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同声传译译员的适应与选择

2013-03-23

关键词:译员口译译者

方 菊

(大连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同声传译译员的适应与选择

方 菊

(大连外国语学院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同声传译是一项复杂而极富挑战的翻译活动,同声传译的译员要处理好主、客观的多方面的变量。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环境是由诸多因素互联互动的整体,翻译活动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所以为了适应同声传译的环境,同传译员要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诸多维度不断地作出适应与选择。

同声传译;生态环境;适应;选择;生态翻译学

一、引 言

口译是一项古老的实践活动,属于翻译活动的一种。在翻译的概念框架内,口译与其他形式的翻译活动最为明显的不同在于它的即时性:从根本上说,口译是为想要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进行交际的人们提供即时即地的便利[1]。口译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其间需要译员处理好主观、客观等多方面变量,不断就如何处理源语信息、如何处理传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等作出决定和决策[2]。而且,口译思维不是一般意义的抽象思维,因为译员接受的不是“直接现实”,而是译出语的语言信息系统,是其系统的表层信息符号(言语链),其深层概念(所指事物)的产生需要译员根据表层信息系统的符号或言语链,通过大脑积极迅速地整合、分析、判断与推理,并在认知系统的不间断参与下最终解决词语语义系统中的各种关系[3]。

在口译的诸多类型中,同声传译无疑是一种受严格时间限制、难度极高的语际转换活动。它要求译员在听辨源语讲话的同时,借助已有的主题知识迅速完成对源语信息的预测、理解、记忆、转换和目的语的计划、组织、表达、监听与修正,同步说出目的语译文[4]。同声传译译员具有闪电般的思维[5],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Jones认为,同传中你在说的时候,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你都不知道发言人的下一句话是什么。也就是说,在宏观层面,你不知道讲话作为一个整体将向何方面进展;在微观层面,你不知道一个单独的句子将如何继续,可能甚至连最基本的肯定还是否定你都不知道[6]。由此可见,同声传译译员面临着较之交替传译译员更大的压力。

二、生态翻译学与口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肇始于中国,是“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7]。2001年思创·哈格斯在香港浸会大学翻译研究中心做了题为“从达尔文的适应与选择原理到翻译学研究”的翻译学讲座,提出建立“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初步构想。同年12月,胡庚申教授在国际译联第三届亚洲翻译家论坛上宣读了论文《翻译适应选择论初探》,初步形成了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框架[8]。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态学途径的翻译研究(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studies),抑或生态学视角的翻译研究(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总之,生态翻译学研究既是一种“喻指”,又是一种“实指”。所谓“喻指”指的是将翻译生态与自然生态做隐喻类比而进行的整体性研究,所谓“实指”指的是取向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特别是译者在翻译生态中的生存境遇和能力发展研究[9]。

胡庚申教授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或者说,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10]120。“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即言语、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9]。而作为翻译活动之一种的口译,也是口译员适应口译生态环境的一种选择活动。口译的生态环境是指“由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包括语言、文化、社会以及由发言人、听众和客户所构成的物理环境”。口译是通过口译员对口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实现(产出)译文的过程。从语言层面来讲,口译员的原则是“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而口译的方法是“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11]。

三、同声传译译员的适应与选择

1.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

语言维的适应与选择指的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12]。译者对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13]。为了适应特定的口译环境,口译员要转换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次序、句子结构、词的数量等[11]。口译时,要从大处着眼,抓住原话的实质内容,快速、灵活而又正确完整地再现原话,应主要采用意译[14]。在同声传译的过程中,汉语和英语语序的重大差异构成同传的困难之一,即英语需要先说的句子成分在汉语中往往最后才出现。这时,如果等到最后听到中心词再开始翻译,讲话人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再来不及将前面的补上了[15]。为此,大量实践经验证明,简洁是同声传译的生命,同传中节省的一秒一毫都可能成为下一句翻译成败的决定性因素[16]。为此,译员要作出重大的调整,以适应现场的要求。

例1[17]316

原文:Then a quick look at the general retail atmosphere in China and a bit more information about our current shopping mall project in Chengdu, to give you agai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at we’re doing here, what challenges we are facing and what we have in mind in terms of developing.

