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小平与淮河流域经济建设

2013-03-23成,陆

关键词:淮河流域

王 成,陆 俊

(安徽大学 历史系,合肥 230039)

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生与淮河流域渊源颇深,与淮域人民结下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情谊,给淮域各地人民留下了丰富的财富。

一、邓小平与淮河流域的渊源

1.新中国成立前,邓小平对淮域经济建设的探索

1947年3月,为实现战略转移,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主力经过22天的艰苦跋涉到达淮域大别山地区。进入大别山之后,邓小平立即发布指示要求安定民心。他指出:“应向全区群众说明,我们是鄂豫皖子弟兵的大回家,他们的子弟在华北胜利了,壮大队伍了;说明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条件;说明我们决不再走。我们的口号是与鄂豫皖人民共存亡,解放中原,使鄂豫皖人民获得解放。”[1]95解放区人民看到了希望,更加坚定了追随共产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信念。

淮域鲁山县是刘邓大军党政军领导机关驻地。[2]651947年12月,毛泽东提出要“保护民族工商业”。[3]1948年4月,邓小平在豫陕鄂前委和后委联席会议上作了《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的报告(又称“鲁山报告”或“四二五”报告)。针对只重军事轻视工商业的思想,邓小平总结历史教训认为,“在苏维埃后期,敌人的封锁很严重,盐卖到一块钱一钱。但我们的政策也有错误,把工商业搞垮了,自己给自己筑一道长城。我们进到中原时,各个区都无例外地违反政策,自食其果。很多同志把原因推到战争身上,说工商业者关门是被敌人抢劫了,很少有人觉得是自己搞糟了。真实的原因找不出来,错误就不能纠正,就会困难重重,有钱买不到东西,有东西(如大别山的木头)出不了口。把油坊搞掉了就买不到油。大别山的锅厂,以及与锅厂有联系的煤窑、小摊贩等,能养活三万人,锅厂一停工,这三万人就立刻无法生活了”[1]102。

邓小平的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舒六县委通过地方上知名人士给逃亡在外的绅商写信,宣传保护工商业的政策。不久,商民陆续返回,并成立了工商联合会。该县毛坦厂镇外逃的工商业者全部回来,330家商店开张营业,而且还新增加20家米行。霍山县大化坪、千笠寺等地还多开了10多个茶行。[4]428-4291948年11月,皖西区开设了国营裕民公司,开办了冶炼厂、造纸厂、竹器厂、木器厂和织布厂。不久,又开设了裕民商店。六安解放后开办了裕民烟厂。淮域桐柏等地也坚决纠正土改中侵犯工商业的错误,发出布告规定:“坚决保护一切正当工商业资本家的财产及其合法的营业不受侵犯,实行贸易自由。”[5]2311948年秋,中原解放区在许昌建立了贸易总公司,在郑州、开封、漯河、界首、阜阳等地建立分公司。[5]233

土地改革是解放区经济建设的又一重要课题。淮域地区在土地革命时期进行了较为普遍的土地制度改革,效果良好。然而,由于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主力的撤离使农民的土地得而复失。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广大贫雇农强烈要求重新分配土地。[4]415土改过程中,部分干部群众错误地理解了党的政策,“左”的错误在党内得到发展。1948年1月14日毛泽东就土改等问题致电邓小平征询其看法。邓小平在复电①邓小平于1948年1月15日、2月8日和3月8日先后数次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告中原解放区的工作,对于新区土改和工商业政策进行了阐释,并对土地改革中出现的急性病进行了批评。毛泽东非常重视邓小平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在此期间,邓小平及中原局多次就土改中出现的急性病作出指示,这一现象得以有效遏制。中指出,新区的土改绝非一年半载所能达到,应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面,避免急躁的情绪。他认为,就大别山区而言,“应分为两种区域,即可以巩固的区域和游击区域”。他要求慎重处理土改中的阶级关系,“在中心区暂不斗富农的财”,“对地主商业部分不没收”。[1]108-123

在邓小平领导下,淮域解放区土地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各项事业建设进展顺利。以皖西为例,1948年3月,皖西50万人口腹心地区基本完成土改。金寨、霍固等淮域县市也在巩固区完成了土改,其中霍固县34 284人分得土地137 339亩。[4]417

2.“文革”期间,邓小平对淮域经济的整顿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流域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党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出现严重失误。1958年11月,邓小平在郑州会议上批评了“共产风”。[6]1960年,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在总结失误时认为,人民公社存在责任不明、分配不合理等弊端。经过思考,安徽省委决定实行责任田制。1961年安徽农村形势得到好转。1961年,曾希圣两次将实行责任田制的情况向毛泽东做了汇报,毛泽东对此表示支持。[7]

