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RT和慢行系统的城市交通系统的研究
2013-03-22陈玮琦
陈玮琦
(安徽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合肥230088)
BRT最早起源于巴西的库里蒂巴,其成功经验已在全球多个城市得到推广。BRT利用大运量的公交车,运营在全时段、全封闭、形式多样的公交专用道路上,其保留了轨道交通的特点,又具有普通公交灵活便利快速的特性。BRT具有普通公交和轨道交通不可相比的优势:相比常规公交而言具有运量大、能效高、服务好的优点,和轨道交通相比又具有建设投资少、时间短、灵活机动等优点。由于快速公交系统具有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使得它在世界各地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慢行交通系统指的是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从而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城市环境。
1 BRT的定位和优势
BRT是一种高质量、快速舒适、低能耗、低污染、低成本、灵活便捷的新型城市公交交通方式,利用大运量公交车辆和现代化的智能交通技术,运行在公交专用道上实现优质的公共交通服务。
1.1 专用路段
专用路段是BRT的特权,是其能够保证运营效率和服务标准的关键。而BRT的专用路段又区别于普通的公交路段,必须设置全天候、全封闭、多样式的快速公交专用车道。
1.2 特制的车辆
配置运量大、性能好、排放低、便捷舒适的快速公交车辆确保快速公交的优质化服务。
1.3 先进的车站
提供水平乘车、在车站售票检票、实时车站信息监控为乘客提供便捷、安全、舒服的乘车环境和服务。
2 BRT的核心内容
BRT依靠其路权优先、服务人性化、管理系统智能完善的核心理念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了世界各个大中城市发展的首选。
2.1 路权优先
BRT路权优先是按道路设施使用者的路权优先,而不是按道路上行驶车辆的路权优先。其使用高架、地下、地面等形式的公交专用道,在交叉路口优先通过,这样使公共交通获得了更大的道路优先权,而让运载量低、单位能耗高的其他车辆较少地占用道路设施。这样才有了BRT快速、便捷、安全、舒适的服务。据统计,在路权优先的情况下BRT的运营速度可以达到接近30km/h,而这个运营速度是国内许多城市正在运行的普通公交所不能达到的,普通公交平均营运速度只有17km/h左右,客流高峰时甚至只有可怜的5km/h。
2.2 服务的人性化
因为BRT有着人性化的服务所以它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在公众出行上面表现出对于普通公交的优势。“地铁式公交”BRT的服务水平并不亚于地铁,它提供快速、便捷、安全、舒适、准点的出行服务。BRT具备车外售检票系统及水平登乘,平均每个乘客上下车的时间为0.7s。另外通风、遮阳/遮雨棚、安全设施、耐用材料、照明及乘客信息系统都是BRT站台设计的特色所在。下辆车的到站信息和线路号码都会在电子信息牌上面显示出来,车辆全部配备空调。这样就会让人们认识到BRT是优质的出行方式,而不是像普通公交那样廉价拥挤的印象,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公共交通而不是耗能的小汽车。
2.3 完善的智能管理系统
1)满足BRT运营所需的“业务-资金-信息”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业务要求,实现高效运营、优质服务、规范管理。
2)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BRT车辆进行实时动态定位,对场站进行实时视频监控,为实时调度优化提供客观依据。
3)运用计算机优化编制运营作业计划和劳动派班计划,同时结合动态监控、现场采集与人员反馈获得的数据,利用计算机辅助实现实时调度。
4)根据BRT的运营特性,实现BRT车辆自动识别,对其进行相对的、有条件的路口信号优先,并选择适当的优先策略、优先方法和优先模式,减少其路口延误时间。
5)建立集成高效、综合利用的通信传输网络,满足智能系统多媒体信息传输、业务调度、实时监控的需要。
6)建立先进的、符合BRT运营管理要求和运行需要的售检票系统,为乘客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7)通过各种途径,为广大出行者提供实时、准确、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改善公交形象,提高服务水平。
8)通过系统集成,使“车-路-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提高BRT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3 BRT的发展形式
BRT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发展形式,即纯BRT的模式和预留轨道交通的形式。
3.1 纯BRT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施以地面专业道路为主,即确立BRT线路作为未来城市公共交通的主骨架。在特大城市可以作为地铁和轻轨的的补充和延伸应用在城乡结合部、城市新区等次客流走廊带。在中小城市客流量远达不到轨道交通的要求,即可把BRT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架。
3.2 预留轨道交通模式
这种模式的实施以高架独立路为主,即先建设BRT系统,在BRT系统运营10年左右以后再升级为地铁和轻轨。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在特大、大城市的主客流走廊带,短期内客流量尚未达到建设轨道交通的要求,但是远期客流量必定能达到建设轨道交通的要求,或者是地面道路较复杂难以设置专用道路等。
4 BRT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BRT是新世纪、新阶段城市公交新发展的必然产物。
4.1 中国城市公交面临新的挑战
1)道路资源的挑战:全国道路面积率不到12%,人均道路面积不到10m2,城市交通拥堵。
2)能源的挑战:汽车消耗大量能源,公共汽车是用油大户,能源偏紧,油料涨价。
3)环境挑战:城市公交车辆是城市的污染源之一。