译文:然后,我们快速浏览一下中国的零售氛围,谈谈我们目前在成都的购物中心项目,以便让大家能了解我们在中国做些什么,碰到哪些挑战,我们的开发理念。

分析:在这一例句中,英文原语和中文表达的顺序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顺译就可以实现信息上的对等,就可以非常清晰地传递发言人所要传达的信息。所以译员在这里没有做任何语言维度的改变和转换。而这种“不改变,不转换”实际上就是译员在当时的语言生态环境中作出的选择。

例2[17]313

原文:I think that my short presentation will be, be a little more centered on, and more specific things, and less about the bigger picture, but more about how the things look from the grounds to us as a foreign developer operating in China.

译文:在我的简短演讲中,我会多谈些具体问题,少谈些客观形势,我会从我们这家外国开发商的视角来谈。

分析:英文发言以“I think”开头,但是因为听众通过上文完全可知以下皆为发言人的个人见解,所以这里属于语义冗余,译员就从真实信息开始,简洁而又切中核心信息。之后发言人又出现多次冗余的“and”,句式也较为烦琐,充分体现了这篇讲话的口语性。为此,译员化繁为简,把长长的一段“a little more centered on, and more specific things”译为“多谈些具体问题”,并且把语义冗余的部分“operating in China”省去不译。至此,译员呈现给听众的是一句简洁而又信息完整准确的翻译。在这句话的翻译中,该译员就是针对同传的时间要求紧的特点,有意识地遵循“简洁为上”的原则,从语言层面上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以此来适应“时间紧,压力大”的同传生态环境。

2.文化维的适应与调整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的交流过程,注意克服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以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实现[10]137。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民族特色。因此,交流中会出现一些“深层次的,超语言含义的言辞”[18]。这些超语言含义的言辞,往往会成为沟通的障碍。为此,译员就要想方设法“跨越文化障碍进入译语文化”[19]。而文化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语言习惯、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翻译文化[20]。

例3[17]286

原文:我今天也没有做什么太详细的准备,只能就我所知的我们集团的情况做个大概的介绍,然后对我们这个行业提点个人的看法。要是有什么不当的地方,欢迎在座业内专家指正。

译文:Thank you. It is my great honor to attend the China Investment Conference to brief you on the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and share with you some of my though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ntainer manufacturing sector.

分析:由原文可见,发言人的话非常具有中国特色。在中国人看来,是“避免把话说得太满”,是一种谦虚的美德。但是对于外国听众而言,来参加国际会议并且做发言,竟然“没做准备”,显然是太不尊重人了。此时如果对应翻译,很可能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因此译员巧妙地寻找了一种“功能和效果接近的表达”,是一种令人称道的文化维度的适应,避免了双方可能由于文化价值观念不同所带来的误解。

例4[17]245

原文:祝大会圆满成功!祝与会代表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译文:I wish the conference a great success and my you a happy stay here.

分析:原文的例子是在中文讲话结尾常见的祝福语。其中“祝大会圆满成功”没有争议,但是对于“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可能就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是一种亲密和关切之意,是一种善意的表达。但是相对于外国听众而言,可能会对此大惑不解。对于他们来说,在非常正式严肃的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到他们认为私人问题的家庭和身体健康等会不合时宜。因此译员将其译为“a happy stay”,既表达了对与会嘉宾的美好祝福,又避免了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较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口译生态环境。

3.交际维的适应与调整

口译过程包含诸多因素,而且多个因素都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的复杂的认知和交际过程。跨文化交际要成功有效地实现,译员必须翻译出发言人所想要传达的意图和语言非语言形式。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是一种动态的、不可逆转且较少有互动空间的特别而复杂的交际方式[21]。翻译过程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顾名思义,是说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转换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10]3。

例5[22]

原文:好,我们开始讲文化与经济。我们讲三个问题啊。一个就是文化跟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关系;第二个呢,文化跟经济走向世界的关系;第三个呢,讲文化的保护问题。这是一张表,讲的是我们开放以后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最高的能够超过15%,一年的速度,最低的呢,也在4%以上,平均9%以上。23年时间,平均9%以上的速度是全世界从来没有过的,等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的三倍以上。因此,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那么,我们怎么取得高速度发展的呢?

译文:Ok, now let’s talk about culture and economy. Firstly, how does culture influence economy? Secondly, how does it influence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irdly, we’ll talk about the protection. Ever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highest annual growth rate is more than 15% and even the lowest exceeds 4%. The average is about 9%. So it attracts the world’s attention. How can we develop our economy at such an amazing speed?

