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2013-03-23董玉福
董玉福
(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探析
董玉福
(大理学院体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671003)
目的:探析近年来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其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分析结果: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存在潜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增多,成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缺乏锻炼,身体虚弱,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越来越差;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缺乏运动过程的完整性;滥用药物和盲目补充功能性饮料;参与各种大型赛事的机会增多,超负荷的运动极易造成心肌损伤;生活不规律。结论: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预防主要应注意以下方面:加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监督和临场急救的能力;改进学生体检的内容,严禁高危学生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重视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排查;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注意识别运动性猝死的前驱症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预防对策
1990 年WHO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 h内意外死亡〔1〕。运动性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所面临的严重医学问题之一。近年来,有关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报道不断增多,特别是进入2012年9月份以来发生了多起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譬如:2012年9月6日,滨海学院打完篮球的小张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去世;11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学一名学生在进行课外训练时发生猝死;11月18日,广州马拉松赛上,大三学生陈杰在冲刺中倒地,经抢救无效去世;12月10日,上海杉达学院一学生在篮球课上突然倒地,经抢救无效去世。这些猝死事件的发生给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运动性猝死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本文就近年来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探讨,以期为预防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及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参考。
1 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原因
1.1 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存在潜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增多,成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
研究表明〔2〕,在大部分运动性猝死病例中,绝大多数都存在器质性疾病,只有少数病例尸解病理检查未发现任何病变。但这可能与尸检中忽视了心传导系和心性左室肥厚等有关〔3〕。根据文献报道〔4〕,运动性猝死绝大多数是心脏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年轻人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病因学特征是先天性心血管结构异常和心肌炎等。据英国科学家报告〔5〕,现代人类与自己的先辈们相比,正呈现出体质越来越虚弱的趋势,这一是因为现代人类通过科学技术使自己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譬如冬有暖气取暖,夏有冷气降温,出门远行有飞机、汽车代步。与此同时,我们的锻炼机会却越来越少,因为食物过于丰富越来越多地陷入肥胖、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陷阱。二是,人类跨入21世纪,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明显改善,面临的自然选择的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不可能再像野生动物那样靠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过程淘汰有害基因,那些携带有害突变基因、体质虚弱多病的人也可以生存和繁衍后代,使人类整个种族群体的有害基因积累日渐增加,体质日益衰弱。这样就使得存在潜在疾病隐患的人群大大增加,这将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近年来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与存在心脑血管等潜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增多应有很大的关系。
