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群众路线思想内涵探析

2013-03-27王欣媛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刘少奇斗争工人

王欣媛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在安源矿山、中共中央北方局、中原局和华中局担任重要职务。期间,他一直重视发动群众,开展群众工作,逐渐形成了其特有的群众路线思想。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论党》中写道:“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我们党的一切组织与一切工作必须密切地与群众相结合。”[1](P342)可以看出,刘少奇对党的群众路线予以高度重视。刘少奇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思想,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认真地学习和继承,以便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一、一切为了人民,始终依靠人民,为群众利益而奋斗

1942年12月9日,刘少奇在《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中指出:“我们革命,不是为老婆,为吃饭,为出风头,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1](P23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工农大众是反帝反封建的基本力量。失去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中国革命会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革命若想获得胜利,必须依靠广大民众。在依靠广大民众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为广大民众的利益而奋斗。

(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刘少奇把能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标准。1945年5月14日,他在《论党》中讲道:“我们党之所以获得伟大的成就,又在于坚持地实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原则。”[1](P315)1947年,刘少奇在担任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时引用鲁迅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提出:“我们的干部、共产党员要甘心给老百姓做牛马,思想上必须提倡为人民做长工,要提得响亮。”[2](P861)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为了人民而建立的,一切党员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解放而斗争和牺牲的。反之,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人民利益的观点,是错误的。中国共产党要树立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为只有替群众着想,对人民负责,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与信任。

1.了解群众中的各种动态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前提。

党是人民的勤务员,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各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解人民群众中的各种动态、知晓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的反映是党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前提。1946年,刘少奇对即将被派去组织土改的从城里长大的年轻人发表讲话指出:“不要有这种思想,认为自己是从延安来的,是带着令箭来向农民指手划脚的。你们的工作是去了解人民需要什么并且帮助他们去做到。”[3](P201)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指出:“人民包括各阶层,看各阶层人民有什么困难,要求和情绪。采取忠实的态度,把人民的要求,困难,呼声,趋势,动态,真实地,全面地,精彩地反映出来。”[1](P402)中国共产党要想听到群众的真心话,必须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沟通,从而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即“群众对我们,反对就是反对,是欢迎就是欢迎,是误解就是误解,不要怕真实地反映这些东西”[1](P40-403),以便在群众的实践中检验党的政策是否正确。如果我们能经常获得群众的真实想法,不断制定出符合群众的方针政策,群众就会拥护我们,我们走到哪里,群众就会找我们反映情况,便于我们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2.增加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

孙中山先生革命四十年尚未成功的缘故,就是没有得到占国民大多数的工农群众的支持与参加。可见,获得广大群众的拥护是多么重要。因此,为了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党必须不断增加群众利益,改善群众生活。1945年4月,刘少奇在《对中央妇委同志的讲话》中指出:“使群众得到一定的利益,群众就会把你当做她们的好朋友和领袖。”[1](P307)工农大众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要得到大多数工农群众的支持,使他们自愿加入革命、为革命拼命,就“必定要使这个革命与工农群众发生切身利害关系。工农群众不是可以骗得来革命的。一定要真确地为工农利益而奋斗,继续不断地增加工农群众的利益,真确地谋得工农的解放,这样,自然可以得到工农群众对于革命的热烈参加,革命成功的希望自然不远”[1](P4)。1936年11月20日,刘少奇在《领导权问题是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问题》中谈到:“必须为改良工人的生活状况而斗争,为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而斗争。如果工农群众的这些要求获得满足,就可以发扬数万万工农群众在民族革命战场上无限英勇的牺牲精神,就能造成世界上任何帝国主义不能战胜的力量。因此就不独不应该反对而且应该拥护工农为改良生活待遇与获取土地等要求的各种斗争。”[1](P52)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最广大的统一战线,与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斗争。通过满足各种具体的民生要求,如分给农民土地和改良工人的生活,来动员广大群众加入抗战队伍。如果人民负担过重,就会破裂削弱我们与群众的联系,足以动摇人民对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刘少奇于1942年7月20日在《克服困难,准备反攻,为战后建立新中国创造条件》中强调:“我们要切实减轻人民的负担,把负担减轻到中央所指定的限度以下,并须向人民作充分的解释:这是战争期间的负担,……如果人民负担的能力,不够养活我们的话,那我就应实行严格的精兵简政,情愿少要些人员马匹,号召干部艰苦生活,实行严格的反对贪污浪费的斗争,颁布严格的法令。同时要培养民力,注意组织与改善根据地内人民的生活。要显示我们区域与敌顽区域人民生活的本质上的区别。”[1](P224)

