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与日本反应——以《朝日新闻》为中心

2013-03-22张秀强

关键词:朝日新闻日本

张秀强

2010年日本GDP被中国赶超成为世界第三,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就刊登了系列采访《Japan as No.3日中GDP逆转》。该系列采访无论在刊登日期的设定上、在立足中日兼顾全球的采访对象的选择上,都可谓精心策划。从中可见日本对于中国GDP 跃居世界第二的全方位反应。对于日媒系列报道的具体研究国内尚不多见。本文拟以《朝日新闻》系列报道为切入点,以窥探日本对于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的反应。

一、问路局外人:焦急情绪与心理失衡的展现

以哈佛大学名誉教授傅高义的采访内容为例(《朝日新闻》2010年1月13日第9版),记者的提问开门见山:在您1979年的著作《日本第一》中,您曾对日本的产业政策持非常赞赏的意见,而现在日本的GDP已经被中国赶超了,您怎么看?记者如此发问是有背景的。因为《日本第一》的英文书名为Japan as Number One:lessons for America,这书名就是系列采访名称Japan as No.3 的缘起。1975年,傅高义利用访日机会研究日本经济并出版《日本第一》。该书畅销日本,被出版界誉为“给日本人带来希望和勇气的永远的圣经”,提升了日本人的自信心,在美国舆论界也引起反响。

傅高义表示他当初写日本第一,并非指日本经济实力,而是指日本的义务教育水准、日本人对公司的忠诚、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等。现在日本需要有竞争力的服务产业和超一流的技术,然而日本大学培养不出这样的人才。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除了英语教育之外,还和日本人满足现状有关。傅高义的观点可谓一针见血。而实际上他在《日本第一》日本版的序言中也曾表示:“这本书也想让日本人读者阅读,但我最初写这本书完全是因为我对自己的祖国美国的不可控制的热爱。”[1]在该篇报道的记者提问中,还有两个提问值得关注。即:(1)随着GDP 第二的地位的丧失,是否会认为日本社会也沦为世界第三了?(2)中国如今的经济增长和当年的日本有些相像,会像当年写《日本第一》时那样,认为“中国第一”?记者的问题都显示了对于被中国赶超的不适应,以及急于重新确认日本在世界中位置的心情。不过笔者倒也认为,诸如此类的媒体采访,与其说媒体选择问路局外人,是为了谋求来自于局外人的智慧,倒不如说是借“日本社会也会沦为世界第三吗”这样有冲击力的提问来警醒日本国民,这或许是该系列采访的初衷所在。

“对中国GDP超越日本怎么看”这个问题,也是该系列采访中的必问项目。比如在对被称为“当代日本的名片”的外交家绪方贞子的采访中,记者起初避开GDP 话题问绪方到吉林、辽宁等地视察的目的。绪方回答说是想看看日本对于中国的援助具体是怎么得到落实的。记者马上指出:日本援助中国30 余年,如今很快就要被中国赶超。绪方表示媒体不能光看日本援助中国,而是要看到日本企业也在很多援助中国的项目中投资获益。中国经济发展有一部分是日本援助的成果,但中国的发展和安定对于日本和亚洲整体也有回馈(《朝日新闻》2010年1月4日第5版)。观点交锋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对于中国迅速发展的焦急心态和心理失衡,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媒体设问的意义。那就是主流媒体借助反映日本国民焦急心态和失衡心理的提问,通过被采访嘉宾的回答来进行舆论导向和大众教育,达到理性面对中国发展,正确认识与中国合作的目的。

二、对漫画主人公的虚拟采访: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与大众教育

系列采访的最后一篇形式尤为特别。日本著名漫画家弘兼宪史的作品《岛耕作》系列中的主人公岛耕作竟成为采访对象。

解读这篇标题为《务必放弃对华下视目光》的采访,会发现一个关键点。那就是充分发挥漫画在日本社会中极高的认知度,借用漫画人物的言论对日本国民进行中国发展问题上的观点启蒙。比如如何看待中国GDP 赶超日本一事的提问,漫画人物“岛耕作”就对日本民众的心理做了分析,说由于日本在经济力量上长期在亚洲处于No.1,所以日本人对待亚洲其他国家很容易变成“上对下”的视线,而这种优越意识应该尽快摒弃。并指出“日本必须切换思维模式,寻求与中国共同繁荣的道路”[2]。

