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蜂散记(续)

2013-03-25周建良

中国蜂业 2013年9期
关键词:分蜂金橘王台

周建良

(宁波市金钟酿造有限公司315809)

养蜂散记(续)

周建良

(宁波市金钟酿造有限公司315809)

(二)

1973年,我虚岁22,在生产队已是10级劳力,一年出勤300多天,能挣350多个工分。但工值实在太低,最差的一年只有0.67元/工,除去口粮、柴禾等预支,到年底只能分红50~60元钱,省吃俭用也只够养活自己一个人。我很担忧:以后用什么盖房娶妻?6月的一天,做单帮的朋友阿兴跟我说,养意蜂很赚钱,蜂王浆卖到200元/kg还供不应求,油菜花期摇蜜都会摇得手发酸。阿兴还说,对面海岛的阿才把自家的阁板都撬了用来做蜂箱,采油菜花的30多箱蜂就放在他丈母娘家。他还亲眼目睹了阿才取浆摇蜜,看得他心直发痒。阿兴的话令我心大动。出于对养蜂的爱好、强烈的赚钱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决定等待时机投资。

再说说舅舅,几年来,他养的十几箱中蜂基本上是飞逃完了,改养意蜂,收益还可以。当时公司要调他到离家35公里的县城去工作,临走前,他半送半卖给了我2箱意蜂,新王群,1箱3框,另一箱5框,这2只蜂王的体色不一样,1只颜色淡点,尾部有一小黑环。蜂群弱,需要饲喂。我省下10 kg口粮拿到镇上加工厂去换饴糖,每kg大米能换900 g饴糖,还得付0.2元的加工费。在我用心饲养下,这2箱蜂吃完了9 kg饴糖,到8月中旬分别有5框和6框了。但意外发生了,有一天,我看见蜂王尾部有点黑的那群蜂的幼蜂爬得满地都是,大多是残翅或无翅。开箱看,只见巢内还有好多残翅幼蜂,仔细看,只见巢脾上爬着很多小蜂螨,蜂群见卵不见虫。我头晕了,前一周我还用上海产的“敌螨熏烟剂”治过螨,怎么会这样呢?按书上的方法,我把封盖子都削了,当晚用樟脑丸粉治螨,连治了3天,螨害总算被控制住了,但这箱蜂只剩下了2框。我很心疼,只怪自己不当心、学艺不精。

在这以后,与蜂友交流时我才明白,长期使用一种治螨药会使螨产生抗药性,药失效,会垮蜂。很多年后,我看到一则报道,说小螨在蜂体上只能活2天,在蜂群无子状况下,2~3天后小螨会被饿死。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是否可以在每年的夏末秋初扣王,让蜂群断子一段时间,进行生物治螨?我这次成功除掉小螨,可能是更换治螨药和蜂群见卵不见虫双重因素起作用,真是碰巧了。秋繁后,这2箱蜂分别有4框和6框。

秋收后,好久不见的同学好友阿桂来我地作客,聊起各自的近况(他也是插队青年),知道了我在养蜂,他说他父亲的土特产公司在大量收购蜂王浆,每千克的价格是200多元钱,很诱人,他十分有兴趣投资和我一起养蜂。年轻人有闯劲,我俩一拍即合,并一起制定了一个买蜂种等的具体计划,资金由他筹集。不久后,阿桂背了一个鼓鼓的帆布包来找我,说已经筹到1000元钱,但这些钱只能使用10个月,到期一定要还清。说干就干,我们四处打听去买蜂。不久联系到一个叫胡师傅的养蜂人,我俩上他家去看了,他家的院子里有十几箱蜂,他还打开几箱让我们看了看。胡师傅说,他可以帮助我们买到蜂,让我们等2~3天。第三天中午,胡师傅通知我们到附近不远的村里去看蜂。中饭后,我俩去了。时值深秋,霜后天晴朗,午后比较暖和,只见一个院子里放着4箱蜂,蜂巢口进出的蜂很多,还有茶花花粉采集进来,有个姓叶的师傅在等我们。开箱看,纱盖上和隔板外都有一些蜂,还有许多蜂在扇风。胡师傅说是茶花、香薷在流蜜,蜂在采集。子脾、蜂王、螨都查了,健康无病。全要了,价格10元/框,一共30框蜂,当场付了300元钱。付钱后,卡框钉箱,贴上封条,准备晚上搬走。

