刊及科研人员认可的重点期刊,目的是使科研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学科前沿,全面地掌握学科发展的新知识和新趋势,其特点就在于“新”和“快”。所谓“新”,指快报的内容,包括期刊最新目次和文摘,可以通过链接这些期刊自身的网站进行及时报道,弥补全文数据库期刊论文的时滞问题;所谓“快”,指要及时收集网上有价值的行业信息等相关内容进行报道,使科研人员能第一时间全面掌握本领域的发展动向、热点和趋势[6]。此外,还要对所有来源刊进行经常性跟踪测评,收集科研人员意见,不断完善快报的栏目和内容,使快报真正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
3.1.2 学科专题资源库
建立学科专题资源库是将不同文献类型的中外文全文数据库资源,分别按不同学科主题进行归纳和重组,目的是使科研人员能够了解某一学科某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也可以进行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等,其特点在于“精”、“专”、“广”。“精”,指选取的内容精练,重点突出;“专”,指注重专题性,面向学科主题进行归纳重组;“广”,指收录的文献类型多种多样,既包括馆藏纸质资源,也包括自行购买的电子资源,还包括网络免费资源等。通过建立学科专题资源库,将各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按既定的概念体系结构,用等级分类表清晰地揭示概念与主题的关系,实现主题的聚类[7]。
3.1.3 开放存取(OA)资源
由于科研人员发表成果(尤其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利,而是希望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传播;同时,科研人员为了开始或继续自己的研究,也希望能够方便地获取其他同行的研究成果。OA作为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使得学术成果可以无障碍地进行传播,任何研究人员可以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不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平等免费地获取和使用学术成果[8]。因此,图书馆要将OA资源纳入科研文献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独立的具有检索功能的OA资源系统,以学科专题库方式揭示OA资源,反映与重点项目及科研相关的研究途径和最新热点,通过积极地存储与管理使其得到有效利用,促进并推动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
3.2 以学科团队为组织,增强知识服务能力
学科馆员具有信息检索与信息分析的优势,但面对科研人员在信息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利用、信息创新过程中的复杂需求,单个学科馆员的素质和精力明显不足,因此必须考虑以学科团队的方式进行服务。学科团队主要由学科馆员、信息专员和其他专家学者组成。不同专业的学科馆员也可以通过内部的协调而跨领域完成某些共同的工作,如学科领域内的期刊投稿指南、信息检索技能培训等,以节省学科馆员个人的精力。信息专员由项目组推选一至两名组内人员担任,由于他们具有学科专业背景优势,正好弥补学科馆员专业不足之处,他们在工作中相辅相成,共同为项目研究提供前期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论文发表、成果评价等方面的信息服务,跟踪项目研究的进展,及时解决科研过程中出现的各类信息需求,为项目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知识保障[9]。在学科馆员和信息专员之外,实际还有技术开发人员、资源建设人员、战略情报人员、学科领域专家为学科服务团队作支撑,平时分工协作,必要时聚合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推动科研进展。
3.3 以信息共享空间为平台,鼓励交流与合作
信息共享空间对图书馆人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它提供的支持信息交流和知识汇聚的一站式服务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因为数字环境下科学研究需要更多可以进行信息共享、交流、学习的空间。一方面,图书馆员可以利用这样的空间对科研人员进行资源或检索工具的信息化教学,另一方面,也方便科研人员之间进行交互式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首创的IC2服务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共享交流平台,它不仅有支持学习和研究的空间,还提供鼓励创新和实验,支持跨学科交流、合作与用户参与的个性化知识环境,使资源和服务无缝整合且无处不在。图书馆可以根据项目组的科研需求,通过走入实验室、个性化专题培训、个性化需求支持等形式,开展学科主题资源建设、学术资源检索、文献传递、课题调研分析、学科前沿与热点分析、学术成果评价、科研成果储存等个性化服务支持,满足科研人员的深层次和个性化需求[10]。构建这种专门化的研究讨论空间,能为科研人员营造一种轻松、富有创造性和革新精神的环境,能更好地激励科研人员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
3.4 以用户为中心,创新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
以用户为中心,就是要努力提高科研人员自身的信息素质,增强其查找利用资源的能力,激励用户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有效促进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因此,图书馆要因势利导,在开设专题培训、一小时讲座、接受到馆咨询和在线咨询的基础上,创新科研人员的信息素质教育方式,主要途径有:(1)将相关检索教学内容制作成PPT放在学校主页上供科研人员自主学习;(2)发放学习检索知识和技巧的小手册,便于随时随地进行学习;(3)深入项目组培训青年检索骨干,以骨干成员带动项目组全体成员提高信息获取能力;(4)按信息素质评价标准对科研人员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组织信息素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体系。上述信息素质教育内容,不仅包括介绍特色资源的获取、分析、管理、文献调研方法,而且包括宣传图书馆的原文传递、实时咨询、科技查新等服务项目。通过以上培训,促使科研人员的信息利用能力明显提高。
[1]李名洋,鄢小燕.面向科研的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1):54-58.
[2]杨木容,黄如花.面向科技创新的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9,(5):144-146,45.
[3]张红丽,等.数字知识环境下面向科研用户的知识服务体系构建[J].图书与情报,2011,(3):41-44.
[4]陈成鑫.e-science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服务研究[J].情报科学,2009,(1):108-113.
[5]周秀明,沙勇忠.高校信息用户需求分析及参考咨询服务对策[J].图书馆学研究,2009,(4):74-76,63.
[6]钱 庆,等.研究型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创新性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0,(5):78-82.
[7]熊太纯,郭 楠.网络环境下科研用户的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J].图书馆学刊,2006,(1):91-92.
[8]尚 雷.浅论OA资源服务[J].情报探索,2010,(5):75-76.
[9]赵 静,王玉平.支撑高校科研的团队式知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5,(4):91-94.
[10]IC2创新支持计划[EB/OL].http://www.lib.sjtu.edu.cn/list.do?articleType_id=178.20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