此外针对日本民众较普遍对中国认同感不高的现状,岛耕作同样给出了明确建议。就是“在经济方面,如果日本不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是没有出路的”。“尽管在感情上可能存在误解,价值观上也有所迥异,但是作为贸易伙伴日本需要探索和中国友好相处的方法”。这里岛耕作突出强调在今后日本与中国加强在经济合作上的重要性,这个论点基调毋庸说也是《朝日新闻》想要传达的,而这种观点引导也是针对日本政府、日本企业和日本民众的。

同时还需要看到,岛耕作的话锋并不仅仅指向日本国内,而对刚刚成为世界第二的中国也提出了善意忠告。他提到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经济规模上,在员工的工资方面也是迅猛增长。人们的意识里面开始觉得‘日本是太阳不会落的国家’。我想中国现在是不是也是类似的心境呢?”我们知道,在2012年11月8日上午公布的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3]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一积极信息在鼓舞全中国国民的时候,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应该被一时的发展成果冲昏头脑而变得得意忘形,而应该时刻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走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三、咨询日本业界代表人物:重拾经济大国自信

系列采访中,日本人的面孔占据了1/3,分别是松下社长大坪文雄、京都大学山中伸弥教授、资生堂社长前田新造以及外交家绪方贞子、漫画家弘兼宪史。五个采访对象中,一个研究领域,一个外交领域,一个漫画领域,三个商界代表。从这个比例分配上也可以看出对商界声音的重视。这些在各自领域有着出色建树的业界代表也从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对日本目前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中国GDP赶超日本提出了看法。

(一)松下社长:日本重拾自信的建议

大坪社长表示他个人对中国赶超日本非常遗憾,但他也认为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对亚洲经济有着积极意义。中国是日本的重要生产据点,也是巨大的市场。对于松下电器来讲,中国还是人才提供大国。中国近年来在科学技术开发领域和开拓商业新领域方面的发展速度同样惊人。尽管日本目前尚有相当大的领先优势,但稍不留神就可能被中国反超,日本的经营者需要有危机感。同时大坪社长认为日本需要有舍我其谁的精神,将新技术的研发作为日本的生命线,生产出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从前的日本过于拘泥于在研发中的日本主导,导致从开发到生产包括营销都是日本主导。这样开拓新市场在速度上就会输给其他竞争对手,因此加强与海外合作伙伴的合作这一点也很重要(《朝日新闻》2010年1月5日第7版)。

从上述大坪社长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坪社长并没有对GDP被中国反超停留遗憾的层面上,而是结合松下公司与中国长时间合作的背景,阐明了日本想要谋求下一步的发展,不能离开中国的市场的观点。自信的同时保持警醒,坚持日本生命线的同时谋求跨国合作,大坪社长的言论中体现出了大企业家的发展眼光。

(二)诺奖得主山中伸弥:重视科技研发的呼吁

2012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山中伸弥教授认为在经济规模上日本即使被人口远超日本的中国赶超也没有关系。但前提是日本需要拥有能够在世界上自豪的东西。日本的科学技术可以说是其中之一。尽管人们不能预知哪种科学技术能够给经济带来腾飞,但这毕竟是一个拥有改变国家力量的领域。所以山中希望日本能够在科技方面在亚洲长久地保持压倒性优势,让中国或者印度等国家优秀的研究者来日本学习。除此之外,为了开辟那些如果不来日本就无法学到的领域,山中也提到英语、研究环境和报酬也很重要,因此有必要提高科学家的地位(《朝日新闻》2010年1月3日第9版)。

不管是山中教授重视科技的呼吁,还是大坪社长把技术的研发作为日本的生命线的提法,都显示出他们对科学技术、创造能力的重视。这对于我国也都是值得借鉴的真知灼见。

结合前文所述绪方对中国GDP 赶超日本的反应以及她的中国发展给亚洲带来回报的观点,再结合漫画家弘兼宪史“日本必须切换思维模式,寻求与中国共同繁荣的道路”的忠告,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在个体上日本嘉宾对于中国GDP赶超日本的态度反应上稍有差别,但他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表达了日本发展需要借助中国力量的相似观点。