等到2小时后去搬蜂,不放心,打开一箱看了看,大吃一惊,这蜂少了许多。又打开其他几箱,情况差不多,蜂数大概只有午后看的七成。我去找叶师傅,叶师傅说不是他的,问他是谁的,叶不说。我猜想到这蜂可能是胡师傅的,就找胡师傅去理论,胡师傅不理我们,说卖蜂的人走了,为此大吵了一架。钱已落在人家口袋里,再说也没用了。出师未捷先受损,我实在太嫩了,被骗了,连累阿桂一起被骗,真是过意不去。我后来才知道叶师傅是胡师傅的连襟,这蜂是胡师傅的,胡师傅把蜂搬到叶师傅那里后喂了糖水,蜂兴奋而铺开,使人看了有一种蜂数较多的假象。胡师傅的蜂多卖不少钱,而我们却损失了不少外勤蜂。当晚,我们把买的4箱和我的2箱蜂都搬到了20公里外阿桂家。后因阿桂父亲反对,我们再也没有去买蜂,阿桂把剩下的钱还掉了600元。我俩分了工,我主要负责蜂群饲养管理和蜂箱、巢框的木工制作,脱产养蜂;阿桂主要负责后勤工作和在生产队挣工分(因这几箱蜂还不足以使我俩改善生活和积累资金)。在这冬闲期间,我们有空到附近去拜访了许多养蜂人,向他们虚心讨教蜂群饲养管理的经验,尤其是教训,使我们受益匪浅,还结识了阿六、蓝宝等蜂友。

冬去春来,次年的早春特别冷,越冬后蜂群很弱,多的有4框,少的只有1框多。我们果断去掉2只老劣蜂王,把6箱蜂合并成了4箱,每箱4框。合并的方法简单实用,就是在傍晚把一张报纸用针扎孔,铺在巢箱上,再加上继箱,提入去掉蜂王的被并蜂群,让2群蜂自己慢慢咬穿报纸,自然沟通,合成一家。新王群应该在新王产子封盖后再合并,这样比较安全。我们在2月10日开始奖励饲喂,在饲料中加了鸡蛋、奶粉和干酵母片等营养品补蜂。3月17日,油菜抽苔现花,蜂群春繁已一个多月了,我们的蜂群还很弱,平均只有5框,但蜂群每天有大量的粉蜜采集进巢,好些新蜂出房,新老蜂已交替,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4月9日开始,加上继箱取浆。那时还没有塑料台基,台基都是用木棒蘸蜡一个一个手工做出来的。我们在每个蜂群下一个浆框,每框4条,每条粘28~30个台基,隔65~70小时取浆。一个浆框只能取浆25~30 g,其中只有一次1浆框取了33 g。收获的季节到了,我们几乎一周就能取1瓶浆(250 g),阿桂每半月到宁波市区卖1次浆,回来时总是笑眯眯的,好开心。其中一次,还在书店买了一本刘中衡编著的《蜜蜂》回来,我们一起学习讨论。那时的蜂种和饲养技术跟现在不一样,一般年份,越冬后的蜂群年均产浆只有500~600 g,这还算不错了。在我们的蜂群取了4次浆以后,附近阿六、蓝宝的蜂场才开始取浆;我们蜂场摇了2次蜜后,他们才摇蜜。“无可奈何花落去”,“花不候人,人候花”,何来追花一说?说的是让蜂群在时间空间上赶上花期。

油菜花是本地的第一个主要蜜源,该花期的收成好坏关系到养蜂生产全年的收益,阿六、蓝宝舍不得掐王并群,春繁起步群势较弱,是按照常规方法春繁的,等他们的蜂群养壮了,油菜的盛花期已过了。塔兰诺夫的《蜂群生物学》告诉我们,越冬后的10000只蜂,春繁30天后将变成11200只蜂,成长率是12%;8000只蜂,春繁30天后依然是8000只,成长率为零;少于8000只的会引起春衰。所以本地蜂群必须在油菜开花前60天前开始春繁,除了具备一只好蜂王外,还应强群起繁,基础群势单王群蜂数不少于8000只/箱,双王群不少于10000只/箱,这样的蜂群不会春衰,才能跟上油菜花期。蜂王浆的好景不长,油菜花谢了,蜂王浆的价格一下子也从200元/kg跌到120元/kg,隔了几天又跌到100元/kg,到5月下旬干脆停止收购了,收购站通知说是出口到日本的蜂王浆合同已满,日本人没增加订单。这使我们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不过还好,幸快我们春繁早,蜂群比其他蜂场强,到那时,我们已还掉了270元的借款。