1.2 缺乏锻炼,身体虚弱,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越来越差在运动性猝死的研究报道中〔6〕,有不少病例分析表明,尸解未发现任何心脏器质性病变和异常,其死因可能是因运动负荷已超出其承受范围,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需要的血液量和需氧量突增,而供给量却相对减少,在这种血氧供不应求的状态下,运动者的心肌会出现急性缺血,继而出现心脏停搏和脑血流中断,进而发生运动性心脏猝死和脑性猝死。这表明超负荷的运动也可能导致运动性猝死。一个人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与自身体质和锻炼经历有关。学生体质与运动性猝死两者之间相互联系,在某种意义上存在因果关系。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近年来中国青少年体质一些重要指标呈下降趋势,令人堪忧,突出表现为:第一,学生的肥胖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10%“安全临界点”;第二,青少年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重、力量却越来越小;第三,视力不良检出率不断攀升。据报导,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出席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军训结业典礼时了解到,北京大学2011级学生在两周军训期间,近3 500名学生累计看病超过6 000人次,特别是第一周,晕倒者众多,若这些学生存在心脑疾病隐患,极有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可见,不少学生缺乏锻炼,身体虚弱,体质持续下降,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越来越差,特别是有心脑疾患的人,偶尔参加运动,发生猝死的危险会大大增加。
1.3 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缺乏运动过程的完整性一次完整的运动过程应包括准备活动、正式运动、整理活动。有关研究显示,大部分运动性猝死发生在运动开始和结束后不久,这与运动中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有很大的关系。一方面,若缺乏准备活动,由于运动开始时的速度过快,内脏器官的功能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活动水平就加大了运动强度,心肌力量较差,心脏搏动相对不充分,影响了静脉血回心,极易造成心脑等内脏器官缺血缺氧,特别是患有潜在性心脏病的学生,其危险性更高。另外,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下肢肌肉内毛细血管大量扩张,循环血流较安静时增加30倍,若剧烈运动后立即站立不动,缺乏整理活动,血液在下肢淤滞,循环血量骤然减少,血压下降,极易造成心脑等器官缺血,而出现“重力性休克”。以色列医学博士dKerent和Yehuda Sh〔2〕认为运动过程中血压升高,运动后血压又可能降到正常水平以下,当运动骤然停止时,血压下降就更明显了,低血压对于冠心病患者是危险的,这是造成运动训练后猝死发生率比训练过程中高的主在原因。可见,忽视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成为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质测试时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
1.4 滥用药物和盲目补充功能性饮料服用兴奋剂是部分运动员发生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7〕。禁药(EPO)血红细胞增长素,能提高人类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是运动员最普遍使用的一种兴奋剂。服用EPO会损害人的肝脏,甚至会使人肾上腺受到损害,而这种损害会使人“随时死亡”,即发生运动性猝死。近年来,使用兴奋剂的不仅仅是参加比赛的学生运动员,就连越来越多的普通初高中生也开始涉足其中。每年中考、高校体育专业加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之前,不少学生纷纷在网上咨询交流各种关于依靠功能性饮料或药物增强体力应付考试的招数,甚至有人询问何处能购买到“兴奋剂”。据西安市某诊所大夫透露,每逢中考、高考前,迫于升学压力,都会有学生来诊所购买能让自己跑得快、跳得远、浑身生劲的药品。这位大夫表示,他自己有独家兴奋剂配方,生意很好,每天能接待一二十名学生或他们的家长,直到考试结束。但其所用药物属于禁用的兴奋剂,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性,极易造成运动者发生心衰。可见,近年来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与滥用药物和盲目补充功能性饮料应有一定的关系。
1.5 参与各种大型赛事的机会增多,超负荷的运动极易造成心肌损伤运动负荷是诱发运动猝死的因素之一,猝死的危险性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2〕。超长距离跑引起的体温升高、大量失水、离子代谢紊乱等也是造成运动性猝死的一个因素〔4〕。研究表明〔8〕,运动至力竭时可能存在供血不足,导致运动性猝死。刘洪珍等通过实验发现〔9〕:力竭性运动后,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低于安静状态时的水平,而一氧化氮是人体内迄今发现的最强的舒血管物质,它的浓度的下降有可能导致血管横截面积的减小,进而导致血流量减少,造成心脏供血不足;李珍妮指出〔10〕,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及其应激性改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象马拉松比赛等全民参与的各种赛事遍及全国各地,每当举办这类赛事,当地相关部门都会要求各级学校组织大量的学生参与,学生参与各种大型赛事的机会增多,且这样全民参与的比赛,往往缺乏严密的体格审查,部分身体存在隐患的学生有可能参与其中,参加马拉松之类的比赛,运动负荷往往较大,一旦超出机体的承受能力,极易导致持续性的心肌缺血缺氧性改变而引发运动性心肌损伤、心律失常等严重的甚至发生运动性猝死,特别是患有潜在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学生,其危险性更高。近年来,不时有学生参与马拉松之类的比赛而发生猝死的报导与之应有很大的关系。
1.6 生活不规律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与高中阶段学校重视学习忽略体育教学,学生缺乏锻炼、运动不足,上大学后生活不规律有关。上大学以后高考压力一下得到了缓解,以前在家有父母监管,相对规律的生活方式变得自由起来,熬夜,通宵达旦上网聊天、玩游戏,抽烟喝酒,缺乏体育锻炼不吃早餐等不良生活方式随之而来,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体力应付体育课各项体能测试,但是体育分数常常会与升留级、奖学金等学生的各种切身利益挂钩,为了应付体育考试,部分学生不得不临阵磨刀,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猛拼,这样短时间内突然加大的运动量会给身体造成很多潜在威胁,特别是患有潜在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学生,其危险性更高不吃早餐进行健身运动极易导致运动性低血糖症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冷汗等不适的现象,严重者可能出现休克或猝死,特别是患有潜在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学生,运动性低血糖症有时会成为猝死的主要诱因。这些不规律的生活方式会大大提高健身锻炼和体能测试时猝死发生的几率。
2 预防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对策
