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2年射阳县水稻病虫的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

2013-03-22刘海南徐文华王厚高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13年1期
关键词:虫量卷叶螟飞虱

刘海南 徐文华 王厚高

(1.射阳县植保植检站,江苏 射阳 224300;2.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 盐城 224002)

2012年射阳县水稻种植面积6.5万hm2,其中淮稻5号5万hm2,武育粳3号0.2万hm2,连粳7号0.2万hm2。与常年相比,2012年水稻病虫害总体上属中等偏重发生,主要病虫害有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其中水稻纹枯病重发生,褐飞虱中等偏重发生,白背飞虱中等发生,其它病虫中等偏轻发生。

1 发生实况

2012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是迁飞性害虫迁入量少,迁入峰次多。

1.1 三化螟

2012年三化螟轻发生。(1)发生期:发生期不明显。(2)发生量:灯下越冬代、一代、二代均未见蛾。田间均未查见越冬代、一代、二代和三代三化螟。发生量与2005年以来的其它年份相近。(3)危害:未查见。

1.2 二化螟

一代二化螟。2012年一代二化螟属轻发生年份,发生期早于常年。(1)发生期:越冬代成虫灯下4月23日始见,6月8日终见。高峰期在6月3日,比常年早3 d左右。(2)发生量:全代累计诱蛾86头;灯下6月6~8日出现蛾峰,峰期蛾量为31头。秧田定点调查与普查均未见卵块。(3)危害:秧田未查见被害株,大田未查见枯鞘及枯心。(4)残虫及发育进度:7月7日剥查野茭白,虫量0~40头/667 m2,平均 8.0头/667 m2,以四龄为主。

二代二化螟。2012年二代二化螟属轻发生年份,发生期与常年相近。 (1)发生期:灯下6月28日见蛾,8月30日终见。羽化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在7月20日、8月21日、8月13日。卵孵峰分别在8月12日和8月25日。(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蛾量889头,其中7月27~31日、8月12~21日分别出现蛾峰,峰期蛾量分别为83头、357头;田间零星查见残虫。(3)危害:9月上旬调查,自然枯鞘穴率为0.0%,大田偶见枯孕穗。

1.3 大螟

二代大螟。2012年二代大螟属轻发生年份,卵孵高峰在7月19日,发生期比常年迟5 d左右。(1)发生期:灯下6月21日见蛾,7月24日终见,7月3~4日和7月10日各有一蛾峰,峰期蛾量分别为7头和3头。(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蛾量21头。田间未查见卵块。(3)危害:7月13~16日调查,枯心田率 23.1%,虫量 0~18头/667 m2,平均3.3头/667 m2,虫龄以1~2龄为主,偶见3龄幼虫。(4)残虫及发育进度:6月19日查见玉米田有为害,虫龄以3~4龄为主;7月7日剥查野茭白,虫量0~45头/667 m2,平均11.1头/667 m2,以二、三级蛹为主。

三代大螟。2012年三代大螟属轻发生年份,发生期与常年相近。(1)发生期:灯下8月7日始见蛾,8月31日终见;8月12~13日出现一蛾峰,峰期蛾量10头;三代卵孵高峰在8月19日。(2)发生量:全代累计诱蛾31头;田间未查见卵块;7月26日调查,见虫田率57.5%,虫量0~30头/667 m2,平均5.7头/667 m2;8月13日调查,田间仍有部分二代残虫,以6龄至预蛹为主,虫量0~10头/667 m2,平均2.1头/667 m2。(3) 发育进度:7月30日查得活虫35头/667 m2,其中五龄占11.4%,六龄占48.6%,一级蛹占14.2%,二级蛹占25.7%。(4)危害:10月初调查,自然白穗率为0.4%,大田零星查见被害株。

1.4 稻纵卷叶螟

一代稻纵卷叶螟。(1)发生期:不明显。(2)发生量:灯下及田间赶蛾均未见。(3)危害:7月7日在空茬移栽稻田零星查见束叶,虫龄达四龄,常规田块未发现为害。

二代稻纵卷叶螟。2012年二代稻纵卷叶螟属轻发生年份,发生期近常年。 (1)发生期:不明显。灯下未见蛾;系统赶蛾田间未见蛾,为近年来最少的年份之一。(2)发生量:定点调查及普查一直未见蛾。(3)残虫及发育进度:7月21~22日调查,虫龄以3~4龄为主,折残留虫量0~15头/667 m2,平均1.2头/667 m2。(4)危害:7月21~22日调查,卷叶率 0~0.1%,加权平均0.0%。