紫云英开花了,但3~4天内很快就被各生产队翻耕作了水稻绿肥,只留下少数几块种田,还要打药治虫。我们摇了一次蜜,约18 kg,每群平均4.5 kg。我们的蜂群更壮了,每群有7张子脾,13~14框蜂,蜂王浆的产量仍有25 g/框以上。那时附近几个大队蜂场的蜂加起来约有200多箱,平均每亩紫云英种田载蜂3箱多,僧多粥少,强群也仅够自给。蜂王浆卖给谁(那时没有冰箱冷柜可贮藏)?阿桂到城里的制药厂找着个老师傅,讨了一蜂王浆加工的配方回来:1.将1 kg蜂蜜隔水蒸热,蒸到蜂蜜表面起白沫,文火保温15分钟,然后捞掉白沫、冷却;2.将50 ml烧酒倒入50 g蜂王浆中,用筷子用力搅动,一直到不见浆的大颗粒时停止,再倒入冷却的蜂蜜中,搅拌均匀;3.服用者每晚睡前一调羹,用于滋补身体。我俩如法炮制灌瓶,由阿桂主推销。当时人们生活还不富裕,阿桂只能找退休人员和家境殷实的顾主,向他们宣传蜂王浆的效用,并以人格担保货真价实。但买者甚寡,有时能卖掉一二瓶,有时一瓶也卖不掉。人要生活,蜂要生活,蜂王浆又卖不掉,面对这样的困难,我们只好把年初制定的搭土特产公司便车到义乌采乌桕的计划取消了。经过分析后,我们认为下半年蜂王浆市场可能还有转机。于是我俩分了工,此后阿桂继续在生产队挣工分,了解市场动态;紫云英花期后,我带蜂群在穿山半岛游牧,蜂群不喂糖,停止取浆,让蜂群根据外部蜜源,自己调节虫卵比,节约成本费用,等待时机。

河边的楝树开花了,有许多蜂上树。那箱蜂王尾部有点黑的、产浆特好的蜂群开始造分蜂王台,造了7~8个,有的见小幼虫、有的见大幼虫,浆也缩了好多。我把王台毁了,贮蜜摇了,封盖子脾都换成了虫卵脾,以此解除蜂群分蜂热。第三天中饭后,我在做蜡杯,听见隔壁阿彪叫我,说10米外的矮树丛中有好多蜂,结成很大的一团。我赶紧去看,把蜂收了回来。原来是那箱起分蜂热的蜂群,还有隐蔽王台没除去,分蜂了。你要分家就让你分吧。我把原群浆框撤了,把蜂压到巢箱,上面加纱盖加继箱,在继箱里放入分出群,放4个巢础框,1张幼虫脾,1张蜜脾,另开1个巢门供分蜂群出入。大约过了半月左右,新王开始产卵,样子挺像老王。老王群也有5张子脾了。往往是由于管理上的疏忽大意,让蜂群造分蜂王台并产上卵,这样的蜂群已怠工好几天,影响采蜜取浆。有强烈分蜂欲望的蜂群很顽固,情绪很持久。笔者以为,偶尔发生自然分蜂,不必惊慌,可向正在出巢的分蜂大部队喷些冷水,令其飞不远而在附近结团,收捕回来即可。已分蜂出巢的,一般会在附近不远处的树枝上结团,可寻找回来,如在1~2小时后还没找回来,那它们第二次起飞可能会远走高飞,另迁新居,多数找不回了。新手养蜂,为防止蜂群分蜂和飞逃,可将蜂王剪去一翅,这不会影响蜂王的产卵等功能。如发现蜂群的自然王台封盖,也可提走老王,原群留几个既大又直、台基下部有许多凹坑的王台,让处女王们自由公平竞争,强者为王;或除净自然王台,介绍一只成熟王台,用处女王采蜜,一般情况下,它们是不会令人失望的。自然王台是蜂群壮大后为分蜂而培育的,与人工强行培育的相比,具有泌浆多,王台大,蜂王寿命长,产卵力强的优点,如有需要,可以把它们保留下来用于分蜂。小规模分蜂,也可利用在巢脾下方、位置比较好的自然台基移虫育王,选用强群哺育,这样自愿和强制相结合培育出来的蜂王往往个大尾长,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夏至前一天,早稻抽穗扬花了,蜂群有大量嫩黄色花粉采集进巢。我们的蜂群有5个继箱群和2个平箱双王群,贮蜜不多。我和阿桂分开了,他留在生产队挣工分,我带蜂群到5公里外的公路边采集乌桕和西瓜,晚上睡在房东的小屋中被蚊子叮咬(蚊帐破了一大洞),开始了我的游牧生活。公路边的乌桕树在上一年被养路工人修剪过,花穗长得少且短,还不够蜂群维持生活,我还得去找其他蜜源。这期间,我认识了蜂友郑大,他长我6岁。郑大刚开始养意蜂2年,经历和我差不多,他有4平箱弱群,想让我代养,我答应了他。我和郑大一起找了2天蜜源,才了解到春晓那边有一种叫金橘的蜜源植物正在开花,而且春晓的几百亩围塘里面种的全是棉花。春晓背山面海。我们到了以后,找了一处比较中意的,后面是种有一大片金橘的小山,前面是棉田的村落,然后进去投石问路。好人真多,第一个碰到的是银华叔,他了解了我们的来意后,一口答应我们把蜂放在他家,但没法供我住房,可以在他家的大屋檐下搭个床。当时正值盛夏,在屋檐下的青石板上打地铺,吹吹海风,这倒也是一种难忘的享受,我至今记忆犹新。7月5日晚上,郑大叫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我们两家的蜂群都搬到了春晓,郑大还带来了一条叫“阿花”的胡子狗给我作伴。已是午夜,我等蜂群安静下后,逐一打开巢门。第二天天刚亮,约5点多,我就被蜂群吵醒了。只见蜜蜂有的在认巢,有的浑身粘满了南瓜花粉回来,我不禁想起了杨朔的《荔枝蜜》:“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继续酿蜜,整日整月不辞辛苦——”。上午八点多,只见好多蜂采蜜回来,肚子大大的,巢门口还有十几只蜂在扇风。进蜜了,我大喜,蜂群的忙碌一直持续到午后。等傍晚蜂群收工后,我忙打开蜂箱检查,强群进了半脾水蜜,平箱的也进了好多。我心里美滋滋的,照这样的速度,2天后就可以摇蜜了。但2~3天就没那么幸运了,蜂群虽然还在采集,强群继箱中的贮蜜再也不会增加了。我到山坡上去看了,金橘花大多已谢。