3.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

1945年4月,刘少奇在《对中央妇委同志的讲话》中强调:“老老实实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应该建立起来。大喊大叫,妆模作样,口号喊得高,样子装得像,但没有为人民做一点实事,这是要不得的。人民的眼睛是亮的,只要你做好事,就会拥护你。要在思想上真正认识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老老实实为人民做事。”[1](P311)只有老老实实为人民办事,才是一切向人民负责。真正做到向人民负责,就要“在客观上使人民因为我们的服务而获得益处,获得解放,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引起人民的损失。我们提出的任务、政策与工作作风,都应该是正确的,这样才于人民有利;如不正确,就要诚恳地进行自我批评,迅速求得改正。在人民面前,一切都不应采取轻率态度,应采取严肃的负责的态度。”[1](P349)历史是群众创造的,群众的利益与党的利益是一致的,对群众有利的事业,就是对党有利的事业,每个党员都必须尽力去做。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向群众负责。

(二)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口号,为群众利益奋斗。

口号在群众的一切斗争中发挥的作用极大,它体现了群众在斗争中的要求和需要,使群众振作精神,从而发生强有力的行动。群众斗争的口号要根据实际形势的发展变化来决定。1928年10月5日,刘少奇在《论口号的转变》中指出:“如果斗争的形势已经转变,口号不及时地随之而改变,群众即没有一致的目标,将使斗争不能继续前进,无力而至于溃散。因不能明确观察当时斗争的形势转变并转变我们的口号,所以发生了很多错误,都是因没有依斗争的形势来恰如其时地转变口号,以致脱离群众。”[1](P10)可见,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群众斗争的口号时,决不能仅仅凭借脑海中的想象,否则规定出的口号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要求,根本不能起到号召群众的作用。

1.根据群众需求变化,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口号。

刘少奇曾指出:“当我们规定口号的时候,应该很谨慎地研究各方面的形势,很明确地观察群众的要求和需要及当时群众的斗争任务。绝不可单凭我们脑子里的想象,随便规定出实际上不能真正代表群众的要求,甚至与群众要求相左的口号。这样的口号在群众中是无力的,不起作用的,根本不能号召群众的。”[1](P10)只有占有真实材料,切实了解群众的生活与情绪,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口号。刘少奇又谈到:“绝不可单凭某一部分群众一时特殊的表示及几个领袖一时激愤或悲观的报告,就认定全部群众的要求和情绪是如此,而规定或转变我们的口号。”[1](P10)可见,只有明确了解群众普遍的及特殊的生活痛苦,将这些痛苦与要求转变成简单明了的斗争口号,进行普遍宣传鼓动,实现团结群众和活跃群众的目的。群众的痛苦包括工厂和乡村中的打人骂人,开除人处罚人,勒索逼债等现象,这些都可以作为简明的斗争口号,在群众中广泛宣传鼓动。群众斗争的爆发,一般会在群众最气愤、利害关系最大最普遍的问题上。对此,领导这种斗争和正确及时转变我们的口号,是使群众的斗争情绪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途径。

2.根据群众觉悟程度变化,制定符合群众利益的口号。

只有制定适合群众斗争的口号,才能有效发动群众。1936年4月10日,刘少奇在《肃清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中指出:“根据群众觉悟的程度,提出群众可能接受的部分的口号、要求和斗争的方式,去发动群众的斗争,并根据斗争过程中各种条件的变化,把群众的斗争逐渐提到更高的阶段,或者‘适可而止’地暂时结束战斗,以准备下一次更高阶段和更大范围的战斗。”[1](P26)刘少奇不仅反对经常要群众去背诵党的基本口号,或是强迫群众接受当时提出的群众还不了解和还不能被群众所认可的口号,而且反对不经过群众的同意,用群众团体的名义发表同党一样的、在当时环境下不能允许的宣言、传单和文件,因为这些都是不尊重群众、违背群众意志的表现。此外,当群众的觉悟提高后,党需要加紧宣传我们的口号,争取群众到我们的口号下。1942年12月9日,刘少奇在《关于减租减息的群众运动》中谈到:“在群众的各种小争斗中,应该特别注意提高群众的阶级意识,提高群众对于我们各种主要的政治经济口号的认识,指示群众争斗的最终目的,争取群众到我们各种主要的政治经济口号之下来。在群众的斗争中,应该加紧宣传我们主要的政治经济口号去争取群众。”[1](P233)

