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小康进程中的创业文化建设
2013-03-27魏佐国
魏佐国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文史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兴赣富民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之举。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创业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杠杆。区域间经济发展之所以产生差距,创业文化的差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在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对江西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无裨益。
一、振兴和繁荣江西创业文化的现实意义
创业文化不仅是一种张扬生命能量、创造社会财富、追求生活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文化,而且是一种强国富民、彰显科学精神和现代文明意识的文化。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题中应有之义。
1.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是江西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文化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我们所说的小康社会,其关键要素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是不计代价的发展,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文化是各要素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创业文化是人们在创业活动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及其相应创立成果的总和,是人类创造的多种文化特质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是一种通过影响人们的创业活动,进而有力地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从这一维度看,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是江西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是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创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人类历史是一部创业史,更是一部创业文化史。从相关资料看,江西省民众的创业精神明显不足。2008年,有人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江西和浙江的区域创业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两地在风险承担性、崇商敬业性和先行性三个维度上以及总体的创业文化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浙江的得分明显高于江西。江西人具有较强的风险回避倾向。在被调查的486位江西人中,有249人次因为害怕失败和冒险而没有选择创业,有203人次因为害怕吃苦而没有选择创业,有195人次因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没有选择创业[1]。江西人的创业文化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某省干部在一次发言中说:“在我省,凡是经济走在前列的强县,干部群众立大志、创大业的精神面貌特别突出。而据曾在安徽、江西工作的一些领导反馈,与浙江相比,安徽、江西等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干部群众往往安于现状,缺少敢闯敢冒、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精神。”[2]创业文化的欠缺,对小康社会建设极为不利。浙江义乌之所以能由一个名不见经传、无区位优势、无资源禀赋、无国家投资的农业小县,一跃成为声名远播、魅力四射的商贸城市,创造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身拥有深厚的创业文化。正是这种内外交融的文化底蕴所凝聚和扩张的能量,创造了这个城市的财富,成就了这个城市的辉煌。义乌的实践表明,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形成江西可持续快速增长的机制,江西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是推进赣鄱文化创新的重要体现。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江西先民于赣江—鄱阳湖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江西先民为生存创业,为发展创业,他们的创业实践无不包含了创业的文化因子。先民们不仅创下了可以称都定尊的事业,诸如瓷都、铜都、煤都、药都等,而且在中国古代文学、政治、戏剧、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骄人的篇章。江西先民敢于创新创业的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道。但从大的范畴看,赣鄱文化的主要内容和本质属性与中华文化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富即安、重义轻利、重农轻商、重本轻末的思想,在赣鄱文化中都有深刻的体现。小农经济和封建文化形成的自满僵化的思维定势,在农业文明时代,对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未充分显现。但进入社会急剧变革的近代,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种传统的惰性就成了江西社会进步的障碍。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和封建意识的影响,时至今日,小农经济思想和官本位意识等消极因素还不同程度地在影响江西民众的思维和行为。我们今天要在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赣鄱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和精神支撑作用,要实现建设文化强省的远大目标,就必须大力发掘赣鄱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剔除以官为尊、以官为荣、小富即安等消极成分,赋予赣鄱文化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建设先进的创业文化,对江西小康社会建设有利,也是赣鄱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
二、振兴和繁荣江西创业文化的对策
从近年来江西民众在创业问题上所呈现出来的诸般风貌看,江西厚实的是从业文化而非创业文化,江西创业文化的培育任重而道远。
1.准确把握先进创业文化的本质内涵。
这是开展创业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从一般意义上讲,创业文化主要指在创业活动过程中,人们普遍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基本态度、行为方式以及相应的创业成果,涉及物质、行为、制度和精神等四个文化层面。这是一种通过影响人们的创业活动,进而有力地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在21世纪,先进的创业文化具有以下六大特征:一是以艰苦奋斗精神为主要内容。随着竞争的日益加剧和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新时期的创业者承受着高度的精神紧张和高负荷的心理压力,成功依然离不开吃苦耐劳、注重实干的拼搏精神。二是知识和智能的价值进一步显现。在知识经济占居主导地位的新时代,资本不再是创业的绝对条件,知识和智能的价值正日渐突出。三是创业的主要领域为高新技术产业。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传统产业已逐步离开创业者的视野,创业者所关注的主要为高新技术领域。四是人们的创业风险意识普遍提高。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创业者在创业成功的诱惑面前不再求稳怕变,他们的风险意识普遍提高。五是创业者的视野更加开阔。与20世纪80、90年代的创业者相比,21世纪的中国创业者眼中的市场及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世界各地。六是创业者的创业努力得到社会的普遍尊重。自主创业成为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无论成功与失败,创业者都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当前,江西的创业文化不发达的事实毋庸置疑。这其中既有当代创业教育缺失的原因,又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所致。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准确把握先进创业文化的本质内涵,加快建设以敢为人先、勇于开拓、锐意创新、自强自立、艰苦奋斗等精神特质为价值取向的创业文化的步伐。
2.加强观念文化的不断更新。