分析:此段话就非常鲜明地体现了同传译员是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实现顺畅的交际,所作出的诸多自我保护,避免出现“作茧自缚”的情况。而且在接下来的三个问题中,译员既明确地用“firstly, secondly, thirdly,”来作出标记,引起听众注意,又把“关系”译成“how does...influence...”,既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又可以以并列句的形式突出重点。“这是一张表”的部分,译员并未做处理,因为现场的幻灯片演示中已经显示出来,此时译员的交际重点在于一连串的数字。而译员对于几个数字的处理都是简洁明了。最后一个数字虽没有译出,但并不影响信息传递,而且节省了时间,保证了该段信息的完整性。当然如果能将最后一个数字也译出,堪称完美。但在同传中完美绝对是“奢侈品”,可望而不可求。这一译例中译员所做的适应性调整,充分体现了发言人的交际意图,很好地实现了交际目的。

例6[17]251

原文:相传三国时期,吴淞江的北岸就建起了一座寺院,后易名为静安寺。

译文:Legend has it that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 temple was built on the north bank of Wusong River, and it later adopted its present name of Jing’an Si or Jing’an Temple. The temple has existed more than 1300 years prior to the birth of William Shakespeare.

分析:此处译例中,译员不但保留了中国文化,而且针对英美听众对中国文化历史时期知之不多的现实情况,通过加译,进行解释,使听众了解了静安寺的悠久历史。这里后加的一句“The temple has existed more than 1300 years prior to the birth of William Shakespeare”可谓点睛之笔。如果没有这句解释,恐怕听众如坠云雾,不知道所说的“三国”究竟是什么,更不要提是在什么时候了。当然对静安寺的悠久历史也就无从知晓了。由此可见,这里译员的解释就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从交际维出发作出的策略选择,效果无疑十分理想。

四、结 语

口译是一个复杂的活动。在口译过程中,诸多因素对口译的最终质量和效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译员的自我决策。尤其是在同声传译的复杂动态环境中,同传译员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最佳的实际效果,就必然要顺应现场的生态环境,不断作出调整,兼顾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诸多维度。但是也要指出的是,翻译生态环境具有动态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等特征[20]。而且,翻译并非仅仅是“译者的适应和选择”,译者如要适应他者或外部生态环境的要求,就得改造自己或者投降、隐身。因此,适应只是译者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一部分[23]。因此,要实现“最佳”的翻译效果,尚需诸多考量的因素。

[1]波赫哈克.口译研究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8.

[2]李朝渊.学生译员交替传译中修复策略使用机制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5):78.

[3]刘和平.口译技巧——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2.

[4]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69.

[5]张吉良.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辨[J].上海科技翻译,2003(1):34.

[6]JONES R.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explained[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67.

[7]钱冠连.外语研究创新略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0.

[8]哈格斯.生态翻译学R&D报告:十年研究十大进展[J].上海翻译,2011(4):1.

[9]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3.

[10]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HU Gengshen. Adaptation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J]. Perspectives: Studies in Translatology, 2006(14):4.

[12]胡庚申.从术语看翻译——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上海翻译,2008(2):1.

[13]佟晓梅,霍跃红.对张爱玲译者身份边缘化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6):79.

[14]王学文.经贸口译教程[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3:7.

[15]胡庚申.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中国科技翻译,2000(2):39.

[16]李长栓.汉语同声传译中应注意用词简洁[J].中国翻译,1996(6):23.

[17]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18]仲伟合.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3.

[19]NORD C. Looking for help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he role of auxiliary texts in translator training and translation process[J].中国翻译,2007(1):17.

[20]方梦之.论翻译生态环境[J].上海翻译,2011(1):1-5.

[21]聂泳华.从交际学角度对同声传译质量评估的实证研究[C]//口译在中国:新趋势与新挑战(第七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239.

[22]管玉华.英语同声传译指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87.

[23]王 宏.生态翻译学核心概念考辨[J].上海翻译,2011(4):11.

2012-12-10

大连外国语学院科研基金项目(2012xjqn08)

方 菊(1974-),女,副教授;E-mailfangju1@126.com

1671-7041(2013)03-0117-04

H315.9

A

猜你喜欢

译员口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会议口译中译员的译前准备研究——一项基于上海译员的问卷调查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口译中的“陷阱”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论机器翻译时代人工译员与机器译员的共轭相生
译员与翻译企业的劳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