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世范》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2013-03-23张学强李玉丽
张学强,李玉丽
(1.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袁氏世范》家庭教育思想的内容及其特征分析
张学强1,李玉丽2
(1.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兰州730070;2.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兰州730070)
《袁氏世范》堪称《颜氏家训》之亚,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思想是《袁氏世范》的重心,通过对其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得出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以德为本、强调仁爱的处世哲学,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持家之道,救难怜贫、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切近实际、使之有业的教子理念及同情女性、提倡女教的女子教育主张。
《袁氏世范》;家庭教育思想;特征
《袁氏世范》是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家训著作,其作者袁采出于“厚人伦而美习俗”的目的,在任乐清县令时所著。此书原名《俗训》,后更名为《袁氏世范》。清朝时,《四库全书》收录此书,并加按语云:“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复详尽”“大要明白切要,使揽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袁氏世范·前言》),足见其价值之高。
一、以德为本、强调仁爱的处世哲学
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其所倡导的是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的思想。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核心是“仁”。而南宋,则是中国儒学思想发展的新阶段,即理学思想诞生的时代,受其影响,历代家训都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修身进德,力行仁义道德〔1〕。然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又是个人成长的基础,人的道德素质首先在家庭中形成,只有在家庭中受到了正确的教育,养成良好的素质,才能成为社会的好成员〔2〕。作为南宋地方官的袁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于家庭的子弟的道德教育更有自己深刻的见解。《袁氏世范》就是他强调儒学家庭道德教育的读本,遍阅《袁氏世范》全文,可以看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这里体现为生活中的道德实践。而袁采依据儒家的道德规矩,结合现实社会,对于处理家庭内外的人际关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一)以孝为本的父子关系
关于父子关系,袁采遵循固有的传统,坚守父慈子孝的道德观,认为:“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父母方求尽其慈,子方求尽其孝。”(《袁氏世范·睦亲》)。强烈地表达了父母应该关爱和抚育子女,子女应该孝顺父母的观念。然而自古以来孝顺父母表现在对父母的绝对服从之上,忽视子女的个性自由和权利。而袁采在这里所提倡的则是一种换位思考下的子女对父母的遵从,他认为:“为人父者,能以他人之不肖子喻己子,为人子者,能以他人之不贤父喻己父,则父慈而子愈孝,子孝而父益慈,无偏胜之患矣。至于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之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袁氏世范·睦亲》)。即每个人如果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自己的行为,那么何患不友、不恭、不正、不顺?如果袁采说换位思考下的子女对父母的遵从是孝德体现的一大特色,那么对父母“谏”的行为以及要求父母自我反省,则是袁采孝德思想的又一特色,他强调:“若父兄言行之失,显然不可掩,子弟止可和言几谏。若以曲理而加之子弟尤当顺受,而不当辩。为父兄者又当自省。”(《袁氏世范·睦亲》)。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长有绝对的权威,但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袁采,反而能从人道的角度赋予家长和子女之间的双向约束,较之单纯的强调父权权威,更具有民主的色彩〔3〕。
(二)以爱为要的兄弟关系
兄弟被看作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古代的传统思想认为虽然兄弟是彼此分开的,但血气是相通的,正如《谕俗文)中也强调:“兄弟之爱,同气连枝,古来取喻,名为手足,人无兄弟,如无四肢”〔4〕。在《袁氏世范》中有大量篇幅论述兄弟之情,但处处可见其围绕着一个“爱”的中心来展开。袁采主张兄弟贵相爱,友爱侄子和兄弟教子善等等。但在现实社会中,总有一些兄弟不睦的情景,而他认为此“多因妇女之言激怒其夫及同辈”及父母“妄憎之爱”(《袁氏世范·睦亲》)所致。所以袁采认为要想兄弟和睦相处,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妻子,不轻信她们的离间之言,要以诚相待。父母对子女的爱要公平,分割财产要均匀。虽然我们所看到的袁采对于兄弟不睦的原因大都是主观的,但是他的以爱为要的兄弟之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以忠为本的君臣关系
在家国同构的宗法社会里,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展。所以萌发于血缘之情的孝悌之德,不仅具有“事亲”的效用,而且具有“事君”的效用,事君,强调尽忠〔5〕。袁采认为孝敬父母的最高境界是为国尽忠。在《袁氏世范》中袁采反复强调子弟为国尽忠的表现是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动中来实现,“赋税宜预办”,并且“早纳为上。”他称:“凡家有产,必有赋税,须是先截留输纳之资,却将赢余分给日用。”“纳税虽有省限,须先纳为安。”(《袁氏世范·睦亲》)。这样,既有贤德之美称,还不至于破家,岂不是两全齐美!
