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2013-03-26陈四长

关键词: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陈四长

编者按: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是加快农业科技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也是多级政府、农业科技工作者及广大农民的迫切希望。多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动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职能,立足实践,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新路子。经过8年的探索和实践,创建了“以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的科技推广新模式,这种符合我国国情、独具特色的模式一经推广就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产生了巨大效益和社会影响,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肯定,被陕西省称誉为“西农模式”。本刊发表介绍“西农模式”的有关论文,以飨读者。希望能引起广泛关注,引导大家积极实践这一模式,促使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迈上新的台阶。一种创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西农模式收稿日期:20121013

摘 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立足于服务现代农业,加速科技推广和科技成果转化,以大学为依托,以大学专家领衔和基层农技推广力量为骨干,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构建起从科技源头到“最后一公里”的快捷通道。在运行机制上,实行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学专家与地方农技推广力量紧密结合,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经济资源紧密结合,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加速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升级和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探索形成国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

关键词:西农模式;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F306.3;S-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借鉴国外大学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以大学科技源头为依托,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站,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取得显著成效,得到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受到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零距离服务现代农业这一新的探索,陕西省称之为“西农模式”。时任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批示“应重视‘西农模式的总结和推广”。 一、“西农模式”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西农模式”是时代的产物,是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一个创造。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产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趋于多元,固有的由政府主导的单一农技推广方式已经难于适应这一现状,需要探索、寻找新的农业科技推广路径[1]。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国家财政部和陕西省政府的支持下,经过8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独具特色的“西农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大学为依托,以建设服务于产业的试验站为核心,以基层农技人员为骨干,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为目的,通过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永久性的农业试验示范站(基地),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

“西农模式”的内涵和基本构架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

1.就创新层面看,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建立永久性试验示范站(基地)是“西农模式”的基本特色,也是“西农模式”的核心和主体。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家重点农业高校,拥有2 418名中高级农业科技人员,与67所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建有合作关系,具有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优势、信息资源和技术成果。以前,西农大也搞科技推广,但多是零散的、短期任务式的,新校组建后,他们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将教学、科研与技术成果的推广结合起来,按照“建在产区、稳定队伍、长期坚持”的思路,自2005年以来,先后在省内外建起白水苹果、清涧红枣、阎良甜瓜、眉县猕猴桃、西乡茶叶、安康水产、山阳核桃板栗、阎良蔬菜、海南作物育种、黄淮地区小麦新品种、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油菜新品种示范等一批试验示范站(基地),采取大学科技专家常年驻站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一线服务,构成了快捷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服务网络。

2.就建设层面看,校市共建、院县共建是“西农模式”落地和长期坚持的成功之道,也是校地合作的一个创新。省内建立的试验示范站,学校投入专项经费8 000万元,产区县政府无偿提供土地532.4亩(学校原有土地172亩),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 700多万元。宝鸡市政府将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作为宝鸡市的试验示范基地。清涧县政府对西农大在该县建立的红枣基地,除无偿提供33亩土地外,还筹资900多万元建了一座3 000平方米面积的红枣研究中心大楼。榆林市政府每年给予红枣试验站20万元专项支持。安康市划出2 000亩水面支持西农大水产试验示范站科技研发。校地共建的“西农模式”,使大学的技术优势紧密地与区域产业发展融合,校地两个积极性协同发力,有效提升了农业科技化水平。

3.就制度层面看,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激励保障系统,是“西农模式”聚集人才走向一线的重要建设,是“西农模式”流畅运行的有力保证。为调动科教人员参与一线农业科技推广的积极性,西农大结合大学实际,创新岗位设置、职称晋升、津贴发放、表彰奖励办法,从政策导向、制度安排上为科技推广的持续、良性运转创造条件。一是专门设立了科技推广处,统筹负责全校农业科技推广的组织管理工作;二是在全国首创,在岗位设置中单列一项“推广类别”,确立各试验示范站的岗位编制,人员面向全校公开招聘;三是在职称晋升中单列出技术推广系列,设立“推广教授(研究员)”岗位;四是在“人才强校规划”中,专设“技术推广专家”,每年专列100万元经费,对入选者每人给予15万元奖励;五是实行推广专家驻点工作津贴;六是在学校表彰奖励系列中单设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奖项。这些激励政策的实施,为“西农模式”的流畅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西农模式”的运行机制

我国现行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隶属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为主体。这一垂直层级结构的推广模式,具有上下贯通,行政推动力强,动作快的优势[2]。“西农模式”是以大学为主导的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技推广模式,具有更雄厚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西农模式”作为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的新探索,在创新运行机制上重点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成功实践:

