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分析

2013-03-27吴志远

地方治理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工业化江西工业

吴志远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经济学教研部,江西 南昌 330003)

在我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并面临全球信息化浪潮的背景下,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已成为基本共识,随着观念的逐步更新和实践的渐进积累,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日益呈现出加速趋势,两者深度融合必将成为经济社会跨越转型的强大动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在诸如地区、产业部门、企业类型等多个层面上仍表现出明显的非平衡性。本文以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研究对象,在详细客观描述并梳理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阶段性特征及未来的趋势,进一步明晰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困境及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和江西区域特征,试图既遵循基本规律、原则又富有创造性地提出推动江西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措施,为实现江西工业由大变强提供较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江西意义

工业化是现代经济社会运行的推动力量,也是对新的经济社会运行状态的总括性表述,即工业化并不仅仅指工业转型变迁本身,而是更多地包含工业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系统性影响,于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并不仅限于在工业行业中推行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而意味着信息技术及其理念对工业化过程中经济社会的系统性融入。当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仍更多地、更直接地表现在工业领域的信息技术利用。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主要从“信息化与工业融合”的角度看待“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从后工业国家工业信息化实践看,信息化对原有工业体系及其运行特征的改造是十分显著的,信息化为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创造了必要的信息条件,润滑了经济社会运行,而且直接推动并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江西乃至全国的“两化”融合进程起步并不早,两化融合的成功案例与经验并不多见,且“两化”融合成果在全国各省呈现较明显的差异。据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评估结果,江西“两化”融合进程在全国位次排后。如何理解江西“两化”融合特征、进程、阶段性十分重要。而据笔者近期针对“两化”融合问题所开展的调研情况看,各界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认知状况不容忽视。为此,有必要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江西意义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判断。

首先,“两化”融合可倒逼并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江西经济发展方式大转变。归根结底,工业信息化更多地体现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决策乃至实施过程及结果,工业信息化水平取决于工业信息技术供求格局与均衡结果,其中的主要方面则在于工业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囿于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及水平、人员结构、管理文化、企业家精神、企业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制约,我省工业企业普遍缺乏信息技术应用需求,传统工业陷入固有的发展路径依赖,竞争力和财富创造能力始终难以提高。然而,信息化浪潮是不可阻挡的,国内外工业信息化的成功案例彰显了信息化对传统工业要素的强有力替代。后工业化国家工业信息化呈现自然发展演变特征,而我国信息化对工业化则具有一定的外生性,似乎是在工业化并未充分发展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将信息化强加于其上的,虽可能造成一段时期内工业化与信息化匹配性欠缺,但也极有可能倒逼工业转型升级,使工业化能尽快顺应信息化的要求并与之匹配。当工业化进程主动纳入信息化因素后,信息化显然又将能强有力地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倒逼企业加快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标准化乃至国际化,降低企业内外交易费用、提升企业科学决策能力并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能力与效果,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于迫切需要实现跨越发展的江西而言,“两化”融合显然具有杠杆效应。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江西工业重型化特征特别明显,据有关部门统计,我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2/3,能耗占整个工业能耗的90%,重化工业产能落后,不少重工业企业在上世纪50、60年代建立且以资源开发为主,技术、工艺十分落后,产品单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有甚者,我省重化工业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不少企业因此陷入困境。这种状况迫切需要得到改善,而工业信息化则是极为重要的途径。

其次,“两化”融合有助于优化政府工业经济发展职能。缺乏信息化支撑的工业化显然是不可持续的、粗放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而粗放的工业发展模式必然又将放大资源的稀缺性,迫使政府管理职能向资源与生产要素领域延伸,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始终难以厘清、理顺。而工业信息化过程却能在工业企业主动自我改造的同时拓宽市场运行与竞争的视野,使企业顺应集约化经营方向并找到实现集约节约的“钥匙”,企业将更加关注如何在内涵增长中寻找价值和财富空间,逐步摆脱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两化”融合背景下的政府工业发展职能,将主要集中体现在如何推动“两化”融合上,并由此替代过去的忙于生产要素和资源配置的职能。

