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分析
2013-03-24刘刚乔海平黄洁明李尚珠余金莉
刘刚 乔海平 黄洁明 李尚珠 余金莉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之一[1],大部分患儿临床症状轻微,但是部分患儿病情严重,出现肺水肿、心肌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儿的预后,给患儿的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目前,关于该病的治疗尚缺乏特效治疗,未形成统一治疗规范[2-3]。本研究对2012年3月~2012年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08例手足口病患儿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7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16例手足口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儿均符合新版《实用儿科学》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和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中的诊断标准;(2)患儿为首次发病患者;(3)患儿在此次就诊前未进行任何药物治疗;(4)患者家属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能够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排除标准:(1)患儿合并疱疹性咽峡炎、口蹄疫、风疹及水痘等儿科常见疾病;(2)患儿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3)患儿为过敏体质;(4)患儿家属存在语言沟通障碍,无法与医务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研究入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8例。对照组男66例,女42例;平均年龄(4.7±3.2)岁,平均病程(8.7±3.6)d。观察组男64例,女44例;平均年龄(4.7±3.5)岁,平均病程(8.7±3.6)d。两组患儿在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完善相关检查,给予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利巴韦林(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4233)10mg/(kg·d)静脉滴注,1次/d;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江西青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20026249)0.2~0.4mL/(kg·次),分别加入100mL氯化钠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治疗,1次/d,连用7d。
1.3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4](1)治愈:患儿皮疹完全消退,体温降至正常,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血糖恢复正常范围,心肌酶恢复正常。(2)显效:患儿皮疹完全消退,体温正常,白细胞总数(10~12)×109/L,血糖正常,心肌酶普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氢酶(AST)两项异常。(3)无效:患儿皮疹在治疗期消退不理想,体温未能控制,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肺炎或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治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对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描述性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值及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 对照组108例患儿中,治愈54例,有效33例,无效2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0.6%;观察组108例患儿中,治愈69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1.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108例患儿中,3例出现输液后皮疹,停药后手足病患儿皮疹消失,而观察组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5例患儿出现输液后皮疹,2例患儿出现皮肤红疹。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过敏样反应、过敏性休克、发绀、呼吸困难、昏迷、抽搐、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或降低、血尿、血尿素氮增加、脱发、血糖降低、水肿、周身不适、肌酐增加、嗜酸细胞增多症、注射局部疼痛和静脉炎等。对照组和观察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急性传染性疾病之一,患儿为感染柯萨奇A16型、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所致,该病发病率为113.88/10万~565.79/10万[5-6],在学龄前儿童常见,尤其以5岁以下年龄患儿中多见,发病的季节以5~6月份好发,发病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患儿的典型临床症状为发热和疱疹,患儿在中低度发热后出现皮疹,呈离心性分布的皮疹,该病临床治愈后不会遗留瘢痕或发生色素沉着,而患儿出现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则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饮食[7]。该病病原体以飞沫形式传播为主,极易在婴幼儿人群中短时间内出现聚集性疫情,严重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目前,对该病尚缺乏特效治疗,未形成统一治疗规范[2-3]。
本研究结果发现,采用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儿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利巴韦林为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表明,利巴韦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具有选择性的抑制作用。利巴韦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2)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能够增强利巴韦林的抗病毒效果,可见,利巴韦林联合喜炎平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不良反应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1]黄联飞.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2):132-133.
[2]邹书婵,姚件妹,沈晓勇.利巴韦林及喜炎平超声雾化吸入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12,33(3):528.
[3]郑元胜,冷艳秋.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7(2):338.
[4]黄何清,周祖模.1119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与药物治疗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1):84-85.
[5]秦利平,徐蓉芳,张静敏.乐山市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报告质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39-1540.
[6]艾运生,赵丽,汪欢,等.武汉市汉阳区2010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病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28-1429.
[7]何秀雯,余洽超,张碧君.喜炎平治疗手足口病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0):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