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群众路线: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之本
2013-03-27○邹滢
○邹 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就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努力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与规律,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
一、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利益格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利益关系由于利益主体的不同而趋向复杂化,由此使社会矛盾不断产生,进而致使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矛盾不和谐现象。
(一)党群干群矛盾的表现
当前,党群干群关系出现矛盾主要表现为:一是党调解社会矛盾的能力与不同利益群体的要求不和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源配置的流动性和市场主体竞争的激烈性,不同利益群体很难获得均等的利益,社会各阶层之间以及同一阶层之内均出现了一些新的不公平和矛盾,一些群体和个人的利益受到影响,社会地位下降,进而滋生出对党和政府的抱怨与不满,而党解决社会矛盾的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要求,从而造成党群关系的不和谐。二是“官本位”意识与以人为本的不和谐。由于“官本位”的封建残余思想作怪,少数党员干部升官发财的思想意识较为严重,这与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极不协调,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三是党员干部自身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的不和谐。在物质利益的诱惑下,有一部分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给予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工作条件,看成是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是用其为党和人民更好地工作,而是当作捞取不合理、非法特殊利益的工具,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成为党群干群关系出现裂痕的重要原因。四是党员干部的政绩观与群众观的不和谐。由于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少数党员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离,片面强调对上级领导负责,将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割裂开来。这种政绩观与群众观分离的现象,必然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二)党群干群矛盾的新特点
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党群干群矛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物质利益矛盾突出,大量地、经常地表现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因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产生的矛盾。二是发生的问题相对集中,农村主要集中在村级财务、农民负担、干部作风、宅基地和贫困人口等问题上,城市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拖欠离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城市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上。三是情况复杂,许多矛盾并不单纯是由一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四是群体性、过激性行为增多,由于许多矛盾带有一定的社会普遍性,极易引发群体性行为,甚至出现过激性行为。这些情况表明,正确认识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党群干群矛盾产生的根源
党群干群矛盾产生的深刻根源在于传统体制的束缚,不适于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党组织规模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组织对内约束机制的弱化,因此在激励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存在着动力缺陷;二是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受到基层民主实践以及公民社会成长的挑战;三是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了群众基础与阶级基础的分化与重新组合;四是民间组织的大量出现使政党在利益表达与精英聚集的功能上受到挑战;五是全球化态势要求我们学会运用民主与法治手段来规约党群关系。因此,必须从思想、行为、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着手进行解决。
二、增强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感情和恒心
当前有许多矛盾往往是通过党群干群矛盾集中表现出来的,这些矛盾能否得到妥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妥善化解这些矛盾就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实关心群众疾苦,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
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让群众感到你是自家人。有时候感情投入比物质给予更重要。如果我们真正把人民群众看成自己的衣食父母,深怀爱民之心,真诚地与他们交朋友,许多看似难乎其难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自然也就会日益密切。如果对待群众冷、冲、横、硬,把为群众办实事看成是找麻烦,把敢于提不同意见的群众看成是“刁民”,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抱着这样的态度,是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的。大量事实表明,当前许多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以至激化,与干部对待群众态度生硬、工作方法粗暴有直接关系。
(二)坚定不移抓发展,把实现和维护好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要务”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切实增进群众的利益,根本的是要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源。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争取奋斗的一切,都跟他们的利益有关。我们党之所以能在人民群众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崇高威信,正是因为共产党人时时刻刻、事事处处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实际利益。在发展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中,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把广大人民群众热切盼望的事情办好、办实。这是检验我们能不能、会不会、善不善于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试金石。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第一抓手”