三代稻纵卷叶螟2012年三代稻纵卷叶螟轻发生,发生期近常年。(1)发生期:灯下8月8日见蛾,当日1头,8月12日出现明显迁入峰,峰期蛾量2头。田间于8月3日和8月12日各出现一个蛾峰,峰期蛾量分别为10头/667 m2和50头/667 m2,其中一峰为本地蛾峰,二峰为迁入峰。低龄幼虫峰分别在8月11日和8月18日。(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诱蛾4头;定点调查,全代累计蛾量 (逐日)230头/667 m2。8月3日调查,见蛾田率8.3%,蛾量0~10头/667 m2,平均0.8头/667 m2;8月12日调,查见蛾田率46.1%,蛾量0~50头/667 m2,平均9.9头/667 m2。(3)残虫及发育进度:8月12日查得活虫22头/667 m2,其中三龄占13.6%,四龄占81.8%,五龄占4.5%。8月20日调查,百穴虫量0~10头,平均0.4头,以三龄为主。(4)危害:8月26~27日调查,卷叶率0~0.46%,平均0.18%.

四代稻纵卷叶螟。2012年四代稻纵卷叶螟属轻发生年份,以本地虫源为主。(1)发生期:灯下8月29日始见,8月29~31日有一明显成虫峰,峰期蛾量4头。分别在8月27~28日和9月3日各有一个蛾峰。低龄幼虫一峰在9月4日,二峰在9月12日。(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蛾量5头。定点调查,全代累计蛾量 (逐日)为480头/667 m2,其中8月28日、9月3日峰期蛾量分别为40头/667 m2、50头/667 m2。大田赶蛾,8月30日见蛾田率84.2%,蛾量0~120头/667 m2,平均30.3头/667 m2;9月3日见蛾田率71.4%,蛾量0~1130头/667 m2,平均77.3头/667 m2,百穴虫量0~4头,平均0.4头。(3)残虫:9月10日调查,百穴虫量0~6头,平均0.5头。(4)危害:9月28日调查,大田卷叶率0~0.2%,平均0.0%,观察圃自然卷叶率7.7%。

1.5 白背飞虱

2012年白背飞虱发生期近常年,其中2代、3代迁入峰次多,迁入量较大,4代中等偏轻发生。

2代白背飞虱。2012年2代白背飞虱属中等发生年份。(1)发生期:发生期近常年。灯下四⑴代白背飞虱6月28日始见,6月30日至7月1日、7月6日各有一迁入峰,峰期虫量分别为58头和36头;低龄若虫峰分别在7月13日和18日。(2)发生量:全代累计虫量为78头。灯下6月22日峰日虫量为15头。定点:6月28日调查,百穴虫量3头,均为成虫;7月8日调查,百穴虫量32头,均为成虫。普查:6月28~29日调查,见虫田率3.0%,百穴虫量0~5头,平均0.2头;7月6~7日调查,见虫田率86.3%,百穴虫量0~80头,平均17.5头,均为成虫;7月16~17日调查,百穴虫量10~295头,平均135.2头,以2~3龄若虫为主,百穴卵量280~8120粒,平均1304.3粒;8月19~20日调查,百穴虫量10~2210头,平均827.8头,以低龄若虫为主。

3代白背飞虱。2012年3代白背飞虱属中等发生年份。(1)发生期:五⑵代成虫始见于7月24日,分别在7月27日、8月1~4日、8月12~13日各有一个峰,峰期虫量分别为5头、14头和9头;低龄若虫峰在8月10日、8月15日和8月23日。(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诱虫65头。普查:7月25~26日调查,百穴虫量0~2380头,平均361.8头,其中低龄若虫占28.3%,高龄占69.8%,成虫占1.9%;8月9~10日调查,百穴虫量0~2210头,平均153.6头,以低龄若虫为主;8月16~17调查,百穴虫量0~720头,平均282.8头,以高龄若虫为主,零星查见短翅型成虫;8月24~25日调查,百穴虫量0~560头,平均181.7头,以高龄若虫为主,零星查见短翅型成虫。(3)虫龄结构:8月13日查得活虫89头,其中一龄占3.3%,二龄占27.0%,三龄占25.9%,四龄占30.3%,五龄占9.0%,长翅型成虫占3.4%,短翅型占1.1%。