二、抓住机会宣传教育群众,不断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都普遍较低。中国共产党要想成功发动群众,必须抓住每一个机会,对群众开展宣传教育。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少奇指出:“巩固根据地,中心是广泛深入地发动、组织并教育基本群众,以提高其觉悟。”[1](P233)除了宣传教育群众,党还应重视培养优秀分子,吸收他们加入革命队伍,为壮大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队伍和获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的基础。对此,刘少奇强调:“要善于做伯乐,认出许多群众的‘千里马’,并继续加以培养。”[1](P313)群众的组织程度与觉悟程度的提高,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定基础。因此,努力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受到残酷的压迫。但是,很多群众没有意识到要起来反抗压迫。因此,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1945年,刘少奇指出:“群众能否解放,决定于自身的觉悟程度。敌人之所以能压迫群众,除了敌人自己的力量以外,也由于群众自身的觉悟程度。如果群众觉悟提高,就会自己起来争取解放。[1](P312)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需要一个过程,不能有急躁的情绪。对此,刘少奇提出:“要克服很多阻力,要长期忍耐地工作,要采取许多适当的步骤。”[1](P312)刘少奇认为,引导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包括两个步骤,即“当着群众没有自觉时,要用一切有效的适当的方法去启发群众的自觉,不论如何艰苦,需要长久的时间,这是第一步,是必须做好的;因为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能进入第二步,即是当着群众已经有了某种必要的自觉后,去指导群众的行动,组织起来,斗争起来,我们再从群众的行动中去启发群众的再自觉。这样,引导群众去为党提出的人民群众的基本口号而斗争”[1](P352)。

在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中,党不能做代替人民群众包打天下的“英雄好汉”,而要做人民群众的引导者。因为,只有人民群众自己意识到要站起来反对敌人的压迫,自己要去争取一切机会解放自己,才能取得解放事业的胜利。人民群众的解放,不是任何群众之外的人所能恩赐和给予的,也不是任何群众之外的人能够代替群众去争取的。1945年,刘少奇在《论党》中谈到:“人民群众的解放,必须由群众的自觉与自愿,在先锋队的指导下,自己组织起来,自己去斗争,自己去争取。然后群众才能自觉地去获得斗争的果实,并保持与巩固这种果实。人民群众的敌人,只有人民群众自己起来才能打倒。没有人民群众的真正自觉与真正发动,仅仅有先锋队的奋斗,人民的解放是不可能的,任何事业都是不能成功的。”[1](P315)共产党的一切事业,都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根本利益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党所提出的正确纲领与政策,如果没有广大群众的直接的拥护和坚持到底的斗争,都是无法实现的。刘少奇继续谈到:“所以我们的一切,都依靠于、决定于人民群众的自觉与自动,否则将一事无成。只要群众有了真正的自觉与自动,我们党的正确领导,一切伟大事业会获得最后的胜利。”[1](P351)

(二)教育工人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提高工人的劳动热忱。

新的劳动与在国民党、地主资产阶级政权的统治下的劳动具有本质上的区别。新的劳动是“为着供给工农大众的需要,为着创造人类最大的幸福而生产”[1](P20)。因此,国家企业与合作社企业中的工人和职员,应该爱护自己的企业,贡献自己所有的技能,为发展国家企业与合作社企业而努力生产。这就是用新的劳动态度对待新的劳动。1934年3月20日,刘少奇撰写了《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他在文章中提到:“国家企业、合作社企业中的工会与觉悟先进的工人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教育工人用新的态度来对待新的劳动,提高工人群众的劳动热忱,发挥工人群众的创造性,同旧的习惯作斗争。在国有企业中,必须与破坏劳动纪律、违犯厂规、偷窃公共财物、浪费材料及怠工偷懒的现象进行坚持的不调和的斗争。”[1](P21)为了教育广大群众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刘少奇提倡要奖励模范优秀的工人,惩罚和打击最坏的分子,从而使得工人群众“了解民众的公共的工厂与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了解工人阶级全体的长远的最大的利益在哪里,了解共产主义的真实的意义在哪里”[1](P22)。只有对广大的群众进行“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的教育,才能更顺利地组织和提高群众的劳动热忱,为自己同时也为中国革命战争而努力工作。

