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动因和路径

2013-03-27李吉雄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纺织业传统产业中西部

李吉雄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传统产业发展是区域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纺织、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仍会在区域经济中有相当大的比重,这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实现产业升级,来保持传统产业在区域中的市场竞争力。本文试图在回顾江西纺织行业上世纪末到“十一五”末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过程,对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升级路径进行粗浅的研究。

一、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动因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和国内区域间竞争的加剧,区域外的产品势必会影响、进而冲击区域内的传统产业。在技术和市场加速变革的条件下,中西部区域传统产业若不能迅速调整,进行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原本以低价劳动力为主的成本优势将难以维持,从而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内外压力相互交织是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主要动因。

纺织业是江西省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世纪末,已形成门类齐全、具有中等规模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丝、麻行业充分发挥江西省资源优势,发展为在全国名列中、上游的行业。在较长一段时间,江西纺织业是江西的重要支柱行业,在全省经济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到了20世纪末,江西省纺织行业受行业总量过剩及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影响,不断陷入困境,发展进入了一个低谷时期,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迫使江西纺织业必须走上一条产业升级之路。“内忧”是江西纺织业发展的内在制约因素,“外患”是江西纺织业发展的外部压力。

(一)传统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因。

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是产业升级的根本内在动力。20世纪末,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江西纺织业的相对竞争力不断下降,全行业生产总值始终在35到45亿元之间波动。2000年,三大主要纺织产品(化学纤维、纱、布)的产量下降幅度都接近10%,纺织品出口值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也在下降;企业运行财务压力大,经营困难。帐面明亏企业占三分之一左右,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无力消化财务等其他费用,存在潜亏挂帐;行业开工率下降,三分之一的企业陷入停产、半停产的状态;全行业有三分之一的人员富余[1]。上世纪末江西纺织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

1.产业规模化水平较低,产业组织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企业规模较小。2000年全省纺织行业共有企业540户,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江西纺织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缺乏大公司、大集团企业。特别是服装行业有企业219户,产值仅12亿元,全部企业的产值只占全国服装产值的0.97%。二是企业组织结构不优。在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比重特别大,缺乏其他所有制经济的补充和带动作用。540户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10户。纺织系统内企业109户,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79户,大中型企业占44.3%[2]。而同期沿海地区特别是在江浙一带,纺织行业中民营经济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企业运行机制灵活,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由于江西纺织企业中绝大多数是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初期,资金普遍紧缺,融资难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有商业银行对纺织企业的信贷基本上采取了回避政策。

2.行业结构优化度不高,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一方面行业结构不合理。虽然江西省纺织行业门类齐全,但全省纺织行业的结构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半加工产品加工行业比重大,而市场前景广大、产品利润较丰厚的后加工行业不够发达,尤其是服装行业十分薄弱,企业少、规模小、工艺技术水平低、管理分散、缺乏品牌和名牌,多为一般加工型企业,严重制约了全省纺织行业的发展和整体附加值的提高。另一方面江西纺织产品结构与买方市场条件下的需求结构错位,形成产品“滞销”与“短缺”并存的市场格局。表现为“五多五少”:大路货多,名牌少;低档多,中高档少;粗加工多,精加工少;普通加工多,深度加工少;衣着用品多,装饰、产业用品少[3]。绝大多数纺织企业追求短期利益,进行大规模的来料、来样加工和贴牌生产,或简单模仿、复制国外的产品,设计开发水平不高,不能自主设计、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此外,其对国际市场信息的获得明显滞后。而纺织服装业是竞争性和时效性都很强的产业,长此以往,必将使企业在竞争中更为落后。

3.生产装备水平落后,先进装备比重较低。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技术改造,特别是1998年底前完成的压锭改造淘汰的旧设备任务,江西纺织行业部分企业设备装备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个行业装备水平依旧偏低。主要生产装备以原中纺部定型设备为主,按国际标准定型的设备比重较低。全行业先进装备水平较低,落后淘汰机型所占比重较大,其中仅棉纺织纱锭经两年压锭后仍达15%左右,而先进装备所占比重仅11.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左右);棉织机中无梭织机和有梭织机的比重全省为1∶25,全国为1∶15,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6∶1和1∶8;有的行业尚无国际先进水平装备。

以上问题的存在既是江西纺织行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也是推动江西纺织业走上产业升级之路的内在动因。

(二)传统产业升级的外在动因。

如同制度的强制变迁一样,江西纺织行业的产业升级也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面临的巨大外部压力。

1.源自国外:加入WTO带来的压力。一是传统纺织业竞争力正越来越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双面夹击。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高新技术及人才优势,生产高附加值的高档产品,挤占我们的市场,获取超额垄断利润。另一方面,来自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当时,东南亚发展中国家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货币贬值,出口竞争力增强,发达国家对其贸易壁垒比中国小,加上他们同样的原料优势,与中国争夺国际国内市场。二是我国不仅是纺织品服装出口大国,也是进口大国,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企业规模小、技术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结构单一、企业负债过高,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将使化纤行业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三是我国出口的纺织品虽然数量很大,但由于产品档次及附加值相对较低,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出口产品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出口额方面仍称不上强国。再加上国内总量过剩所必然带来的无序竞争、抢夺市场、竞相压价等情况,加入WTO的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