四、征求中国各界人士的看法:重新认识GDP的意义

系列采访中对中国各界人士选取了四个人,分别是实业家宋文洲、企业家孙为民、旅日华人宇崎逸聪以及清华大学教授何茂春。来自中国的声音也为日本消解GDP不安、GDP被中国赶超后心理失衡发挥了作用。比如实业家宋文洲在阐述GDP和一个国家国力的关系的时候,就以甲午战争时清政府的经济规模是日本的三到四倍但最终清政府还是败给了日本为例,阐述比起GDP更关键的是国民的精神和国家的产业精神的观点(《朝日新闻》2010年1月12日第5版)。

企业家孙为民则表达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于日本企业来说也是非常大的商机”[4]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环保、节能等方面还有很多课题,对于日本的产品和技术来言,应该说以前没有过的巨大市场。清华大学何茂春教授针对记者提出的Chimerica(中美共同体)说法,提出了chipan(中日时代)的概念。中国经济的腾飞对于推进东亚地区的合作是有利的。中国和日本作为东亚的大经济体,有着共通的文化基础和语言,在地理位置上也比较近。在西太平洋的安全保障问题上的立场也有共通点。因此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合作,是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朝日新闻》2010年1月9日第9版)。

旅日华人宇崎逸聪表示:“在看到中国经济迅速腾飞时,内心感到自豪的这种心情我也有。但是我也希望国人能够不要认为只有经济才是能够让人变得充实的事物,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曾几何时,日本人变得‘老子有钱,想买什么就买什么’,我希望大家(指日本民众,笔者注)偶尔看到这样的中国人,能够用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因为中国人也肯定有恢复冷静的时候。”[5]

从以上采访中可以看出,中国对待GDP 第二表现出的是几乎一致的冷静和理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何茂春在接受采访时的最后一段话。他说他内心不希望日本再这么低迷下去。因为他担心有些国人看到日本经济发展的不太好,就会内心变得洋洋得意,从而在改革的锐意方面产生懈怠,这种观点非常有警醒意义。此外,他在《中国经济外交2011》一书的序言中也指出:随着中国不管进步和发展,中国人今后要逐渐接受一个新现实:越来越多的国家不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援助,越来越多的区域集团不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普惠,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不把中国当作“发展中国家”来免责和“过渡”[6]。

四、结 语

早在2009年2月20日起至2010年6月22日,《朝日新闻》曾连载过另外一个系列专题报道《旅日华人》,历时一年半对旅居日本的华人进行了系列报道。也就是说,《朝日新闻》在意识到中国GDP 问题之前,首先认识到自己身边旅日华人的经济力量,这个系列报道的终章标题就是《日益加剧的对华依存是日本需要面临的课题》。2010年1月1日开始,为期半个月《Japan as No.3日中GDP逆转》系列采访也一起在《朝日新闻》上亮相,在日本主流媒体中占据强大影响力的《朝日新闻》的版面上同时出现两个有关中国的系列报道,这种对于中国信息的高密度关注,暴露出日本主流媒体,对于中国的崛起表现出了相应的警醒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失衡,但更多的是作为起舆论导向作用的媒体在向它的受众传递着复杂情愫,从中可见日本上至政府下至民众的各方态度。

[1]エズラ.F.ヴォーゲル.ジャパンアズナンバーワン:アメリカへの教訓[M].東京:ティビーエス.ブリタニカ,1979:8.

[2][日]吉冈桂子.务必放弃对华下视目光[N].朝日新闻,2010-01-10(5).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2).

[4][日]琴寄辰男.零售业上的技能,日本是中国之师[N].朝日新闻,2010-01-07(9).

[5][日]琴寄辰男.以旅游观光为入口扩展中日交流[N].朝日新闻,2010-01-06(9).

[6]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中国经济外交2011[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9.

猜你喜欢

朝日新闻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黄金时代》日本版
安倍频频指责《朝日新闻》被批幼稚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本右翼围剿《朝日新闻》
日本访学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