滁县、凤阳等地实行责任田之后人民的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据统计,仅1961年12月凤阳县全年外流农民回乡总计4399人,粮产达到1.2亿斤。[8]此后,河南、山东、江苏等淮域农村开始模仿安徽省。然而,社会上对于责任田的责难纷至沓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一些人反对“单干风”、“黑暗风”和“翻案风”。各地不得不中止尝试。邓小平顶着沉重的压力在中央第一个站出来支持“责任田”。

淮河流域地理位置重要,京广、津浦、陇海等大小铁路纵横阡陌,域内徐州、郑州等城市均为全国铁路重要枢纽。淮域铁路出现问题不仅束缚了淮域自身经济发展,也严重影响了全国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1975年初,在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等人的支持下,邓小平开始以铁路为突破口整顿国民经济。当时全国铁路运输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生产下降;事故惊人;规章制度不严,劳动纪律松弛;刑事犯罪突出,治安严重;堵塞严重,运输不畅等。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津浦、陇海两大干线在此交汇,战略位置不言而喻。当时徐州在行政区划上属于江苏省,但军事防地上又属济南军区,铁路管理设徐州铁路分局和机务段,是济南铁路局的下属单位。党政、军事、铁路,一地三头,“文革”期间更加混乱。1967年1月,徐州就形成两派,争斗不休。1967年夏,两派发生大规模武斗,双方死伤多人。1968年2月2日津浦线上两列客车遭到造反派武装抢劫。次日起,造反派又在徐州四周炸毁桥梁。此后,毛泽东、周恩来等屡次就徐州问题作出指示,要求恢复社会秩序,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淮域郑州,地处京广、陇海两线交点,问题也很严重。

全面实施营改增主要是为了配合供给侧改革,降低企业税负。对于小规模企业来说,营改增使其上缴税款的税率降低,税负的降低也是必然。而自2016年5月1日酒店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增值税率的高低不等同于实际税负。营改增对酒店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税负和成本两个方面:

1975年3月,邓小平召开主管工业的书记会议。邓小平认为,整顿铁路关键是要反对派性。他要求看到派性问题的严重性。就徐州问题,邓小平点名批评了地方派性头子顾炳华。[9]5-63月9日,铁道部长万里等抵达徐州,着手解决徐州问题。经过12天的整顿,顾炳华、夏绍斌等被拘捕。3月25日,邓小平在国务院全体人员会议上肯定了徐州铁路整顿的经验和成绩。经过整顿,徐州铁路状况得到明显改善。3月中旬以后,列车通过对数由每天38对增加到72对,机车出车台数,由70台左右上升到90台以上;徐州站办理车数,由3800辆增加到7700辆。日平均装车由700多辆增加到1400多辆,保证了煤炭等重点物资的运输。[10]

3.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对淮域经济发展的关注

1977年11月,安徽省委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要求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落实按劳分配政策,允许农民经营家庭副业等。邓小平向四川省委领导推荐了安徽改革经验。不久,四川成为继安徽之后又一实行农村改革的省份。淮域农村改革又一次受到了邓小平的热情支持。1978年,淮域凤阳县小岗村部分农民决定实行包干到户。受此影响,淮域乃至全国各地农村纷纷实行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然而关于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争论也随即爆发,邓小平坚定地支持包产到户。1980年初,党内围绕包产到户等问题又爆发了几次争论。正在探索陷入困境之时,邓小平又就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表谈话,坚定地支持淮域地区进行改革探索。

20世纪90年代在南巡途经江苏南京、安徽蚌埠以及山东济南等地时,邓小平对淮域各地发展作出重要指示。邓小平在江苏省说:“要抓住时机,搞得快一点,把经济搞上去,步子可以快一点。”“江苏条件比较好,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11]139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邓小平在蚌埠重点就水灾情况及灾后重建、工业生产等问题询问了该市领导。他特别要求安徽地方领导要“解放思想,胆子更大一点,决心更大一点,只争朝夕,把经济搞上去”[11]139。在邓小平的鼓舞下,淮域各省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以淮域江苏为例,根据邓小平的要求,结合江苏的实际情况,江苏省制定了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的三大战略,搞好国有企业、乡镇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苏北地区,江苏省重点打造“海上苏东”、苏北星火带、徐连经济带等项目并取得骄人成就。[11]139山东省也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并且开始落实海上山东战略。具体到山东淮域地区,邓小平要求因地制宜发展鲁西南地区,他说:“金乡、鱼台一带坑坑洼洼,水面大,可以利用起来养鱼,搞养殖,收入比种庄稼多。”根据这一思想,山东省提出了“南四湖综合开发”(南四湖为鲁西南微山、南阳、昭阳、独山四湖的合称)战略。[11]215

二、邓小平关注淮域经济建设的原因

邓小平之所以十分关注淮域经济建设,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淮河流域战略地位显要却长期贫穷落后