(三)通过对时事的宣传,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

1937年2月27日刘少奇在给中共中央负责人张闻天的信中强调:“工会要有系统地改善工人生活,为工人计划周到,多方面来改善工人生活,不要等到工人自发的起来斗争,加紧对工人的政治教育,提高工人的革命纪律。”[4](P54)九·一八事变后,刘少奇在广大群众中宣传“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他通过多种方式,如动员工人到红军中参加抗日反卖国贼的战争,动员工人到农村中去领导与组织农民的抗日游击战争,还特别动员工人利用个人的亲朋好友关系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作抗日宣传,去组织和推动国民党的军队对日作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刘少奇利用党所创办的半公开刊物《长城》杂志发表文章,来宣传解释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5](P25)。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五周年,刘少奇提出“拿中央在‘七七’五周年纪念的宣言到各阶层人民中以各种方式去展开完全民主的讨论,去深入地宣传教育群众,去团结群众在我们的口号之下,去详细解答群众所提出的关于新中国的各种问题”[1](P230)。在农村,用农民容易听懂而又切身感受到的语言和事例,向农民宣传减租减息政策。1942年,刘少奇谈到:“向他们说明统一战线的重要,今天为了打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要和地主老财讲统一战线,共同打日本,这是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同时也就是为了农民的利益和前途。”[1](P76)农民提高觉悟后,会到处去宣传讲解。有了农民的支持,党的力量就壮大了。为了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国际形势变化,刘少奇还提出要“在群众中加强国际形势教育,在政策上、原则上、理论上加强对于国民党及各派的批评,加强对群众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教育”[1](P76)。

(四)拓宽多种教育渠道,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

对于工人群众,刘少奇最早提出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解决工人学习文化知识的问题。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后,刘少奇发现“国家为培养工人阶级知识分子,还把优秀的工人、干部调到工农中学或者大学学习,发给百分之七十五的工资”[5](P21)。但是,这只适用于特别优秀的少数工人或老干部,对于绝大多数工人群众没有发挥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刘少奇想到如果能将半工半读的制度普遍实行起来,那就可能解决很多问题。如“可以比较充分地满足许多人的升学要求,工厂里人多的问题也可以解决,劳动就业的人可以多些。这是采用群众路线,多快好省地培养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训练大量有文化的技术工人、技术员、大学毕业生”[5](P21)。后来,刘少奇来到安源路矿,开始领导工人运动。1922年5月1日,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工人俱乐部致力于给工人办实事,为工人谋利益。俱乐部在全路矿开办了七所工人学校,五个工人读书处,一个工人图书馆。”[5](P54)安源路矿的工人生活非常悲惨,“他们每天为生计所迫整天劳作不息,普遍缺少文化,不知革命为何物”[5](P55)。为了给安源路矿的工人创造一个学习的机会,刘少奇领导创办了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的教科书,深入浅出地讲到这样一些内容:“劳工在社会上占有一个什么位置,资本家和劳动者的关系是怎样的,社会革命和民主革命的分别如何,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分别如何,无产阶级怎样对待有产阶级,组织工会的目的在哪里,等等。”[6](P827)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工人补习学校创办后,为工人的文化生活带来了实惠。1923年“二七惨案”后,刘少奇在《“二七”失败后的安源工会》一文中写道:“现在安源的工人,做完了工可以读书,可以听讲。工会订购有各种报纸,印刷各种传单小报及工会纪念册等,工人处处都可看到。”[7]为了推动罢工斗争深入进行,1926年4月,在刘少奇的主持下,中华全国总工会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共同成立了教育宣传委员会。该委员会“制定出大规模的宣传教育计划,先后创办了十一所劳动学院,十一所工人补习学校,有计划地培训罢工工人和积极分子,加强罢工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8](P53)。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刘少奇对工会工作非常重视,他经常教导工人要多学习文化,为革命打基础。刘少奇对工人指出:“你们多数是工人、农民出身,过去都很穷,没有念书的机会。今天在革命队伍里,就要好好识字、学文化。没有文化,搞不好革命工作。”[8](P39)刘少奇还提出:“在人民中应进行广泛的民主教育,解释各种法律等。各级宣传部教育科,应在关于民主的研究及宣传教育工作中进行必要的努力,多写文章、小册子,多到各种会议上去作报告。”[1](P227)