二、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持家之道
对于当时社会上形成的从达官贵人到普通百姓无不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之风,袁采表现出了极大的忧虑,他提出持家要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思想,认为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在日常生活中要量入为出、勤俭为要。他说:“丰俭随其财力则不为之费;不量财力而为之,或虽财力可办而过于侈靡,近于不急,皆妄费也。”(《袁氏世范·处己》)。然而,在公益事业方面,袁采认为要积极参与,不要吝惜财物,“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船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袁氏世范·治家》)。众享池塘、阪湖、河土隶溉田之利者,要求田主出食,佃人出力,共同修筑,以御旱涝之灾,如此才无伤农之忧。袁采提出量入为出、勤俭为要的持家思想,一方面与南宋时期形成的奢靡的社会风气有关,另一方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宋代经济仍然是自给自足的简单再生产的匮乏型经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只能使人们在大力倡导节俭的情况下,勉强维持生计,一旦家庭入不敷出,除了靠典卖家产之外,别无他法,而且借贷利息之高,人们往往不具备偿还的能力,所以提倡量入为出的思想〔6〕。
三、救难怜贫、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
许多家训的作者都把救难怜贫、博施济众的人道精神放在了为人处世的首要地位,认为:“世间第一好事,莫如救难怜贫”〔7〕。这种人道思想不仅体现在大的方面,如积极参加造桥修路、兴修水利等公共事业,也体现在小的方面,即在日常的家庭事务中,用仁爱之心对待佃仆以及爱护自然界中的飞禽走兽等等。《袁氏世范》的特色在于将仁爱之心付诸于实践。
古代社会中,主佃和主仆关系也是很多家庭关系的一部分,并成为家庭关系中时有冲突发生的关键,在对待佃仆问题上,始终要本着仁慈、诚信、忠心的原则,道德和法律则是调节其关系的手段〔8〕。深受这种思想熏陶的袁采,始终强调将仁爱之心落实到具体的日常生活中。出门在外,家长应关心他们的衣食冷暖,体谅他们的辛苦。“婢仆欲其出力办事,其所以御饥寒之具。为家长者不可不留意,衣须令其温,食须令其饱。”(《袁氏世范·治家》)。在生活中,教之以生活技能,耕织的技巧,使其自食其力,此乃为富者的大德。正如袁采所言:“为富家者能推恻隐之心,蓄养婢仆,乃以其力还养其身,其德至大矣。而此辈既得温饱,虽苦役之,彼亦甘心焉。”平常要“待婢仆当宽恕”,因为袁采认为:“奴仆小人……天资多愚,作事乖舛背违,不曾有便当省力之处。……又性多忘,嘱之以事,全不记忆;又性多执,所见不是,自以为是;又性多很,轻于应对,不识分守。”(《袁氏世范·治家》)。所以做家长的要“多其教诲,省其嗔怒”。另外,袁采还强调婢仆在雇期满之后,应当送还其父母或家人,“以人之妻为婢,年满而送还其夫;以人之女为婢,年满而送还其父母;以他乡之人为婢,年满而送归其乡。”(《袁氏世范·治家》)。如无家可归者,则该为其养老。
袁采将他的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推而广之,包括飞禽走兽,花草虫鱼等等。他认为世间万物都该爱惜,并常常教育子弟们要爱惜生命,爱惜万物。他称:“飞禽走兽之与人,形性虽殊,而喜聚恶散,贪生畏死,其情则与人同。故离群则向人悲鸣,临庖则向人哀号。”因而“物之有望于人,犹人之有望于天也。”(《袁氏世范·治家》)。所以袁采要求子弟遇到天气寒冷时,经常去检查一下牛、马、猪、羊、鸡、狗和鸭的圈窝是否能够抵挡寒冷,此乃“仁人之用心,见物我为一理也。”(《袁氏世范·治家》)。袁采的爱物惜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深刻的体现。
四、切近实际、使之有业的教子理念
从历史发展的过程看,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乃至一个社会的兴衰存亡,无不系于对下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教育和培养上,教育培养他们立身成人,担当起兴家立业,光宗耀祖的任务〔9〕。很多古代家庭教育思想中,对于子女的教育一直是以“蒙以养正”为理念的,注重子女习惯的养成,《袁氏世范》则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见解。
袁采从务实的角度出发,提倡子弟不可废学,子弟须使有业。出于扩大统治基础的目的,南宋的统治者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采取“寒门入仕”的政策,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在社会各阶层形成了“学而优则仕”之风〔10〕。在这种制度的影响下,人们读书学习的目的只为做官,对于知识的选择往往局限于科举考试的范围,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的内容。袁采深深地意识到:“富贵之家教子弟读书,欲其取科第及深究圣贤言行之精微。”(《袁氏世范·睦亲》)。他认为子弟知书能够在科举考试中得中,固然是好事,但却不能成为唯一的目的。除了应科举外,读书不光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实际的生产、生活做准备,为以后的生计做准备。袁采针对当时的社会风气,提出了实用的教子理念,作为士大夫的他,能够突破封建社会固有的观念,敢于挑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能够站在实用的角度上提出他的职业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同情女性、提倡女教的女子教育主张
袁采从女性的角度出发去看待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并对女子接受教育及女子持家能力的培养给予一定的肯定,表达了对女性的理解与同情,这是《袁氏世范》家庭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一)女性对于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在父权模式下的社会里,理论上丈夫在家庭中居于主导地位,但在日常生活中妻子对于家庭的和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袁采深深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人家不和,多因妇女以言激怒其夫及同辈。”(《袁氏世范·睦亲》)。为防患于未然,袁采强调培养女性的贤淑品德,为此,对于女性的行为规范作出了一系列严格的要求:首先,在言语上,要做到不说刻薄的话,并且“背后之言不可听”,在衣着打扮上,“居于乡曲,舆马衣服不可鲜华”,且“衣服不可侈异。”(《袁氏世范·处己》)。因为“且如十数人同处,而一人衣饰独异,众目所指,其行坐能自安否?”(《袁氏世范·处己》)。在行为上,袁采尤其强调禁止赌博,“赌博非闺门所宜有。”(《袁氏世范·治家》)。因为“士大夫之家,夜间男女群居呼卢至于达旦。”除了有失清静贤淑之外,对于安全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11〕。
(二)强调女性治理家庭能力的培养