人民内部矛盾是属于非对抗性的,但一旦处理不好,也可能会使党和政府失去整合民意的机会,同时可能导致一些社会成员或利益群体以超越政治规范的允许度非理性地表达诉求,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的工作。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处理这些矛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或说明情况,澄清事实;或明确原则,确定措施;或纠正错误,调整政策;或汇集各方,居中斡旋;或诉之法律,依法处理。无论那一种情况,对人民群众中的各种思想问题,都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沟通情况,增进了解,取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要用更多的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
群众工作的实质,说到底就是服务人民、造福人民。我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群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为人民造福作为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第一标准”,把评判干部的标准真正交给群众。干部追求政绩的动机一定要端正,必须是为了党的事业、国家的利益、人民的福祉,而决不是为了谋取更高的职位和换得个人一时的荣誉。干部取得政绩的手段和途径一定要正当。创造政绩,要靠开拓的锐气、科学的决策、艰苦的工作和实干的精神。那种靠所谓“形象工程”得来的“政绩”,靠虚报浮夸骗来的“政绩”,靠杀鸡取卵、竭泽而渔掠来的“政绩”,都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政绩,而是地地道道的败绩。衡量政绩的标准一定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要看他对党和国家作出的实际贡献和为人民带来的实际利益。
三、把握规律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
在执政条件下,执政党及其领导下的公共权力,其运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民群众对党的评价。因此,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具有现实必要性和可能性,需要把握规律,努力学习掌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
(一)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
在党群干群关系中,至关紧要的是确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价值理念。这一价值理念,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宗旨的发展、社会政治伦理的反映,又与党的社会工具性相吻合。正如邓小平所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没有超乎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在当前的条件下,党作为人民群众的工具,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这种理念可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体现出来:一是党的政策、治理模式符合人民利益;二是植根于社会之中的党组织和党员以自己的服务行为感召群众。
(二)建立科学的社会整合机制
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社会越是分化,越需要整合。没有整合的社会只能是分裂的社会。但是,只有在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高水平的整合。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指调整或协调社会中不同因素的矛盾、冲突或纠葛,使之成为大致统一体系的过程或结果。这种整合本质上就是沟通、协调,但不排斥异质性和多元状态,并不形成单一的支配关系。整合的目的或效果,就是社会各相离而有关系的不同主体,通过相互顺应,遵守相同的行为规范而达到团结一致,形成一个均衡的体系。整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整合的具体手段、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社会整合可以由多种组织承担,在中国,最有效的整合力量就是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时期,在执政党与群众之间建立社会整合机制,是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干群关系的基本环节。
(三)扩大人民群众稳定有序的政治参与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必须切实健全群众的参与机制。政党本来就是高度组织化了的群众参与的工具,为什么党还要提出扩大群众的有序的政治参与?这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党长期处于权力中心,是领导核心,党本身成为权力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就是执政党实现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途径,可以通过群众参与在权力运作中更多地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意愿,并且,群众参与本身就形成了对权力的制约。扩大群众的政治参与是在新形势下党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原本是共产党的优势。在战争年代,恰恰是人民群众的参与,才使共产党获得了政权。在执政的条件下,群众的适度政治参与,恰恰可以构成党执政的合法性,形成党的支持系统。
(四)加强党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调控和引导
党群干群的良好关系也依赖于文化的连接。主流媒体在社会的文化整合中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可以造成强大的舆论,在反映民意方面起直接的作用,并对人的价值观、社会道德的整合有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其重要,所以党历来坚持对主流媒体的领导。但是,党的领导方式应当与时俱进。中国的主流媒体历来被赋有传播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的职责,然而,只有当主流媒体同时成为人民的喉舌时,才能得到更广泛的群众的心理认同,其导向和整合功能才能在人民群众中转化成实际的效力。
(五)妥善处理党群干群关系中的障碍与失调
党群干群关系是一个复杂的矛盾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在运动变化中,会呈现出两种明显的相反状态,一种是失调状态,一种是平稳状态,两种状态会交替出现。从实际情况看,失调的党群干群关系,就其成因来讲,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政策性失调。指党的政策不切合实际,不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引起失调。主要原因是党在工作中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二是党群干群关系的行为性失调。指由于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和工作作风不好而引起的党群干群关系失调。党群干群关系行为性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党员干部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是党群干群关系的自然性失调。指由于党群干群关系没有得到及时的、经常的维护和建设而带来的逐渐退化的状况。平时不注意维护党群干群关系,党群干群关系就会逐渐冷淡,以至于在紧要时难以取得群众的支持。我们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采取多种措施办法来予以调节,力求使党群干群关系避免失调,使其趋于平稳,这应是做党的群众工作的应有之义。
总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深入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要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要始终站在最广大的工农基本群众的立场上去观察社会、分析矛盾,带着对广大群众的深厚感情去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尊重群众而不漠视群众,无私奉献而不与民争利,不断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要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为实现党在现阶段提出的各项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