1.构建了一条从科技源头到“产业一线”的有效通道。长期以来,在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着“最后一公里”阻塞的问题。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使农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在农民中普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3]。“西农模式”有自己的一套做法:一是面向区域主导产业,将试验示范站建在产业规模化程度高的中心地带,直接与产业和广大农民相结合。二是实施试验示范站带动示范村(及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示范村带动示范户、示范户带动周围农户的多层带动制度,推进科技推广进村入户。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咨询服务网络。依托西农大和杨凌示范区科技信息资源优势,开设杨凌农业技术推广网,借助农林卫视举办农业科技专题节目;与各地电信公司合作,建立苹果、红枣、水产等区域产业信息网;与省委组织部合作,面向全省17 000个村党支部开办每月两期的农技推广电视专题讲座;建立以试验示范站为连接点的远程培训和咨询服务系统,缩短农业技术服务与产业一线的距离。

2.创造了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新机制。过去在农业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中,长期存在着“三分离”的问题。为了找到一种有效的形式,使建在产区的试验示范站成为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服务平台,西农大以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一是按照产学研、农科教“三位一体”的要求搭建平台,进行人力、设备、项目,资金等资源配置,使研究试验、成果转化、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相结合。二是使试验示范站成为学校教学实习的基地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实践的基地。2006年以来,仅省内就有104个班3 200余名本科学生在试验站实习,200多名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在试验站做实践研究。三是将试验示范站作为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的新平台。几年来,西农大与地方合作,在各试验示范站举办各类学术交流活动20余次,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新西兰、印度等10多个国家的60多位专家,以及国内农业院校、研究机构的多位院士专家参会交流。目前,各试验示范站已分别与美国康乃尔大学、新西兰环球贸易公司及国内5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推广部门、龙头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

3.创新了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的新模式。为有效整合科技资源,促进大学专家与基层农技推广力量有机结合,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创造出“1+4+4”的结合模式,即学校1名专家带4名县级技术干部和4名乡级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由西农大7位苹果专家与白水县56名基层技术骨干组成的科技推广队伍。这支队伍采用抓好7个示范乡,辐射7个邻近乡,带动14个示范村和700多个示范户的方式,使8项苹果关键技术迅速得到推广。西农大眉县猕猴桃示范站,大学8名专家与眉县32名县、乡农技骨干组成8个工作组,重点指导8个科技示范村,带动400个示范户,大面积推广了猕猴桃栽培新技术。在这种技术推广体系中,地方的农技推广人员被正式纳入大学技术团队之中,统一分配任务,一起开展工作,同样发给工作补贴。真正使大学科技专家与基层农技干部融为一体,激活了现有的农技推广体系,有力地提高了农技推广水平。

4.有效地将院校科技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和企业的经济资源对接起来。在这三者对接中,西农大以技术项目、技术培训为抓手,市县政府则以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基础设施保障为支援,而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则以土地和劳力投入为条件,三者联合,建立技术推广联盟,同心协力推广农业技术,推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4]。自2005年以来,西农大已与80多个地方政府、企业和农村民间组织建立了这种合作关系,开展科技推广项目120余项。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400多期,培训基层农技骨干、农民技术员和农民35万人次。在宝鸡试验区合作育成的“线椒2001”等5个新品种,已推广到全国26个省(区、市)和印度、乌干达及南亚五国[5]。眉县、周至已成为全国猕猴桃著名原产地,吸引联想集团有意投资4亿元,在周至建5万亩猕猴桃生产基地和5万吨容积的气调库。

三、“西农模式”的实践效果

“西农模式”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开展科技研发和良种良法推广,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普及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有力地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源头与农业产业需求的对接,示范基地与示范村、示范户的贯通,构建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快捷通道,促进了最新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黄淮流域是我国小麦主产区,2008年以来,西农大在黄淮流域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20余个市县建立30个小麦新品种示范园,展示推介西农大20余个小麦优良新品种(系)。期间建立新品种展示园1万多亩,生产示范园及种子田10余万亩,促使“西农979 ”、“小偃22”、“陕麦509”、“西农928”等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超过5 000万亩,增产粮食25亿公斤以上。“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的选育者王辉教授荣获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奖。在黄淮及长江中下游油菜主产区,西农大在安徽的滁州、合肥、宿州、淮南,江苏的东台、盐城、淮安,湖北的荆州等市县建立了10个油菜新品种示范园。对西农大培育的近10个油菜新品种(系)进行展示推广,建立生产示范园及种子田3万多亩,促进“陕油8号”、“秦研211”、“陕油16”等国审油菜新品种在黄淮地区推广面积近1 000万亩,为农民增收10亿元以上。西农大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引导果农大力发展海沃德等适生优良品种,在果园管理中全面推行人工授粉、配方施肥、果园生草、合理负载等8项关键技术,有效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全县优良品种占比达60%以上。2011年,全县猕猴桃产量32万吨,产值12亿元,分别较建站前的2005年提高了1.9倍和2.8倍。全县农民人均从猕猴桃增收4 600元。西农大安康水产示范站,从引进美国滤食性鱼类新品种匙吻鲟入手,在汉江库区推广网箱生态养殖,先后培训技术干部和农民8 100多人,使汉江安康库区网箱养鱼从2006年的200多口发展到2011年的24 000多口,水产养殖总产量由建站前的4 300吨提高到20 543吨,提高了3.8倍,使水产养殖成为陕南沿江农民增收致富的新兴产业。