创业文化包含制度文化与观念文化两个层面。比较而言,观念文化的建设尤为艰难。江西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精华与糟粕并存。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江西地区守业文化盛行。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我们要培育有利于小康社会建设的创业文化,必须确立科学的社会发展理念,对江西传统文化从深层次上进行认真的梳理。要通过梳理传统文化,清除妨碍发展和创业的思想根源,做到既有传承又有扬弃,使创业文化的土壤在我省小康社会建设实践中不断得到夯实,切实清除在一些人的头脑中仍然存在着的与创业格格不入的思想观念,比如“官本位”、“等、靠、要”、怕这怕那、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小富即安等。要通过梳理江西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以下目标:一是破除“万般皆下品、惟有仕途好”的观念,牢固树立创业光荣、创业有功的思想;二是破除等靠要和小富即安的观念,牢固树立自强不息、敢创一流的思想;三是破除妒贤嫉能、求全责备的观念,牢固树立帮你成功、成就创业的思想;四是破除唯书唯上、本位主义的观念,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服务创业的思想;五是破除恐私歧私、保守僵化的观念,牢固树立平等对待、放开创业的思想。当前,江西省在思想文化领域正致力于文化强省建设,提出了到2020年建成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并且全省各地各部门业已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培育创业文化,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事实上,文化强省建设与培育创业文化并行不悖,创业文化建设是整个江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在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中推行正规的创业教育。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场所。振兴和繁荣江西的创业文化,有着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国的创业文化是有力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美国的创业文化之所以能很快地发展繁荣起来,与美国在学校推行正规的创业教育密不可分。美国的创业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直至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在一些著名的大学中,已建立了创业学专业甚至创业学系[3]。我国温州有关部门为了让以“吃苦、冒险、创业”为文化内涵的“温州精神”在下一代传承下去,从2005年开始即在该市47所中小学开设“温州精神”课程[4]。江西也完全可以在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中宣讲赣文化中丰富的支持创业的内容,特别是在青年学生中大力宣扬以“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业”为文化意蕴的井冈山精神。要通过树立创业教育的理念、构建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升教师的创业教育水平以及营造浓厚的校内创业文化氛围等途径,促使江西省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努力营建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
文化和社会规范与创业的关系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对创业的态度;二是实现自我价值依赖于集体还是个人。从国内及海外的情形分析,文化支持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创业也就越活跃。反之则相反。中国文化中有利于个人创业的文化因素甚多,比如鼓励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诚信至上、注重实干、和谐宽容的思想等,但在对个人和集体关系的处理上,尤其是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关系的认识上,存有许多不足的成分。营造适合于创业的社会环境,才能有效地促进创业行为的发生。近年来,我省的创业环境正在缓慢改善,创新、创造和创业正日渐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和生存方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但总体来说,创业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今后,应进一步提升人们对财富的认知态度,激发人们的创业激情。为此,一是要加强创业制度建设。适宜创业的社会环境的形成,离不开创业制度的建立,创业制度是创业的社会文化的重要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创业的支持和服务体系。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改变“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和雁过拔毛、竭泽而渔的劣习。三是要发挥公共舆论的导向作用。要通过打造创业文化品牌,举办创业论坛,树立创业典型,举办创业事迹报告会等途径,在全社会形成“理解创业、支持创业、帮助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
5.建立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建设创业文化是一个革故鼎新、脱胎换骨的长期过程,是一项需要长期用战略眼光来关注的事业,必须常抓不懈。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几乎每年都要开展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比如2002年开展的塑造江西人“求新思变﹑开明开放﹑诚实守信﹑善谋实干”新形象的活动、2003年开展的“弘扬井冈山精神,兴我美好江西”的活动、2004年开展的“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美好新江西”的活动等,尤其是2005年开展的“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共创富民兴赣大业”主题教育活动,对江西省创业文化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求新求变、执著进取的现代意识的形成,是个长期的过程,孕育于农业社会的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不可能在旦夕之间得到彻底的清除,这一难题的解决,有赖于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立。培育创业文化只有建章立制、长效运作、戒除短期行为,才能得到根本的保障。客观地看,与周边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现代创业文化的建设起步较晚,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还很不完善,存有许多改进的空间。因此,我们建设创业文化,务必根据江西省创业文化发展的现状,制定创业文化建设的长期规划,并为创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支持。
三、振兴和繁荣江西创业文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的推动作用。
创业文化的培育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政府在创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为此,政府职能部门应切实转变观念,坚决破除“行政即管理”、“管理就是审批收费”的旧观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规范执法行为,进一步完善支持创业的政策,要在广大干部中打造“以服务为荣”的思想认识。
2.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
创业文化中的观念文化的建构固然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创业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建设。我们培育现代先进的创业文化,不但要解决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制度创新是创业文化生成发展的机制保障。从制度层面看,当前迫切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创新:一是维持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二是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三是完善鼓励冒险的社会环境。只有制度建设适应人们创业的需求,良好的创业文化才能真正形成。
3.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先进的创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正确的舆论引导。只有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才能使创业主体对创业不再望而却步。在这方面我们可做的工作主要有二:一是加强对创业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宣传,并在全社会形成广泛的共识;二是要加强对创业成功典型的宣传,以此促进崇尚创业、尊重创业者的舆论氛围的形成。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形式,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失业观和价值观。
4.要充分发挥高校的教育作用。
创业需要专门知识作为支撑。从国内外创业成功的案例看,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各类高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最为重要的场所,高校可以在传授先进科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先进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的熏陶;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开创型个性的同时,传授创业专门知识,提高创业的实际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很好地发挥高校的独特作用,通过高校为社会输送大批高层次的创业人才,并通过他们的创业实践来繁荣和发展我省的创业文化。
5.要努力做到弘扬和引进相结合。
如前所述,江西为我国人文昌盛之地,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创业文化成分。我们在培育创业文化的过程中,既要珍视和弘扬赣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引进和移植沿海地区的先进文化。要把学习借鉴浙江等沿海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破除阻滞创业的体制性障碍,摒弃干扰创业的落后思想意识的目的。
[1]刘文辉,郭晓虹.江西区域创业文化的调查研究——基于江西和浙江的比较分析[J].科技广场,2011,(04).
[2]马庆国.区域软实力的理论与实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黄兆信.美国创业教育中的合作:理念、模式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0,(04).
[4]吴正懿.“温州精神”走进中小学课堂[N].新民晚报,2005-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