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理论探索
2013-03-22王智超
王智超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130024)
普通高中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理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管理观念由重量向重质转变的关键环节,也是普通高中教育回归教育活动本质的根本体现。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理论探索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培养结果的多样
受教育者的多样性决定了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是教育活动蓬勃发展、持续变革的不竭动力,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个性特点将之培养成为各具鲜明个性的社会人是教育活动的最大成果。高中阶段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受教育者在各方面具有无限可能的可塑性,而正是这种可塑性使得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得以凸显。无论是选择继续深造还是选择步入社会,受教育者都应当(或可以)在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对自我未来进行选择,要使受教育者的这种选择能够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就必须为受教育者提供选择的可能。作为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中教育不但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基础的教育内容,更应当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自我选择与自我发展的能力与品质,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发展的平台,使受教育者能够实现多样化发展。
多样化发展的普通高中应当保证每一名受教育者都能够通过学校教育找到最适合自我兴趣爱好与个性特点的发展道路,保证每一名受教育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保证每一名受教育者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长,为未来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是受教育者的本体需求,也是教育规律的反映。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探寻培养模式的多样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内涵是必须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以保证受教育者发展结果多样的实现。培养模式的多样从本质上讲就是普通高中应当在培养过程中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模块与平台,并将选择权交还给受教育者。这些模块与平台应在满足受教育者基本教育需求的基础上,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以重组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与人生规划为落脚点,保证其所受教育更具现实价值。受教育者结合实际情况,可以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模块与平台。
培养模式多样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受教育者发展结果多样的根本要求。培养模式多样并不是要求每一所学校都具备各种培养模式,这既不符合现实也不符合我国国情,培养模式多样追求的应是不同的学校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师资结构与生源结构的特点,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办学目标与培养模式,不同类型受教育者可以自由选择进入不同学校。这些各具特色的学校在保证基本教育要求的前提下,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更符合其未来发展需求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实现受教育者的个性成长与多样发展。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核心是保证教学内容的多样
教学内容的多样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核心,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具体体现。普通高中发展若想实现为学生提供多模块多平台的模式选择,就必须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具有多样性,需要在满足受教育者基本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的受教育者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使受教育者可以自由探寻更好满足自己需要的教育,实现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发展。
普通高中教学内容的多样不是单纯地要求对原有知识结构进行重组,而是要求普通高中的教学思想与教育理念都要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教育教学是为了提升成绩、保证升学率的固有观念,转变到教育教学是为受教育者综合素养提升和个人能力获得这一观念上来。教学内容的多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全力协作,非短期内可以见效,但其却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探索办学体制的多样
办学体制多样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从外部保证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可能。单一的办学体制显然无法完成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多样的需求,而探索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多样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办学主体的积极性,并催发出更多的办学模式以促进培养对象的多样发展。
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教育办学体制的不同,社会越发展、越开放,办学体制就越多元,多元主体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时代对于教育的迫切要求,这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自身权利诉求的客观反映。不同的办学体制决定了办学主体的权利范围,不同的办学体制可以催生出不同的办学主体,并促进办学主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成为普通高中努力发展自身特色的重要外部推动力。办学体制涉及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均衡,打破现有体制需要经历改革的阵痛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但办学体制的多样化反映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大势所趋,唯有顺势而动,才能实现普通高中更大的发展。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现实困境
根据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可以将影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度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类:正式制度主要是指普通高中的教育管理体制;非正式制度主要是指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价值信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一)普通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约
教育管理体制对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所产生的制约主要表现为统一的管理体制束缚了普通高中自身固有活力的发挥,普通高中同质化发展现象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管理过程中存在重权轻责,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致使普通高中的发展偏离了固有的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出现受教育者发展趋同的现象。
一方面,现有教育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普通高中之间权利义务界限模糊。从现有教育管理体制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仍未跳出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在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校长聘任等方面都具有绝对主导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既作为办学主体又作为管理主体的定位偏差,使得普通高中的办学自主权几乎被完全抹杀,普通高中在资源调配、课程设置、培养方向等方面所拥有的可调整范围非常有限,不足以从根本上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这种情况造成了普通高中教育规模有限,发展模式趋同和办学质量下滑等情况。同时,管办不分的管理体制也造成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权力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出现不对等现象,权力大于责任、权利多于义务的情况层出不穷,在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力、权利的越位和普通高中自身权力、权利的缺失。
另一方面,现有教育管理体制抑制了普通高中探寻更符合自身发展模式的热情。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使得受教育者发展结果客观上趋同,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普通高中探寻多样培养模式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教育管理体制没有为受教育者发展提供更多的可供选择的资源与平台。受教育者一旦进入普通高中,就只能在固定道路上持续走下去,而没有其他变通、转换的机会,这是传统的工具性教育占主导思想的管理模式下受教育者培养机制的结果,这种管理体制首先在功能上将普通高中固化为升学的途径与渠道,忽略了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多元性。这种固化强化了普通高中一元培养受教育者的行为,受教育者出口的一元使普通高中失去了尝试变革自身发展模式的热情,因为只要现有管理体制对普通高中的定位不发生变化,普通高中培养学生的目标就不会发生变化,普通高中只有进一步强化一元培养才能符合现有体制的需求,达到自身的发展。此外,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也使普通高中发展缺少了良性竞争的环境,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被彻底异化。