三、摆好位置,纠正群众工作中的错误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引路人,在人民群众解放事业的全部过程中发挥着决定的作用。中国人民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而正确的领导之下,依照党所指出的政治方向奋斗,才能获得自己的彻底解放。1945年,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人民群众的先锋队必须与人民群众建立正确的密切的关系。它必须在各方面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去对待人民群众,必须用正确的方法去领导人民群众。”[1](P344)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是错误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也是错误的。党要坚决肃清这些错误思想,认真向群众学习,并在学习中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实现密切联系群众。

(一)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影响,坚持统一战线原则。

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是中国共产党主要的危险。不清除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错误,就会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带来巨大的损害。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妄图把中国变为自己完全的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都开始同情、赞助和参加抗日的民族革命斗争。此时,党提出“要用极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去团结各阶级、阶层、派别及一切抗日反卖国贼的分子和力量,开展神圣的民族革命战争,去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在中国的走狗”[1](P23)。这时,党如果不完全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就不能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会阻碍党和革命的前进。1936年4月10日,刘少奇发表《肃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在文章中分析了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根源和危害,并表明了坚定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他谈到:“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不知道向那些愿意和我们合作的同盟者作必要的让步,吸引他们与我们联合,参加共同的行动,再去影响他们,争取他们下层的群众”[1](P30)。结果,同盟者离开了党,某些群众对党产生了怀疑,使党脱离了群众,孤立了自己。因此,这样的错误思想,决不能在党内继续存在。我们必须彻底肃清实际工作中的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

当时,负责山西省救国同盟会工作的薄一波回忆道:“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刘少奇来到太原,立刻传达了1937年在陕北洛川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的精神。他指出:我们在策略上应有所转变,扩大和巩固统一战线,放手发动群众,‘左’倾关门主义是要反对的。”[4](P98)薄一波当时怀有不愿意搞上层统战工作的关门主义思想,刘少奇知道后,对其进行了纠正。当时,群众对国民党复兴社在太原办的《华闻晚报》长期不满,雁北失守时该报还谎报军情。薄一波就抓住这个机会让群众把它捣毁了。刘少奇同志得知后,严肃批评薄一波,指出“这是违反统一战线原则的”[4](P99)。

为了给党员和干部加强群众工作方法的具体教育,刘少奇抓了一个典型事件作为例子。1936年3月31日,北平的学生因郭清(为爱国被捕死在狱中的学生)之死举行了抬棺游行。这表明了爱国学生的可贵激情,但足以把自己陷于危险的境地。在当局高压政策下,有些学校的骨干因此被捕,后经过多方营救才释放。刘少奇在了解情况后,认为主要是因为“左”倾错误路线的残余影响依然存在。因此,不坚决肃清党内的这种错误路线的残余影响,党的统一战线新政策就不可能执行。刘少奇认为,应该利用这一事件来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但是应该讲究方式。他提出:“可以设置灵堂,由各界人士自由去送挽。要开追悼会,可以与学校当局商议,可以请学校当局教授讲演,也可以举行较盛大的葬仪,完全公开地进行纪念。”[9](P28)很多人事后都慢慢想通了,打破了学生孤军奋战的状态。针对上层军官的统战工作,刘少奇派人打入宋哲元的部队里,做上层军官的联络和争取工作。他及时“转换策略,改‘打倒卖国贼宋哲元的口号’为‘拥护宋委员抗日,拥护二十九军抗日的口号’”。[9](P29)他还组织平津学生同下层的军官交朋友发展关系,教唱爱国歌曲,讲时事,热烈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做东北军的工作。“时间虽短,但成绩非常突出。东北军对学生比较客气,宋哲元还派人来同党联络。”[9](P29)在刘少奇的指导下,统一战线工作在顺利开展。

(二)反对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

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大敌,是违反群众路线的。以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对待群众,就会使党脱离群众,孤立自己。作为人民群众的领导者,党要尊重群众的民主权利与意见。只有尊重和信任群众,群众才会尊重和信任党。党所提出的主张要使群众自愿地接受,自动地跟着我们行动,而不是以共产党员或者自命为领袖的资格去命令和指挥群众。刘少奇谈到:“我们有的同志口头讲的是群众,一到行动就忘了。如果对群众利益不关心,妨害群众利益,以官僚主义对待群众,就不是共产党员,应该受到严厉批评。还有的同志把群众工作的地位看得很低,这是非常不对的。”[1](P235)党是群众中的一员,要虚心听取群众的建议,要关心群众的利益。1939年7月,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谈到:“我们要虚心地倾听同志们和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去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而加以纠正,去改进自己的工作。”[1](P110)这才是正确的群众工作方法,与其他唯心主义的脱离人民群众的行为完全不同。