新中国成立前淮域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历史怪圈,呈现出“开始—发展—全盛—毁灭—恢复—再发展—再全盛—再毁灭”的马鞍式发展态势。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淮河流域的原始农业和手工业已经相当成熟。隋唐、北宋时期,淮域经济水平达到空前高度。[12]由于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史上淮域战乱频繁,淮河流域地处“战神祭坛之地”,因而在历史上并未成为基本经济区,所以淮河流域又是一个被撕裂的经济体。[13]北宋以后,淮域经济虽然每次都能在战后勉强重建,“但就总体而言,淮北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已失去昔日的辉煌地位,逐渐落后于江浙等地”[14]。近代以降,从总体上看,淮域经济远远落后于江浙沿海等地。直到张謇在阜宁等地组建机械纺织工业,淮域现代工业才渐具规模。[15]民国时期,受到了自然灾害、兵燹匪患、国外商品输入、农村经济衰败等外部因素的制约,以及生产率低下、经营分散、规模狭小、技术设备落后和市场竞争力缺乏等自身因素的影响,淮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有的地方甚至处于停滞状态。[16]

邓小平对淮河流域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着清醒的认识。在他看来,中原形势决定于两个山,一个是大别山,一个是伏牛山。他认为,“敌人最关切的还是大别山,它比伏牛山更重要,中原要大定就要把大别山控制起来。大别山是一个战略上很好的前进的基地。它靠近长江,东面一直顶到南京、上海,西南直迫汉口,是打过长江的重要跳板,敌人时时刻刻受到我们过江的威胁。大别山,敌人必争,我也必争,这是艰苦斗争的过程”[1]99。由此可知,淮河流域一直以来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没有淮河流域的发展就没有全中国的发展。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当然不可能坐视淮河流域落后。

2.改革开放与淮河流域关系密切

淮域人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淮域鲁山县盛产药材、丝绸、山货,商品贸易也较为发达。新中国成立前,邓小平在鲁山期间经常在其寓所周围的杂货铺、绸庄、纸烟厂、药铺、铁铺、粮行等场所调查商贩、摊主生意的经营状况。[2]51邓小平曾说:“像鲁山街上这个小市场,如果倒闭了,起码有一万人失掉生计,马上向你伸手要饭吃。我们这个区有三万人靠种植烟草生活,如果纸烟厂垮了,不能出口,这三万人马上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究竟是打倒了资本家,还是打倒了老百姓?我看这不是打倒了资本家,而是打掉了人民的生计。官僚资本是指的四大家族那个集团,不是官僚加资本,不然县长开个店也得没收了。如果我们在工商业问题上搞得不好,解放区的经济无法建设,人民的生活要受影响,那时国民党不叫我们走,我们也得走,革命就要失败。所以要解决好工商业政策问题。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1]102邓小平明确指出:“包括地主富农的工商业在内,一律不准没收,不准停业……要赶快组织恢复生产。同时,要和商人讲统一战线,争取他们支持我们发行的票子。我们给商人贷款,让商人入股……把着眼点放在战争供应和人民生计上面。我们反对投机垄断,也要允许商人赚点钱。”[1]106邓小平在鲁山期间对于市场的研究,是日后邓小平关于市场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因而在某种意义上,淮河流域是邓小平探索改革的试验场,也是中国城市体制改革的源头。

中国农村体制改革也肇始于淮河流域,同样与邓小平有着密切的关系。1962年6月,邓小平表示,责任田是新生事物,可以试试看。6月下旬,为了支持安徽省委的改革探索,邓小平又提出了著名的“猫论”。1978年,小岗村部分农民决定实行包干到户后,1979年3月15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对凤阳等地农村改革横加指责,这给实行责任制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凤阳、肥西等地农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恐慌情绪。邓小平在听取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汇报后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

3.个人情感因素

淮河流域并非邓小平革命事业的起点或终点,但却见证了他革命生涯最为辉煌的时刻。1960年2月中下旬,邓小平对淮域主要地区集中进行了视察和指导。17日至18日,邓小平来到郑州,先后视察了郑州纺织机械厂、郑州国棉四厂等地。[11]24119日至25日,他又到淮域合肥、淮南、蚌埠、金寨、宿县、蒙城、阜阳等地视察和指导工作。邓小平在皖期间还访问了省委机关钢铁厂、合肥软木厂、合肥砂轮厂、蜀山人民公社等。[11]172邓小平在造访他曾经战斗过的皖西地区时详细询问了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当得知革命老区金寨县因为兴建梅山、响洪甸两座水库,淹没了10万亩良田,全县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之时,邓小平心情沉重。他说,战争年代金寨人民对中国革命有很大的贡献,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又淹掉了10万亩良田,地方党委政府要关心老区人民的生活、生产,要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度过困难时期。他还指示说,山区耕地面积少,山场面积大,要抓好见效快的绿化造林工作。还有其他方面适合山区的多种经济生产,也要抓,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此行邓小平还在淮海战役故地淮北双堆集与群众座谈,并充满深情地说:“双堆集人民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了大量的工作,作出了牺牲。”谈话结束后,他还到烈士纪念碑前向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致哀。[11]171-173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又在接见新华社山东分社记者时关切地询问淮域鲁西人民的生活情况。当听说农民们能吃上肉,住上新房的消息后,邓小平无比欣慰。[11]220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邓小平与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结。邓小平曾说过:“冀鲁豫是个好战场,我军到哪里都有翻身群众支持,到哪里都有粮食吃。我军取得的胜利是和边区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11]208

