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观念构建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结构

2013-03-22黄国雄

商业经济研究 2013年4期
关键词:多元化结构

黄国雄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市场已呈现出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倾向。本文首先对农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以农民作为农村市场的主体的意义进行论述,然后分析了多元化农村市场构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应重视促进农村社区商业发展、构建农村商业示范工程的建议。

关键词:多元化 农村市场 结构

农村市场不是区域概念,也难以用县城上下来划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市场已呈现出结构多元化发展的倾向,不以小村小寨传统的村落来划分标准,彻底摧毁城乡分工的观念,农村生产产业化,城乡界限的边缘化,人口流向的多元化。因此,应以新的视角研究农村市场的新特点。

农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不会改变

基于我国现实的经济特点和农村生产的特殊性,我国农村市场的基础作用不会改变。农业生产为十三多亿人提供的粮食、油脂、棉麻等产品,以及肉食、水果、蔬菜等,它不是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承担,也不是工业的产品可以取代的。许多出口产品也是建立在农业提供的原材料基础上。所以,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民生活的保证,是稳定发展的基本因素。以农产品交易为主体、以满足七亿农民日常生产的工业品为主导,以及满足农民对生产资料的基本需要,构成农村市场的永恒主题。

农业生产的方式可以改变,农村人口比重可能降低,但农业生产的地位不可动摇,农村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是无法取代的。随着农业的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发展,更显示其基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我国在打破传统城乡市场分割管理体制后,但城乡市场相对分割局面没有改变,包办式的统购统销已成历史,替代式的供销社网点也奄奄一息,运动式的工业品下乡仍断断续续,注入式的农家店也面临着新的考验。传统的观念,总是用城市的思维来改造和塑造农村市场。

农村市场应该以农民为主体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不仅适合农业生产,也适合农村市场的经营模式。我国农村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农民是农村市场的主体,这是任何一种经济形式所无法取代的,也是国情所决定的。

第一,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是城市化内在的要求。城市化释放出来的农业人口,都涌向大城市、特大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加重了城市负担。而且几亿人口都涌向城市,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问题、就业问题和社会问题,城市的过分膨胀,也会造成城市人口生活质量的下降。只有实施就近消化、就地消化、就业消化,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第二,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一产、深化二产、扩大三产比重,促进和引导农民摆脱农业、走向市场,让更多农民从事商品流通活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进程,促进城乡人口分布及产业结构更为合理,也就为农村产业结构、三产的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第三,以农民为主体的市场,实现农民自主经营、自由发展和自我服务,充分利用当地可利用的资源,发展夫妻店、村头店、连家店,参与各种形式的农产品流通,多种形式的农市对接、农超对接,农厂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同时方便农民自己的生活。

第四,把商业原始资本留给农村,留给农民,不仅可以增加农业生产的投入,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机械化和规模化,也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生活的不断提高。

多元化的农村市场符合中国国情

我国农村市场是庞大复杂的体系,任何一种经济形式都无法作为唯一独自存在,它必须是以农民经商为主体、多种业态、多种渠道和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市场结构。由于地区的差别性、收入的层次性和民俗风情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市场的差别性和经营主体的多样性。

第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普遍增加,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农民之间的差别在拉大、消费也出现多层次的变化,相当一部分富裕农民不再满足当地小商、小贩、小集镇市场的供应,面向城市、面向中高档商品,寻求新风尚、新品牌和新品种,而多数农民仍然过着小康型生活,还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停留在温饱型消费阶段,这就决定了农村市场多层次、多元化、以及多业态的消费模式。

第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商品性支出在不断增加,甚至摆脱自给自足原始的生活状态,不仅产品出路要依赖市场,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更需要通过市场购买,市场依附度日益提高。农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到2011年降为40.4%,降低37.4%个百分点,不仅食品自给比重不断减少,商品性消费不断增加,而对日用工业品的需求更加旺盛,更加多样,对市场的依赖性更强。

第三,民俗风情不同,消费结构也不同,需要多业态、多形式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要。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都由自己的风俗习惯、消费特点,不同地方的自然条件、生活习惯不同,这样就需要多方位、多结构地满足其多样性的需要。