江西省纺织与全国纺织比相对劣势更加明显:企业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水平低,竞争力弱等问题更加突出,因此所受到的冲击无疑将更大。此外,全国先进、发达地区一方面近年来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战略调整和科技进步、技术改造走在江西省前面;另一方面多种所有制纺织企业发展快,所占比重达70%—80%,机制活,易于适应开放的市场竞争,因此,江西省纺织行业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

2.源自国内:传统行业激烈竞争的压力。在我国,纺织行业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是吸纳就业最多的制造业。2000年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纺织业为国民经济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0年世界纺织品出口第一位的是中国内地,为161.4亿美元,增幅24%。中国占世界纺织品出口的比重由1999年的8.8%升至2000年的10.2%。在世界纺织品出口的比重排名前15位中,增长幅度最大的是中国。因此,全国各地区对发展纺织业都十分重视,无论是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中西部欠发达省区,纷纷把纺织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来推动,区域间纺织业的竞争十分激烈。我国整体上纺织工业发展水平以东部沿海少数几个省市的实力最强,江西的综合实力居中,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江西纺织业始终面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的巨大竞争压力。

二、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路径

根据传统的产业升级的定义,产业升级的路径有两条:一是区域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二是区域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对于西部地区的传统产业而言,要实现在全球价值链的提升和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必须要结合区域传统产业面临的实际情况加以实施。从新世纪以来江西纺织业产业升级的实践经验来看,中西部地区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有四:

(一)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

进入新世纪,江西省实施了大开放主战略,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和国外的产业转移。江西纺织业以对接“长珠闽”为重点,全方位承接东部沿海及发达省市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与扩散,主动参与国内外大企业的配套分工与协作,引进资金、技术、品牌、人才和先进的发展理念、管理模式,加快了纺织服装的发展步伐。一方面,通过营造良好的纺织服装业发展环境,切实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便利投资的服务措施,营造了有利于国内外投资者来江西投资纺织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江西纺织企业加工能力大、熟练工人多、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努力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到江西投资建厂,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以2010年为例,江西省依托毗邻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的区位优势,紧紧抓住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纺织产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的有利机遇,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全省纺织行业全年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9亿元,同比增长52.7%,高于全国平均增幅22.6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居全国同行业第四位和中部同行业第二位,占全国和中部同行业比重分别达9.1%和24.8%,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3和1个百分点。全行业新开工项目648个,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和中部同行业第三位,同比增长41.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8个百分点。总投资达30亿元的龙达(江西)差别化纤项目、总投资30亿元的吉安三江超纤无纺布项目、总投资达30亿元的德安县100万锭精梳纺项目等一批大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大大增强了行业发展后劲[4]。

江西纺织行业在引进外资方面也成效显著。2001年到2010年,江西纺织行业共引进外资项目187个,共引进外资合同金额7797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458万美元。这些项目的引进,有力地提升了江西纺织业的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有效地缓解了江西纺织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

(二)通过技术与装备更新实现产业升级。

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高新技术的导入,国内外纺织工业产品正在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方向发展。开发采用天然纤维面料,具有防缩免烫功能的衬衫、裤子、休闲服装、轻薄型面料、柔软工艺高中档西服等产品受到国内外市场欢迎。产业用、装饰用纤维消费量也越来越大。原料多样化、产品结构形态多样化、产品功能化、技术复合化、产品开发绿色化的面料开发成为行业发展的重点。江西纺织行业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追踪国际国内新技术的发展,加快技术进步步伐。“十五”和“十一五”时期,江西纺织行业都制定了技术升级纲要,推进全省行业的技术和设备更新工作。

棉纺织行业重点实施提高“三无一精”(无卷、无接头纱、无梭布、精梳纱)比重为主的技术改造,推广紧密纺、喷气纺、转杯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和新型织造技术、电子提花技术。开发纯棉高支纱、精梳纱及多种纤维混纺、交织面料,采用新型的印染后整理技术和设备,开发天然纤维的抗皱免烫面料、纯棉超柔软面料及功能性面料,围绕面料开发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结合。2010年精梳纱比重提高到30%,无结头纱、无梭布比重均提高到了70%。化纤行业重点开发了具有优异性能的功能性纤维、高性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及复合型纤维,2010年全省差别化纤率达到40%以上[4]。

印染后整理针对新型纤维与天然纤维的混纺、交织产品的印染及后整理技术开展研究攻关,促进环保型染化料、退煮漂一步法、湿短蒸、低温等离子处理、超临界CO2染色、低浴比染色等新工艺技术的应用;服装行业积极推广使用先进服装设备,普及服装CAD打版技术。分别从品牌、设计、信息化建设、创新、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升服装产品附加值;针织行业积极引进新型连续式圆筒或平幅针织物前处理工艺技术、双烧毛、双丝光、免烫整理、纳米整理技术等。

