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蒋译《菜根谭》风格研究的总结

2013-03-26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菜根典籍译本

叶 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关于蒋译《菜根谭》风格研究的总结

叶 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菜根谭》是中国众多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蒋坚松教授翻译的《菜根谭》准确地传达出了这一“奇书”的内涵,做到了信、达、雅的统一。这为促进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做出了贡献,同时也尝试了从具体译本探讨典籍外译时的策略、原则,探讨了如何让中国传统典籍英译工程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价值,从而让西方世界进一步感受真正的中华优秀文化。

《菜根谭》;等效;信达雅

1.前言

《菜根谭》是用明代习见的格言体写成的一部清言集,作者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菜根谭》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19,此书在本土长时期湮灭不闻,而在东土日本却影响至深至广。有学者统计,从明治四十年(1907)到大正四年(1916)的9年间,此书就出版了25次之多。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更是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菜根谭》热。日本工商界人士普遍认为,《菜根谭》一书所阐述的思想意趣,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对企业管理、用人制度、业务营销、市场开拓及企业员工的自身修养等等,皆能起到警策的作用(府建明2009)。这股热潮随之反及中国,也引起了中国各界人士的广泛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国内出版了多少种《菜根谭》已难以统计。而借《菜根谭》之名新编新撰的《佛家菜根谭》、《道家菜根谭》、《儒家菜根谭》等等也是层出不穷。

2.文献回顾

现在,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菜根谭》与中国其他传世经典一起,已经成为许多人的案头必备书。因而,《菜根谭》的英译及对其译本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则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再者可以从译本的分析中探讨典籍外译的策略、原则等等。迄今为止,《菜根谭》共有六个英译本。2001年,蒋坚松教授翻译出版了Cai Gen Tan,My Crude Philosophy of Life,成为中国学者中英译《菜根谭》全文的第一人。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译本出自保罗·怀特之手,其流通也比较广泛,译文质量得到了各方的肯定。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是用一种语言符号代替另一种语言符号,其主要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龙丽超 周雪婷2011)。理解是翻译过程的第一步,是翻译的前提与基础。用某位学者的话来说,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的过程。从蒋译《菜根谭》文本看,译者忠实地遵循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恰到好处地处理了《菜根谭》中的字、词、句的翻译,使《菜根谭》这部名著的英译深受同行的称道和读者的喜爱。正如郭著章(2005)先生所评:“蒋译本显然优于怀译本。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前者比后者简洁,二是前者几乎无错译,而后者理解错误稍多(注:怀译本指保罗·怀特的英译本)。”

3.蒋译本的风格

3.1 信

优秀的翻译作品最初得益于恰当的领会与理解,而不同的译者对于同一作品有着不同的理解,而这种相互区别的理解实际上就是受各自利益、目标、自主意识等因素驱动的多元价值取向。典籍《菜根谭》本身是一部格言体语录,句式上多采用短句、省略句以及对仗工整的行文方式,选词上多是以单音词的词组出现,并大量运用一词多义现象,这些都极易误导读者,从而造成理解与领悟上的偏差。如:“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洪应明)”

lighting in the cloud or flickering like a lamp in the wind;the sluggish are dead like burnt ashes or lifeless like a withered tree.Only when one reaches a state in which,as it were,“kites fly among unmoving clouds and fish leap in still water”,will one have gained the heart of the Tao(蒋坚松 2011).

原文头四句采用了典籍中最常见的四字格,末两句运用的是工整的对仗句式,故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首先把原文中省略了的部分如谓语动词、连词等部分进行中文的补充后再作英文翻译转换。中国文化中,对“动静”的解读,更多的是强调一种心理与生理上双重结合的状态,而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动与静。译者理解上受各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中相互区别的影响,故会对“动”、“静”的翻译产生歧义。如怀译本中对将“好动者”解释为“a man found of movement”,而蒋译选择的是一个偏褒义的词“the active”。同样地,在理解“嗜寂者”时,二者也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怀特译本将其解释为“a man devoted to quietude”,而蒋译本选择将其转化为“the sluggish”。

语言层面的理解主要涉及的是有关原语言词义、句法、结构等显性方面的理解,而思想层面涉及的则是有关作者倾向、文化、宗教背景等隐性方面的理解。关于《菜根谭》作者洪应明的历史记载并不多,但从全书中一些词汇“淡泊”、“无为”、“息心”、“不争”、“真机”、“和衷”可以看出他在思想倾向上集儒家的忠恕之道、佛家的无物无我、道家的清静无为和自身的人生体验为一体。

如:“才就筏便思舍,方是无事道人;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洪应明)”

He who at the moment of embarking the bamboo raft thinks of eventually abandoning it is alone the true Taoist already above worldly concerns;He who riding one donkey looks for another is after all an unaccomplished Buddhist yet to awaken to the religious truth(蒋坚松 2011).

