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后危机时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2013-03-22胡剑波张平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胡剑波 张平

内容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而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等方面,以致于加强和完善金融政策支持体系的研究就显得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央政府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脉络,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助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支持

引言

2008年,根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迅速演变成全球经济危机。自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金融部门还是实体经济部门都受到巨大影响。但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正是科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温家宝,2009)。

面对当前这场危机的冲击,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后危机时代抢占新一轮经济增长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已经开始,全球即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项包括金融、技术、财税、管理、人才、对外合作等多层次多维度因素支持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金融支持是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和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顾海峰,2011),但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崭新的概念,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理论研究滞后明显,而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金融与产业发展的关联性、金融支持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金融支持DEA效率(Greenwood & Jovanovic,1990;King & Levine,1993;Arestis & Demetriades,1997;谈儒勇,1999;Beck et al.,2000;范小雷,2007;Sun & Wang,2008;黄幸婷、杨煜,2010;熊正德等,2011)以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性、重要性、可行性、特征特点等方面(乔芳丽等,2010;胡海峰、孙飞,2010)。因此,加强和完善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体系相关研究,是当前我国学术界亟待解决的一项战略任务。.

国内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脉络

当今世界,一些主要国家为应对这场危机,都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把科技创新投资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投资,把发展高技术及产业作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温家宝,2009)。2009年,美国提出将研发投入提高到GDP的3%,将189亿美元投入到能源输配和替代能源研究、218亿美元投入到节能产业、200亿美元用于电动汽车研发和推广、7.77亿美元用于支持46个能源前沿研究中心建设;欧盟宣布在2009-2013年的5年时间内,筹措1050亿欧元发展绿色经济,保持在环保经济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2008年,日本将新能源研发和利用的预算由882亿日元提升到1156亿日元,重点开发能源和环境技术。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只有放眼长远,把握机遇,在这场竞争中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差距。当前,我国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具体政策如表1所示。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内涵界定

目前,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具体内涵都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对它的认识还处于不断补充调整和深化完善的过程当中。温家宝(2009)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万钢(2009)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首先,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其二,这些产业是着眼未来的,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姜江(2010)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伴随新技术的发明、应用以及新需求的产生、拉动而出现,对一国竞争力或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部门和行业。王仰东等(2011)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为了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政府有意识地选择并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促进其发展的一组产业或产业群。

借鉴上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述,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战略产业是指一国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目标所选定的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而新兴产业是指随着新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产生、应用而出现的新的部门和行业。当前,新兴产业主要是指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空间等新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兴产业部门。显而易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交集”,它既属于新兴产业的一部分,也属于在新兴产业中能够成长为主导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那一部分(见图1)。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相关文献(Booz & Allen,1957;Vernon,1966;Abernathy & Utterback,1975;Gort & Klepper,1982;Klepper & Graddy,1990;Utterback,1994;Agarwal & Gort,1996;Sutton,1997; Caves,1998;Klepper,1999;Mcgahan & Silverman,2001;Klette,2004;候云先、王锡岩,2004;Cusumano et al.,2006;Braguinsky et al.,2007;Boldrin & Levine,2008),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过程也要经历培育、成长、成熟、衰退等阶段。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并立足我国国情、科技和产业基础,《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认为现阶段,我国应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大产业以及24个重点方向(陈静思,2010)。

(一)新能源产业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产业化已初具规模。2007年,我国太阳能产业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一,是全球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国家和重要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生产国;2008年,我国太阳能产业在不利经济形势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长,全国光伏系统累计装机容量140兆瓦,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近400家;截至2008年底,我国新能源占能源生产总量比重超过9%(中投顾问,2010)。但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新能源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挖掘,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30.66亿吨标煤,煤炭消费量为21.59亿吨标煤,占总量的70.4%,水电、核电和风电等新能源消费量为2.39亿吨标煤,所占份额仅为7.8%。

(二)节能环保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工业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国家对环保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2008年,节能环保总产值达1.41万亿元,占当年GDP的4.7%,其中,节能产业270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6600亿元,环保产业4800亿元,就业人数达2500多万人;2009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1.71万亿元,其中,节能业占14%,环保业占26%,资源循环利用业占60%;节能服务公司注册数量累计达到500多家,城镇污水垃圾运营企业1000多家;预计2010-2015年,城镇污水垃圾、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建设投资可达6000多亿元,运营服务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发改委,2010)。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2007年,我国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产品出口额达2796.1亿美元,占高技术产品出口的80%;2008年,新兴信息服务业实现销售收入6.3亿万元,工业增加值约为1.5万亿元,占GDP比重近5%(银联信,2010)。2009年,网络新闻使用率为80.1%,覆盖80%以上的网民群体,较2008年提高 1.6%;用户规模达到3.1亿人,年增长7369万人,年增幅31.5%;品牌网络广告市场营收121.4亿元(银联信,2010);网络信息服务业总体规模达到94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9315亿元,经济总量超过连续20年高增长的通信行业(张少春,2010)。预计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大同证券,2010)。“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家庭分别实现平均20兆和4兆以上宽带接入能力,部分发达城市网络接入能力达到100兆;三网融合全面推广,电视数字化转换基本完成。