三、邓小平给淮域人民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近半个世纪的淮域经济建设中,邓小平给予了高度关注,同时也给淮域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1.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注意保护群众的积极性

1960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淮域各地时,明确指出:“我们打倒了蒋介石,解放了全中国,人民翻了身,这仅仅是第一步,现在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尽快地富起来,要多想富起来的办法……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寻求如何发展经济的办法,尤其是城市。”[11]240-241邓小平要求尊重人民群众,他说:“社员到食堂吃饭要靠自愿,如果过一段时间人家认为我们办得不好,要允许人家退出,如果办得好,赶也赶不走。”[11]2417 月,他又强调:“农业本身的问题,现在看来,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有些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的地方,现在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如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到田’、‘五统一’等等。以各种形式包产到户的恐怕不只是百分之二十,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怎么解答这个问题,中央准备在八月会议上研究一下。现在‘百家争鸣’。这样的问题应该‘百家争鸣’,大家出主意,最后找出个办法来。”[1]323他认为,党的群众路线应该“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在一方面,它认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在另一方面,它认为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1]323。邓小平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可以使它合法起来。”[1]217

2.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实事求是既是党的思想路线又是党的一种工作作风和方法。邓小平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9]143为支持淮域农民改革,邓小平明确提出:“不管是黄猫、黑猫,在过渡时期,哪一种方法有利于恢复生产,就用哪一种方法……对于分田到户,要认真调查研究一下。群众要求,总有道理。不要一口否定,不要在否定的前提下去搞。过渡时期要多种多样。现在是退的时期,退够才能进。总之,要实事求是,不要千篇一律。这几年就是千篇一律。”[17]在历史的转折关头,邓小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这一基本原则,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从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重视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948年2月底,邓小平率大别山前方指挥所到达豫皖交界的临泉县韦寨村,与刘伯承同志率领的野战军后方指挥所会合。在临泉期间,邓小平深入大别山区和豫皖苏区调查研究,发现一段时间里有些地方出现“左”的错误倾向。在给中央和毛泽东写的《关于进入大别山后几个策略问题》的报告中,他分析了产生“急性”病的主客观原因。他总结教训,集中概括出一些重要的基本观点: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中立那些可以中立的人;禁止乱杀人;注意工商业政策:在游击区停止土改等。[11]139

邓小平曾说:“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9]3141980年4月2日,为结束姓资姓社的无谓争论,邓小平说:“对地广人稀、经济落后、生活贫穷的地区,政策要放宽,要使每家每户都自己想办法,多找门路,增加生产,增加收入。有的可包给组,有的可包给个人,这个不用怕,这不会影响我们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在这个问题上要解放思想,不要怕。”[18]5月31日,他又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这些地方将来会怎么样呢?可以肯定,只要生产发展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集体经济不巩固的也会巩固起来。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9]315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鲁山县豫西革命纪念馆管理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委员会,鲁山县邓小平早期思想理论研究会.邓小平在鲁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5-1256.

[4]陈忠贞.皖西革命史(1919—1949)[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5]申志诚.中原解放区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6]阎晓宏,张树军,旷 昕,等.邓小平大辞典[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4:452.

[7]周日礼,江鲲池.毛泽东与安徽农业[J].党史纵览,1994(2):11-14.

[8]王荣森.60年代初安徽实行责任田始末[J].安徽史学,1999(2):89-93.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0]程中原.邓小平与一九七五年铁路整顿[J].党的文献,1996(5):7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回忆邓小平(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12]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合肥:黄山书社,2001:48-51.

[13]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87.

[14]吴海涛.淮北的盛衰——成因的历史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3.

[15]马俊亚.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0-273.

[16]吴春梅,张崇旺,朱正业,等.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235.

[17]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231.

[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51.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
美国参与赈济1906-1913年淮河流域饥荒及其农林、水利措施
基于REOF的淮河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淮河流域地上生物量时空特征分析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淮河流域水生态保护研究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罗山县淮河流域速生杨用材林林分蓄积动态研究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刘宁率组检查淮河流域防讯抗旱准备工作
不惑华诞聚信阳 筚路蓝缕绘新章——首届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