对于官僚主义和军阀主义,刘少奇都做出了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官僚主义的倾向表现在有些同志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以及对党对人民不负责的观点。典型表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只知发号施令,自己不调查,不研究,拒绝群众的批评,抹煞人民的权利,甚至要求人民为他们服务,为了自己的享受,不惜牺牲群众的利益,劳民伤财,贪污腐化,在群众面前称王称霸等。”[1](P346)有些同志不服从群众,不尊重群众,但是要求群众必须服从他。这种倾向严重妨害争取和团结广大群众在党的周围。军阀主义体现在官兵关系中,是军官通过命令主义和惩办主义的办法来统帅自己的士兵与部下。在军民关系上,是强迫和打骂人民,不热爱人民,使军队脱离人民群众。刘少奇认为:“有些同志不了解我们的军队是人民的军队,是人民用以战胜敌人解放自己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具,而把军队看成是超出人民之外,或是站在人民之上的一种特殊势力,甚至把军队看成是可以造成少数个人势力、个人地位的工具。”[1](P346-347)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都是严 重脱离 群众的表现,我们只有经常向这些倾向作斗争,才能经常保持和巩固我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刘少奇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应该经常扫地和洗脸,以免这些政治的灰尘、政治的微生物来蒙蔽与侵蚀我们的同志的思想和我们党的肌体。”[1](P347)

(三)不断向群众学习,对群众中的错误思想进行解释和说服。

刘少奇认为:“我们做群众工作,不要以群众解放者的资格与群众见面,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因为你们觉悟比较高,有理论,可以把群众的经验提高一步,转而教育群众,指导群众,提高群众的觉悟程度。”[1](P312)党必须有足够的知识,有经验和机警,才能有效地去启发群众自觉和指导群众行动,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所以,我们必须放下身姿,心甘情愿地向群众学习。对此,刘少奇讲道:“为了要使我们有知识、有经验和有预见,我们就必须学习。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学习历史,学习外国人民斗争的经验。最重要的,是向人民群众学习。因为群众的知识、群众的经验是最丰富最实际的,群众的创造力是最伟大的。只有我们虚心地向人民群众学习,把群众的知识和经验集中起来,化为系统的更高的知识,才能具体地去启发群众的觉悟,指导群众的行动。为了能够不断地向群众学习,我们一刻也不能脱离群众。”[1](P353)

中国共产党作为群众的先锋队,在带领群众解放自己的事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群众中的错误意见,有些同志没有进行耐心的讲解和说服,反而不加考虑地迁就群众,成为群众的尾巴。当着群众拒绝我们的正确意见时,我们就悲观失望,表示没有办法,不去耐心地进行说服工作,解释我们的主张,启发群众的觉悟,反而接受群众的错误思想,作群众的尾巴。1945年,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跟随在群众自发运动的尾巴后面跑,不能对群众实行正确的有远见的领导。这种倾向,是要使我们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1](P345)1947年9月土地会议结束后,一些群众对中央提出的“平分土地”政策想不通,他们认为“地主、富农平日里就是靠土地剥削农民,现在不能让他们与农民有同等的土地,起码要给他们少分点”[10](P752)。针对这种错误思想,刘少奇进行了耐心的说服和教育。他指出:“平分毛病最少,从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看,平比不平要好。给地主、富农一份土地,不是照顾地主、富农,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农民的利益。”[10](P752)“平分土地”政策保证农民获得实惠,赢得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支持和信任。刘少奇反对共产党员“做群众的尾巴”,他指出:“有些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安于现状,不根据当时当地群众的情况,提出正确的任务、政策与工作作风,率领群众力求前进,违反领导群众前进一步的原则,迁就群众中落后的意见,失去先锋队的作用。”[1](P345)因此,党在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及时纠正群众的错误思想,保证先锋队的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刘少奇的群众路线思想在推动人民解放事业的斗争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今天,学习刘少奇的群众路线思想,有利于推动党更好地开展群众工作,真正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刘少奇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黄峥.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中)[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

[3]郭思敏,天羽.我眼中的刘少奇[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4]刘少奇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传(1898-969)(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6]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下)[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7]刘少奇论工人运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8]朱元石.刘少奇春秋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9]邓力群.我为少奇同志说些话[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

[10]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部图书馆.刘少奇人生纪实(上)[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刘少奇斗争工人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做一个“巨晓林式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
旧政协关于停战问题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