2.1 加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监督和临场急救的能力长期以来,学校体育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教育,却忽视了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与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贫乏有一定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适合运动、哪些情况下不宜剧烈运动、怎样在运动的时候保护自己、如何运动更科学合理、有意外伤害发生应如何急救。日常生活中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自我监督的内容和方法,以致身体出现感冒、发热、身体不舒服等健康问题还盲目参加运动不顾身体的健康状况,一意孤行地盲目进行运动正是导致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出现猝死症状4 min以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一旦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抢救成功几率非常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教会学生科学锻炼的原则和方法,特别要遵循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好准备活动和放松整理活动的原则,以避免过度运动;指导学生自我医务监督,提高学生自我监督的能力,及时了解运动中的身体状态,避免身体不适和体质虚弱者盲目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以防止伤害事故的发生;教会学生在运动中发生意外伤害临场急救的方法,以提高意外伤害抢救成功的几率。
2.2 改进学生体检的内容,严禁高危学生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作为健康人群,健身运动是进一步促进健康的主要因素,但作为存在疾病隐患的人群来说,即使一般性的健身活动都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曾在第26届巴夫斯达会议上提出,暂时或者永久性禁止具有潜在心血管异常的运动员参加剧烈的运动项目是十分必要的〔11〕。目前学生进行的常规体检很难筛查到其心脑血管方面的一些潜在性疾病,而存在心脑血管潜在性疾病的学生往往成为运动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因此,改进学生体检的内容,加大心脑血管潜在性疾病的筛查力度是十分必要的。运动负荷是诱发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学校应根据学生体检筛查的结果合理安排各项体育活动,并明确告知学生自己的体检结果及体育活动的注意事项;对身体健康、无潜在性疾病隐患的学生注意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避免运动负荷超过自己的承受能力;对缺乏锻炼、体质虚弱,特别是存在潜在性疾病隐患的高危学生应开展医疗体育,严禁参加剧烈运动和比赛;部分存在严重疾病隐患的学生一般性的体育活动都不宜参与。
2.3 重视运动性心脏损伤的预防和排查有规律的运动可以引起心脏形态功能产生良好的适应性改变并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过度运动则会造成心脏损害甚至猝死〔12〕。反复大强度运动可造成心脏某些功能与结构的损伤〔11〕。有研究表明〔13〕,力竭性运动诱发的心肌损伤不仅存在于运动后即刻,而且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也可能存在有延迟性心肌损伤。这可能与运动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性损伤有关〔13〕。鉴于以上特点,学生在参加长时间的剧烈运动后,特别是象参加马拉松之类的比赛后一定时期内,仍应加强医务监督,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就医,以排除运动性心肌损伤的可能性。
2.4 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体力不足是学生发生运动性猝死的潜在诱因,体质下降导致的各种疾病的发生对运动性猝死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研究表明〔2〕,经常参加剧烈运动可降低猝死发生率;经常剧烈运动的人心脏骤停的危险只有案牍工作者的40%。近年来随着学生运动性猝死现象的增多,不少学校降低了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的难度和负荷要求,有的学校运动会直接取消了中长跑等运动负荷较大项目的比赛,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将导致学生体质的进一步下降,只会造成学生运动性猝死事件的进一步高发。因此,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督促身体不存在疾病隐患的学生加强健身锻炼,提高学生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2.5 注意识别运动性猝死的前驱症状前驱症状是运动性猝死的必然过程。前驱症状这一特定的表现期为预防和阻止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依据。前驱症状可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14〕。主观感觉是运动性猝死的第一症状,只有当事人能够感觉到,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眩晕、气喘、呼吸困难、胸闷、胸痛、胸部压迫感、心悸、心绞痛、乏力等症状。客观表现是运动性猝死的第二症状,是主观感觉出现后,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促使前驱症状加重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动作沉缓、面色发白发青、气喘、呼吸困难、全身无力。前驱症状的出现表明活动已接近或超过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极限。不少人在运动中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前驱症状,可大家往往以为这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予理睬继续运动,而这恰恰增加了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概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告知学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要有意识地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出现面色发白、嘴唇发紫及心律不齐等异常状况就不能再坚持运动,任何人发现运动者出现客观表现,都要立即阻止运动者继续运动,同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以减缓前驱症状并防止运动性猝死发生。