关于“无事道人”的理解,蒋译本以抽象对抽象地译为“the true Taoist”,没有降低读者对“道”中“无事道人”作更深层次了解的欲望。对此句中另外一词“禅师”的理解,蒋译作“an accomplished Buddhist”,蒋译本对于“禅师”一词的理解是“成为禅师”这一终极目标,其关注的是结果、是实然。

3.2 达

语言等效翻译要求译者必须在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中准确把握原作词语的含义,否则会造成翻译的语用失效。语言等效翻译翻译时在词汇、语法、语义等不同层次上,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文的内容,用译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等效语将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菜根谭》英译者蒋坚松教授在《后记》中明确表明了他的翻译原则:“译出既保持异国情调,又为读者所接受,最自然的,最接近原文的译文”,这一原则与等效翻译的原则是十分吻合的,而且这一原则在其译著中也是贯穿始终的(金堤 1998)。例如:

有一乐境界,就有一不乐的相对待;有一好光景,就有一不好的相乘除。只是寻常家饭,素位风光,才是个安乐窝巢(洪应明)。

Where there is joy,there is sorrow to oppose it;where there is prosperity,there is adversity to offset it.By contrast,homely meals and ordinary circumstances are the real source of peace and happiness(蒋坚松 2011).

这一条前一句英译传达了原文内容的同时,又再现了原文的形式,完成了译文和原文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对等。 原文语言简洁,译文也用相应的语言相对应,用“joy”和“sorrow”对应“乐”和“不乐”,用“to oppose it”和“to offset it”对应“相对待”和“相乘除”;原文句式对称,如原文中“有一……,就有……”这一句式反复使用,译文中便有“where there is...,there is...”与之对应。第二句中,“安乐窝巢”是一个有着浓厚中国特色的词,译者没有直接译成“happy nest”,而是用“the real source of peace and happiness”来替代,这样更符合译语读者的习惯。句式上也有所变化,原文中两个分割的主语在译文中合二为一了。

语云:“登山耐险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持过去,几何不坠入榛莽坑堑哉(洪应明)。

A common saying goes: “In climbing mountains,endure the steep side path;in traveling on snowy roads,endure the perilous high bridge.”The word “endure”is most significant.In dealing with treacherous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getting along in a world full of frustrations,without the spirit of “enduring”to support oneself,few can escape the dangerous pits of life(蒋坚松 2011).

这一条的英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并不是逐字对译,而是采取了变通的手法,有增译也有减译。如“险路”译成了“the steep side path”,“危桥”译成了“the perilous high bridge”,“steep”,“perilous”是增词。 “榛莽坑堑”之英译“the dangerous pits of life”中既有增译又有减译,增加了“dangerous”这个词,省略了“榛莽”。这种灵活变通的手法,正如蒋文所说:“可以尽量弥补单靠直译难以完全传达的语义和文化内涵,收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效果”(陈惠 2011)。

3.3 雅

蒋教授翻译的《菜根谭》不仅重视语言的等效,还非常重视文化的等效。蒋坚松教授在该书的后记中表示,尽管原语和译语、原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时空距离,但由于人们生存的客观世界和人类思维的共性,两者之间有许多共通的东西(陈惠2011)。但同时蒋教授也承认,如果译语中有和原文词汇基本对应的固定说法,即使形象或文化内涵有差异,从译文读者接受方便的角度考虑,也不妨借来一用。

诗思在灞陵桥上,微吟就,林岫便已浩然;野兴在镜湖曲边,独往时,山川自相映发(洪应明)。

The sentimental Baling Bridge where the ancients saw off friends is a source of poetic inspiration:the moment a poem is composed,forests and mountains seem invested with the poetic spirit;the scenic Lake Mirror and River Qu’e are a place of rustic charm:when one sets foot there alone,one will find the mountains and stream vividly set off each other(蒋坚松 2011).

原文中的“灞陵桥”和“镜湖曲”是地名,但还有其独特的内涵。“灞陵桥”也称“消魂桥”,是古人送别之地,“镜湖曲”即“镜湖”和“曲娥江”,是风景名胜之地。“灞陵桥”在译文译中成了:“the sentimental Baling Bridge where the ancients saw off friends”,“镜湖曲”译成了:“the scenic Lake Mirror and River Qu’e”,译者通过增益的手法向读者不但交代了这两个地名的含义还传达了它们的文化内涵。

4.结语

由此可见,蒋译《菜根谭》确实不失为译者对典籍英译的一次成功的尝试。进行典籍翻译时,译者不仅仅追求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层次上的对等,更追求一种语用意义的等效。典籍翻译不仅是双语交际,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译者进行具有最佳语境效果的翻译,将原文作者的意图真实地传达给了译文读者,同时又能以译入语的形式地道地呈现出来。只有如此,中国传统典籍英译工程的价值才能得到发挥,并让西方世界感受真正的中华优秀文化。

保罗·怀特译(2000).菜根谭.新世界出版社。

陈惠(2011).语用视野下《菜根谭》英译评析[J].湖南社会科学(3)。

府建明(2009).《菜根谭》的思想意趣与现实意义[J].世界宗教文化(3)。

洪应明著.陈国庆主编(2001).菜根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蒋坚松(2011).菜根谭.湖南人民出版社。

金堤(1998).等效翻译探索.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龙丽超,周雪婷(2011).元伦理学视域下典籍英译中译者伦理价值的审视——《菜根谭》两英译本的对比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

2013-03-21

叶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book=224,ebook=354

猜你喜欢

菜根典籍译本
陈洪渊院士:为科学“嚼得菜根” 为国家“做得大事”
锦句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嚼“菜根”之滋味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菜根谭之《平常心是道》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