4代白背飞虱。2012年4代白背飞虱属中等偏轻发生年份。(1)发生期:灯下8月20日见虫,本地虫源羽化峰在8月20日。灯下分别在8月20~22日和8月28~29日各有一个成虫峰,峰期虫量分别为38头和49头,均为迁出峰。(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诱虫128头。普查:9月2~3日调查,百穴虫量为0~210头,平均103.2头,以高龄若虫及成虫为主,零星田块仍有短翅型成虫;9月16~17日调查,百穴虫量0~330头,平均48.9头,以高龄若虫级成虫为主;9月27~28日调查,百穴虫量0~540头,平均152.2头,极个别田块虫量达950~5490头。

1.6 褐飞虱

2012年褐飞虱发生量中等偏重。

3代褐稻虱。轻发生。(1)发生期:灯下五⑵代成虫7月22日始见,当日1头;其中8月12~13日有一迁入峰,峰期虫量2头。低龄若虫峰在8月27日。(2)发生量:全代累计诱虫5头;普查:8月5~6日调查,百穴虫量0~5头,平均0.3头,均为成虫;8月8~9日调查,百穴虫量0~5头,平均0.2头,以高龄若虫及成虫为主;8月12~13日调查,百穴虫量0~10头,平均3.1头,以成虫为主;8月27~28日调查,百穴虫量0~8头,平均0.7头,均为低龄若虫。

4代褐飞虱。2012年4代褐飞虱属中等偏重发生年份,迁入峰次多,部分田块出现“冒穿”现象。(1)发生期:灯下六⑶代成虫始见于8月21日,当日1头;分别在8月29~31日、9月8~11日和9月24~27日出现迁入峰,峰期虫量分别为25头、10头和6头,其中以一峰为主峰;低龄若虫主峰分别在9月14日。(2)发生量:灯下全代累计虫量52头。8月30~31日调查,百穴虫量0~20头,平均13.2头,以低龄及高龄为主,个别田块出现短翅型成虫,未见长翅成虫;9月9~10调查,百穴虫量0~210头,平均48.2头,其中高龄占26.9%,长翅型成虫占30.8%,短翅型占42.3%;9月14~15日调查,百穴虫量0~1080头,平均105.9头,以成虫为主,其中低龄若虫占33.3%,高龄若虫占5.9%,长翅型成虫占21.5%,短翅型成虫占39.3%。(3)危害:9月27~28日调查,有虫田率83.3%,虫量达标田率16.7%,百穴虫量40~8250头,平均660.4头,开始出现“冒穿”, “冒穿”田块率达1.6%。10月21~22调查,有虫田率95.6%,虫量达标田率25.8%%,百穴虫量0~12250头,平均1037.2头,“冒穿”田块达2.7%,“冒穿”田块的面积1760 hm2,折实面积14.1 hm2。

1.7 稻田灰飞虱与水稻病毒病

麦田越冬代灰飞虱羽化高峰在4月23日,一代灰飞虱卵孵高峰在5月7日,成虫羽化高峰在6月2日。麦田灰飞虱迁移扩散高峰在6月8~12日。

稻田灰飞虱。2012年麦田一代灰飞虱成虫羽化峰在6月2日,一代成虫向秧田迁入高峰在6月8~12日,秧田二代低龄若虫峰在6月22日,大田二代低龄若虫峰在6月29日,三代低龄若虫峰在7月25日,四代低龄若虫高峰在8月28日。(1)定点:5月30日调查,虫量24.2万头/667 m2,均为成虫;6月11日虫量为113.4万头/667 m2,其中成虫占65.4%;6月22日调查,虫量为 324.7万头/667 m2,其中低龄若虫占98.0%。(2)普查:5月30日调查已揭膜秧田,虫量0.3万~69.1万头/667 m2,平均13.7万头/667 m2,均为成虫;6月11日调查,秧田虫量1.2万~180.3万头/667 m2,平均 32.98万头/667 m2,成虫占99.6%;6月22日调查,秧田虫量0.8万~78.7万头/667 m2,平均11.56万头/667 m2,其中低龄若虫占82.8%。6月28~29日调查大田,百穴虫量0~570头,平均76.7头,以低龄为主;7月25~26日调查,百穴虫量5~610头,平均208.7头,其中低龄若虫占88.9%,高龄若虫占5.7%,长翅型成虫占2.4%,短翅型占3.1%;8月27~28日调查,百穴虫量10~840头,平均423.3头,其中低龄若虫占78.3%,高龄占8.7%,长翅型成虫占9.1%,短翅型占3.9%;9月27~28日调查大田最终残虫,百穴虫量40~1040头,平均534.4头,其中低龄占66.5%,高龄占9.6%,长翅型成虫占15.4%,短翅型占8.5%。(3)发育进度:7月7日查得活虫157头,其中一龄占10.2%,二龄占28.0%,三龄占33.8%,四龄占7.6%,五龄占5.1%,成虫占15.3%;8月13日查得活虫390头,其中一龄占20.0%,二龄占51.3%,三龄占15.9%,四龄占5.6%,5龄占2.6%,长翅型成虫占2.6%,短翅型占2.1%。