4.2 快速公交已在世界上得到广泛应用与推广
快速公交具有专用路权、信号优先、大容量(输送乘客1万人次/h以上)、快速(设计时速25~30km,比普通公交车提高时速1倍以上,准点率达85%)、节能、减排、智能化、系统性及相对地铁轻轨投资少的特点。它是最优化的地面公共交通,也是最节能和绿色的城市交通系统,是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先进的运营服务方式,是新阶段中国城市公交新发展的必然产物。
5 慢行交通的概念与特点
慢行交通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体,以低速环保型助动车为过渡性补充,采用“步行+公交BRT”、“自行车+公交BRT”、“助动车+公交BRT”等方式的出行,这样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量,降低汽车尾气排放,低碳环保,缓解交通压力,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我们要有序的引导居民接受慢行交通的理念,从喜欢开私家车出行到采用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慢行交通占道面积少、费用低、低碳环保无污染,完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灵活性大贯穿于城市的每个角落,还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功效。城市主要交通出行方式的指标参数,见表1。
表1 城市主要交通出行方式的指标参数表
由慢行交通的概念与特点和表1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在同样的条件下,从乘客人均占道面积和动态占道面积的角度分析,小汽车都是最大的,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交通都是最小的,公交车其次。所以我们鼓励采用慢行交通的方式出行,而大量选择私家车出行是造成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从用户费用支出的角度分析,选择私家车出行无疑是最昂贵的也是最浪费资源的,长期以车为主,城市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而选择步行、自行车的慢行交通方式出行既能够有效节省资源,符合城市低碳环保、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又是最健康的出行方式。
6 慢行交通的定位
慢行交通是人类最原始的出行方式,但同时也是最基本、最贴近自然的出行方式。慢行交通特别适合于1~2km距离的出行,是其他快速交通的重要辅助,解决城市地铁、轻轨、普通公交和BRT不能解决的末端交通问题,所以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任何快速交通所不能替代的。
慢行交通所表现出来的出行无成本、零碳排放、人均需要道路面积少、强身健体等一系列优点,不污染环境、浪费土地又能够解决居民的出行、购物、休憩和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有效的解决了公共交通所不能解决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7 结 语
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公交优先战略首先体现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上。在当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的各个大中城市经济不十分富裕而客运交通需求十分迫切,必须走出只有轨道交通才能作为骨干公共交通方式的误区。BRT系统造价低、建设周期短、运行速度快、准时性好,符合目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经济实力还不允许大规模建设地铁、轻轨之前,或者在客运需求量不足以维持地铁、轻轨系统运营经济性之前,建设以BRT系统为骨干、发达便捷的公共汽车网络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现实的。因此,BRT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实施和推动符合我国城市特色的BRT体系,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提高居民出行质量,对缓解当前城市交通问题,促进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慢行交通体系建设的交通系统发展模式是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低碳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的重点研究领域。
[1] 陆锡明.BRT系统[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2] 姜桂艳,蔡志理,纪 英.城市公交优先保障措施研究[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6(3):34-41.
[3] 王凤武.对中国发展BRT的认识[J].城乡规划,2007(2):60-61.
[4] 张进军.理念先行,BRT 的中国之路[J].江苏城市规划,2008(3):4-7.
[5] 李 晔.上海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解读[J].城市交通,2008,9(7):68-72.
[6] 朱 敏,邹南昌,周美玲.对天津市区自行车交通的思考和建议[J].城市规划,2003,3(4):61-64.
[7] 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8] 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 余文成.桂林市区自行车交通初探[J].交通科技,2003(4):75-77.
[10]朱 洪.我国大都市交通发展的三大课题[J].城市公交规划与管理,2002,6(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