二、江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困境及原因

客观地讲,在科学发展观思路日益明晰,调结构、转方式实践日益深入的影响下,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态势总体喜人,工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明显改善,企业发展模式日益更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然而,在全国推进“两化”融合的进程中,囿于认知与实践的不足,部分地区“两化”融合进程往往面临着极大的阻力,甚至出现两者间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局面,传统工业的发展路径或模式造成低效资源配置的惯性,错误的决策理念放大了工业信息化的机会成本,使得信息化对推进工业化的强大正能量在一些区域和行业始终难以发挥,导致各省市区“两化”融合发展步伐不尽一致,区域“两化”融合水平差异仍较为明显。

1.江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困境。

作为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全国首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的江西,本世纪初以来十分关注并积极推动“两化”融合工程,2002年就组建了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并确定了《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发展规划》和《江西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国“两化”融合如火如荼的推进过程中,我省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特别是部分大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且发挥了重要的经济贡献。“十一五”期间,全省机械、电子、汽车、航空和船舶等制造业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应用普及率达80%以上;100%的大型企业和50%以上的中型企业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全省94个工业园区实现光纤100%到达企业,70多个工业园区建立了数字园区的信息发布平台;企业信息化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洪都航空、江铃集团、昌河飞机公司成为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试点企业,江铜集团、联创光电等大中型企业的信息化项目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计划;覆盖全省、面向全国的先进高效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快速推进;信息与服务产业也迅速发展。不仅如此,我省新余市还被国家工信部列为全国八个首批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城市之一,且已完成一期年综合能耗十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在线监测,这些企业都已建立能源管控中心。这是通过政府强制性监管进而直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成功范例。作为工业信息化职能部门,我省工信委也于今年4月份发布了《江西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区和示范企业认定办法(试行)》并计划对示范区中示范作用强、效益明显的两化融合重大项目在现有的资金渠道和其他政策上给予优先支持。然而,受做大总量和传统工业发展思路的影响,产业承接、招商引资一定程度地出现偏差,工业粗放扩张态势较为明显,工业领域的创新驱动明显不足,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缺乏动力和基础,“两化”融合进程自然受到严重影响。

在国家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的指导下,赛迪研究院制定了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并首次开展了2010年度、2011年度全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形成了《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该报告称:通过测算31个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得分情况,目前我国各省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分为四个梯队,其中,第二梯队以中部地区省份为主,然而,江西却属第四梯队,第四梯队主要由西部省份构成,是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滞后的地区。报告还显示,江西、海南、山西、云南、贵州2011年的排名均比2010年有所下降。报告显示,2011年江西省“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较2010年有所提高,但仍位居全国第24位,该指标在全国的位次显然低于当年我省GDP在全国的排名。另外,中国计算机用户协会年初在京发布的“2012(第二届)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五十佳企业”、“2012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领袖人物”、“2012推进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杰出贡献企业”、“2012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案例”等荣誉均与江西无缘。由以上权威机构近期发布的评估结论可见,江西“两化”融合的确面临困境,结合我们的问卷调查及其他渠道获取的资料,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对“两化”融合已有初步的认识且信息化水平有一定的提升,但总体状况仍不尽如人意。

为更为详实地掌握具体情况,本课题组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工业园区并组织相关企业进行问卷调查①。90%的被调查企业知道国家正在推行“两化”融合,且高达65.22%的企业认为工业企业信息化非常重要,21.74%的企业认为工业信息化对企业的发展比较重要;被调查的企业中,认为企业管理、员工招聘、产品市场销售、企业融资与生产技术等应主要通过信息化来解决的比例分别为52.2%、44.8%、41.8%、32.8%、32.8%;被调查企业中,管理人员的计算机配置率高达80.15%,且联网的计算机占总数达87%,68.5%的企业建立了局域网共享平台;96家企业中,实现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比64%,实现销售信息化的占比65%,实现采购环节信息化的占比42%,实现生产环节信息化的占比41%,实现研发环节信息化的占比35%。总体而言,企业认为信息化水平在各环节的重要性排序为销售、研发、管理、生产、采购。部分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在信息化推进方面起步较早,投入也较大,有的甚至超过亿元,以OA、ERP为核心的办公系统和企业资源管理平台应用广泛,覆盖了生产、研发、仓储、采购、物流这几个环节,且已显现出信息化投入的效益;所调查的79家企业中,企业数控设备、自动化设备数量占生产设备总数量比重为46%;85%的企业建立了标准化研发流程,75%的企业建立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40%的企业建立了环境的监测与污染源监控系统,仅21%的企业建立了能耗监测系统;44.4%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59%的企业配备了专门的数据库和软件维护人员,41%没有配备;被调查企业中,只有60%的企业制定了信息化投入的常规预算,企业信息化资金投入占技改研发投入比重很低,43.48%的企业投入率低于20%,甚至有42.03%的企业目前还没有信息化资金的投入,这种状况在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我们的进一步调查印证了这种情况,占比22%的企业认为资金紧缺是“企业目前运行所面临的困难”中最为突出的方面;所调查的企业中信息化相关人员占职工总人数比重为11.86%,其中信息化人员中专科占28.6%、本科占28.3%、研究生及以上占3.2%;所调查的企业中,57%已对员工进行过信息化相关培训。

