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手机图书馆实践创新构想
2013-03-27赵春英
赵春英
(沈阳师范大学,110034)
1 手机图书馆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必然
手机图书馆是以第五媒体的形式显现的移动图书馆,又称掌上图书馆、无线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是图书馆针对手机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随着WAP技术的飞速发展,手机阅读成为新宠和时尚,同时带给高校图书馆新的挑战。手机图书馆系统实现了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与移动无线网络的对接,将图书馆检索应用扩展到手机客户端,给读者带来了“图书馆无处不在”的及时服务,广大读者只要有一个手机通过3G或GPRS上网,就能随时随地使用本馆读者手机号码绑定、个性化服务、书目信息查询、图书信息查询、图书预约、图书续借、到期提醒、读者证事务、新书信息、信息发布、参考咨询、留言建议、移动阅读、邮件、论坛和博客服务等服务。与传统的短信手机图书馆相比,费用更低,使用更方便[1]。图书馆人经历了网络信息技术浪潮的冲击与洗礼,其服务理念与手段不断适应新变化,逐步开辟文化技能自觉接受的新境界。这是先进科技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图书馆文化事业变革的必然。
科技的发展促进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化使信息资源相互渗透,必然联合成全方位智能服务网络。网络化信息这种迅速产生、不断加深与简明快捷的传播方式,使读者信息需求欲望更加急迫、广泛。几十年前,人们查找信息资料,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几年前,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打开电脑、笔记本通过网络寻求帮助;而今天,人们会下意识地打开手机通过手机上网寻找答案。先后出现手机短信、手机报、手机书、手机博客等,使得手机图书馆成为移动互联网服务21世纪的一个主流。
2 高校手机图书馆服务需求的优势
手机图书馆系统一经诞生,国内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等捷足先登,随即一些高校图书馆陆续跟进初步尝试。在示范效应引领下,手机图书馆需求范围之广、发展势头之快日益凸显。
2.1 自动化服务需求
高校校园中的学生、教师使用手机的普及率达到99%,几乎人手一部,甚至两部以上。使用手机上网的读者达到87.4%[2],加之手机上网软件的更新,网速的提升,可以很简单地设置自动上网,而且手机流量费逐渐优惠,越来越多的读者不再到图书馆而喜欢通过手机查询信息,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展手机图书馆服务尝试初见端倪。3G智能手机有更大的系统容量和更高的系统传输速度,先进的存储设备使得读者手机利用率更高,为手机图书馆的使用提供了条件。高校图书馆正是顺应科技发展的潮流和读者服务需求,及时、适时推出手机图书馆的服务。
2.2 移动性服务需求
手机图书馆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访问方便灵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读者只要在接入网络的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移动终端上输入网址,就可随时随地上网访问图书馆获取资源,利用手机技术实现图书馆电子资源阅读、文献下载、音频视频播放等,方式更加便捷、灵活,体现移动性、实时性。手机小巧“无线”,更方便存储携带,手机图书馆成为一个可以自由携带的移动“阅览室”,使得手机图书馆服务大有作为,读者对图书馆手机服务的需求是客观存在且与日俱增的。
2.3 人性化服务需求
手机图书馆的应用极大地解放了读者,使图书馆的服务更加人性化。手机图书馆服务的开通,有利于图书馆员更深入了解研究读者的需求,针对读者的兴趣、特点、偏好,有选择地进行手机图书馆的服务,也有助于读者更快捷地了解馆藏,自主自由地筛选自己所需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增加互动性。同时,也可以保护用户的隐私性,他们可以更安全更自由地选择自己需要的图书信息,而不用担心在借还图书或电脑检索图书信息时泄露隐私而造成尴尬。手机图书馆更加人性化、个性化,有利于保护读者隐私,使读者更喜欢手机图书馆。
2.4 专业化服务需求
学科馆员的参考咨询服务水平是考察高校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实时性,灵活性与多样性的特点。手机图书馆的使用,使得图书馆学科馆员在互动交流与实时应答咨询方面更加快捷,群发短信,信息推送,飞信,微信,移动博客等服务可以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各项服务也更方便、更深入、更及时,进而提高了专业化服务水平。手机上网也可以跟图书馆参考咨询联机系统进行实时交流,查询。每人一个手机图书馆,相当于每人有一个信息库,可以将定题跟踪、科技查新、文献传递,甚至馆际互借达到最快、最优化,这样更直接根据读者需求进行业务服务,使专业化服务更专业[3]。
3 高校手机图书馆实践新构想
随着移动信息业务的迅猛发展,手机图书馆技术服务方兴未艾,如何适应新形势,提供更优质的服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追寻创新。
3.1 延伸壮大手机图书馆应用范围
高校学生手机的普及性决定了手机图书馆服务应用的广泛性。手机图书馆定位于信息服务,其目标需要宽泛而多元,更多的功能和职责需要扩展,以便将信息服务辐射到全校所有用户手中,成为教学科研的有力助手和尖兵。我们应大胆尝试扩增手机图书馆的更多服务功能。利用手机图书馆建立教学、科研、图书馆的联合管理,建设虚拟联合目录。成立学生个人藏书资源库,把全校所有学生的个人借还书目录,自愿集中到一起,靠目录与手机网络资源的链接,实现服务的整合与资源的获取,建成一个具有完整详细信息的“读者智能知识库”。库里收集学生的班级、寝室联系方法以及个人拥有书籍名称和数量等信息,综合如图书催还、预约提醒、续借、挂失、新闻浏览、OPCA检索、电子图书、论文、报纸阅读、以及视听等所有服务,使手机图书馆在书籍、信息资源呈现利用最大化的景象[4]。让手机图书馆遍布校园的所有角落,让手机图书馆服务更加深入细微,成为高校校园信息共享的重要方式,有利于手机图书馆发挥更大的作用。
