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性脑梗死的CT诊断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2013-03-24程万良

中国医药科学 2013年22期
关键词:内囊低密度多发性

程万良

吉林省吉林市新世纪医院介入CT科,吉林吉林 132021

多发性脑梗死指脑内梗死灶在2个以上,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脑血管病中占首位,主要有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和脑栓塞等。CT表现各异,为探讨CT与临床表现关系,对210例多发性脑梗死病例CT结果及临床表现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7年6月~2011年12月210例多发性脑梗死病例,男146例,女64例,年龄30~89岁,以55~70岁居多,与发病关系密切的主要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吸烟,饮酒,高血脂。其中高血压172例,吸烟史121例,饮酒史110例,高血脂98例,糖尿病42例,动脉硬化106例,中风史71例,慢性支气管炎56例,颈椎病51例,冠心病51例,性格急躁91例。

1.2 方法

210例均行CT扫描,68例行CT增强扫描,CT机采用双螺旋CT,颅脑轴位扫描,OM为基线,4mm,8mm层厚连续扫描,部分病例矢状位或冠状位重建。增强造影剂为非离子型碘制剂。210例CT表现与临床表现的完整资料经2名以上主治医师职称高年资医师分析诊断。

2 结果

210例中共发现621个梗死灶,平均每例2.96个梗死灶,多者达7个梗死灶,共20例,其中大于等于2cm者70例,小于20cm者140例,70例大梗死灶中并存小梗死灶。脑萎缩31例。具体部位为脑室旁152例,豆状核91例,外囊53例,大脑前脚旁38例,额叶41例,顶叶32例,内囊前肢31例,内囊后肢32例(图1),枕叶30例(图2),尾状核21例,颞叶25例,丘脑26例,桥脑16例,内囊膝部9例,小脑17例,中脑8例。梗死灶CT表现为小梗死灶呈圆形,条形低密度灶,大梗死灶可呈扇形,大片状低密度灶(图3)[1-2]。多发脑梗死临床表现,头痛症状51例,头晕121例,呕吐48例,尿失禁43例,癫痫11例,高血压172例,意识障碍60例,失语46例,构音障碍72例,痴呆30例,假性球麻痹51例,复视11例,偏盲13例,运动障碍141例,共济障碍11例,偏身感觉障碍72例,锥体束征112例,无定位体征42例[3]。

图1 左内囊前肢脑梗死

图2 左侧尾状核、左侧枕叶脑梗死

图3 左侧颞叶脑梗死

3 讨论

多发性脑梗死是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主要病因是颈内动脉、椎动脉、或颅内大脑前动脉、中动脉和后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或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继发血栓形成,导致管腔狭窄闭塞[4-5]。引起病变血管供应区脑组织坏死。CT平扫:脑组织内的低密度灶。24h内,CT检查可不被发现,或仅显示局部脑沟变平、模糊的低密度区。24h后显示清楚的低密度区,其特点是低密度区的范围与闭塞血管供血区相一致,同时累及灰质和白质。大梗死灶表现为扇形,其底部在脑凸面,基底节、丘脑梗死灶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条状低密度区。大梗死灶,梗死后2~15d为脑水肿高峰期,可有占位效应。小梗死灶一般没有明显占位效应,如果占位效应超过1个月,应注意有无肿瘤的可能。梗死一般1个月后可出现局部脑萎缩。增强扫描:脑梗死后可出现强化,大多数为不均匀强化,表现为脑回状、条状、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偶尔为均匀强化,梗死区强化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新生毛细血管和血流灌注过度所致。

本组病例以55~70岁居多,占80%,美国中风发病年龄为60~69岁。中风多见于男性,男︰女=2.28︰1,美国资料男︰女=1.33︰1,其原因可能与男性长期吸烟、饮酒、高盐饮食等有关。高血压与动脉硬化,而动脉硬化则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本文高血压占82%,足以证明高血压、是多发性脑梗死的最主要的因素。糖尿病、高血脂是多发脑梗死的诱因[6-7],且发病次数越多预后越差。本文中风史71例,占34%,其中脑出血史8例,脑梗死史60例,2次梗死史12例,3次梗死史5例。糖尿病由于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发病率高,较易引发多发脑梗死[8]。多发性脑梗死最终导致不自主舞蹈动作、运动障碍、锥体束征,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头晕、尿失禁、失语及假性球麻痹、痴呆等程度不同。

CT表现与临床表现对照,本组210例中13例CT病灶不能解释临床表现,原因为CT检查在发病24h以内,病灶尚未显示,只能靠临床进行诊断治疗。82例CT检查双侧多发,而临床仅表现为单侧症状,故此组诊断依靠CT,有29例临床无定位体征,其中小梗死灶26例,大梗死灶3例,CT表现多发病灶,此组只能依靠CT进行诊断。其他86例临床与CT均为多发病灶,临床与CT表现一致。多发性脑梗死CT表现与临床表现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准确诊断,早期不典型CT表现要动态观察或行MRI检查。

[1] 隋邦森.脑血管瘤病——MRI,CT,DSA与临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11-115.

[2] 吴恩惠.医学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59-863.

[3] 李国政,李培基,王洁心,等.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与CT分析(附261例报告)[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21(1):26.

[4] 刘逾前,朱丹,吕淑萍,等.进展性缺血脑卒中与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2):1088-1089.

[5] 周玉兰,白娜.颈内动脉狭窄与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关系[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2(11):1697-1698.

[6] 丁颖.再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首都医药,2009,5(2):12-27.

[7] 宇秀梅.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高血脂的关系[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6):95-97.

[8] 刘兵,谭鹤龙,施国华,等.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荟萃,2011,26(7):606-607.

猜你喜欢

内囊低密度多发性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进展性纹状体内囊梗死应用替罗非班干预的疗效及其预测因素分析
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致心律失常2例并文献复习
内囊前肢破坏术治疗强迫症的效果分析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常规CT上瘤内囊变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坚固内固定术联合牵引在颌面骨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
内囊后肢梗死的分水岭机制探讨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的先进控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