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高效课堂的不竭动力
2013-03-25刘平
刘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现行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视,不仅是促进素质教育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也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当今形势下的政治教学需符合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的初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为此,应摒弃传统的模式化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将课堂向受学生们欢迎的方向迈进。
一、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点燃创新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笔者在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时,为了吸引学生的课堂兴趣,培养其参与热情,我抓住学生对时事政治比较感兴趣的特点,利用国内外大事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的那一年,我把这件事引入课堂, 让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发言非常精彩, 纷纷谴责他们的野蛮行径, 爱国主义情感空前高涨......最后得出: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经济上的富强, 来增强综合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国际地位,才能不被别人任意宰割。这样,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增强了历史使命感, 培养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二、培养创新精神,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独立自主地学习活动中,一点一滴地形成发展起来。所以,在政治课教学中, 为了完善教学过程,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努力调动其自我展示才华的欲望,充分发挥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我采用了一些具体、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比如: 在 学习初三“共产主义理想”这一内容 时, 我组织学生准备了小品, 学生在认真准备后, 表演了《刘胡兰视死如归》、《夏明翰大义凛然》等节目,在汇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共产主义的伟大精神力量有了一个更深刻地理解,而且产生了学英雄的心理要求。
三、开拓创新,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和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学科,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接受锻炼,在活动中获得体验、接受熏陶。比如: 利用学生上下学、双休日等时间,我组织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在刚学到初二法律常识时,我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自己家到学校都有哪些需要 法律规范的问题, 学生的信息很快就反馈回来,有交通、环保、公共秩序还有 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等等问题。使学生明白: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离不开法律。在学习调查过程中,学生目睹了不懂法带来的严重后果,亲身体验了普及法律知识的必要性,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丰富了情感,而且学生也充分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小主人的重大责任。
四、努力促进创新,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
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两者的关系。现在大家都知道, 让学生动起来,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等等, 这都是先进的教学思想 , 必须接受并在教学中努力地贯彻实施。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一定要争取常教常新, 努力促进创新,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定地适用范围, 如果把它拿来全盘照搬照抄那就大错特错。
今天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 教育理念,而不是一种或几种现成的教学模式, 很明显, 每天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同 , 我们不可能发现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 来帮助我们顺利完成所有教学任务。我始终认为教师绝对不能退出三尺讲台, 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抹杀 , 相反必须加强,主导的“导”字必将起着并且永远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导”当前, 我们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为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这毋庸置疑, 但教学过程中的双主体关系一定要理清,我认为一节课如果只是学生在活动, 教师无所作为,这是一节失败的课,最起码是一节平庸的课。一个高素质的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简练的语言, 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升华, 并通过系统的课堂 组织活动融于其中, 化于无形,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开展初中政治教学工作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认真去准备、去思考,充分把握当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多选择一些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思维,最终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以相应的提高。
作者单位 陕西省户县蒋村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