(二)社会环境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制约
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是指普通高中发展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影响导致普通高中多样发展的内驱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社会大众教育需求异化对普通高中多样发展的制约。在人类教育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当中,以工具性和功利性为标志的生存性教育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1],一直被人们视为改变自身命运和社会阶层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已经逐渐从要求基本受教育权利转向要求获得更符合个人自身需求的更高层次教育内容上[2]。而社会大众教育需求的持续增长与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不足所产生的矛盾以及社会竞争不断增强的现实,导致社会大众有选择性地忽略了教育在其他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将教育异化成为一种功利性的工具,这种情况在高中阶段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方面,作为高等教育的预备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被视为能否进入高等教育的关键。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普通高中被迫成为高等教育的加工厂,而高等学校唯成绩论录取的选拔模式,也使得普通高中失去了自我。需要注意的是,越是教育资源充足的学校往往越注重学生成绩的提升,越是唯成绩论;只有教育资源薄弱的学校,在提升学生成绩上无望的学校,才会迫不得已转变思路,另辟蹊径培养学生的其他技能。
另一方面,固有思维的形成使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缺少足够的环境支撑,而这种社会意识的潮流可疏不可挡的现实也使尝试多样化发展的普通高中饱受争议甚至非议。这来源于我国当前还并不完善的就业创业体系和并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带来的社会大众对未来生存的危机感。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路径诉求
(一)应对普通高中培养目标重新进行正确认识
国家对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规定是,受教育者既要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3]。对于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应当在更广阔的研究视野下,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充分认识,实现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需要注意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多项指标,注意受教育者对升学与就业的不同需要,为此,普通高中教育不应忽视对于受教育者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升学准备与就业准备的教育同样需要。同时,政府应做好普通高中与职业技术学校的衔接工作,为希望接受高中教育又不愿继续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提供可供选择的适切平台,并改变对于普通高中以学业成绩为核心的评价标准,使普通高中能够自我营造更宽松的教学氛围。
对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的正确认识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问题,既包括普通高中自身观念的转变,也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普通高中的教育者、普通高中的管理者,以及普通高中的受教育者及其家长观念的转变。人对某一事物固有认识的改变需要时间,特别是对于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来说,经过多年的错误强化,相关主体都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固有观念。因此,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必须在推动观念转变上切实发挥作用,引领各相关主体对普通高中培养目标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普通高中校长领导力的转型显得尤为重要,校长不但要将领导力正确地表达出来,还要努力将之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这样才能体现校长领导力的生命意义[4]。
(二)应切实消除现有体制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束缚
相较于对于培养目标认识的误区来说,体制僵化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唯有打破体制上的限定才可以彻底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在体制问题上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管理体制问题。普通高中的管理体制问题根本在于如何正确定位普通高中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明确各自权、责、利的范围,才能真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积极性。由于受到传统行政关系的影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普通高中的管理还存在着权力界限模糊、权责不清等问题,既不利于调动普通高中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也使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达不到实效,在损耗资源的同时没有完成既定的目标。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正确认识自身角色的前提下,稳妥适当地下放权力,构建新型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普通高中之间民主和谐的权力与权利关系、权利与义务关系、权力与责任关系,以激发普通高中的办学活力和积极性。同时,要保证国家对于普通高中办学的有力扶持,通过适当的评价机制,引导普通高中在办学过程中坚持公益性,坚持探寻自身发展特色,根除“千校一面”的痼疾,形成普通高中全面实现培养目标的良性发展格局[5]。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普通高中多样发展是有标准的“多样”,这一标准就是国家对于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办学条件的最低要求,所有普通高中的“多样”应是在满足这一标准之上的“多样”,而非任意的“多样”,否则就会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办学体制改革是管理体制改革下的另一重要诉求,它对于调节国家办学与社会办学之间的关系,发挥不同办学主体的内在潜能具有重要意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力争实现普通高中办学体制改革的突破,处理好办学主体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不改变国家办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民间资本办学,鼓励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多元发展,鼓励二者共同探求更适合受教育者个性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有更多的选择,促进普通高中快速发展、个性发展、多样发展。
(三)应加速开展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变革
培养模式变革是实现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成果的重要表现。普通高中培养模式变革是一项涉及面较广的变革,既包含教育者思想的转变,也包括培养制度的规范,更包括培养路径的拓展[5]。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变革应从学校类型、招生制度、培养过程、毕业去向等多方面进行,这些方面的多样化才能保证实现普通高中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普通高中在培养模式变革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转换,为不同模式下的受教育者设计不同内容的课程,保证他们在完成普通高中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自行选择自身更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这从实施上来说,对于任何一所普通高中都是一个考验。可以考虑同一区域内的不同高中在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色设计特性鲜明的不同课程体系,不同学校之间的受教育者可以交互选课学习,这样既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共享与互动,也解决了一所学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多方发展所受到的限制。
此外,还应注意协调普通高中之间的关系,发挥政策的导向功能,当二者之间出现失衡状态时,运用政策杠杆对其进行调节。
[1]于伟.为人的生存而教育[J].教育科学论坛,2005(11):1.
[2]王智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质量保障的现实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48-152.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教基[2003]6 号)[EB/OL].[2003-03-11].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1/201001/78378.html.
[4]杨颖秀,等.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改进中的生命意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42-146.
[5]王智超,杨颖秀.高中多样化发展要有新突破[N].光明日报,2012-11-25(6).