袁采既强调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又积极强调女性必须具有的治家能力。在“夫与子既贤”的情况下,女性自然可以“不必预外事”,然而“父与子不肖”,导致破家,“妇女欲求外事何意也?”(《袁氏世范·睦亲》)。可以看出,袁采对于男权统治下的女性地位,给予了深深的无奈与同情!同时,袁采称:“妇人有以其父蠢懦而能自理家务,计算钱谷出入,人不能欺者,有夫不肖而能与其子同理家务,不致破家当产者,有夫死子幼而能教养其子,敦睦内外姻亲,料理家务,至于兴隆者,皆贤妇人也。”(《袁氏世范·睦亲》)。可见,袁采眼中的女性不光要有端庄娴静的品质,还要有持家理财的能力,势必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否则,怎能达到他所谓的“教养幼子,计算钱谷出入”的目标呢?
(三)女性的婚育观
至于婚嫁理念,在我国古人及南宋时期人们的观念中,结婚是家庭和家族的事,称为结两“姓”之好〔12〕。只要双方的门第相当,家道殷实,生计上互有往来,双方就可以互为婚姻。《袁氏世范》一书对于女性婚姻这一方面论述得比较全面,主要从子女幸福的角度以及家庭和睦的视角去看待女性的婚育问题。针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不问其女之贤否,今之世俗,将娶妇惟问资装之厚薄”这种现象〔13〕,作为地方官多年的袁采,熟知这一现象产生的种种弊端,对此,他坚决主张嫁娶不能取决于对方的财富及门第,主要看男女双方是否般配。
值得一提的是,袁采对于女性丧夫再嫁的问题,则保持缄默以对的观点,完全是站在了女性的视角去看待的,这一点难能可贵。因为袁采所处的时代,是程朱理学成立的时代,理学家们大肆宣扬妇女守节之风之时,袁采势必知晓,但有见寡妇治生之难,守节不易,又无能为力,只好缄默以对,表现出了袁采对于女性的理解与同情,难怪陈东原称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女性同情论者”〔14〕。
整体而言,《袁氏世范》涉及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而具体,一反前代家训著作意求典正的宗旨,突出体现了“厚人伦而美习俗”的特点。其中以德为本的处世哲学,对于处理各种关系,维系家庭和睦有着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救怜济贫、博施济众的人道思想将袁采的仁爱思想推及自然万物,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参考价值,而切近实际、使子女有业的教育理念,在当时社会中突破了重农轻商的藩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家庭教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经验。
〔1〕郑师渠.中国文化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5.
〔2〕佘双好.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优良传统和方法探析:从家训看我国古代家庭教育传统和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4(1):116-122.
〔3〕赵忠祥,方海茹.《袁氏世范》的家庭教育思想及现代价值〔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1):57-62.
〔4〕真德秀.丛书集成新编:谕俗文〔M〕.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社,1989:426.
〔5〕封娟.《袁氏世范》的家庭伦理思想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
〔6〕杨华.论宋朝家训〔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7〕陈延斌.传统家训的处世之道与中国现阶段的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1(4):51-53.
〔8〕宋希仁.家庭伦理新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4):62-68.
〔9〕郭长华.传统家训的治家之道及其现实价值〔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77-80.
〔10〕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代序.
〔11〕朱均灵.论袁采的女性观〔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83-87.
〔12〕邢铁.宋代家庭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81.
〔13〕郑至道.琴堂谕俗编:卷一○八〔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983.
〔14〕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148.
(责任编辑 杨朝霞)
The Family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Features of the Yuan Family Education
ZHANG Xueqiang1,LI Yuli2
(1.Research Center for Education of Northwest Ethnic Minorities,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2.College of Education,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The Yuan Family Education and the Yan Family Education are two parallel works of educatio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development of parental instruction.The highlight The Yuan Family Education is family education thoughts,which mainly consists of five features:firstly,to develop a good way to get along well with others;secondly,to run a household by hardworking and thrifty;thirdly,to advocate the spirit of humanitarianism with helping the pure and being in trouble;fourthly,to develop the children' educational thought of learning by practice and lastly,to advocate the spirit of sympathy feminine and support education for them.
the Yuan Family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 thoughts;features
G529:G78
A
1672-2345(2013)02-0054-04
2012-05-29
2012-12-04
张学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史及民族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