2.有效地推动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升级。试验示范站建在农业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对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技术指导和质量监控,着力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区域主导产业大步升级。白水是陕西省渭北苹果优生区。以前由于果园群体结构不合理、早期落叶病和腐烂病严重、优果率低。西农大白水苹果试验站建立后,围绕“果品升级、果业增效、果农增收”三大目标,重点推广“以间伐为主的苹果树改形技术,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旱地果园肥水调控技术,以果品质量安全为主的生物、物理防虫技术”等三项关键技术,推广“金世纪”、“秦阳”、“粉红女士”等一批新优品种(系)和矮化密植实用先进技术,使优果率由建站前的35%提高到80%以上。全县52万亩苹果,30万亩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6万亩通过欧盟有机食品认证。2011年,全县苹果产值由建站前2005年的5.25亿元增加到15.5亿元。白水苹果生产的技术进步,带动了全省苹果产业的规模发展和产品升级。核桃,是山阳县的特色产业,但长期以来处于“鸟种、天管、人收”的自然状态,全县90%以上的核桃为自生自长实生苗,七八年才顶芽挂果,品质良莠不齐,市场商品率低[6]。西农大在山阳建立核桃板栗试验示范站后,推广高接换优、标准修剪、疏雄授粉等先进技术,使全县200余万株核桃嫁接了“西扶1号”、“香玲”、“西林3号”等核桃优良品种,亩产较原来提高了6倍,品质也大大提高。原来一斤核桃只卖七八元,现在的新品种一斤卖到20多元。单核桃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就增收300元。目前全县核桃面积已由建站前的20万亩发展到30万亩。

3.强化了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大学专家长年驻站产业一线,接地气,近实际,利于及时发现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针对地进行数据采集、资料积累和技术研发,这也大大丰富了他们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使之多出成果,出好成果[7]。西安阎良甜瓜生产中,过去普遍采用火炕营养土钵育苗的落后方式,成苗率低、苗子弱、缓苗慢。西农大的专家在这里建站后,进行穴盘基质育苗的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一套工厂化甜瓜穴盘基质育苗的新技术。获得了成活率高,不缓苗,雌花多,上市早的显著效果。目前阎良区已新建起11个工厂化育苗中心,新的育苗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该技术2010年通过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鉴定,已在全省瓜菜产区大面积推广。清涧县是大西北“红枣第一县”,全县枣林面积70余万亩,年产红枣15万吨左右。但红枣成熟期遭遇霪雨裂果霉变的问题,一直是影响枣农增收的制约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西农大清涧红枣试验站专家,先后从几十个红枣品系中选育出抗裂果的“方木枣”和“长木枣”新品种。采用冬枣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使冬枣的成熟期提前20天以上。同时与相关企业合作,研制出可自控温度的“红枣智能烘房”。一系列抗裂品种、抗裂技术的应用加上适时采收,有效减轻了鲜枣的裂果损失。在示范、试验的实践中,西农大的专家们也收获颇丰。据不完全统计,西农大自建站以来,已先后引进、展示国内外优良品种688个,选育审定新的良种18个。开展各项试验研究150多项,其中21项通过科技成果鉴定,8项获得省部级成果奖。

2012年中央1号文件就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提出: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8]。“西农模式”是我国大学在构建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方面的积极探索,代表了一种方向,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本课题参与人员有:李雄梧、韩明玉、党文朗、刘谦光、邹志荣、郭加水、张正新

参考文献:

[1] 刘光哲.中美大学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比较研究 [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3):7277.

[2] 陈建华.关于构建“一主多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思考 [J].湖南农业科学,2010(4): 56.

[3] 冯华.农业科技,还要迈几道关[N].人民日报,20111225(5).

[4] 卜洪震,龚元石、卢凤君.中国农业大学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合作形式与运行机[J].农业科技管理,2009,28(1):6567.

[5] 宝鸡日报评论员.科技发展是农业发展根本出路[N].宝鸡日报,20120309(3).

[6] 王百战,易同民,杨前进.农科推广 泽被三秦——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白水、阎良、山阳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 [N].科学时报,20071119(7).

[7] 韩长赋.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J].求是,2012(5):3336.

[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20202(1).

猜你喜欢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运行机制
在线家庭教育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运行与保障
加强农技推广工作,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
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的河北方案
唐山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如何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警犬使用法制化体系建设初探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