通过十多年的努力,江西纺织行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使得国内外纺织业的各类产品的制造,多数都可以在江西省内进行。这也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和加速产业集聚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通过促进产业集聚实现产业升级。

产业集群经济是我国纺织工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及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和提升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协作水平,促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的重要组织形式。从2002年开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共同进行的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试点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产业集群的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化生产方式有了较大进步,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提高较快,品牌效益明显,社会责任得到加强,带动了全国各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为纺织工业转变发展方式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5年起,江西省致力于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先后建设了九江的共青城、赣州的南康市、南昌的青山湖区三大基地,利用人力、电力等资源相对富裕的优势,促进形成产业集群效应。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工业开发区,吸引了江苏、浙江、广东等东南沿海省区的大批纺织服装企业调头向“中”。大力推进产业招商,完善产业配套,促进产业集聚。南昌昌东工业园、吉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一批园区辟专区建立标准厂房,以厂房租让等形式,吸引中小服装企业与品牌进入,将园区建设成为品牌及企业的孵化器;共青城开放开发区、南昌昌东工业园两大特色园区积极推进纺织专业市场建设,努力降低区内企业采购成本;奉新县工业园区为了突破印染瓶颈,着力推进印染集控区建设。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对从2002年到2009年命名确定的试点单位进行复审,全国共计175个市、县、镇通过复审,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签定“十二五”期间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共建协议书。江西省奉新县——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共青城——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和青山湖区——中国针织服装名城等三个国家级纺织特色产业基地顺利通过复审。

(四)通过优化所有制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体制创新可以为传统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营机制,没有体制创新,企业就没有活力,也就不可能有其它方面的创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许多国有企业一样,江西纺织行业的许多国有企业自身体制机制上的矛盾日益突出。企业管理机制不活,管理层次多、冗员多,债务负担沉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江西纺织行业中的一大批国有企业一度呈整体亏损的低迷状态,导致企业陷入十分困难的境地。因此,通过改制重组来优化所有制结构,成为新世纪以来江西纺织行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8年,江西提出“用两年时间基本完成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任务”,把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实现全省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项关键举措,纺织行业的国企改革成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的重点[5]。江西纺织行业的国企改革根据经营情况分三类进行:一是对经营发展好的企业,立足于做强做大,通过公司上市、合作合资、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实现裂变扩张、跨越发展,进一步巩固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二是对经营发展一般的中小企业,切实转换经营机制,通过分立改制、债务重组、合作合资等多种形式,推动企业良性发展,为解决群众就业、提高职工收入、完善产业配套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三是对经营发展差的企业尤其是破产、停产、半停产企业,在安置好职工、解除好债务的条件下,通过嫁接改造、整体出让、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积极寻找出路。通过两年的改革攻坚,江西国有纺织行业呈现了新的活力。

三、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成效和启示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江西纺织行业在实现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之路,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十一五”末,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比“十五”末增长3.04倍,年均增长32.2%。纱、布、服装、苎麻布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比“十五”末增长2.65倍、1.86倍、1.04倍和5.27倍。全省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为21.32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1.9倍。2010年,全省纺织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0亿元,同比增长42.1%,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9.1个百分点,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同比增长44%,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15.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总额62亿元,同比增长55%,增幅比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高7.3个百分点[4]。

从本世纪初十年江西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实践的回顾,对深入认识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如何实现转型升级有所帮助。

1.传统产业是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至关重要。新世纪以来特别是今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日益加速,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这一时期,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面临的“内忧”和“外患”将不时显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中西部地区的一项长期的任务。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技术升级、促进产业集聚和推进国企改革是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今后一定时期内,大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仍是实现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途径。通过推进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既是传统产业升级之路,也是加快产业转移实现传统升级之需。而加快技术升级,是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升级的根本目的。

3.相对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中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的组织结构优化是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中西部地区必须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产业的所有制结构,不断增强企业主体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江西省纺织集团.2000年江西省纺织集团工作总结[D].2001.

.[2]江西省纺织集团.江西纺织统计汇编(2001年)[D].2001.

[3]谢晓鸣,康静萍.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4).

[4]“十一五”期间江西纺织呈现八大亮点[J].中国纺织报,2011-03-17.

[5]江西启动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J].中国经济时报,2009-07-03.

猜你喜欢

纺织业传统产业中西部
让航天梦想在中西部地区扬帆启航
纺织业两人入围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
丹东纺织业新引擎
未来5G:颠覆行业 改变生活
纺织业觅路
物流大通道中西部的崛起之路
中西部高校要打一场人才保卫战
河北平原中西部中更新世非海相沉积体系魏县组的建立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
丘区传统产业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