3.2 策划手机图书馆服务长效机制
无论社会文化服务方式怎样千变万化,以读者为中心的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应该是永远不变的服务方式,高校亦是如此。手机图书馆应开展延伸服务,深入策划与学校教务联合,形成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学生的选课、上课时间、教室、课程、成绩,上课教师信息等,在手机图书馆上一点即知,对于学生学习十分方便。手机图书馆以主动服务、热情沟通、快速反馈,可成为辅助教学和引导科研,参与课程大纲及教学计划设计,提供教学参考资料目录,辅助或承担本学科文献检索课教学,提供本学科前沿信息动态等服务的可持续方式。这应作为学校教务的合作项目与长效机制,为促进教学教育服务作支撑。另一方面,高校手机图书馆服务正处于发展阶段,存在某些技术上的不完善,如手机客户端转码不彻底、全文阅读不全、上网流量费用等问题,高校图书馆要联合手机开发商、运营商,完善手机的功能,积极开发更高技术的手机图书馆使用系统软件,使手机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提高。
3.3 创建读者手机图书馆培训教育
参考咨询是对读者提供知识增值的服务,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智能化的服务重点。由于手机图书馆的应用,必须大力开展手机图书馆学科馆员参考咨询服务的新方式。利用手机查找文献信息的用户教育也因此成为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培训工作。通过手机图书馆终端,由学科馆员进行视频、短信、QQ、邮箱、博客、微博,以至像网络会议那样的可视培训课与解答咨询等方式,及时、实时辅导用户。还可办理即时培训班,实时解答疑问和提供指导等,包括向读者介绍最新信息技术应用,手机互联网与web用软件的使用,图书的借还与利用等。所有培训全学期开办,随时打开手机随时学习,标签后可以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旨在培养用户利用数据库和因特网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技能,使手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与参考咨询向纵深发展。
3.4 实现一卡通手机图书馆管理模式
目前银行业出现的可以用手机“闪付”的消费服务,为手机图书馆的管理提供了借鉴。手机图书馆是由网络提供读者自助搜索、浏览与提取,24小时开放,手机图书馆具有互动信息接受终端、自我传播终端、信息携带终端和身份确认终端的核心功能,可以实现查找书目、查找文献、查询信息、下载全文、帐户管理和浏览概况、查看新闻等一体化服务功能。所有操作如同进入自助银行一样便捷。所以,高校为方便对手机图书馆的应用与管理,应该实现手机一卡通的管理。由卡片、器具和上位管理软件所构成的特殊信息管理系统,将电话卡、学生证、借书证、就餐证、医疗证等集中绑定到一个手机上。实现从业务数据的生成、采集、传输到汇总分析的信息资源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从根本上解决“信息共享、集中控制”的科学管理[5],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与管理,也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3.5 尝试手机图书馆公益免费服务
高校手机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开放,尤其是向中小学生开放,为广大社会读者提供最大限度的方便,所有社会成员利用手机办理通用浏览码,网络借阅证,这样就会使信息真正达到全社会共享。可建立“读者手机自助图书馆”,读者通过手机终端自助查询资源,自助借阅,借一本书只需十几秒的时间,便可进入阅览室阅读,甚至可通过手机导航地图更快捷地查书找书。此外,使用高校手机图书馆系统无其它任何信息服务费,而使用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移动GPRS上网流量费为0.03元/KB,联通CDMA上网流量费为0.01元/KB)由运营商收取,由用户自己承担[6]。目前运营商提供流量不等的包月套餐服务,用户根据使用情况选择适当的流量费包月套餐以节省费用。尽管如此,手机图书馆上网流量费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用户办理手机图书馆的障碍。随着通信事业的进步和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可考虑再降低流量费用或者完全免费,扩大手机图书馆的用户,促进文化资源共享和公益文化事业的腾飞。
总之,现代高校图书馆已经不是图书的物理馆藏实体,也不再是固定地点的信息服务机构,而是获取众多信息的源点。如何更高效地将信息传播给广大用户分享是图书馆要认真思考的。手机图书馆作为多元化服务的先进方式与手段,已经应运而生,势不可挡,忽视和拒绝其使用价值的行为是落后失策的。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是育人的摇篮,是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柱,有责任、有义务挖掘手机图书馆服务的优势与巨大潜力,让图书馆服务进入普遍快捷的文化服务时代,为建设学习型和谐校园文化做出贡献。
[1]手机图书馆.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875965.htm.2013-01-28.
[2]申彦舒.我国手机图书馆研究文献计量分析[J].图书馆,2012,(2):86-87.
[3]余世英,明均仁.国内高校手机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调查与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1,(9):45-48.
[4]卢 颖.“985工程”院校手机图书馆服务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0,(9):75-78.
[5]王善林.手机图书馆在读者服务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论坛,2009,(2):58-60.
[6]刘玉寒,程 石.手机图书馆在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1,(12):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