第四,以农民自我服务为主体,以农家店为主导、充分发挥新农合的作用,发展扶持农村单位,农科机构专业店的发展,以各种形式夫妻店、连家铺和小商贩为补充,构成多形式、多结构、多业态的农村市场。

重视促进农村社区商业的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城乡发展一体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城市化指明了方向。市民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但市民化不等于全部集中在大城市,它只是户籍的转变,而人口的去向呈现多元化、多种出路、多种形式就业的要求。一是就地安排,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农民进入流通领域,从事商业活动,改变自己的身份,也改变户籍关系;二是直接进城打工,逐步转为城市人口,在城市定居下来;三是构建农村社区集聚点,完善社区商业,转移一产人口,扩大二产加工队伍,充分安排三产就业,完善农村商业功能,构建介于城乡之间新型的农村社区经济,集聚由农村转移来的农业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享受城市人口的户籍和应有的社会福利(上学、医保等)待遇。

第一,充分利用现有的集镇所在地,完善现有基础设施,扩大规模、兴办工业,特别是农产品粗加工或深加工企业,完善社会各种服务功能,接纳农业人口的转移。第二,充分利用已存在的各种商品批发市场或农贸市场,发展直接为流通服务的加工、储存、物流等企业,完善各种服务职能,构建以组织商品流通为中心的新型农村社区商业,构建既服务城市又面向农村的双向社区经济集群。第三,在城乡结合部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商业,它既是进城打工群体的生活基地,又是周围农村人口迁移中心。充分利用其依托城市的便利条件,利用城市的资源,列入城市商业的整体规划,完善社会福利、教育体系和服务功能,促进与城市同步发展。第四,利用交通要道、交通便利的特点,打造农村邻里社区,集聚周围零散农户居住,结合新农村建设,把社会建设、教育发展和商业服务功能有机结合,促进新集镇的形成。

提升农家店质量并构建农村商业示范工程

“万村千乡农家店工程”对促进农村网点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少连锁企业在下设网点、促进农村市场的完善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但必须看到它不是网点工程,不以迅速占领市场为目标,而且财政力度的支持条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存在一定的阻力。因此,不能将其办成网点工程,办得越多越好,与其它经济形式争市场。它应该在此基础上,办成示范工程,构建双向流通的交易平台。农村食品信息传布的平台,农村商业业态的示范平台,以此为主导促进农村商业网点的健康发展,以此为节点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健康发展。

第一,它是双向流通的交易平台,促进纵向流通和横向流通、工业品流通和农产品流通的双向流通的发展,成为组织和促进双向流通的节点和枢纽。可以直接参与交易,也可以发挥交易的中介作用,通过凑合、组合、中介,充分发挥平台的双向效应,支持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它是商品信息的平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在国家指导下以市场为主体,依靠信息引导,实现供求与价格互动的客观规律,通过价格而形成的利益调节,达到引导生产、促进消费,实现供求均衡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农产品市场和流通,主要是通过信息指导其要不要生产?生产什么?生产多少?而农家店的基本职责要发挥其双向驱动、多面集聚商品信息,引导农业生产有序地进行。

第三,它是农村商业经营示范平台,从经营理念、服务内容、商品结构,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为各种经济形式的网点、各种业态,做出榜样,树立标杆,促进整体农村市场经营素质的提高。

第四,它是农村连锁商业加盟的平台。我国商业连锁化是必然的选择,各种形式发展连锁,是国情所决定的。农村市场应以农家店为主体,发挥其主体和主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多种业态,促进连锁商业发展,当前应主要采取自由加盟形式,形成半松散的连锁经营。

第五,连锁企业应成为农村市场示范店的主体,在改造、调整、提升现有农家店的基础上,应重点在农村社区集居点新建平台,发挥和充分利用连锁企业的自身货源与配送优势,实施批零兼营、农产品收购、工业品销售双向启动,在继续发挥传统三级站批发功能的同时,利用现有的商品资源和配送条件,直接为农村连锁网点提供订货、配货、送货服务。

猜你喜欢

多元化结构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论《日出》的结构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
基于BIM的结构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