金橘,又名金柑,芸香科植物,原产我国,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栽培历史。据明嘉靖浙江志(公元1552~1566年)记载:“宁波金豆(即金橘),味甘香,胜于大桔”。据浙江定海县志记载;“金柑出马岙,沙蛟(今宁波大榭)者佳,不可多得”。这是有史可考的关于金橘的最早记载。

宁波金橘在国外也有较高的知名度,且历时已久。据1901年(明治34年)日文版《静冈县庵原安信两郡柑橘调查书》记述,文政壬子年(距今160多年),中国宁波商船在远洲滩航行时遭暴风雨袭击,船底破损,抛锚在静冈县清水港修理,该县折户村开明人士柴田罐左卫门向该船提供生活必需品,得船员馈赠金橘。其后,他把金橘种子播种该地,数年后结果。这就是宁波金橘传入日本并由此出名的过程。欧洲的金橘同样引自宁波。英国人福穹于1449年来中国采集植物样本,途经宁波穿山见金橘,遂带至欧洲栽培,现多作庭院观赏。宁波金橘的产地在北仑,现有栽培面积约2000亩。旬,这一期天气已转凉,茶花已明显减少,应停止取浆,抓紧繁殖越冬适龄蜂;第三期是11月下旬及以后,这一期天气已冷,经常有霜冻,茶花被冻,对蜂群的影响可忽略。11月下旬开始,本地蜂群扣王进入越冬期。

晚稻收割完了,我把蜂群搬回阿桂家,我俩又聚在了一起。因蜂王浆市场还是持续低迷,又有“知青”返城的诱惑,在11月下旬,我们以7元/框的价格,把蜂全卖给了一个大转地回来补蜂的王姓慈溪蜂友,我俩每人分红290元。1975年,“知青”返城开始加快。11月中旬,我被招工到家乡的一家食品厂工作,11月下旬,阿桂被招工到宁波港工作。从被招工的第三年起,我割不断恋蜂情结,又开始了业余养蜂。蜜蜂们每年都能给我带来一笔不菲的收益,以补贴家用。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分蜂金橘王台
如何原地分蜂
中蜂自然分蜂要防飞逃
王台“智”造纺机供应链座谈会在沪召开
掌握这五招定地分蜂不再难
王台是否越大越好
金橘膏调理冠心病
久咳不愈喝金橘茶
毁除王台有讲究
金橘“打擂”
金橘连皮生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