水稻条纹叶枯病。2012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中等。秧田零星见病,大田始见期在7月5日,高峰期在7月22日,后期未出现第二发病高峰。7月5日调查,当日病株率0~0.35%,平均0.02%;7月22~23日调查,病株率0~1%,平均0.1%,其中移栽稻病株率0~6.8%,平均1.6%,机插秧病株率0~1.8%,平均0.2%,直播稻病株率0~4.6%,平均1.9%。观察圃最终自然病株率38.2%。

水稻黑条矮缩病秧田未见病。大田于7月上旬显症,发病高峰在7月底。水稻孕穗期后不再继续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小。7月26~27日调查,病株率0~7.6%,平均0.12%,其中移栽稻病株率0~0.8%,平均0.13%,直播稻病株率0~7.6%,平均0.34%,机插秧未见病;观察圃自然病株率3.7%。

1.8 水稻纹枯病

2012年水稻纹枯病发生程度重,发生期比常年早。(1)定点调查:7月30日始见,始见期比常年早15 d。穴发病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在7月23日、8月2日和8月18日;株发病始盛期、高峰期、盛末期分别在7月28日、8月7日和8月27日。9月16日病情趋于稳定。(2)普查:移栽稻病田率60.6%,病穴率0~44%,平均14.4%,病株率0~7.3%,平均2.6%,病斑均为1级;直播稻田病田率13.6%,病株率0~3.4%,平均0.6%,病斑均为1级。7月28~29日调查,移栽稻病田率74.2%,病穴率0~64%,平均18.3%,病株率0~27.3%,平均3.8%,病斑以1级为主,严重田块病斑达3级;直播稻田病田率13.6%,病株率0~3.4%,平均0.6%,病斑均为1级;8月2~3日调查,移栽稻病田率84.8%,病穴率0~68%,平均19.3%,病株率0~25.4%,平均5.4%,病斑以1~2级为主,严重田块病斑达3级;直播稻田病田率41.8%,病株率0~7.4%,平均1.5%,病斑均为1级;8月7~8日调查,移栽稻病田率90.6%,病穴率0~73%,平均21.7%,病株率0~32.4%,平均6.5%,病斑以1~2级为主,严重田块病斑达3级;直播稻田病田率46.9%,病株率0~8.1%,平均1.8%,病斑均为1级。8月19~20日调查,移栽稻病田率72.8%,病穴率0~68%,平均24.1%,病株率0~23.6%,平均8.6%,病斑以1至2级为主,个别严重田块已出现“冒穿”,由于防治及时,大部分田块病情得到明显控制。8月27~28日调查,移栽稻病田率92.4%,病穴率0~77%,平均22.6%,病株率0~36.6%,平均8.1%,病斑以2级为主;直播稻田病田率75.3%,病株率0~37.3%,平均13.2%,病斑以2级为主,个别防治未到位田块病斑达3~4级。9月2~3日调查,移栽稻病田率89.4%,病穴率0~62%,平均18.6%,病株率0~32.0%,平均6.4%,病斑以1~2级为主;直播稻田病田率86.2%,病株率0~54.2%,平均11.7%,病斑以2级为主,个别严重田块出现“冒穿”。(3)危害:10月10~11日调查,自然病穴率100%,病株率100%,穴病指84.4;大田病穴率为0~31.8%,平均11.3%,病株率0~16.7%,平均3.6%,病斑多为1~2级。