由上可知,我省工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内综合集成乃至整体供应链协同信息化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2.江西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困境的原因。

(1)实践基础薄弱,“两化”融合缺乏示范带动力。“两化”融合对我国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江西来说仍属新鲜事物,由于工业化进程与水平的限制,加上因系统性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企业粗放经营现象比比皆是,如何获取资源并粗放扩张成为相当长时期内企业的经营战略选择。据2012年8月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开展的关于江西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的分析,我省相当一部分今年以来引进的企业只是单纯的生产基地,创新欲望不强。多数企业没有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研发还停留在模仿阶段,产品多以跟踪仿研为主。多数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高端人才匮乏,人才瓶颈制约严重。另外,从省科技部门了解到,我省2012年获国家认证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只有7家,处在中部六省最后一位。由此看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创新驱动显然难以成为我省工业企业战略的普遍首选模式。因此,企业信息化投入的必要性似乎并不强烈,企业资源配置中信息化投入的机会成本可能被放大。我省工业化进程滞后还表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方面。有资料显示,2012年,浙江省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3459家,企业数量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首位,占全国工业企业总数的14%。江苏和广东分别为61242家和53024家,分列第二位和第三位;中部地区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湖北省和江西省拥有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分别为18460、12970、12289、11230、6800家。可见,我省工业经济总量并不大,工业发展还很不充分,过小、过弱的工业难以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由于实践不充分,典型示范带动不足,导致更多的企业缺乏市场激励与约束,“两化”融合难以形成蓬勃之势。由此可以得到初步启示,“两化”融合困境背后的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体制发育仍欠成熟,特别是要素市场发育不够健全,企业的市场约束不够明晰和强烈,从而导致创新驱动意识不强。

(2)政府与企业角色定位不清,“两化”融合缺乏推动力。被调查企业中认为“两化”融合主要由企业自身推动、主要由政府推动与两者共同推动的分别占比46.4%、45%和8.6%。可见,企业界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不一。即便持企业是“两化”融合推动主体观点的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仍认为其自身难以独立实施信息化,原因在于:存在资金困难、专业人才缺乏且引进难、企业管理水平难以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市场疲软导致企业运行困难、企业规模小不具备实力等方面。如前所述,根据我们的调查,部分企业在同样缺乏公共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建立甚至全面建立了信息化管理体系,其内在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及其内部组织的力量,如创新意识较强的企业家的推动、较优的企业员工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的推动、关联企业中龙头企业的带动、管理企业之间交易费用节约的需要等,然而,这种状况往往只是出现在部分大企业中,大量因主客观原因而欠缺现代经营理念的企业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市场化推进机制的阻力。调查发现,62%的企业认为企业领导者的意识理念显著地影响着信息化水平的提升,42.1%的企业认为业务流程与管理结构也会影响企业信息化。调研发现,由于种种原因,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如工信委)和工业园区管委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也缺乏对“两化”融合进行跟踪调研和分析,多数工作人员认为工业信息化应主要表现为企业自身的选择,但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支持引导措施,不过,对应采取何种具体办法却并无明确意见,各地市县近年来鲜有出台有效的相关规划或指导意见。另外,由于地方政府尤其是市县政府自身对工业信息化关注不够,使得公共服务难以改善工业企业与信息化服务商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地方政府在为企业引荐专业公司、专家方面尚未发挥必要的作用。对于“两化”融合进程中政府与企业谁应成为主角或两者关系如何确立,我们的基本看法是,在现阶段的江西,政府应成为启动并推动“两化”融合的主力,原因在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是先工业化、后信息化,两者之间的演进次序具有内生性,而我国、我省却是在工业化尚未完成、工业化水平亟待提高的情况下引入信息化并试图以此改善工业运行状况,尽管可能具有后发优势,但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由“陌生”变为“融合”却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短期内,“两化”融合可能难以找到市场基础,市场失灵的存在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予以弥补,具体采用何种方式有待进一步分析和论证。另外,从目前看,由于政府与企业作用未能正常发挥,“两化”融合中的投融资问题始终未能得到有效解决,金融资源介入“两化”融合仍缺乏足够的激励。

