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推动能源革命——访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杜辉玉
2013-03-26于丽妍
本刊记者/于丽妍
做锂电材料的超市
“电池有正负极之分,正负极所用的材料完全是不同的,手机锂电池负极其实是石墨材料均匀附着在铜膜上然后卷成圈塞进手机电池壳里面,正极则是不同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我们就是生产相关储能材料的。”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杜辉玉对记者解释道。
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是一家专注于锂离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从事新型储能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杜辉玉是2001年进入上海杉杉科技,起初她是在基层做品质管理,由于工作表现出色,2008年起开始担任总经理一职。在她的带领下,近几年上海杉科技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完成了2008年度上海市科学小巨人工程项目、2009年度上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计划——电动汽车用负极材料硬炭的制备、拥有4项中国863科技成果及数十项自主专利,2010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复合石墨球(CGS)项目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等。
如此多的成绩,让人眼花缭乱。杜辉玉可以说是公司的元老之一,对于公司发展的初期的困难与成绩仍记忆犹新。
2001年,公司自主研发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负极材料——中间相炭微球,当时杉杉是全球第四家能够生产这种产品的企业。尽管技术上达到了要求,但是市场拓展几乎是每个科技企业初始进入都会遇到的难题。
“当时整个国内的电池市场都是用的国外进口的材料,刚开始商家对我们的产品是不信任的,尽管我们的产品与国外相差无几,也有自己的质量监督和评估体系。后来我们就拿着样品,一家家的拜访电池生产商,请他们试用并与国外品牌对比,最后反馈技术没有问题了就采用。”
“国内企业还是比较支持民族产业的。当时日本卖到中国是60万元/吨,我们进来将价格拉到了40万元/吨。除了价格优势外,很多国内企业也愿意给杉杉机会,即使初送的样品不能满足要求,企业会根据他们的条件要求修改调整,达到要求后就购买。”杜辉玉感激地说道。
就这样,凭借性价比高、安全稳定、细致服务得到了广大客户的青睐和信任,打破了日本该项目在国际上的技术垄断和市场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增强了我国锂电池生产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随着发展壮大,公司并不满足于只做负极材料,开始走“超市型”道路,这样可以满足客户多种需求,目前产品已经涵盖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铝壳,以及与此有关的原材料资源等。杉杉科技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负极材料技术仅次于日本川崎制件、大阪煤气,远超国内同行;正极材料后来居上,销售收入已经超过湖南瑞祥等企业,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甲的正极材料供应商。
管理也要刚柔并济
虽然作为公司的总经理,杜辉玉还是坚持每个月亲自维护客户关系。她认为,我们还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只有与客户持续不断的沟通才能更清楚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我们产品的改进,维护客户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杜辉玉看来,自己并不是个女强人,“女强人感觉太硬了,要在严肃的同时也要有温情才行”。因此杜辉玉在公司管理中十分重视人文关怀,生日祝贺、节假日问候等贴近员工的公司文化让员工对公司更多了一份责任感。
上海杉杉十分注重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通过招贤纳士壮大公司的研发队伍,提升了研发的总体水平,为新产品的开发注入了新的血液。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公司杜辉玉提出了很多激励政策,例如研发人员参与销售盈利的分红,发表论文、专利等都会有不同金额的奖励等;自2007年起,上海杉杉每年发起“凤凰计划”则是为了缓解销售旺季和天气炎热的冲突,凭业绩给予优秀的员工旅游等奖励,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杜辉玉认为,员工主动做事和被动做事,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很多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随着公司的发展总会出现矛盾,我们需要把这种矛盾降到最小化。在企业的初期,为了扩大市场,激发销售积极性,销售人员的薪酬和奖励会多些,而科研人员相对会少些;在企业市场逐渐扩大后,产品不断创新,我们就需要更加的关注研发,提高对研发人员的奖励,这些都是根据公司发展的整体策略来进行的。”杜辉玉也极力的寻求着平衡。
目前,公司员工有6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占员工总数6%,拥有来自ATL、BYD、LISHEN、BAK等电池技术专家及10余名,来自日本、韩国等外籍专家顾问组成的多元化团队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专业技术支持。这样一个优秀的团队,通过自主创新加快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盈利水平显著增长。
“像狼一样去竞争”
“竞争是残酷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企业要想得到发展,就需要有狼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大本营的同时,还要像狼一样去扩大份额,抢占地盘。”谈到激烈的“红海”竞争,杜辉玉如此说道。
企业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首先表现在产品方面。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低端产品其实很容易被模仿的,然而模仿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对于被模仿的产品,要尽量降低成本,提高品质,提高性价比;同时,需要进一步开发高端新产品,并加强专利保护。”通过对市场的前瞻性分析,上海杉杉认为电动车电池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储能电池的市场有着无限潜力,逐渐的加大对此的研发生产。
“水要涨得快才会有更大的落差,我们还要尽快的上涨。与日本的相比,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必须加快进度,缩小差距才能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上海杉杉每年将销售收入的 5%投入到创新能力建设上,建立了上海市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特种炭素材料企业技术中心,建立了杉杉新材料研究院,分别与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进行了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同时加强与国内、外下游企业如动力电池厂、太阳能电池厂的联合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另外,市场拓展也需要狼性。原本杉杉的产品主要注重国内的市场,海外几乎没有销量。杜辉玉总经理敏锐的看到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在稳步提升国内市场占有额的前提下,努力拓展海外业务,力争让杉杉的锂电产品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对于海外市场,我们的策略是重点抓大客户,因为大客户购买量大,而且他们往往代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对其他企业有着示范作用。例如,三星与我们的合作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在国内外增加了产品的知名度和信任度,我们也更容易在韩国市场打开销路。”
据杜辉玉说,上海杉杉的产品在全球的销售比至少有10%。“如果没有前几年海外市场的积累,就没有现在的销售额。”上海杉杉已经同韩国三星、德国EVONIK、日本索尼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成为苹果iphone/ipad电池负极材料最大供应商、BENZ纯电动汽车电池负极材料唯一供应商以及美国纯电动汽车Miles电池负极材料唯一供应商,拥有包括BYD、ATL、LISHEN、BAK等全球知名企业在内的海内外客户超过400家。
“我们现在虽然解决了生存的问题,但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现在还需要一个十年的积累,目标就是要创造消费。”对企业的发展,杜辉玉信心满满。我们只有拭目以待,期待上海杉杉科技就像其口号一样,将“材料推动能源革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