(四)生物产业

1978-2007年,我国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200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抗风险能力表现突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产值 8666 亿元,同比增长25.52%;实现利润708.9亿元,同比增长28.4%。2009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04万亿元和1000多亿元,“十一五”以来年均增长分别为23.8%和29.7%,与“十五”期间相比增速分别提高5%和9.9%。1999-2009年,规模以上生物制药公司实现收入和利润年复合增长率为26.12%和28.92%,较整个医药行业高出6.48%和5.31%。预测到2020年,我国生物产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0-30000亿元,我国将超美国,跃居成为世界第一医药大国(中投顾问,2010)。

(五)高端装备制造业

据中美两国国家统计部门同口径数据,我国已连续2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如:2009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值为2.22万亿美元,美国为1.52万亿美元;2010年,我国装备制造业总值则达到了2.97万亿美元,美国为1.73万亿美元(李文军,2012)。但我国在高端设备制造上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十二五”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发展规划》预计,到2015年,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年销售产值将在6万亿元以上;到202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销售产值的30%以上,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六)新材料产业

近几年,我国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基本维持在10%以上,某些重要的新材料品种市场增长率甚至超过 20%(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2010)。2008年,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规模达6000多亿元,其中,有机硅单体、有机氟材料产量排名世界第一,玻璃纤维、玻璃钢等材料产量位居世界前列,稀土永磁材料产量占全球80%(张少春,2010);据全国稀土荧光粉、灯协作网预测,到2013年,我国节能灯产量将达到近70亿只,稀土发光材料市场规模将超过12000吨;平板电视将超过1.3亿台,笔记本电脑、液晶显示器和手机的产量也将分别达到2.93亿台、1.59亿台和 8.80亿台;稀土发光材料市场需求将超过14000吨(华宝兴业基金管理公司研究部,2010)。

(七)新能源汽车产业

2001年,新能源汽车研究项目被列入国家“十五”期间的“863”重大科技课题;“十一五”以来,我国提出“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战略,中央政府高度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2008年,新能源乘用车销售899台,同比增长117%,新能源商用车销售1536台,同比下滑17%;2009年,新能源汽车(乘用车和商用车)销量为4500台左右(中投顾问,2010);2011年,工信部、科技部等部门参与制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2011-2020年,中央财政将投入1000亿元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家喜,2011)。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在培育发展产业过程中起着基础性和核心支持作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而要有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演进目标,必须依赖金融政策支持机制。

(一)巩固完善现有法律法规,制定建立新的政策举措

一是国家当前已制定了一系列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如《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循环经济促进法》、《关于推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提案》、《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运行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等。这不仅表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社会共识,也彰显国家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和延伸。但因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产业发展过程中各项条款措施都必须以立法形式固定下来,才能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壮大提供规章制度保障,而上述文件的部分条款还比较粗略,不够健全,内容上也不够系统、统一和规范,总体上看还不配套,也不够权威,并缺乏一定的透明性。因此,亟待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以往各部门制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细化、规范和增强可操作性。

二是在研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有关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门法律法规,并以此规范政府、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企事业、中介机构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来源(胡海峰等,2010)。

(二)加快推进和完善绿色信贷,增加能效贷款类低碳项目

绿色信贷(Green-credit Policy)是环保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而联合提出的一项全新的信贷政策,而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亟需纳入绿色信贷范畴。

一是商业银行应积极实践绿色信贷政策,开展信贷业务环境风险评估。当前,银行所面临的环境风险级别越来越高,因此,商业银行亟需通过环境风险(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识别和环境风险预评估筛选合乎环境要求的信贷项目(王卉彤,2008)。二是从技术变革与生产力进步角度来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蕴含着新兴产业革命,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等多个行业,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新技术。2006年,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IFC)签署《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率先在国内推出“能效贷款”产品,并取得显著成效。此后,国内多家银行与IFC签署CHUEE合作协议。但总体上看,能效贷款产品业务发展还较为缓慢,我国商业银行还需加大与IFC的合作力度,不断拓展节能减排融资服务领域,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协调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国家GHG减排效益的双赢局面。

(三)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合理利用政府杠杆拓展融资渠道,深入理解中央和地方政府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恰当选择政府支持发展的产业项目,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政府产业扶持基金(赛迪顾问,2010)。二是积极发挥和加快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和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制度,加大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上市融资,不断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企业的需求(张少春,2010)。三是支持鼓励发展债券市场,不断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发行规模,积极探索开发低信用等级高收益债券和私募可转债等金融产品,稳步妥当推进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发展,有效拓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务融资渠道。

(四)重视金融人才培养,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一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把金融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基础工程和系统工程,常抓不懈。

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熟悉国际惯例和现代金融管理理论的复合型留学归国人才,还需熟悉本国国情以及各项法律法规的本土金融人才。即除了积极引进海外人才,还亟需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同时,要保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将学术带头人、管理人才、技术骨干等高端人才选派出国深造、交流、合作与访学,以此将国外先进的技术水平、高效的管理模式、优良的金融理念等引进国内,融合本土实际情况并为我所有。

三是积极发挥研究型大学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增加急需的专业学位类别;同时,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的利益保障和实现机制,建立高效的知识产权评估交易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少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财政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10-19

3.赛迪顾问.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渠道与选择策略[R].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2010

4.朱瑞博.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及其政策取向[J].改革,2010(3)

5.王卉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金融创新[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后危机时代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全球“后危机时代”的中投式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