(3)企业人力资源结构不优,“两化”融合缺乏执行力。调查显示,高达64.5%的企业认为信息化专业人才是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制造业信息化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实施信息化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人才,而且还需要治理人才,特别是既懂技术、工艺,又懂计算机技术和治理的复合型人才。从问卷调查看,企业界对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若干因素如资金、信息技术、政府支持、企业高层支持力度、信息化复合人才等有较为明确的看法,大多数观点都支持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是主要原因。我们的调查还显示,53.62%的企业认为,企业信息化相关人员数占职工总人数比重居于1%-10%,其实,这种状况由来已久。2004年科技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大项目治理办公室基于山东、四川、浙江及江西制造业信息化的调查就明确指出信息化复合型人才匮乏的严重性,并认为企业普遍缺乏复合型人才,使企业在决策和实施时缺少“主帅”。

(4)市场化服务缺位,“两化”融合缺乏支持力。由于企业信息化需求不足,不仅企业内部缺乏“两化”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而且影响企业外部信息化服务市场的培育、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产业组织发育滞后,“我省服务业内部结构层次偏低,竞争力不强。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我省以传统服务业行业为主,而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房地产等新兴现代服务业所占比重偏低”[1]。工业信息化既需要共性技术,更需要结合企业运行的实际模式与流程进行个性化设计,企业信息化市场需求不足导致供给不足,势必进一步约束有效需求的增强,供求难以实现高水平均衡。尽管目前我省已有不少大企业独立或基于行业规范要求进行较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和投入,但大多仍处在试运行阶段或技术集成阶段,非常成熟的案例并不多见。同时,据有关统计,江西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2012年江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资产1.6亿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1亿元低23.8%,全省仅6家企业进入中国企业500强,居中部六省末位,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的企业只有13家,河南有43家,是江西的3.3倍。大量存在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既一定程度地约束了江西工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快速提升,又对江西工业信息化路径提出了特定的要求,企业信息化技术的市场化服务体系建设尤显重要。

三、推动江西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1.把握欠发达地区“两化”融合规律,实施渐进式推动发展战略。

基于对各省工业信息化进程的横向比较及我省工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在较长时期内可能仍缺乏工业信息化所需的市场驱动以及企业内在的信息化冲动的情况下,我省工业信息化应有一个较长时期的准备和酝酿,有一个类似经济起飞的积累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形成政企共识并构建分层、分阶段、分行业、分规模大小、分区域、有针对性的渐进推进战略,在诸如工业经济总量扩张、工业结构调整、企业文化革新、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管理流程优化、企业生产与营销模式创新、供应链整合等非信息技术领域积极准备,其中,工业经济规模扩张及工业结构调整居于先导地位,切忌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其实,早在1993年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以及由此掀起的全球信息化热潮之际,我国信息系统就已初具规模,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两化”融合始终难以推进。笔者认为,工业信息化的过程并不是落后工业被动接受信息技术改造的过程,而是在较充分工业化后承接信息技术支持并实现更高水平转型升级的过程,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渗透需要一定的工业化基础来支撑。信息化与工业化是互为条件、互相融合、密不可分的,这或许就是“两化”融合之所以被提出并特别强调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缘由。当然,在避免盲目冒进的同时也要审时度势,找准时机和切入点并有力推进“两化”融合,形成示范效应。当前,要依托国家战略,继续高效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并以其为载体,打造“两化”融合集聚区。