2.6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实践证明〔15〕,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可大大减少猝死的几率,是人们防止猝死的良药。在日常生活中应做到自觉遵守作息制度;按时进餐、三餐营养要均衡;学会主动休息、劳逸结合、防止疲劳积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不吃高脂和高盐类食品;适度运动,并遵守健身锻炼的卫生原则。
〔1〕高晓嶙,常芸.我国大众健身人群运动猝死的调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9,45(2):83.
〔2〕刘卫华,林建棣,李震.关于运动性碎死的研究及其预防〔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22(1):83.
〔3〕张勇.运动员猝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1(3):22-31.
〔4〕潘志军.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6,28(1):89.
〔5〕杨霞.健身锻炼方法与评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
〔6〕唐培,高亡秋.非创伤性急死和运动〔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1,10(4):219.
〔7〕朱磊,刘洪珍.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其干预〔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69.
〔8〕王福文,赵敬国,王纯雨,等.反复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时相大鼠心电图的动态改变〔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1):1031.
〔9〕刘洪珍,孔喜良.运动对人体血清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8(2):99-101.
〔10〕李珍妮.年轻人运动性猝死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82.
〔11〕常芸.运动心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12〕李伟,肖琳,谭欢,等.力竭性运动对大鼠血浆心钠素、内皮素及心肌血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8,23(5):426-428.
〔13〕王鑫,陈正东,吴昊,等.力竭游泳运动对大鼠心肌细胞中间纤维和超微结构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1):968-970.
〔14〕王祥.前驱症状:预防运动性猝死关键〔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4):132.
〔15〕梁莉,石丹青.运动猝死的影响因素、产生原因及其预防措施〔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3):6-7.
(责任编辑 董杰)
Causes for Frequent Students'Athletic Sudden Death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
DONG Yufu
(College of Sports Science,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causes for frequent students'athletic sudden death and its preventive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 Methods:Literature review was adopted to analyze the reason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Results:The causes for frequent students' athletic sudden death ar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medical conditions makes the students with potential disease problems increasing,who become a high-risk group of 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the lack of exercise and physical weakness make students'ability to withstand the sports load getting worse;ignoring the preparatory activities and organize activities make sports process lack integrity;the opportunitie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large-scale events are increasing,excess load movement is easy to cause myocardial injury;irregular life style.Conclusion:The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sports health care knowledge,improve students'ability of self-monitoring and on-the-spot first aid;improve the students physical examination content,prohibit students at high risk of disease to participate in strenuous exercise and competition;pay attention to prevention and investigation of exercise-induced cardiac damage;strengthen th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bear the load;pay attention to identification of the prodromal symptoms of exercise-related sudden death;promote a healthy lifestyle.
students;athletic sudden death;causes;prevention measures
R872
A
1672-2345(2013)03-0026-05
2013-01-18
董玉福,教授,主要从事体育保健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