1.9 稻瘟病

2012年稻瘟病属中等偏轻度流行年份。10月10~11日调查,自然病穗率为14.3%,病指2.9;一般田块病穗率为0~3.2%,平均0.1%。

1.10 稻曲病

2012年稻曲病轻发生。10月10~11日调查,病田率10.7%,病穗率0~6%,平均0.08%,平均病粒率0.01%。

2 发生原因分析

2.1 灰飞虱带毒虫量下降,病毒病为害减轻

4月16~17日调查麦茬田,虫量为0~9000头/667 m2,平均 2416.7头/667 m2,虫量是2011年同期的33.5%;5月21~22日调查,稻茬田虫量为0.6万~25.2万头/667 m2,平均7.60万头/667 m2;旱茬麦田虫量为0~6.3万头/667 m2,平均1.95头/667 m2,射阳县调查田块加权平均5.87万头/667 m2,虫量列2000年以来的倒数第2位。据测定,2012年江苏省麦田越冬代灰飞虱水稻黑条矮缩病带毒率为5.0%,水稻条纹叶枯病带毒率为3.6%,低于近年来其它年份的同期水平。正确防治的田块,病毒病对水稻产量基本没有影响。

2.2 稻纵卷叶螟前期基数较低导致发生量较小

2012年稻纵卷叶螟前期迁入量小,未在本地形成一定量有效虫源,同时三、四代发生时未有明显的外来虫的补充迁入,因此,2012年稻纵卷叶螟轻发生。

2.3 气候条件不利于稻瘟病流行

2012年水稻破口期主要集中在8月27日~9月8日,与常年相比,2012年破口期晴好天气较多、气温较高、雨水偏少,8月下旬降水量为12.1 ml,比常年少近10 ml,8月下旬和9月上旬的日照时数为74.5 h和67.3 h,均比常年多12 h以上。晴好天气多、田间湿度较低,不利于稻曲病、稻瘟病的发生。

3 防治情况

2012年射阳县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运用各种行之有效措施,减轻了病虫的发生与危害。全县共挽回稻谷55.7万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3.1 水稻苗期

主攻灰飞虱,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秧田揭膜后立即用药保护秧苗,在灰飞虱向秧田迁移高峰期间,每1~2 d用药一次;迁移高峰前及迁移高峰后2~3 d用药一次;移栽前1 d用好“送嫁药”。防治药剂为用80%烯啶·吡蚜酮 WG10 g/667 m2,或10%氯噻啉 WP 40 g/667 m2,另加40%毒死蜱EC 80 ml,全县秧池灰飞虱平均防治7.2次,秧池未出现病毒病植株,大田面上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病株率控制在2%以下。

3.2 水稻分蘖期

重点防治2代白背飞虱、移栽稻田水稻纹枯病,挑治二代大螟,兼治三代灰飞虱、1代褐飞虱,其中虫害防治2遍,病害防治1遍。用35%敌畏·毒死蜱EC 100 ml/667 m2,25%吡蚜·毒死蜱 WP 40g/667 m2,37%井冈·蜡芽菌 WP 65 g/667 m2,飞虱、纹枯病、稻纵卷叶螟防效均在90%以上。

3.3 水稻拔节至孕穗末期

挑治二代二化螟二峰 (主峰)、3代稻纵卷叶螟、3代白背飞虱,兼治3代褐飞虱及三代灰飞虱,重点预防稻曲病。其中三代稻纵卷叶螟防治1次,飞虱防治2次,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防治1.5次。药剂为用58%吡虫·杀虫单WP 100 g/667 m2,40%己唑醇SC 15 ml/667 m2,总体防治在95%以上。

3.4 水稻破口至穗期

主攻4代稻纵卷叶螟、稻瘟病、水稻纹枯病,兼治四代灰飞虱、4代白背飞虱和4代褐飞虱,其中4代稻纵卷叶螟防治1次,稻瘟病防治1.8次,水稻纹枯病防治1.2次,褐飞虱防治2次。药剂为75%三环唑WP 40 g/667 m2、12%井冈·蜡芽菌WP 250 g/667 m2、80%烯啶·吡蚜酮WG 10 g/667 m2、30%甲维·杀虫单 ME 150 ml/667 m2。穗期病虫总体防治在90%以上。

猜你喜欢

虫量卷叶螟飞虱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50%吡蚜酮WG对水稻褐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褐飞虱体内共生菌多样性研究进展
三种稻田常见螯蜂对半翅目害虫的寄主偏好性及控害作用
安徽北部小麦田草地贪夜蛾发生情况及田间防治试验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棉盲蝽的效果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利用虫情测报灯探索害虫发生规律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