2.明晰政府职能,有效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作为欠发达地区,江西仍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改善成为“两化”融合的基础性条件。从当前看,尽管市场机制在江西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力愈来愈显著,但仍难以独立发挥作用,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匹配在推动江西工业化进程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将为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行提供充分的激励。区域工业经济规模的扩张和质量的改善,均有赖于地方具有前瞻性的、关系到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纲领性设想和谋划,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我省要根据不同地区生产要素条件的分布情况和本地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地区未来发展的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特别要在传统工业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明确思路,按照区域分工和集群发展的模式进行要素配置,进而形成良好健全的产业组织体系并使之发挥组织自我提升、持续发展的功能。政府通过战略和规划向市场提供导向和信息,对市场主体及其资源的配置具有较强的正面引导和影响力,优质企业及其生产要素的集聚将成为我省“两化”融合的主体,因为优质龙头企业在行业中具有足够的公信力,甚至可能成为产业链中“两化”融合的规划者。从这个角度看,政府的区域经济战略可成为“两化”融合的源头推动力量。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政府在推动“两化”融合若干具体环节上也要发挥积极作用。调查发现,54%的企业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予以支持,51%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46%的企业认为政府应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平台,31%的企业认为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来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结合前述《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三项评估指标之一的“基础环境”指标及我们实地调查情况看,江西“两化”融合的基础环境,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移动电话和互联网应用普及、“两化”融合政策环境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工业企业信息化环境建设等方面在全国均属落后,而这与地方政府在推进“两化”融合中的职能相对弱化直接相关。

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市县工业信息化部门和工业园区管理部门仍未针对“两化”融合工作进行详细规划和专门部署,由于尚未形成常规性工作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对辖区范围内企业信息化状况、困境、原因等没有形成系统、跟踪性的调研、信息汇总、横纵向分析,也鲜有出台动态的、针对性的诊断和解决方案。有必要在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之下成立“两化”融合推进办公室,负责全省两化融合的组织协调。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牵头,省科技、财政、商务、国资、金融等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充分发挥省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为两化融合提供决策支持和规划指导。同时,市县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

在优化“两化”融合公共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务必高效开展具体推进工作,当务之急是在“两化”融合推进部门的统筹下主导下逐步引入社会力量,加大相关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一批两化融合学术带头人、基础研究队伍和一批水平高、实力强的两化融合研究基地。建立健全我省两化融合知识培训体系,丰富省两化融合综合服务培训平台内容,培养一批具有两化融合应用知识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典型示范认定和宣传工作,以此为载体,充分发挥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力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激活企业投资愿望,提高企业投资预期,积极协调银企关系,建立政策性担保并逐步引入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实现先财政主导投入后金融主导投入的格局;同时成立或委托“两化”融合评估机构,制订“两化”融合地方性标准,开展企业、行业、区域水平测评。

3.优化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提升企业推动”两化”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公共政策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和激励,但它却不能替代企业的决策。“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自身,建设合格、充分理性的市场主体并使之适应市场变化与需求,善于识别市场利益与风险并高效决策,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这需要从公司治理层面进行思考。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是企业的“上层建筑”,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根基并决定着企业的顶层设计。从面上看,企业对“两化”融合的态度及实践与企业管理直接关联,然而从根本上说,是由企业决策体制、机制决定的,而公司治理的功能就在于改变企业决策体制与机制。前述的调查发现,不少企业认为企业家的意识观念及经验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企业“两化”融合行动,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似乎没有明晰问题的实质。企业家是公司治理架构的一部分,企业家的甄别与选择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目标,如将企业家与公司治理割裂开来,并将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成效仅仅归因于个别的、偶然性的企业家才能,就必然影响“两化”融合进程中有关企业家问题的探讨。公司治理是一个系统范畴,涉及股东构成与结构、董事会结构、经理层的选择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等方面,公司治理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江西来说,通过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积极推动企业公司治理改革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对江西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企业治理结构与机制的优化必将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注释:

为确保调查样本的代表性,课题组选取了分布于上饶、九江、景德镇、赣州及新余等地市县工业园区的96家样本企业,且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问卷对象均为该企业负责人或主管信息化的部门负责人。

[1]2012年江西省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报告[EB/OL],中商情报网,http://www.askci.com/.

猜你喜欢

工业化江西工业
江西银行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我爱江西奶奶
工业人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江西是个好地方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